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幼兒對於欺騙作業之理解情形與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幼兒對於欺騙作業之理解情形與分析 "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實驗設計方式探究國內學齡前三至五歲幼 兒心智理解之情形。在進行心智作業之前,參與本研究之全體幼兒均接受

「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檢測個人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之狀況,60 位 幼兒在接受該語言能力測試之後均能達到通過標準,無任何幼兒在此階段 被篩除,60 名幼兒繼續參與後續心智相關作業的施測。

本研究之「欺騙作業」可分為兩種情境,包含合作與競爭情境,分別 以3 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準,於該作業中還可 蒐集幼兒不同類型欺騙策略之表現,作為探知幼兒內在想法的參考依據;

「錯誤相信作業」則有兩項測試,ㄧ為「未預期移位作業」,ㄧ為「未預 期內容作業」,分別以 5 題錯誤相信問題作為幼兒通過作業與否的評分標 準。

本章分析幼兒在不同作業中的心智理解情形,分為三節呈現研究結果 與討論。第一節探討幼兒對於欺騙作業之理解情形,檢視年齡與性別變項 對於幼兒欺騙作業表現的影響,分析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討論幼兒對於其 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之開放解釋;第二節探討幼兒對於錯誤相信作業之理解 情形,檢視年齡與性別變項對於幼兒錯誤相信作業表現之影響,討論幼兒 對於其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之開放解釋;第三節則針對幼兒於不同心智作業 中的理解情形進行比較分析,並試圖探討幼兒欺騙作業與錯誤相信作業表 現之間的關係。

(2)

第一節 幼兒對於欺騙作業之理解情形與分析

ㄧ、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由圖4-1 可看出,三歲組幼兒得分(3.35 分)情形明顯的低於四歲組

(5.7 分)及五歲組(5.6 分),四歲組的平均得分略高於五歲組,三組幼 兒得分均超過機會水準。整體而言,四歲及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表現上 明顯優於三歲組幼兒。通過欺騙作業之幼兒人數三歲組為6 人,四歲組與 五歲組皆為18 人。該結果顯示,三歲幼兒正確預測他人行動的心智理解 能力仍未及四、五歲組之幼兒,四歲與五歲幼兒在欺騙作業中所表現的心 智理解情形則相當接近。

圖4-1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每個年齡層的幼兒人數均為 20 人,三歲組幼兒得分人數最多者為得 到 2 分者(僅答對兩題控制問題─記憶藏物地點),共計有 13 名幼兒,在 該年齡組中其比例為65%;其次為得到滿分 6 分者(答對所有錯誤相信問 題),共計有 6 名,在該年齡組中,比例為 30%,視為通過欺騙作業者。

此外,分析三歲組6 名通過欺騙作業之幼兒年齡分布由 38 個月至 47 個月,

欺騙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性別

6.0

5.5

5.0

4.5

4.0

3.5

3.0

年齡層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3)

另有1 名三歲幼兒,因為在合作情境中,回答「預測他人想法」之錯 誤相信問題(「姊姊現在想蘋果藏在哪裡?」時,以不合理解釋做為回答(「 為剛才我有放(蘋果)在那邊」),因此該題以0 分計,最後僅得到 5 分,視 為不通過作業者;然而,該名幼兒在競爭情境中之同樣為預測想法的錯誤 相信問題上(「蛇現在想蘋果藏在哪裡?」)卻順利答對,並以合理猜測他人 心中的錯誤相信(「牠想蘋果在這邊,因為牠覺得蘋果在這邊」)為預測他人 行動之解釋。對於不同情境但同樣為預測他人想法的錯誤相信問題,幼兒 卻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是三歲組幼兒中較特殊之ㄧ例(一般幼兒不分情 境,在同樣的問題上,通常採取相同的解釋)

通過欺騙作業之四歲與五歲幼兒皆為 18 人,換言之,未通過作業之 四歲組與五歲組幼兒,各有2 人。四歲組未通過作業之 2 名幼兒,一人得 到2 分(僅答對兩題控制問題─記憶藏物地點),一人得到 4 分(答錯兩題 預測他人想法的錯誤相信問題);而未通過作業之五歲組幼兒,2 人皆僅得 到 2 分,將所有幼兒得分加總之後,四歲組平均得分(5.7 分)甚至略高 於五歲組平均得分(5.6 分)。雖然四歲組幼兒的得分高於較其年長的五歲 組幼兒,四歲組與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中表現的情形之差異性,尚待後 續進一步以變異數分析進行檢測。

