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程性質

在文檔中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頁 48-62)

第四章 試驗結果-試料性質

4.3 工程性質

4. 含泥量為 1.5%~1.7%略大於骨材一般規範要求之 1.0%,故宜洗淨 再利用為骨材。

5. 磨損率為 22.3%~ 25.1%,因一般要求混凝土用碎石之磨損率宜小 於 40%,故判釋剩餘土石方粗料之硬度佳。

(a) 夯實試驗 (b) 衝擊加速度量測 圖 4.14 夯實試驗與衝擊加速度量測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6 8 10 12 14 16 18

Moisture content (%)

Dry unit weight (KN/m3 ) Reclaimed by-product materials (Puli)

Ia=21

15 22

29 24

10

圖 4.15 埔里剩餘土石方之夯實曲線

是 21,而於濕側試體之

I

a為 10 甚小於乾側試體者。試體隨著含水比 的增加

γ

d增大

I

a也變大,於最佳狀態之乾側

I

a出現最大值後減小,在 最佳狀態處

I

a並非最大,進入濕側後

I

a減小率增大。此種

I

a與試體夯 實狀態之變化關係甚相似於無圍壓縮強度

q

u之變化,即如於土壤力學 所認知般,於乾側之試體其

q

u大、具脆性,於濕側之試體其

q

u小、變 形大,故可確認

I

a相對應於試體強度。埔里剩餘土石方於最佳狀態之

I

a值為 22;於

w

=6.9%~16.8%之變化範圍,

I

a於 10~29 間變化。

圖 4.16 為埔里河床料之夯實性質,隨著

w

的增加

γ

d稍增大至最 佳狀態後大幅減小,即

w

γ

d 的影響性於濕側大於乾側,其

w

opt

9.4%、

γ

d( opt) 為 21.0

kN / m

3; 於

w

=6.6%~13.7% 之變化範圍,

γ

d 於 19.5

kN / m

3~21.0

kN / m

3間變化。其

I

a隨夯實性質之變化情形同圖 4.15 所示,即試體隨著

w

的增加其

I

a變大於最佳狀態之乾側出現最大值後 減小,進入濕側後

I

a更大幅減小。埔里河床料於最佳狀態之

I

a值為 27;於

w

=6.6%~13.7% 之變化範圍,

I

a於 6~31 間變化。

圖 4.17 為埔里混合料之夯實性質,認為其夯實曲線形狀性質相 似於埔里剩餘土石者,

w

γ

d 的影響性於乾側、濕側略同,其

w

opt為 11.0%、

γ

d( opt)為 19.7

kN / m

3 ;於

w

=6.3%~14.7% 之變化範圍,

γ

d 於 18.1

kN / m

3~19.7

kN / m

3間變化。埔里混合料於最佳狀態之

I

a值為 24;

w

=6.3%~14.7% 之變化範圍,

I

a於 16~34 間變化。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6 8 10 12 14 16 18

Moisture content (%) Dry unit weight (KN/m3 )

Ia=31 27

6 12

16

River bed materials (Puli)

圖 4.16 埔里河床料之夯實曲線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6 8 10 12 14 16 18

Moisture content (%) Dry unit weight (KN/m3 )

Mixed materials (Puli)

Ia=29

16 24

29 34

圖 4.17 埔里混合料之夯實曲線

圖 4.18 為大里混合料之夯實性質,其夯實曲線形狀呈鐘型出現 明顯尖峰點因而略不同於埔里三種試料,其

w

opt為 10.2%、

γ

d( opt)

20.4

kN / m

3 ; 於

w

=6.5%~13.7% 之 變 化 範 圍 內 ,

γ

d 之 值 於 18.4

kN / m

3~20.4

kN / m

3間變化。大里混合料於最佳狀態之

I

a值為 32;

w

=6.5%~13.7% 之變化範圍,

I

a於 9~38 間變化。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6 8 10 12 14 16 18

