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對於錯誤相信作業之理解情形與分析

ㄧ、不同年齡層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錯誤相信作業包含了「未預期移位作業」以及「未預期內容作業」,

每項作業均有5 題錯誤相信問題,包括 3 題控制題和 2 題錯誤相信問題。

以下分別就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之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

(一)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三歲組未通過未預期移位作業之幼兒在得分的情形上均只得到 3 分

(滿分 5 分),表示幼兒能夠完全理解故事情節並記得實際狀況,但對於 推測他人錯誤相信的想法與行動,顯現出困難。三歲組幼兒在未預期移位 作業的通過率為 35%,相較於四歲組與五歲組的高通過率(分別為 80%

與95%),三歲幼兒在該作業表現情形顯然遠不如較年長組幼兒之表現。

圖4-3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移位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性別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年齡層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比較三組幼兒未預期移位作業的通過率,四歲及五歲組均達八成以 上,五歲組幼兒更高達九成五,年長組幼兒在本作業心智理解之表現極

三歲組在錯誤相信問題的回答情形則僅有三成五的通過率,平均得分為3.7 分。由圖 4-3 可看出三歲組幼兒得分情形明顯低於四歲組及五歲組,四歲 及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的整體表現上均優於三歲組幼兒。各年齡層幼兒 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得分人數及比例詳見附錄五。

此結果與前述欺騙作業之結果十分相似,顯示三歲幼兒正確預測他人 行動的心智理解能力仍未及四、五歲組之幼兒,通過未預期移位作業之幼 兒人數隨著年齡增加呈現逐漸增加之趨勢。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在四歲組與五歲組中,分別有2 名幼兒僅在推測 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哥哥回來以後會想玩具車放在哪裡?」)一題中回答錯 誤,因此只得到4 分而無法通過該作業;兩名幼兒以自己所知的現實狀態 作為判斷主角想法之依據,兩人對於該問題的開放解釋回答分別為「因為 車子在那邊」、「因為弟弟把它(車子)放在這邊」;於實驗情境中,研究者會 向幼兒強調哥哥一旦離開客廳到浴室之後,就無法得知客廳所發生的事情

(因部份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想像,編造情節,如:後來有人告訴了哥哥、

哥哥聽見弟弟把車子換到另外ㄧ個盒子),並再三保證沒有任何人或任何 方式會讓哥哥知道車子被移位的事情,但即使確認幼兒知道對於主角並不 知情車子移位的事實,2 名幼兒仍然答錯,此為較特殊之例。

(二)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比較三個年齡層之幼兒未預期內容作業的通過率,三歲組在錯誤相信 問題的回答情形僅有一成五的通過率,四歲組通過率為七成五,五歲組則 出現「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全數幼兒均通過未預期內容作業。圖 4-4 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幼兒通過未預期內容作業人數也逐漸增加,此 年齡上的趨勢與前述欺騙作業以及未預期移位作業均十分相同。

圖4-4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當中,三歲組幼兒得分人數最多者為 3 分,共有 9 人,佔全組人數的45%,得 3 分的幼兒均只答對 3 題確認題(確認幼兒對 盒子內容物產生最初的錯誤相信、確認幼兒知道盒子實際內容物、確認幼 兒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回答);人數其次者為 2 分,共有 7 人,佔全組人 數的 35%(得 2 分的幼兒不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錯誤相信回答);另有 1 名幼兒得到4 分,僅在預測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問題中回答錯誤(幼兒對此 問題的開放解釋為「他會想裡面是吸管,因為裡面有吸管」);三歲組在未預 期內容作業中僅有3 人通過作業,佔全組幼兒人數的 15%,與未預期移位 作業相比,通過人數少了一半以上(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三歲組有7 人通過)。

四歲組人數最多為得到 5 分並且通過作業者,共有 15 人,佔全組人 數的 75%;其次分別為得到 1 分與 2 分者,各有 2 人,佔全組人數的 10

%,僅得到1 分的幼兒在一開始詢問及盒子內容物的問題時,回答「不知 道」,唯一的得分是在打開盒子以後正確回答出盒子實際的內容物,得到2 分的幼兒通過內容物的確認題(確認幼兒對盒子內容物產生最初的錯誤相 信、確認幼兒知道盒子實際內容物)但是並不記得自己說過的回答;另有

