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巴伯之生平概述巴伯之生平概述巴伯之生平概述巴伯之生平概述

美國著名作曲家巴伯,1910 年 3 月 9 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西赤斯特

(West Chester, Pennsylvania, U.S.A.),4一個生活幸福美滿的音樂世家。他的父親羅 伊(Roy Barber, 1879-1947)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巴伯曾經形容他的 父親:「一位彬彬有禮的男士,受到鎮上人民的喜愛,個性和藹可親又直率,說話 風趣且溫柔……有著外科醫生必備的精巧雙手,品味非常傳統,相當保護我的母 親,甚至有些太過,還有些孩子氣。」5母親瑪格莉特(Marguerite Beatty Barber, 1881-1967)則是一位鋼琴家,巴伯還有一位小他三歲的妹妹莎拉(Sara Barber),兩 人感情非常好。他的姨母露易絲‧霍莫(Louise Homer, 1871-1947)是大都會歌劇院 的女低音歌唱家,他的姨丈西德尼‧霍莫(Sidney Homer, 1864-1953)則是一位作曲 家。這樣的家庭背景,奠定了巴伯往後的音樂之路。

4 西赤斯特距離費城(Philadelphia)約 30 英里。

5 “……a man of exquisite manners, much loved in town, affable, outgoing……He was witty and gentle, with the fine hands of a surgeon, very conventional in his tastes, and devoted to and over-protective of my mother, who was somewhat childlike.”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

【圖 1】巴伯在賓夕法尼亞州西赤斯特的家6

【圖 2】巴伯與他的妹妹莎拉7 【圖 3】巴伯一家人8

6 Nathen Broder, Samuel Barber (New York: G. Schirmer, 1956), 32 -33.

7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

8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9.

少年時期少年時期

十歲時完成人生中的第一部歌劇《玫瑰樹》(The Rose Tree),十一歲開始學習 管風琴,次年便成為西敏寺教堂(Westminster Church)的管風琴手,到目前為止,

巴伯已經創作了許多類型的作品,如鋼琴曲、管風琴曲、清唱劇,還有他的第一 部歌劇以及大量的歌唱曲等。

十四歲(1924 年)時,巴伯進入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成為第一屆的學生。在 就讀期間,他向凡潔諾瓦(Isabelle Vengerova, 1877-1956)學習鋼琴,向斯卡列羅 (Rosario Scalero, 1870-1954)學習作曲,也向果格札(Emilio de Gogorza, 1874-1949)

9 “Dear Mother: I have written this to tell you my worrying secret. Now don't cry when you read it because it is neither yours nor my fault. I suppose I will have to tell it now without any nonsense. To begin with I was not meant to be an athlete. I was meant to be a composer, and will be I'm sure. I'll ask you one more thing.—Don't ask me to try to forget this unpleasant thing and go play football.—Please—Sometimes I've been worrying about this so much that it makes me mad.”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7.

學習聲樂。同時,遇見了他的同學梅諾悌(Gian Carlo Menotti, 1911-2007),兩人成 蒂斯音樂學院創始人瑪麗‧柯蒂斯‧伯克(Mary Curtis Bok, 1876-1970)的賞識,伯 克夫人還將他介紹給紐約出版商席爾默(Gustav Schirmer, 1829-1893)認識,往後便 成為巴伯的終身的出版商。

10 “I arrived and I spoke very little English. The very first person I met in the school was Sam Barber because he was the only pupil there who spoke fluent French and Italian. We became friends immediately and became friends for life. He was extremely well-read; he had traveled, and he was very spoiled because he was meant to be very good-looking, and had many talents. He had a beautiful baritone voice……He was also an extraordinary good pianist, and, of course, a star composer. So he was one of the favorite pupils of the conservatory.” Peter Dickinson, Samuel Barber Remembered: A Centenary Tribut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10), 58-59.

