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均肌電振幅之分析

本小節主要是呈現三種不同姿勢之仰臥起坐動作,其向心與離心收縮 時間之比較,和上、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之平均肌電振幅之分析,並加以 討論。

一、向心與離心收縮時間之比較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受試者在施做三 種不同仰臥起坐姿勢的實驗中,向心收縮、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之時間。

結果顯示,受試者在施做三種不同仰臥起坐姿勢時,向心收縮、離心收縮 及整個動作之時間皆有顯著差異(詳表 4-4)。

表 4-4 向心、離心及整個動作時間比較表(單位:s)

n=8 向心收縮時間 離心收縮時間 整個動作完成時間

Bed-bk 0.467±0.026 0.507±0.064 0.974±0.071 Bed-sk 0.563±0.018 0.478±0.031 1.041±0.027 Rm-sk 0.530±0.055 0.587±0.044 1.117±0.088

p 值 .005* .009* .005*

*p<.05

因 SPSS 視窗版之軟體沒有提供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法之事 後比較,此部分可參考學者 Siegel 與 Castellan(1989)所提供之方法。

事後比較檢定的統計公式如下:

| Ri-Rj|≧ Zα/ k (k-1) × [N × k ×(k+1)∕6 ]1/2

其中 Ri 是第 i 組的等級總和(rank sums)、Rj 是第 j 組的等級總和。K 是組 數=3,N 是樣本總數=8,α 是顯著水準=.05,Zα/ k (k-1)是在顯著水準 α 及 進行 k(k-1)次事後比較下的臨界值。α=.05、k=3,Z.05 / [ 3 (3–1) ]=Z. 00833

=2.394,查常態分配表,當機率值等於.00833 時,相對應的 Z 值約為 2.394。

事後比較臨界值如下:

Zα/ k (k-1) × [N × k ×(k+1)∕6]1/2=2.394×[8 × 3 ×(3+1)∕6]1/2=9.576

事後比較受試者施做三種不同仰臥起坐動作時,其向心收縮之時間檢 定之摘要表(如表 4-5),由表可發現:受試者在施做直膝仰臥起坐時之時間 顯著的高於屈膝仰臥起坐時之時間,表示受試者在施做三種不同仰臥起坐 動作的向心收縮時,直膝仰臥起坐訓練所需之時間多於屈膝仰臥起坐訓練 之時間。

表 4-5 事後比較向心收縮時間之摘要表

動作 受試者 等級平均數 卡方 事後比較

Bed-bk 8 1.19 10.500 Bed-sk>Bed-bk Bed-sk 8 2.69

Rm-sk 8 2.13

事後比較受試者施做三種不同仰臥起坐動作時,其離心收縮之時間檢 定之摘要表(如表 4-6),由表可發現:受試者在施做羅馬椅仰臥起坐之時間 顯著的高於屈膝仰臥起坐與直膝仰臥起坐時之時間,表示受試者在施做三 種不同仰臥起坐動作的離心收縮時,羅馬椅仰臥起坐訓練所需之時間皆多 於屈膝仰臥起坐與直膝仰臥起坐訓練所需之時間。

表 4-6 事後比較離心收縮時間之摘要表

動作 受試者 等級平均數 卡方 事後比較

Bed-bk 8 1.56 9.484 Rm-sk>Bed-bk Bed-sk 8 1.56 Rm-sk>Bed-sk

Rm-sk 8 2.88

事後比較受試者施做三種不同仰臥起坐動作時,其整個動作完成之時 間檢定之摘要表(如表 4-7),由表可發現:受試者在施做羅馬椅仰臥起坐時 之時間顯著的高於屈膝仰臥起坐時之時間,表示受試者在施做三種不同仰 臥起坐動作時,羅馬椅仰臥起坐訓練所需之時間多於屈膝仰臥起坐訓練所 需之時間,由此可知羅馬椅仰臥起坐訓練所需之時間最多,其次是直膝仰 臥起坐,屈膝仰臥起坐訓練所需的時間最少。

