•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油電複合動力系統

4.2 電動馬達與引擎扭力特性

引擎與電動馬達之扭力特性不同,引擎在低轉速時扭力低,而電動馬 達在低轉速即能發揮其扭力特性如圖 4.7[8],到高轉速時因反向電動勢的 作用降低電動馬達在高轉速的效能,而引擎在高轉速時卻能發揮其扭力特 性如圖 4.6[7],引擎與電動馬達恰好能互補雙方的缺點。

圖 4.2:引擎特性圖 [8]

圖 4.3:電動馬達特性圖[7]

4.3 實驗車之引擎與馬達搭配方式:

圖 4.4:動力單元

引擎與電動馬達動力皆輸出至鋁板介面上,離合器接合後,由感測器 偵測出引擎轉速後控制電動馬達輸出 6.67 倍分之一於引擎的轉速,共同輸 出動力,藉由鏈條驅動第三層鋁板上的油壓幫浦推動油壓。此為動力單元,

獨立於副車架上,可與主車架做拆合動作。

29

第五章 實驗結果

圖 5.1:完成之實驗車 5.1 加速性能:

0 至 100 公尺加速性能的理論計算值雖為 13 秒,乃是不考慮其他因素 的結果,然而實際值為 28~32 秒,與理論值差異甚大,造成理論值與實際 值的差異,分析其原因,主要為下列因素:

5.1.1 引擎與馬達的搭配:

引擎與電動馬達兩動力源的搭配需要靠感測器偵測引擎的轉速,再以 6.67:1 的齒輪比減速後,控制電動馬達轉速,但引擎的轉速並不穩定,在

加速時要以等比例的提升兩動力源之轉速控制不易。

31

的延遲。

5.2 油壓傳動之缺點:

5.2.1 漏油:

因內部之液壓油工作壓力高,預設工作壓力為 207bar、啟動瞬間壓力 為 500bar,是故已將油管接口鎖至一定的緊度不時仍有少量漏油的情況發 生,對車輛傳動影響雖然不大,但日積月累必定產生供油不足的問題。

5.2.4 液壓油溫度:

油溫的變化會使油的黏度產生變化,黏度會影響機械效率、磨耗、容積

效率及油壓泵之吸入作用,是故液壓傳動對油溫變化較敏感,容易影響它

的工作穩定性。

5.3 實驗結論:

此台車輛的機構設計從頭至尾皆為量身打造,沒有標準化的機構,是以 頻頻冒出許多無法預料到的問題,以致於構件無法發揮預期的功效,使得 結果與當初的理想情況相差甚多。

33

5.4 車輛規格:

Brake Yamaha Fighter 125 rotor,FZ150 caliper

Engine Honda VTR250,249cc

Fuel Type 汽油

Engine Power 35HP @ 11,000rpm

Drive Motor Leedan LDSM-224A Servo Motor Driver Motor Power 15KW @ 1,200rpm

Motor Controller KEB

Accumulator Li Battery

Frame SCM 4140 space frame

Suspension Dual equal-length

A-arm,pushordactuated MR damper

Track 1400mm

Height 1260mm

Length 320mm

Width 1600mm

Tires Goodyear NCT 5 225/50/R16

Weight 450kg

Weight Distribution 45/55 (front/rear)

wheelbase 2200mm

表 5.1:車輛規格表

第六章 未來研究方向

6.1 油壓傳動系統

實驗規劃之油壓迴路功能尚未完備,僅有前進、空轉兩個檔位,實際

上經由油壓迴路設計可以達到完整的功能,如:前驅(如圖 6.2)、後驅(如 圖 6.3)、四驅(如圖 6.4)、倒車(如圖 6.5)及動力回充(如圖 6.6)等模式之 間的切換,圖 6.1 為重新規劃之具完整功能的油壓傳動迴路:

圖 6.1:油壓傳動迴路

35

浦提供動力,連接動力輸入軸,帶動四顆油壓馬達,油壓馬達連接四個輪 胎。a1 為一分流閥,作用為將幫浦送出之油分至前輪與後輪,a2 與 a3 分 別為前輪與後輪之分流閥,作用為將油分至左、右輪。b1 與 b2 為 a1 分流 閥至前輪與後輪之間所裝設之可切換開關閥。c1 為一壓力控制閥,當幫浦 推出之油壓力過高,造成扭力需求過大、引擎無法負載時,需裝設此壓力 閥,使壓力超過所設定之值時,c1 會打開,使油洩壓回流。c2、c3、c4、

c5 為裝設在四個油壓馬達之壓力控制閥,當油壓馬達轉速過快,高於引擎 轉速時,此壓力閥會開通使油能回流。

6.1.1 前驅模式:

圖 6.2 中將 b1 閥關閉、b2 閥打開,將所有的流體力帶至前輪驅動輪 胎,即為前驅模式。

圖 6.2:前驅模式

37

6.1.2 後驅模式:

圖 6.3 中將 b1 閥打開、b2 閥關閉,將所有的流體力帶至後輪驅動輪 胎,即為後驅模式。

圖 6.3:後驅模式

6.1.3 四驅模式:

圖 6.4 中將 b1、 b2 閥皆打開,將流體力帶至前、後輪,即為四驅模 式。

圖 6.4:四驅模式

39

6.1.4 倒車模式:

倒車時,需使電動馬達反轉推動幫浦 1,將 b5、b6 方向控制閥打 開,即能使油倒推油壓馬達,如圖 6.5 所示。

圖 6.5:倒車油壓迴路

6.1.5 動力回充模式:

煞車時或下坡時,油壓馬達可推油回幫浦,反推電動馬達發電,

達成動力回充的效果,如圖 3.1.2 所示。

圖 6.6:動力回充模式

41

6.2 動力系統:

複合動力系統的連接方式可使用行星齒輪組,將引擎動力輸出軸固定 於太陽輪上,電動馬達傳動軸固定於行星架上,將外齒環固定,則可以使 引擎輸出固定的傳動比,讓引擎與電動馬達可以維持相同轉速,一起帶動 連接幫浦之傳動軸,引擎與電動馬達將保持定速,做最大且穩定的扭力輸 出,而車速由可變容積式油壓幫浦控制(如圖 6.7),靠著調整幫浦容積改變 流量控制轉速,回充電力時,油壓幫浦反推電動馬達,將外齒環放開,使 得引擎與電動馬達可自由旋轉互不干擾,讓電動馬達變成發電機,將電力 儲存回電池上。圖 6.8 為混合動力系統示意圖:

圖 6.7:動力控制模式

圖 6.8:電動機與引擎複合動力系統示意圖

6.3 多檔位設計:

實驗規劃的前進檔位設計僅有一檔,但實際上設計成多個檔位,再加 上定速設計,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統效率,以下為設計範例:假設實驗車輛 架構之油壓系統使用原來的兩顆 24.6 cc/rev 油壓幫浦再加一顆 16.4 cc/rev,油壓馬達使用四顆 24.6 cc/rev 與油壓幫浦相同型號的油壓馬達。

動力系統使用原來的引擎及電動馬達,經由行星齒輪組連接,分別定速在 8400rpm 及 1200 rpm,油壓幫浦定速在 3000 rpm,最後在車輪上裝置三比 一的變速比的行星齒輪、極速設為 120km/h、車重設定為 500kg、車輪半徑

43

工作壓力:167.7 kg/

扭力:T 5.3 kg-m

加速度:F ma ,a 3.96 m/

60~80 km/h:使用兩顆 L 及一顆 S,驅動四輪之油壓馬達,為第四檔 位。

工作壓力:120 kg/

扭力:T 3.8 kg-m

加速度:F ma ,a 2.84 m/

後輪驅動(RWD):

80~100 km/h:使用一顆 L 及一顆 S,驅動後輪之油壓馬達,為第五 檔位。

工作壓力:210 kg/

扭力:T kg-m

加速度:F ma ,a 2.362 m/

45

100~120 (km/h)

時速

47

參考文獻:

[1] Guy (1859). Elements of Mechanics: For the Use of Colleges,

[3] 中華民國經濟部能源局:http://www.moeaec.gov.tw/

Peck, William

Academies, and High Schools. A.S. Barnes & Burr: New York, 135. Retrieved on 2007-10-09.

[2] TOYOTA:http://www.hybridsynergydrive.com/en/start.html

[4] Trostman E: “Water Hydraulics Control Technology“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96,

[5] Anthony Esposito “Fluid power with application"6th Edition Pearson

A."Dynamic tooth loads of planetary gear sets Education New Jersey 1980

[6] Yuksel, C.; Kahraman,

having tooth profile wear"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4, 39,

rol 7, 695-715,Elsevier

[7] SAAB車廠:http://www.maptun.com/

[8] Chan, CC; Zhang, R.; Chau, KT; Jiang, JZ "Optimal efficiency cont brid motor drives for electrical vehicles

of PM hy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1997.PESC'97 Record., 28th Annual IEEE, 1997,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