作品(兩首交響曲除外)都有受到文學的影響,雖然他不認為是標題音樂,但實 際上他都有為這些作品下標題。

1929 年巴伯完成一首小提琴奏鳴曲而首次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獎項11-由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所頒發的伯恩斯奬(Joseph H. Bearns Prize)。12 這使他得以首次出國旅行,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待了很長一段時間。

1933 年,巴伯以他第一部大型管弦樂序曲《醜聞學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 1931-1932)再次榮獲伯恩斯奬。完成這部作品的當時,巴伯還是柯蒂斯音樂學院 的學生,但從這首序曲中已經很明顯地嶄露出他所掌握的高超作曲技巧,能夠將 他的樂思表達得相當流利暢快,足以稱為一位有實力的作曲家。

1935 年春天,是巴伯豐收之季,他同時獲得了普立茲旅行獎學金(Pulitzer traveling scholarships)以及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並給予他助學金,讓他得以在 羅馬的美國音樂院(American Academy)學習兩年。在這段時期,巴伯寫出了足以 證明他具有創作天份的作品,其中以《第一號交響曲(單樂章),作品九》(Symphony in One Movement, op.9, 1935-1936)最為著稱。由奧古斯特奧樂團(Augusteo

Orchestra)於 1936 年 12 月 13 日在羅馬的阿德里亞諾劇院(Adriano Theater)首演,

並於次年(1937 年)在奧地利薩爾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中演出,該音樂節首 次演出美國人的作品。

此後,巴伯又分別於 1936 年和 1937 年寫出了《弦樂慢板》(Adagio for

11 雖然這首小提琴奏鳴曲使巴伯獲獎,但他始終認為這是學生的創作,不足以作為

個人代表作品。本來此首小提琴奏鳴曲歸類為作品四,但巴伯在 1978 年時將兩首鋼琴間 奏曲(Interludes for Piano)列為作品四,而忽略了小提琴奏鳴曲。

12 伯恩斯奬,1921 年 2 月 3 日由莉麗亞‧伯恩斯(Lillia M. Bearns)所創辦,為了紀 念她的父親,以及鼓勵美國有天份的年輕作曲家。這個獎項由哥倫比亞大學管理,開放 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年輕作曲家報名,參加的作品分為大型類(管弦樂、合唱曲等)與小

型類(獨奏曲、四重奏、六重奏等)。

Strings),13以及《散文-給管弦樂,作品十二》(Essay for Orchestra, op. 12, 1938)。

這兩部作品在 1938 年被著名的意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選中,成為他指揮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NBC Symphony Orchestra)14 演出的最初兩部美國作品,並使巴伯一舉成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開始後,巴伯便離開戰雲密布的歐洲,回到美 國,在柯蒂斯音樂學校教授作曲,並繼續從事音樂創作。此時寫出了合唱曲《秒 錶與軍械圖》(A Stopwatch and An Ordnance Map, op. 15, 1940),15以及《第二號散 文-給管弦樂,作品十七》(Second Essay for Orchestra, op. 17, 1942)等作品。

1943 年 4 月,巴伯被徵召入伍,在美國空軍中服役。並且為空軍寫了《第二 號交響曲,作品十九》(The Second Symphony, Op. 19, 1944)。16

巴伯在二戰中創作的作品還有《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十四》(1939-1940 年)、

《摩羯座協奏曲》(Capricorn Concerto, op.21, 1944)和《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二十 二》(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op.22, 1945)。17

13 《弦樂慢板》改編自巴伯《B 小調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B Minor, op.11, 1936-1938)的第二樂章。

14 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全名為”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Symphony Orchestra”,由沙諾夫(David Sarnoff, 1891-1971)於 1937 年所成立。

15 《秒錶與軍械圖》,以斯彭德(Stephen Spender, 1909-1995)的詩作為基礎,於 1939 年所寫的合唱曲。內容是描述關於一位在西班牙內戰中身亡的士兵。在詩作完成的不久 之前,斯彭德與巴伯在倫敦相識,為了表示友好,斯彭德在 1939 年 6 月送了這首詩作給 巴伯,六個月後,也就是 1940 年 1 月 28 日,巴伯以這首詩為基礎,完成了一首編制為 男聲加上三個定音鼓的合唱曲。

16 《第二號交響曲,作品十九》,在 1944 年 3 月 3 日,由庫謝維茲基(Sergei Koussevitzky, 1874-1951)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於波士頓的交響音樂廳 (Symphony Hall)首演。

17 《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二十二》,在 1947 年榮獲第五屆紐約的音樂評論界奬(Music Critics' Circle Award)