Moisture content (%)

Dry unit weight (KN/m3 ) mixed materials (Tali)

Ia=31

9 11 38 32

圖 4.18 大里混合料之夯實曲線

將四種試料之夯實曲線一同示於圖 4.19,茲對其特性整理如下:

1. 埔里河床料因其粗料比重為 2.54 較大、吸水率為 3.4%較小,故其 夯實曲線位置於最左上方,而過濕會使其

γ

d快速下降。

2. 於埔里剩餘土石方,因其粗料比重為 2.20 較小、吸水率為 15.5%

甚大,故其夯實曲線位置於最右下方;另也發現細料含水比是支

配全試料夯實性質的主要因素,因如全試料過濕時其中的剩餘土 石方粗料相當會吸水而細料則否,致使試體呈海綿體被壓後會回 彈。

3. 依埔里混合料之夯實性質,知曉若將剩餘土石方以 1:1 比例拌以河

床料其

γ

d( opt)會增大

w

opt減小,可增加其密實程度。

4. 於大里混合料之夯實性質,因剩餘土石方粗料只佔 35%故其夯實 性質主要受細料填充土之支配,致其夯實曲線比埔里剩餘土石方 者位置於左上方(

γ

d( opt)增大、

w

opt減小),即此剩餘土石方之低比 重(2.17)、高吸水率(13.5%)特性對全試料夯實性質的支配性相對降 低了。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6 8 10 12 14 16 18

Moisture content (%)

Dry unit weight (KN/m3)

Reclaimed by-product materials (Puli) River bed materials (Puli) Mixed materials (Puli) Mixed materials (Tail)

圖 4.19 四種試料之夯實曲線

二 、 加 州 承 載 比

圖 4.20 為埔里剩餘土石方之加州承載比試驗結果,圖 4.20(a)為 具不同密實程度三種試體之貫入深度與荷重關係,而圖 4.20(b)為此 試料之加州承載比

CBR

與乾單位重

γ

d之關係;在圖 4.20(b)裡亦示出各 試體的衝擊加速度

I

a。於埔里剩餘土石方,式(4.1.a)為其

CBR

γ

d關 係,對應於其 0.95

γ

d( opt)試體之

CBR

=20。

圖 4.21、圖 4.22、圖 4.23 分別為埔里河床料、埔里混合料及大 里混合料之加州承載比試驗結果,而式(4.1.b)、 (4.1.c)、 (4.1.d)則分 別為其

CBR

γ

d關係。

埔里剩餘土石方

γ

d

=

0.035

CBR +

17.302

R

2=0.97 (4.1.a) 埔里河床料

γ

d

=

0.046

CBR +

18.207

R

2=0.98 (4.1.b) 埔里混合料

γ

d

=

0.114

CBR +

16.362

R

2=0.66 (4.1.c) 大里混合料

γ

d

=

0.063

CBR +

17.527

R

2=0.91 (4.1.d)

對應於其 0.95

γ

d( opt)試體之

CBR

值於埔里河床料為 38 最大,可能與其 顆粒質硬且多呈扁平有關;埔里剩餘土石方之

CBR

值是 20 最小,經 將其與河床料依 1:1 比例拌成混合料後之

CBR

值是 22 仍變化不大;於 大里混合料之

CBR

值是 30,故知曉將剩餘土石方粗料扮以填充土可改

善其承載力。也將四種試料的

CBR

I

a關係示於圖 4.24,式(4.2)為其 回歸關係式,於現地試舖時將測被輾壓後土層之

I

a並依式(4.2)間接推 測其

CBR

CBR =

1.683

I

a

+

7.483

R

2=0.91 (4.2)

最後,將四種試料的物理、工程性質一覽示於表 4.1。

0 2 4 6 8 10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Penetration depth (mm) Loading (MN/m2 )

blows/layer Reclaimed by-product materials (Puli)