四歲及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之心智理解上表現極佳,兩組得分均幾 乎接近滿分,遠超過機會水準(chance level),顯示該兩組幼兒答對錯誤 相信問題的表現並非隨機猜對,而是真正能夠理解他人心智狀態,本研究 四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中的錯誤相信問題答題狀況,表現為三組中最佳,

且超越較其年長之幼兒表現。而三歲組在欺騙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的平 均得分為3.35 分,略高於機會水準,顯示三歲組幼兒亦非因為隨機猜測而 答對,但與年長組幼兒相比,心智理解能力顯然未臻成熟。

(4)

比較三組幼兒欺騙作業的通過率,得到滿分(6 分)通過作業的幼兒 人數在四歲組與五歲組均為人數最多者,在兩組的比例同樣為90%,而答 對所有錯誤相信問題得到滿分的三歲幼兒,則僅佔該組人數比例的30%,

三歲組幼兒表現不如四歲與五歲組幼兒。各年齡層幼兒在欺騙作業的錯誤 相信問題回答情形之得分情形詳見附錄三。

二、不同性別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圖4-2 明顯的描繪出不同性別組之幼兒在通過情形上,曲線的變化情 形相當一致,男女幼兒表現在三歲至四歲之間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四到 五歲之間則稍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並情形不大。

不論是三、四、五歲組的幼兒,男幼兒的得分曲線與女幼兒的得分曲 線,兩者均十分類似,不同性別的幼兒,卻擁有相似的作業表現,且不管 是在年幼組或年長組,均可見到此種情形,顯示性別對幼兒表現是否具有 顯著影響,後續將以變異數分析檢視性別對幼兒欺騙作業表現之影響力。

圖4-2 不同性別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欺騙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5歲組 4歲組

3歲組

6.0

5.5

5.0

4.5

4.0

3.5

3.0

性別

(5)

比較不同性別之幼兒通過欺騙作業之人數,結果發現不論是在何年齡 層,男女幼兒通過與不通過之比例皆相當接近。以作業通過人數來看,三 歲組男幼兒通過人數為3 人(27%)、女幼兒也是 3 人(33%);四歲組男 幼兒通過人數 10 人(91%)、女幼兒 8 人(89%);五歲組男幼兒通過人 數為 8 人(91%)、女幼兒通過人數為 10 人(91%);整體來看,男幼兒 通過人數21 人(男幼兒總共有 31 人),女幼兒也是 21 人(女幼兒總共有 29 人),參與本研究之男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為 68%、女幼兒為 72%,兩 組幼兒通過欺騙作業的比例似無太大差異。不同性別幼兒欺騙作業通過與 不通過人數之比例詳見附錄四。

三、年齡層、性別因素對幼兒「欺騙作業」得分之影響

為檢視年齡層、性別對幼兒欺騙作業總分的影響,使用「雙因子變異 數分析」以欺騙作業兩情境之分數總和為依變項(分數範圍由 0∼6),自 變項為年齡層(三歲、四歲、五歲)與性別(男、女),變異數摘要表內 容參見表4-1。

表4-1 幼兒欺騙作業總分之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年齡層 63.542 2 31.771 15.098*

性別 .283 1 .283 .134

年齡層¯性別 0.03064 2 0.01532 .007 組內(誤差) 113.636 54 2.104

全體 1629.000 60

*p<.05

(6)

結果顯示,年齡層變項之主要效果達到顯著水準(F﹙2, 54﹚=15.098, p<.05),性別變項則未達顯著(F﹙1, 54﹚=.134, p>.05),由此可知,幼兒在 欺騙作業的得分會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性別則無顯著影 響。

進ㄧ步檢視各年齡層幼兒在欺騙作業表現上的差異,繼而以事後比較

(LSD)法進行考驗。結果顯示,三歲組幼兒欺騙作業的總分平均數低於 四歲組與五歲組幼兒,且分別與四歲組、五歲組幼兒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如前述,四歲組得分略高於五歲組幼兒,但經過事後比較發現,四歲組和 五歲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見表4-2)。

不同性別的幼兒,在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並無差異,學者認為的「女 性優勢」在本研究之三、四、五歲幼兒身上並無同樣發現(Charman, Ruffman,

&Clements, 2002),而本研究結果與 Hala 和 Chandler(1996)之結果一 致,不同性別之幼兒在欺騙作業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

