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密集服務業與創新群聚的關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8-4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知識密集服務業與創新群聚的關係

一、知識密集服務業與技術基礎產業之聯結

由上述,可將知識密集服務業由兩種不同角度切入,一是由產業角度,則 知識密集服務業應歸類為服務業的一種,惟其服務對象除產業外並包含一般民 眾。另一是由功能角度切入,只要任何產業能以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則 皆可稱之為知識密集服務業,所以任何行業都可能含有知識服務的成份。

技術基礎產業與知識服務建構出的創新服務化氛圍,中間包括有其鄰近性 與面對面溝通等相關元素,此氛圍內因產業間彼此的競爭,將會產生因應技術 基礎產業成長之課題,其中可能包括有產品製程、設計等,知識服務產業此時 也必須研發出新的技術以提供支援,本身形成的知識服務社群網絡,將會受到 知識更新速度、與各廠商間之協調、凝聚之型態等的影響,經由整體社群網絡 牽動到技術基礎產業以至於整體大環境(圖 2-3-1)。

圖 2-3-1 技術產業服務化社群

資料來源:Lagendijk and Oinas,2005

技術產業

知識服務

面對面溝通 鄰近網路

因應技術基礎產業本身之問題與解答

知識服務社群網路

知識更新之速 度

與各廠商間的 協調

廠商或知識服 務之凝聚型態 社群間連結

組成元素 整體狀況(課題)

知識的服務

牽涉的層面

Proximity, Distance and Diversity 提到德國的情況,是在區域間和區 域內產品與服務的連結,它指出一地區的技術基礎產業受到知識服務(供給方)

提供技術支援,此為基本的服務生產模式,而在服務的過程中技術基礎產業本 身除了提供消費者或顧客產品之外,在一個地區中幾個比較大型的廠商將可形 成某種培養皿的效應,在過程中將有副產品與衍生知識出現,包括知識或是相 關技術,都透過整體簇群連結而產生傳遞的效果,提供給其他生產者製造新的 產品或產生新廠商,此關係在地區簇群內是一不斷重複且互相的過程。(圖 2-3-2)。

圖 2-3-2 地區生產服務簇群

資料來源:Lagendijk and Oinas,2005

Daniels and Bryson(2001)提出在現代都市區域中,包含有知識創新為內 涵的整體市場經濟是一個大型的網絡系統(圖 2-3-3),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 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政府以及整體經濟現況,透過連結可看出公司組織、整 體商業環境以及外部知識都是有影響與關連的,而第二個層級分別與政府與經 濟現況關聯,包括有主要市場、勞動市場、文化環境與技術等四項影響因子,

同時也與商業環境與知識的衍生產生關聯,而第三個層級是整體的商業環境,

關於廠商競爭衍生出的外部知識支援(知識外溢),另包括了公司本身組織內部 的各個因子,包括有文化、內部政治、政策、目標、成長和期望產值,外部知

地區生產服務簇群

培養皿(大廠商) 服務化

衍生知識

衍生(副)產品

新生產者 競爭者

生產方

消費者 消費者

商業連結

基礎衍生

識的引入將是此些因子轉變的機制,而外部知識也將內化成內部知識加以應 用,並且透過潛移默化也將提供給客戶所需要的相關資訊,由此架構可了解,

對於知識創新環境的內容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氛圍,包括有上至政府政策與整體 大環境的影響,到最後產品售出予客戶各階層間的連結。

圖 2-3-3:在都市區域中市場經濟的生產過程與創新驅動的結構

資料來源: Daniels and Bryson, 2001

而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知識創造及知識服務的過程是一體化的,而這包含了 下列三個階段:

(一) 新知識獲取:知識密集服務業在與客戶進行不斷的交流過程中,獲得 與"具體問題"相關的各種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二) 知識重組:知識密集服務業將內部隱性知識加以顯性化,同時將新知識 組織

