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0-168)

第四章 科學園區及周邊創新系統中知識密集服務業之演化

第三節 小結

由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演化趨勢分析,推斷出各科學園區創新系統的知識密 集服務業的投入差異,而會有如此的現象,本研究有下列幾項推斷:

一、三個園區創新系統內的知識密集服務業廠商年增量,由於早期知識密集服 務業的部發達及分類完整度較低,因此在 1997 年前的成長幅度並不明顯;

1997 年開始,呈現逐步穩定成長的趨勢;而中部及南部園區創新系統,

在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技術人力投入及生產總額,亦在 1997 年後大幅提升 逐年增長的趨勢,顯示新竹科學園區的經驗,使得中部園區及南部園區設 立後,創新系統的知識密集服務業有了明顯的成長。

二、新竹科學園區發展至今超過二十年,電子、晶圓及代工技術,在世界站穩 龍頭地位,雖然各項服務業也都呈現穩定成長,但因為以電子、電腦科技 闖出名號的新竹園區,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的成長亦最為突出,顯示新竹 園區創新系統的發展,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佔了非常重要的一環。

三、相較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對新竹園區發展的投入,在南部園區創新系統的 發展,則顯得極為薄弱,反而企業總管理機構及管理顧問業對於南部園區 創新系統,有顯著的投入,成長幅度要比新竹園區初開發的時期要來的更 高,由此推斷由於先前竹科的開發經驗,能獲取現有的電腦相關技術;而 為加速南部科學園區快速趕上新竹園區規模,新竹園區創新系統需要 15 年的時間,才能使企業總管理機構及管理顧問業的成長到達現在的規模,

而南部園區周邊僅需不到 10 年即可有超越新竹園區創新系統的成長。

四、中科開發最晚,也因此 1991 年至 2006 年的資料,雖較無法準確推測知識 密集服務業對於中科開發後,對園區創新系統的投入及發展;但自 2004 年開始,每年專門設計服務業的新設廠家數約有 20 間的新增量,而在生 產總額、技術人力方面,2001 年至 2006 年間也都有明顯的成長,雖至 2006 年止,生產力仍遠低於新竹園區創新系統,但卻已逼近南部園區創新系

統,因次預估專門設計服務業在中部園區及周邊的投入,在往後幾年,極 有可能高於其他兩個園區創新系統。

五、由以上分析所示,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至今超過二十年,各項服務業的投 入是從零慢慢發展到現在的規模,而南部園區及中部園區發展至今分別約 十二年及六年,但企業總管理機構及管理顧問業及專門設計服務業,卻分 別在這兩個園區創新系統的發展較新竹園創新系統有明顯的成長;顯示南 科及中科的發展,有了新竹園區做為學習對象,因此會有不同於新竹園 區,而呈現特定的知識密集產業的投入的情況。

而在針對各園區創新系統中,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發展與製造業的發展關 係,呈現下列關係:

一、知識密集服務業的廠家數增加下,創新系統中製造業的整體產值的提升有 顯著的關係,成正向且顯著的成長關係;顯示創新系統中製造業的產值,

隨著知識密集服務業的廠家數增加,而有顯著的提升;Muller 認為知識密 集服務業能被描述為是廠商績效表現,由此可以印證。

二、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技術人力在逐年增加下,而創新系統中製造業的生產力 逐年的提升,兩者成正向的相關,但兩這之間卻無顯著的關係,顯示知識 密集服務業的技術人力的增加,並無顯著影響製造業生產力的能力;推測 創新系統中製造業不需仰賴知識密集服務業提供的技術人力,而製造業本 身的技術人力亦維持穩定成長,並無逐年減少的趨勢;顯示生產力的提升 原因,在於向知識密集服務業取得新知識與技術。

三、在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生產力逐年增加下,創新系統中製造業的廠家數則呈 現逐年減少,兩者關係呈現負向相關,新竹園區創新系統更呈現顯著關 係,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成立較晚,使得顯著性不如新竹園區創 新系統來的顯著;推斷由於知識密集服務業的不斷成長,生產力提升,使 得創新系統中製造業淘汰了規模較小的廠商,而較具規模的廠商則藉由不 斷提升技術人力,增進產值,而越加壯大,也因此成立時間最久的新竹園

