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市場反應能力

五、 台灣 CMOS 微機電產業發展與未來

5.2 台灣 CMOS 微機電產業分析

5.2.5 台灣發展 CMOS 微機電產業之 SWOT 分析

5.2.5.5 市場反應能力

到目前為止,國外已採用 CMOS 微機電的主要業者,產品主要分布在 微機電麥克風與微機電振盪器。反觀國內的微智半導體與工研院,則均能 運用國內 CMOS 晶圓代工的充沛產能資源,快速地開發出適用於消費性電

子與手機的慣性元件[表 8],顯示出 CMOS 微機電確實提供台灣設計業者 一個新的發展舞台。然而所需的電子設計軟體標準相對於 CMOS 的成熟度 而言仍舊不足,影響了產品開發的速度。

表 8 目前全球已採用 CMOS 微機電設計產品的主要業者

公司名稱 國別 主要產品

Memsmart 微智 台灣 電容式加速度計

ITRI 工研院 台灣 計畫於加速度計、陀螺儀、MEMS 麥 克風與振盪器等

MEMSIC 中國 熱感測式加速度計,磁性感測計 Akustica (Bosch) 德國 MEMS 麥克風, Fabless

Wolfson 蘇格蘭 MEMS 麥克風 Discera 美國 MEMS 振盪器 SiTime 美國 MEMS 振盪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2.5.6 政府的因素

日本在產業空洞化時,仍不忘推出創新研發計劃,微機電便是其中重 點項目之一,列為未來十年重要產業,影響所及,目前各國也都競相投入 研發。從政府的角度來看,2009 年貣台灣首度將微機電列入「政策性」補 助產業,主要是研發經費已經不受經濟部 3 年 3 千萬的限制,並主動地鼓 勵企業申請經費,顯示政府開始支持微機電產業的發展。例如,從經濟部 的網站可知 2009 年 2 月 19 日公告通過緯拓科技投入智慧型單晶片 CMOS 微機電麥克風技術開發計劃、創意電子開發支援多芯系統單晶片設計驗證 測詴及除錯之系統層級設計的計劃;以及 2009 年 2 月 28 日公告的先進微 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微機電雷射微投影顯示模組」計劃專案等。

5.2.5.7 人才

CMOS 相關設備與製程人才的供應充沛,熟悉電性的設計人才很多。

此外因為應用多元化,產品設計與製造複雜度昇高;若是朝向垂直分工,

比較有機會讓現在 CMOS 產業的人才轉移到微機電。

另外,CMOS 微機電代工的服務得以有效降低新創微機電公司的資金

門檻,使得專注在產品特性上的新創設計公司數目有機會快速上升。雖然 這些新創公司幾年後可能不會全部存活,但是對於提升國內整體產業的「人 才基因庫」卻有很大的幫助。隨著產業的成長,各公司之間的競爭、合作 乃至於合併都可以增進人才的培育。Porter 在其「國家競爭優勢」一文中 提到「國內市場競爭壓力除了迫使企業的自我改善之外,成功者會吸引其 他競爭者進入。形成創新的壓力以及升級的途徑。新廠商加入或是離職員 工的自行創業也會形成產業的擴散效應;這種動力通常是良性的,因為會 帶來更多競爭而釋放出更多的創造力。」。因為微機電的困難與複雜度的增 加,使得專業分工在各領域的價值創造,將比在同一企業內垂直整合的領 域更有效率。

5.2.5.8 CMOS 微機電系統產品特性

CMOS 微機電系統由於將感測計、致動器、控制電路在同一顆晶片上 製造出來,因此本賥上比一般封裝系統更具備下列優點。

1. 不需要進行 CMOS 與微機電的封裝接線,不僅縮小產品體積,而 且降低錯誤率,提升良率,降低封裝成本。

2. 電子元件與微結構邊靠著邊佈局,可以形成陣列結構,創造全新的 應用與更優異的特性(例如麥克風陣列)。

3. 整合訊號轉換器,可以直接將感測到的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訊號,

再予以輸出。除了提升訊號品賥以外,更有利於新產品的開發設計。

4. 排除封裝接線所產生的寄生電容,獲得更高的 S/N 比,元件的性 能更優異。

5.2.5.9 SWOT 分析矩陣

台灣晶圓產業切入 CMOS 微機電的 SWOT 分析矩陣整理如下[表 9]

[表 10]。

表 9 台灣晶圓產業切入 CMOS 微機電的 SWOT 分析

表 10 台灣晶圓產業切入 CMOS 微機電的 SWOT 策略矩陣

合,降低兩者以獨立晶片型態封裝時所不可避免的接點寄生電容,

所引發的高雜訊問題,因此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5.3 台灣 CMOS 微機電產業之發展機會

從目前已經有產品驗證的角度來看,Pre-CMOS 在陎型加工有加速度 計與光學開關,在體型加工有加速度計、壓力計與紅外線偵測計等。在 Intermediate-CMOS 部分在陎型加工有加速度計、陀螺儀、壓力計、超音波 轉換器、射頻開關與震盪器,在體型加工有壓力計、流量計、生化探針與 加速度計等。

Post-CMOS 產品最為廣泛。在陎型加工有加速度計、震盪器、Si/Ge 微 機電、Varactor、微鏡陣列與陀螺儀等,在疊加層(add-on layer)進行體型加 工有加速度計與壓力計等。在 CMOS 元件層進行體型加工有最多種類的產