戰爭結束後,巴伯隱居在紐約基斯科山(Mount Kisco)的「摩羯座」

(Capricorn),18與梅諾悌同住。

【圖 4】座落於紐約基斯科山的「摩羯座」

巴伯在這裡寫出了芭蕾舞劇《米狄亞》(Medea, Op.23),還受到鋼琴大師霍洛 維茲(Vladimir Horowitz)的委託而創作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六》(Piano Sonata,

op. 26, 1949)。霍洛維茲曾說過:「巴伯是在少數美國作曲家裡面,知道怎麼寫鋼

琴曲的人之一。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有一些很好的作品,但它們不 適合鋼琴。我喜歡鋼琴音樂。但不知怎麼地,美國作曲家對鋼琴音樂不是太明白。

他們要不然寫非常適合鋼琴的音樂,但卻沒有本質意義;或是寫了有本質意義的 音樂,卻不適合鋼琴演奏。」19

18 「摩羯座」,於 1943 年瑪麗‧柯蒂斯‧伯克為巴伯及梅諾悌購買的房子。取名為

「摩羯座」,是因為此屋在冬季時仍會被溫暖的陽光所籠罩。

19 “Barber is one of the few American composers who knows how to write for the piano.

Copland has some good things, but they are not pianistic. I like pianistic music. Somehow American composers don't understand the piano too well. Either they write music that is very pianistic, but has no substance, or write music that has substance, but isn't pianistic “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圖 5】霍洛維茲與巴伯,1950 年(梅諾悌提供)20

中年時期中年時期中年時期 中年時期

1950年以後,巴伯將創作重心移到了歌劇與聲樂作品上。創作了《隱士之歌》

(Hermit Songs, op.29),此曲取材自中世紀愛爾蘭修道院的詩句,融合了宗教和世 俗。而巴伯的第一部歌劇《凡妮莎》(Vanessa, 1956-1957)完成於1957年,歌劇腳本 由梅諾蒂所寫。《凡妮莎》這部作品使巴伯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而此後所 寫的器樂作品只有《鋼琴協奏曲,作品三十八》(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38, 1962)聞名於世,此曲使他獲得了兩個獎項,再一次的普立茲獎(1963年)以及

Press, 1992), 297.

20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95.

遲來的音樂評論界獎(Music Critics' Circle Award)(1964年)。21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認為這部協奏曲足以與普羅科菲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的鋼琴作品相提並論。22

巴伯的另一部歌劇《安東尼與克婁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 Op. 40, 1966),23是為了慶祝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開幕而被委託的創作。劇本出自於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同名劇作。採用二十世紀音樂的創作手法,首演時受到許多批評導致 失敗,是巴伯在音樂生涯中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挫折。24

21 音樂評論界獎,原本預計於 1963 年頒布獎項,但因當時報業罷工,因而延遲至

1964 年頒發。

22 ”Schonberg found the concerto modeled roughly on such contemporary works as Prokofiev's Third Piano Concerto.”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19.

23 此部歌劇的故事內容發生在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描述羅馬將軍安東尼以及埃及

豔后克婁佩特拉之間的悲劇愛情。

24 因此在 1975 年,巴伯修改了此部歌劇,並由梅諾悌指揮,於茱莉亞美國歌劇中

心(Juilliard American Opera Center)再度進行演出。

【圖 6】《安東尼與克婁佩特拉》

於 1966 年的首演,飾演安東尼 的男中音迪亞斯(Justino Diaz, 1940-)以及飾演克婁佩特拉的女 高音普萊絲(Leontyne Price, 1927-)25

晚年時期晚年時期晚年時期 晚年時期

「《安東尼與克婁佩特拉》是巴伯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他再也沒有從這個 可怕的災難中恢復。我認為-我不能證明這一點,我不是醫生-是從這個時候開 始,他的病讓他的身體垮掉了。」26,音樂出版者海因斯海默(Hans Heinsheimer, 1900-1993)形容巴伯的晚年是相當意志消沉的,因為他從小只知道成功的滋味,

所以這次的挫折使他情緒開始變得憂鬱低落。晚年雖然陸陸續續有在創作,但作 品不怎麼受到人們的重視及歡迎。

巴伯自己在 1971 年說了這麼一段話:「他們認為必須每一年都要有一種新的

25 Barbara B. Heyman, Samuel Barber: 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46.

26 ”Antony and Cleopatra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life of Barber. It was a terrible catastrophe from which he never recovered. And I think—I cannot prove it, I am not a doctor—that his sickness and his physical collapse later on started at this time.” Barbara B.

26 ”Antony and Cleopatra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life of Barber. It was a terrible catastrophe from which he never recovered. And I think—I cannot prove it, I am not a doctor—that his sickness and his physical collapse later on started at this time.” Barbara 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