南部園區創新 系統

電腦 系統

企業 管理

2006 專門

設計

南部園區創新 系統

企業管理

專門 設計 電腦 系統

1997 z 專門設計、企業管理、電

腦系統等服務業:

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投入

2006

中部園區創

新系統

專門設計

企業 管理

2001

電腦 統系

z 專門設計、企業管理、電 腦系統等服務業:

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投入

區創新系統,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南部園區負相關但不顯著,中部園區尚 未呈現負相關結果。由以上分析所得的結論,繪製各園區創新系統的演化 趨勢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圖 4-3-1 新竹園區創新系統演化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3-2 南部園區創新系統演化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圖 4-3-3 中部園區創新系統演化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專門

設計

新竹園區創 新系統

電腦 系統

企業

管理 1980

2006

新竹園區創

新系統

電腦系統

企業 管理 專門 設計

z 專門設計、企業管理、電 腦系統等服務業:

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投入

第五章 知識密集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創新互動與角色扮演

第一節 科學園區創新系統創新發展環境現況

專殊化服務之提供者在區域創新的複合體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Stohr, 1986),就如 Silicon Valley(Saxenina, 1986)與 Route 128(Dorfman,1983)所述;

各種提供者,例如商業測試實驗室、市場研究的廠商、以及在技術與商品機會、

行銷與銷售趨勢、管制與標準、法律、將創新引入市場所需之財務來源、並提供 新產品有效地位等方面上提供重要資訊來源之專利認證者。因而,MacPherson

(1991)就外部知識密集服務之運用與新產品之間發現具有強烈的關聯,而 Coffey and Polese(1987)的研究中也指出專殊化的知識密集服務業傾向座落在 其委託者之周邊地區。

創新系統的營造,與相關知識、技術來源,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新竹科學 園區的創新系統,與周邊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所提供的知識密集服務與技術人才投 入,就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存在,因此本章主要針對工研院所提供的技術移轉,

了解知識密集服務業在創新系統中,與廠商間的互動關係,探究知識密集服務業 的投入,對廠商研發創新上的顯著貢獻。

一、知識密集服務業提供的創新能量

在美國核准專利數的前十大排名中,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聯電位居首位,而 其所扮演的技術移轉的經濟作用亦是重要。其中工業技術研究院在角色與機能 扮演上,屬於研究型園區;而工業技術研究院乃是台灣目前最大的研究機構,

屬財團法人,默默的推動台灣工業升級;至 2001 年止,工研院獲得的專利件 數高達 1075 件,平均一天產生 3 件專利產品。同年,台灣有 339 家企業與工 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技術,471 家廠商接受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的技術移 轉。而工業技術研究院所服務的對象,超過三萬多家,顯示估業技術研究院是

產業研發最親密的夥伴。對於許多產業來說,工業技術研究院就像是另一個研 發中心,解決他們研發能量不足的困境。而工業技術研究院六千多個員工當 中,就有將近四千八百名的研究人員,為台灣注入源源不絕的研發創意,和企 業一同提升台灣競爭力。

表 5-1-1 北部區域歷年技術移轉廠家數與金額表(金額單位:仟元) 基隆市 台北市 台北縣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縣 宜蘭縣

廠家次 2 118 92 56 55 7 2

1997

金額 315 56,074 34,171 20,074 51,683 5,476 1,225

廠家次 1 139 96 51 86 17 0

1998

金額 273 93,772 51,518 21,432 109,956 7,515 0

廠家次 7 121 77 49 63 16 0

1999

金額 1,750 82,996 63,585 43,765 56,669 11,913 0

廠家次 0 90 86 48 72 19 1

2000

金額 0 117,043 83,081 51,375 150,674 14,615 100

廠家次 0 88 76 50 49 32 0

2001

金額 0 91,502 69,820 37,866 69,181 32,212 0

廠家次 0 90 97 69 71 37 0

2002

金額 0 210,746 124,066 134,759 125,213 34,996 0

廠家次 1 121 105 83 65 28 0

2003

金額 1,000 137,429 96,689 104,138 76,832 33,914 0

廠家次 0 184 136 104 96 49 1

2004

金額 0 271,994 133,217 160,142 129,019 57,211 3,000

廠家次 0 165 107 82 96 51 1

2005

金額 0 352,281 136,718 180,401 269,814 53,932 48

廠家次 1 175 74 65 83 48 2

2006

金額 200 463,252 64,848 103,997 211,127 50,062 367

廠家次 12 1291 946 657 736 304 7

總計 金額 3,538 1,877,089 857,713 857,949 1,250,168 301,846 4,692

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由表 5-1-1 所示,北部區域中,接受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移轉最多的