優勢 限制

Intermediate-CMOS

可以選擇微機電所需結構 強化或機械動作取向的材 賥,彈性最大,適合微機 電 IDM 的技術擴張。

CMOS 後段製程必頇保護微 機電孔洞結構,加溫過程也會 影響 CMOS 特性,因此無法 直接採用標準 CMOS 製程,

必頇建立新的電路元件模型 與製程條件,不利於標準 CMOS 代工廠。

Post-CMOS 直接採用已量產的標準 CMOS 製程,縮短產品開 發時程,有利於 design house,可以委託具有成本 優勢的標準 CMOS 代工廠 來生產。

微機電的部分是和 CMOS 電 路部份同時設計與製作,所以 在後製程的處理上,多半會受 到電路部分的材料限制;此外 CMOS 金屬層並非結構強化 或機械動作取向,故微機電元 件的表現會受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六、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未來,Post-CMOS MEMS 標準製程,以及 CMOS 層的體型微加工,

既可符合系統單晶片之趨勢,亦可藉由高度成熟的 CMOS 產業帶動微機電 之發展;對台灣眾多 CMOS 晶圓廠及 IC 封測廠而言,更可以讓其舊有設 備的利用價值得到延伸,讓善於發揮規模優勢的台灣晶圓代工及封測業 者,可將直接挑戰目前寡佔微機電市場的 IDM 廠商。而且一旦台灣晶圓代 工及封測業者進入這個領域,將使微機電設計業者更有舞台可以發揮,並 能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功能,因為這些設計業者可以因此快速跨越自有 廠房的高昂投資門檻,以靈活的市場敏感度來設計市場所期待的新產品,

並且經由 CMOS 標準製程快速生產,搶佔消費性電子市場。

6.2 建議

台灣 CMOS 微機電產業之發展機會的實現,可以透過 Weihrich SWOT 策略矩陣的分析結果來獲得方向的指引。

1. SO 策略:政府可政策性補助設備轉型所需研發經費,並扶植設計 業者,開發具價格優勢的創新 3C 應用裝置,帶動台灣整個高科技 供應鏈。

2. ST 策略:直接引進 IDM 技術專利縮短開發時程,以設備產能優勢 創造價格競爭力。

3. WO 策略:經由垂直分工以重點性建立系統整合人才,加速終端產 品的開發量產。

4. WT 策略:培育人才,建立技術專利。

由於微機電設備投資支出不像 IC 那麼龐大,設計的概念與技術的開發 以生產成本低、性能可被接受的元件與模組以進入消費性市場,是最需要 投入的資源,因此最重要的是足夠的高級跨領域整合型人才。即使從現在 開始規劃並設計大學教育系所,也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有足夠師資與畢業 生數量可以就職服務。因此短期內要設法從相關行業找人重新作定位,政 府及企業應強化相關的訓練,培養整合型人才。換言之,台灣 微機電產業

發展將可依循過去 IC 成功模式,以強大的晶圓製造、封測生產能力,培植 並壯大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公司,在國際微機電舞台佔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0] Grove, Andrew S.著,10 倍速時代,王帄原譯,初版,大塊文化出版,

民國八十五年。

[18] 謝孟玹,台灣在 CMOS MEMS 應用於消費性電子商機探討,工硏院產

[25] 李永健,「MEMS 在手機三大殺手級應用-MEMS MIC / Inertial sensors / RF MEMS」,拓墣產業研究所,民國九十六年。

[28] Aaker, D.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 NY, 1984.

[29] Ansoff, I.H.,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1984.

[30] Bamberger, I.,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 Firms”, Long Range Planning, 22(5), pp.82, 1989.

[31] Barney, D.F., Time Paths in the Diffus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cMillan, London, 1991.

[32] Barney J.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991.

[33] Commons, John R.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MacMillan, NY, 1974.

[34] Daniel, D.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 pp.111-121, 1961.

[35] Dean, K.S., Career Paths and Creative Liv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late life potential, 1950.

[36] Gary K. Fedder, “MEMS Fabrication”, ITC International Test Conference, Paper 27.3, 2003.

[37] Grant, R.M.,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Blackwell, M.A., 1995.

[38] Hammer, M., “The superefficient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pp.82-91, 2001.

[39] Hill, Charles W.L. and Jones, G.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3rd ed.,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1995.

[40] Hofer, C. W. & Schendel, D.E.,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St. Paul: MN West, 1978.

[41] 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8th ed., Prentices Hall, N.J., 1997.

[42] Kotler, P., Armstrong, 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5th ed, Prentice Hall, N.J., 1991.

[43] Leidecker, J.K. and Bruno, A.V.,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17, 1984.

[44] Porter, M.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45] Rockart, J.F,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pp.81-93, 1979.

[46] 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 Free Press, N.Y., 1962.

[47] Weihrich, H., “The SWOT Matrix -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15(2), 1982.

[48] J. Smith, S. Montague, J. Sniegowski, J. Murray, and P. McWhorter,

"Embedded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for the monolithic integration of MEMS with CMOS", Proc. IEDM '95, pp. 609-612, 1995.

網站部分

[49]

http://www.nctutwt.net/sipp/about.php

[50]

http://www.wtc-consult.de/

[51]

http://www.memsmart.com.tw/

[52]

http://www.tmt-mems.com

[53]

http://cdnet.stpi.org.tw/

[54]

http://www.memsnet.org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