1.文化 2.政治 3.政策 4.目標 5.成長 6.期望

經濟現況 政府

文化環境 勞動市場

主要市場 技術

外部知識支援

競爭者

內部轉 變媒介

內部知 識支援

客戶

資訊內化

獲取階段所得到的知識,與自有知識庫相結合,創造出更多的新知識。

(三) 模組化知識服務:知識密集服務業將重新組合後的知識產品提供給客 戶,並進一步的交流合作,產生新的可能(圖 2-3-4)。

圖 2-3-4:知識密集服務業知識服務流程圖

資料來源:張丹寧,杜曉君, 2007

二、知識密集服務業與群聚企業的知識創新來源關係

1911 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Schumpeter(1883-1950)首次在其著作「經 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新」這個概念,他以經濟學角度將創新定義為:「運 用發明與發現,促使經濟發展的概念」,此後陸續有學者以不同的角度探討創 新。他提出「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這種主張,而他所謂的創新實在就 是將各種生產要素加以「新的組合」(newcombination),以當前流行的經濟 學術語,就是「不同的生產函數」。所以,所謂的創新也就是創造一種新的生 產函數,使各個生產因素在不同組合下,能得出更多的產出。Schon(1967)

新知識獲取 (隱性和顯性)

客戶 1 客戶 2

互動過程 (知識擴散)

新的合作 (知識擴散)

客戶 3 客戶 4

新知識獲取 (隱性和顯性)

知識重組知識重組

認為創新是一種從模糊到具體的過程,他對創新的定義為:「把無法估計測量 的不確定因素,轉換成可以量化的風險之過程」。此外,Holt, K.(1988)就知 識創造的角度,定義創新為:「創造新事物相關知識與資訊的過程」。由以上 定義可知,對創新的廣泛定義普遍以概念為主, 認為創新是一種可帶來價值 的概念或過程。

Christensen(1997)以科技角度說明創新。所謂科技是指組織將勞力、

資本、物料與資訊轉化為具有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其涵蓋範圍除工程和製 造部分外,尚包括行銷、投資與管理流程, 創新可視為上述面向中任何一種 科技的變革。

Schumpeter(1934)提出「創新」與「擴散」的概念開始,創新儼然為 重要的研究課題。企業有許多方式可以展現及達成競爭的優勢,但創新及策略 彈性是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子(Zahra and George,2002)。回顧過去對於 產業創新的研究,多數的學者將創新集中在技術上的改進或突破,以及產品的 研發改良與製程開發上(Schumpeter,1934;Souder,1987;Teece and

Pisano,1994;Chandy and Tellis,2000)。而創新的範圍也已由技術層面擴及 製管理層面的領域(廖述賢等,2006)。在技術層面的創新部分,創新可分為「突 破性」、「增量」、「系統」創新;而Betz於1993另外提出了「次世代技術創 新」的概念;而在管理層面的創新部分,分別有Cohen and Levinthal(1990) 所提出的「產品」、「社會」、「管理」的創新及Samson(1991)提出的「產品」、

「程序」、「管理」、「系統」的創新概念。就企業而言,企業除了須依靠產 品研發技術的創新,來增加競爭力,但管理層面的創新如制度面、經營模式等 等,更為重要,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指出,管理的創新,更能創造股東的 利益獲得,使企業獲利。遠見雜誌2008年1月號中亦指出,公司的經營模式及 方向需針對市場的分布做適度調整及創新,如手機中的核心晶片組,目前最大 的供應商為德州儀器公司,該公司提供了如Nokia、Snoy Ericsson、MOTOROLA

等大廠手機的核心晶片,但大陸目前市場上手機品牌繁多,甚至有些廠牌資本 額及少,因此聯發科將頭腦動到這些眾多的非主流手機市場上,研發出低成本 的手機核心晶片,提供這些手機廠使用,降低了手機的生產成本,也間接降低 購機的門檻,此乃一種稱為「叛逆型」的創新行為。

Clark and Guy(1998)強調資訊與知識的概念, 認為創新是指將知識轉 換為實用商品的過程中,人、事、物,以及相關部門的互動與資訊之回饋。因 此創新可說是創造知識及科技知識擴散的主要來源創新的範圍涵蓋創意、方 法、過程和技術, 以新產品、新製程或新的服務來呈現, 同時創新具備高風 險的特徵。台灣由過去的產業結構過程中,發現製造業與知識密集服務業有著 很深的關係(林育諄,2001;邊泰明,1997);1970 年代政府鼓勵工業發展,