65

30

10

(a)貫入曲線

(b)

CBR

與乾單位重關係

圖 4.20 埔里剩餘土石方之加州承載比試驗

y = 0.035x + 17.302 R2 = 0.9646 17.5

18.5 19.5 20.5 21.5 22.5 23.5

0 20 40 60 80 100

CBR (%)

Dry density (KN/m3)

Reclaimed by-product materials (Puli)

21 16 Ia=3

0 2 4 6 8 10 12 14 16

0 2 4 6 8 10 12 14

Penetration depth (mm) Loading (MN/m2 )

65

10 30 River bed materials (Puli)

blows/layer

(a)貫入曲線

17.5 18.5 19.5 20.5 21.5 22.5 23.5

0 20 40 60 80 100

CBR (%) Dry density (KN/m3 )

y=0.0459x + 18.207 R2 = 0.9809 River bed materials (Puli)

42 31

Ia=15

(b)

CBR

與乾單位重關係

圖 4.21 埔里河床料之加州承載比試驗

0 2 4 6 8 10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Penetration depth (mm) Loading (MN/m2 )

blows/layer

10 30

65 Mixed materials (Puli)

(a)貫入曲線

17.5 18.5 19.5 20.5 21.5 22.5 23.5

0 20 40 60 80 100

CBR (%) Dry density (KN/m3 )

y = 0.1138x + 16.362 R2 = 0.6663

Mixed materials (Puli) 21 11

Ia=7

(b)

CBR

與乾單位重關係

圖 4.22 埔里混合料之加州承載比試驗

0 2 4 6 8 10 12 14

0 2 4 6 8 10 12 14

Penetration depth (mm) Loading (MN/m2)

10 blows/layer

30 Mixed materials (Tali)

65

(a)貫入曲線

y = 0.0627x + 17.527 R2 = 0.9089 17.5

18.5 19.5 20.5 21.5 22.5 23.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CBR (%)

Dry density (KN/m3)

Mixed materials (Tali)

21 13

Ia=3

(b)

CBR

與乾單位重關係

圖 4.23 大里混合料之加州承載比試驗

y = 1.6829x + 7.483 R2 = 0.9478

0 20 40 60 80 100

0 10 20 30 40 50

Ia

CBR (%)

Four types of materials

圖 4.24 衝擊加速度

I

a與加州承載比

CBR

關係

表 4.1 四種試料之物理、工程性質一覽

項 目 埔里 剩餘土石方

埔里 河床料

埔里 混合料

大里 混合料 粗料含量(粒徑>4.75 mm ) (%) 71.5 56.0 57.0 48.5

全試料均勻係數

C

u 54.5 55.3 88.8 86.0

全試料曲率係數

C

c 1.79 1.20 1.31 2.02

全試料級配

USCS GW GW GW GW

全試料

分類 AASHTO A-1-a A-1-a A-1-a A-1-b 潔淨 2.20 2.54 2.41 2.17 粗料面乾內飽和比重

未潔淨 2.05 2.49 2.27 2.08 潔靜 2.45 2.60 2.52 2.39 粗料乾比重

未潔靜 2.42 2.53 2.49 2.35

潔靜 7.6 2.5 4.9 7.5

粗料吸水率 (%)

未潔靜 15.5 3.4 7.5 13.5

粗料含泥量(%) 1.5 2.8 2.1 1.7

粗料洛杉磯試驗磨損率 (%) 22.3 19.0 20.2 25.1 粗料乾搗單位重 (

kN / m

3) 17.3 18.6 18.0 17.0 全試料夯實最大乾單位重

) ( opt

γ

d , (

kN / m

3)

19.0 21.0 19.7 20.4

全試料最佳含水比

w

opt, (%) 11.3 9.4 11.0 10.2 全試料加州承載比 CBR

(0.95

γ

d( opt))

20 38 22 30

在文檔中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頁 48-6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