表 4-7 事後比較整個動作時間之摘要表

動作 受試者 等級平均數 卡方 事後比較

Bed-bk 8 1.13 10.750 Rm-sk>Bed-bk Bed-sk 8 2.13

Rm-sk 8 2.75

二、不同仰臥起坐向心與離心之平均肌電振幅

(一)上腹直肌

以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分析上腹直肌在三種不同仰臥 起坐姿勢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 顯示,在屈膝仰臥起坐及直膝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收縮皆大於離心收 縮,且在屈膝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及離心之平均肌電振幅分別為

55.04±13.90 及 44.15±13.36 有顯著差異;在羅馬椅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 收縮小於離心收縮,向心及離心之平均肌電振幅分別為 40.75±5.84 及 47.60±11.29 有顯著差異(詳表 4-8)。

表 4-8 上腹直肌向心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p 值

Bed-bk 55.04±13.90 44.15±13.36 .025*

Bed-sk 54.38±10.67 47.53±12.57 .123 Rm-sk 40.75±5.84 47.60±11.29 .050*

*p<.05

(二)下腹直肌

以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分析下腹直肌在三種不同仰臥 起坐姿勢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 顯示,在屈膝仰臥起坐及直膝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收縮皆大於離心收 縮,且在直膝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及離心之平均肌電振幅分別為 51.39±11.83 及 43.03±14.31 有顯著差異;在羅馬椅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 收縮小於離心收縮,但無顯著差異(詳表 4-9)。

表 4-9 下腹直肌向心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p 值

Bed-bk 47.70±13.89 40.60±12.28 .123 Bed-sk 51.39±11.83 43.03±14.31 .017*

Rm-sk 36.95±15.26 42.76±25.94 .889

*p<.05

(三)腹外斜肌

以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分析腹外斜肌在三種不同仰臥 起坐姿勢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 顯示,在屈膝仰臥起坐、直膝仰臥起坐及羅馬椅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 收縮皆大於離心收縮,且在直膝仰臥起坐的實驗中,向心及離心之平均肌 電振幅分別為 55.84±12.42 及 35.97±16.46 有顯著差異(詳表 4-10)。

表 4-10 腹外斜肌向心與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p 值

Bed-bk 51.27±15.74 38.00±19.09 .069 Bed-sk 55.84±12.42 35.97±16.46 .012*

Rm-sk 50.03±21.84 49.28±18.52 .674

*p<.05

由上述可知,上、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在屈膝仰臥起坐與直膝仰臥起 坐中,向心收縮的平均肌電振幅皆大於離心收縮的平均肌電振幅,表示在 做屈膝仰臥起坐和直膝仰臥起坐時,腹部肌群的收縮主要為向心收縮;但 在羅馬椅仰臥起坐中,上、下腹直肌的離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卻大於向心 收縮的平均肌電振幅,表示在做羅馬椅仰臥起坐時,上、下腹直肌主要為 離心收縮,而腹外斜肌的向心、離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則無明顯差異。

三、不同仰臥起坐姿勢之平均肌電振幅

(一)上腹直肌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上腹直肌分別在 屈膝仰臥起坐、直膝仰臥起坐與羅馬椅仰臥起坐三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 心收縮、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顯示,在上腹直肌向 心收縮時,有顯著差異;在上腹直肌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時,皆無顯著差 異(詳表 4-11)。

表 4-11 上腹直肌平均肌電振幅之向心、離心及完整動作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完整動作 Mean

Bed-bk 55.04±13.90 44.15±13.36 49.60±14.68 Bed-sk 54.38±10.67 47.53±12.57 50.96±12.15 Rm-sk 40.75±5.84 47.60±11.29 44.17±9.62

p 值 .030* .325 .068

*p<.05

事後比較受試者施做三種不同姿勢之仰臥起坐動作時,其上腹直肌向 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檢定之摘要表(如表 4-12),由表可發現:直膝仰臥起 坐之上腹直肌向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顯著的高於羅馬椅仰臥起坐之上腹直 肌向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表示上腹直肌在直膝仰臥起坐的向心收縮訓練 較羅馬椅仰臥起坐的向心收縮訓練有效果。