於製造過程中所逐漸引入之服務,將製造業之產量以及品質逐步提升。就如 Ochel and Wegner (1987) 所指隨著生產者服務業漸漸發展成型,製造業附加 價值中服務的比重也日趨增加,使兩者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因而台灣地區近幾 年來工業快速形成後所造成許多問題,更需要另一種服務業發展的型態來滿足 市場需求。

圖 2-3-5 台灣產業服務化趨勢

資料來源:王韋、胡太山、葉政霖,2007

產業 服務

產業 服務

服務

產業 服務

Daniels(1985)及 Heskett(1987)均認為造成服務業集中發展之重要關 鍵因素在於互補共生。是為產業集聚必須是多元化,並非單一服務業,必須有 服務與被服務的雙方或多方,透過投入產出之理論及可理解其互補共生的經濟 生態系統;而林英峰(1991)及顧志遠(1998)均認為造成服務業集中發展之 關鍵因素除了互補共生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相同共生,除了 互補以外,多個相同的服務集聚於一地區內也將能提高創新效率王志文(1997)

表示相同或不同之產業生產活動在空間分佈上會有集中發展之趨勢,乃是由於 相同之產業生產活動之集中在技術研究創新上較為容易,且具大批採購與運銷 之利。

近幾年知識密集服務業的快速成長影響產業的生產力,造成服務化產業快 速成長原因之一,是製造過程中某些功能的外部化(Muller and Zenker , 2001);所以知識密集服務業較能提供新的資訊及專業服務,也因此促進知識 密集服務業能擴大規模及市場。而 Goe (1990) 認為知識密集服務業成長原因 有:1. 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成長製造業在空間聚集所造成的外部性有很大的關 聯性。2. 知識密集服務業可以獨自創造區域的生產力而成長,因有不同大型 企業聚集,使知識密集服務業會集中於發展快速的都會區。

圖 2-3-6 群聚的兩種型態

資料來源:王韋、胡太山、葉政霖,2007 互補共生的群聚

製造

服務 製造

服務

產業 A 產業 A

產業 B

競爭出線

衍生技術 相同共生的群聚

外部性

知識在經濟中的角色愈趨成長的背景下,空間聚群之知識密集服務產業在 知識的創造者與傳遞者二者中之重要性愈增長;尤其,知識密集服務業在鼓勵 經濟作用者間網絡關連的發展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基此,知識密集服務業 是促使經濟作用者間知識(特別是潛移默化的知識)移轉的重要活動者;就意義 上,知識密集服務業廠商扮演一個橋樑化的作用者,允許其他在區域、國家與 國際環境背景中未鏈結廠商間的知識移轉(Howells and Roberts,2000; Muller 2001)。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密集服務業對促進區域產業經濟活動更有效率 的運作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聚群的演進中,因成員間的互動與支 援而隱含促使聚群開始傾向具有生產服務與供應鏈管理運作的機能。

知識密集服務業在空間分佈上,通常與製造業、尤其是資訊科技產業的分 布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Bureth and Héraud , 2001; Carrie , 2000; Strambach , 2001)。知識密集服務業因具有聚集經濟的空間傾向、依賴具有技術與專殊化 知識的人力需求、以及依賴基礎設施的投入,因而在空間的分佈上有極化的趨 勢,尤其對城市地區經濟的發展極具影響力(Daniels , 1985)。因此,資訊 服務業不僅在空間上集結,而且以產業經濟綜合體的形態展現於經濟空間中,

如此形成的網絡像高科技產業網絡一樣,面對面的互動成本和中間需求服務的 生產成本都得到有效的降低。Sassen (1994) 也指出資訊服務業具有高度聚集 的特性,因接觸其他部門能使原本的產業得到更專業、更創新的表現。業務的 複雜度、空間的便利性與執行效率快慢,造成市場的競爭,使得這些專業的服 務業為快速支援廠商,形成區位的聚集,知識基礎部門和廠商中聚群發展的理 由即在於,他們對全球網絡、客戶與知識,以及地方知識基礎之可及性的需求 (Keeble and Nachum,2002)。

Keeble 提到,因為都市中心區易受到國際貿易、網絡發展和全球化的刺 激,以致於知識密集服務業需要群聚,才能藉由彼此間知識交流和商業競爭以 達到本身知識、技術的成長達到強化其競爭優勢的目的;然而,鄉村和小鎮會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8-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