的,為台北縣市,再來是新竹市,然所獲得的移轉金額新竹市僅次於台

北市,換算平均每一廠家次的技術移轉金額約 1698.60 千元,為北部區域

最高者,顯示新竹園區創新系統獲得的技術移轉比例高於其他地區。

表 5-1-2 中部區域歷年技術移轉廠家數與金額表(金額單位:仟元)

苗栗縣 台中縣 台中市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廠家次 14 31 23 2 11 0

1997

金額 3,695 8,503 6,415 1200 4,457 0

廠家次 11 32 29 8 16 3

1998

金額 4,454 9,643 9,751 2,978 6,791 1,545

廠家次 5 12 25 5 2 0

1999

金額 1,330 5,722 14,793 1,559 420 0

廠家次 1 21 20 1 10 0

2000

金額 900 23,364 15,142 360 3,480 0

廠家次 4 31 23 2 11 0

2001

金額 13,019 26,882 21,138 840 5,380 0

廠家次 5 35 40 5 6 3

2002

金額 21,757 42,433 49,560 3,293 5,309 3,366

廠家次 10 29 37 4 4 1

2003

金額 11,619 26,600 33,779 2,250 2,113 514

廠家次 16 41 36 5 5 3

2004

金額 18,066 55,431 39,269 32,445 2,700 1,089

廠家次 20 76 46 9 14 4

2005

金額 15,417 69,816 57,359 12,133 6,156 1,650

廠家次 15 50 52 5 14 3

2006

金額 21,206 34,894 50,844 2,633 6,524 355

廠家次 101 358 331 46 93 17

總計 金額 111,463 303,288 298,050 59691 43,330 8,519

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由表 5-1-2 顯示,中部區域中,台中地區所獲得技術移轉的廠家次與

移轉金額,每年皆遠高於其他縣市,而這與中部區域創新系統中製造業

的創新發展,是否有相關,將在後續作分析討論。

表 5-1-3 南部區域歷年技術移轉廠家數與金額表(金額單位:仟元)

屏東縣 高雄市 高雄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台南市 台南縣

廠家次 0 20 15 1 1 4 15

1997

金額 0 6,317 4,123 210 84 2,383 3,704

廠家次 1 42 28 2 2 8 28

1998

金額 231 31,248 15,703 1,175 473 3,275 16,864

廠家次 1 26 11 0 5 7 27

1999

金額 525 21,194 14,482 0 1,166 4,726 15,963

廠家次 1 12 16 0 2 2 23

2000

金額 1,365 12,199 16,071 0 2,044 1,429 18,389

廠家次 1 13 19 0 3 4 20

2001

金額 100 12,963 33,850 0 4,100 1,900 16,507

廠家次 1 24 12 1 1 2 22

2002

金額 952 38,029 11,696 700 600 3,220 21,352

廠家次 0 21 25 1 2 10 28

2003

金額 0 18,792 47,069 510 770 6,700 27,588

廠家次 1 28 22 1 1 18 26

2004

金額 1,000 20,580 31,994 17 300 15,679 75,488

廠家次 0 20 21 1 4 20 37

2005

金額 0 14,893 29,822 500 7,814 37,000 155,792

廠家次 2 22 24 4 3 8 34

2006

金額 1,400 54,373 21,120 2,400 2,910 11,450 46,716

廠家次 8 228 193 11 24 83 260

總計 金額 5,573 230,588 225,930 5,512 20,261 87,762 394,659

資料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相較於北部區域台北市技術移轉廠家次與金額優於其他縣市甚至新 竹市,南部區域則明顯不同,南部科學園區設置的台南縣,於 2000 年開 始,無論在獲得技術移轉的廠家次與金額,開始高於高雄市,並在 2005 年十,獲得超過 15 億的移轉金額,顯示技術移轉對於南部園區創新系統 的成長,有著明顯得助益,而接下來亦將繼續分析其對於創新系統中,

到底扮演著如何的角色。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0-1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