錯誤內容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性別

5.5

5.0

4.5

4.0

3.5

3.0

2.5

年齡層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1 名幼兒得到 4 分,僅在預測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問題中回答錯誤。而五歲 組20 名幼兒則全數通過,通過率 100%。

三歲組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的平均得分為3 分,四歲組為 4.25 分,五 歲組為5 分。四、五歲組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之心智理解情形表現甚佳

(特別是五歲組幼兒)且皆比三歲組幼兒之表現來得好。各年齡層幼兒在 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得分人數及比例詳見附錄六。

(三)各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情形之比較 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得分上,雖與未預期移位作業略有不同,但 仍呈現相仿結果。各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 業」通過情形之比較,見附錄七。

三歲組幼兒在兩個錯誤相信作業中的表現均低於四、五歲組幼兒,且 三歲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通過情形較未預期移位作業差,通過比例由 35%降低為 15%。

四歲組幼兒在兩個錯誤相信作業上的通過比例則無太大差異,分別為 80%與 75%,四歲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略優於未預期內容作業之 表現,此結果與保心怡(2003)之研究結果一致。但在通過率方面,本研 究之四歲幼兒表現均超過機會水準,並非因猜測而答對錯誤相信之問題,

與保心怡(2003)研究中的四歲幼兒表現在機會水準以下之結果有所不同。

五歲組幼兒在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上的表現也無太大差異,分別為 95

%與 100%,唯與前兩組幼兒不同的是五歲組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 現較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較佳。

二、不同性別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比較不同性別之幼兒通過錯誤相信作業之人數,結果發現不論是在何 年齡層,男女幼兒通過與不通過之比例皆相當接近。不同性別幼兒在「未 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與不通過人數比例詳見附錄八 與附錄九。

(一)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三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36%,女幼兒為 33%;

四歲組男幼兒為 82%、女幼兒為 78%;五歲組男幼兒為 89%、女幼兒為 100%。整體來看,男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為 68%、女幼兒為 72%,且未 預期移位作業之男女通過比例結果與前述欺騙作業結果完全一致。由圖 4-5 更可以看出不同性別之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的表現上,差異相當 的小。

圖4-5 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移位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年齡層

5歲組 4歲組

3歲組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性別

(二)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三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9%,女幼兒為 22%;

四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73%、女幼兒為 78%;五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 100

%、女幼兒通過率為100%。整體來看,男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為 58%、

女幼兒為69%。由圖 4-6 的圖表可看出不同性別之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 中的表現幾乎呈現重疊的兩條曲線。

圖4-6 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內容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年齡層

5歲組 4歲組

3歲組

5.5

5.0

4.5

4.0

3.5

3.0

2.5

性別

(三)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情形之比較 若將兩作業結果進行比較,男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的通過率優於 未預期內容作業,約高出10%,女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也優於其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略高出 3%。整體而言,本研究之參與幼兒,

不論性別,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皆較未預期內容作業表現為佳,但人 數差距並不多,比例亦十分接近。不同性別幼兒在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上通

三、年齡層、性別因素對幼兒「錯誤相信作業」得分之影響

四、幼兒對於錯誤相信作業理解情形之綜合分析

Wellman(1990)認為三歲幼兒在做決定時,其重視欲求(desire)大 過於相信(belief),也就是說,幼兒並非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只是當某 人的欲求與某人所知相衝突時,幼兒通常以其欲求為判斷依據。從表中可 以看出,本研究幼兒回答問題的根據,通過作業者多以主角的知覺、動作、

想法為參考依據,並能夠使用認知語彙加以描述主角心智狀態;而未通過 作業者,則多以現實狀態或個人欲求為依據,未通過作業的幼兒在未預期 移位作業中,認定主角與自己一樣知情移位的事實,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 則認定第三者也會知道內容物已經改變的事實,但常無法自我合理解釋,

或以自己的腳本給予錯誤的詮釋。

在本研究中,幼兒回答以通過(T)與不通過(F)作區分,並根據回 答內容予以分類,呈現幼兒描述實際例句。表 4-10 及 4-11 參考保心怡

(2003)之分類加以修改,呈現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

(2003)之分類加以修改,呈現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