在 Piering 等人(1993)的四種常見的腹部運動之肌電圖分析研究中,

其是將電極片貼於右側的腹部,依照肌肉的痕跡分為上部、中上部、中下 部、下部等四等分,其中施做直膝仰臥起坐時,其上部及中上部之肌電訊 號較為明顯,這和本實驗所得之結果相符,在本實驗中上腹直肌向心收縮 平均肌電振幅在直膝仰臥起坐的訓練最為顯著。

表 4-12 事後比較上腹直肌向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之摘要表

動作 受試者 等級平均數 卡方 事後比較

Bed-bk 8 2.25 7.000 Bed-sk>Rm-sk Bed-sk 8 2.50

Rm-sk 8 1.25

(二)下腹直肌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下腹直肌分別在 屈膝仰臥起坐、直膝仰臥起坐與羅馬椅仰臥起坐三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 心收縮、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顯示,下腹直肌在向 心收縮、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時,皆無顯著差異(詳表 4-13)。

表 4-13 下腹直肌平均肌電振幅之向心、離心及完整動作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完整動作 Mean

Bed-bk 47.70±13.89 40.60±12.28 44.15±13.58 Bed-sk 51.39±11.83 43.03±14.31 47.21±13.78 Rm-sk 36.95±15.26 42.76±25.94 39.85±21.48

p 值 .072 .197 .646

*p<.05

(三)腹外斜肌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腹外斜肌分別在 屈膝仰臥起坐、直膝仰臥起坐與羅馬椅仰臥起坐三組實驗中,受試者在向 心收縮、離心收縮及整個動作之平均肌電振幅。結果顯示,在腹外斜肌向 心收縮及完整動作時,皆無顯著差異;在腹外斜肌離心收縮時,有顯著差 異(詳表 4-14)。

表 4-14 腹外斜肌平均肌電振幅之向心、離心及完整動作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完整動作 Mean

Bed-bk 51.27±15.74 38.00±19.09 44.64±18.71 Bed-sk 55.84±12.42 35.97±16.46 45.90±17.65 Rm-sk 50.03±21.84 49.28±18.52 49.66±20.25

p 值 .325 .044* .779

*p<.05

事後比較受試者施做三種不同姿勢之仰臥起坐動作,其腹外斜肌離心 收縮平均肌電振幅檢定之摘要表(如表 4-15),由表可發現:羅馬椅仰臥起 坐之腹外斜肌離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顯著的高於直膝仰臥起坐之腹外斜肌 離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表示腹外斜肌在羅馬椅仰臥起坐的離心收縮訓練 較直膝仰臥起坐的離心收縮訓練有效果。

表 4-15 事後比較腹外斜肌離心收縮平均肌電振幅之摘要表

動作 受試者 等級平均數 卡方 事後比較

Bed-bk 8 2.00 6.250 Rm-sk>Bed-sk Bed-sk 8 1.38

Rm-sk 8 2.63

四、不同肌群之平均肌電振幅

(一)屈膝仰臥起坐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受試者在施做屈 膝仰臥起坐動作時,其上、下腹直肌與腹外斜肌的向心收縮及離心收縮之 平均肌電振幅。結果顯示,在施做屈膝仰臥起坐時,三條肌群的向心及離 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皆無顯著差異(詳表 4-16)。

表 4-16 屈膝仰臥起坐向心、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n=8 向心收縮 Mean 離心收縮 Mean

URA 55.04±13.90 44.15±13.36 LRA 47.70±13.89 40.60±12.28 EXO 51.27±15.74 38.00±19.09

p 值 .607 .325

*p<.05

(二)直膝仰臥起坐

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檢定受試者在施做 直膝仰臥起坐動作時,其上、下腹直肌與腹外斜肌之向心收縮及離心收縮 的平均肌電振幅。結果顯示,在施做直膝仰臥起坐時,三條肌群的向心收 縮之平均肌電振幅,無顯著差異;但三條肌群的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

有顯著差異(詳表 4-17)。

表 4-17 直膝仰臥起坐向心、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表 4-17 直膝仰臥起坐向心、離心收縮之平均肌電振幅比較表(單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