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導光板簡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4)

第三章 基礎理論

第一節 導光板簡介

導光板導技術最早是由日本明拓公司於1986年發明的,是目前TFT-LCD的主流背 光照明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PMMA(Poly methyl methcrylate)透明導光板將由冷 陰極管或是LED燈源發出的純色白光,從導光板端面導入並擴散到整個板面,當光源 照射至導光板背面所印刷之白色反光點時發生漫反射,從與光源入射面垂直的板面射 出,如圖20所示。

20 光線行進路線隨擴散點改變之情形圖

資料來源:「LCD 背光模組導光板成型模具精密蝕刻加工技術」,陳興 華,2004

PMMA學名聚甲基丙烯酸甲脂,俗稱壓克力,是一種高強度的透明樹脂。透明度 高且室溫下比重爲1.2,連續使用之最高溫度可達85℃,對可見光的透過率更高達 95%,折射率則為1.49(25℃),根據θ2=Sin-1(1/n)可得其全反射角約爲42°。因爲當某 種材料的全內反射角度低於45°時,其光線會在特定方向行進,此時光線才可從相互 平行和垂直的端面中反復反射。由於PMMA之折射率大於外界空氣,當其全反射之臨

界角度小於為42°,光線即會在導光板內以全內反射的方式傳遞,若要使光線由導光 板特定設計位置導出,必須在平整的導光板表面上製作微結構,藉此破壞光源的全內 反射,才得以順利讓光線導射出表面。由於導光板巧妙的運用光線在透明板介面上的 全內反射之原理使光源往另一端傳導加上導光板上的微結構,神奇的將由端面射入的 光線整個偏轉90°,使得光線由正面射出並發揮功能性導光的作用。由此可見利用微 結構的疏密、大小等不同圖案之設計,將會顯著影響導光板可均勻發光的效能。

第二節 背光模組簡介

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所以必須仰賴背光模組當作光源,然而顯示器強調高均齊 度、高輝度等重點,所以背光模組的零組件設計就必須著這兩個方向來進行,而背光 模組裡的零組件眾多,可依照設計者的設計而有所不同,不過在大部分的背光模組中 都包含著燈源、燈罩、反射罩、反射板、導光板、擴散膜與增亮片等零組件,如圖21 所示。背光模組之發光源大致上分為兩種,第一種為目前最熱門的發光二極體,也就 是LED(Light Emiting Doide)晶粒,其優點為高亮度、低耗電、體積小,但唯一缺點則 為低均齊度;第二種則為逐漸被LED取代的冷陰極燈管,也是就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ce Lamp)燈管,雖然CCFL具有高均齊度且CCFL的亮度不及LED,因目前 市場強調綠能與節能減碳因此逐漸被市場淘汰。

21 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LCD 背光模組導光板成型模具精密蝕刻加工技術」,陳興華,2004

一、側光式結構

一般常用於小尺吋的背光模組上,其光源設計在背光模組的側邊,此結構具有 輕、薄、窄框、低耗電量等特色,同時也是筆記型電腦的主要光源設計,而由於目前 技術日新月異,此項設計不只用在筆記型電腦,同時也應用於LED TV上,目前市面 上大多數的液晶電視都是採用此項設計當作背光源,其結構如圖22所示。

22 側光式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二、直下式結構

對於大尺寸的背光模組來說,側光式結構已經無法在重量、耗電量及亮度上佔有 優勢,因此不含導光板的直下型結構便被發展出來。光源由反射板反射後,向上經擴 散板均勻分散後於正面射出,其優點為輕量化、高輝度、良好的出光視角、光利用效 率高、結構簡易化等,常用作監視器的螢幕,其結構如圖23所示。

23 直下式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