表4-2 幼兒在欺騙作業上年齡層效果之事後考驗

95%信賴區間 (I)年齡層 (J)年齡層 平均數差異(I-J) 標準誤 顯著性

下限 上限 三歲組 四歲組

五歲組

-2.2500*

-2.1500*

.4587 .4587

.000 .000

-3.1697 -3.0697

-1.3303 -1.2303 四歲組 三歲組

五歲組

2.2500*

.1000

.4587 .4587

.000 .828

1.3303 -.8197

3.1697 1.0197 五歲組 三歲組

四歲組

2.1500*

-.1000

.4587 .4587

.000 .828

1.2303 -1.0197

3.0697 .8197

*p<.05

(7)

四、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欺騙策略類型表現之分析

各年齡層幼兒在欺騙作業中展現之欺騙策略,分別以表4-3、4-4、4-5 將詳細欺騙策略加以歸類檢視之,由於性別變項對幼兒欺騙作業通過與否 之影響並未達顯著,在此不加以區分。

參考Chandler、Fritz 與 Hala(1989)之分類方式,將欺騙策略依層 級0 至層級 4 分為五種類型依序呈現(依序為「拒絕給予線索」、「湮滅線 索」、「說謊」、「製造假線索」、「湮滅線索並製造假線索」五種類型)。另 外,本研究者亦發現不同於原始研究中的幼兒欺騙策略,依其類型表現將 其編碼為5 至 7(依序為「將物品移位」、「將物品連同盒子一起移位」、「聲 東擊西」,其中層級7 的欺騙策略僅出現在四歲組,呈現於表 4-4 並在敘述 中加以說明)。

最後,本研究者綜合討論不同欺騙策略的使用與幼兒心智理解表現之 間的關係,並呈現幼兒在作業中語言表達之內容、情緒、表情為輔助說明。

(一)三歲幼兒欺騙策略類型分析

表4-3 呈現三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欺騙策略與表現該策略之人數 分佈,由表中可看出通過(T)與不通過(F)作業的三歲幼兒,以肢體或 言語表達出與現實不符的訊息,企圖誤導對手,製造對方心中錯誤相信的 欺騙策略。

(8)

表4-3 三歲組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與人數分布

人數

策略 類型

欺騙策略內容

T F 0 拒絕給予線索 隱瞞不說,並大喊「不要!」(3-6)

搖頭不說(3-8)

故意不留任何腳印(3-17)

0 3

1 湮滅線索 擦去所有腳印(3-5,3-10,3-15,3-17) 2 2

2 說謊 否認,幼兒直接說「沒有」(3-4,3-8,3-16,3-18)

直接說謊,幼兒說「不在這個盒子裡面」(3-15)

1 4

3 製造假線索 指著空盒子要蛇去找(3-4,3-13,3-17,3-20)

在白板上印無方向性腳印(3-1,3-6,3-12,3-15)

印一道假腳印至白板邊緣想引誘蛇掉下白板(3-3)

印一道假腳印至空盒

(3-5,3-10,3-11,3-13,3-14,3-18)

5 10

4 湮滅線索 並製造假線索

擦掉腳印之後印一道新的假腳印至空盒(3-5) 1 0

5 將物品移位 留下原來腳印,將蘋果換到另一個盒子裡

(3-5,3-7,3-10,3-12,3-13,3-14,3-15,3-16,3-17,3-20)

將蘋果藏在口袋裡並用手壓住(3-3)

將蘋果藏在地上(3-5)

將蘋果藏在桌下(3-11,3-19)

將蘋果藏在手裡並把手伸到背後(3-6,3-8,3-15)

6 9

6 將物品連同 盒子一起移位

將裝蘋果的盒子藏在椅子上並用身體擋住(3-5)

將裝蘋果的盒子藏在身後(3-8,3-11,3-18)

將蘋果藏在兩個盒蓋之間,然後將盒子疊成一疊

(3-15)

3 2

1:括號內為幼兒編號,例如 3-1,3 為組別編號表示為三歲組,1 為幼兒在該組的順序號碼。

2:編號為灰底者,乃通過欺騙作業之幼兒(合理解釋所有錯誤相信問題的回答)。

3:幼兒可能採取同一策略數次,因此欺騙策略部分是以次數計,但在通過作業的部分則以實 際通過人數計算。

(9)

在面對具有不良企圖(搶奪蘋果)的主角(蛇)時,三歲幼兒第一反 應多為直接以肢體或口語來阻止蛇的動作,例如:幼兒可能以大喊「不 要!」(3-5,3-18)、或說「不行!」(3-5)、「不要搶走!」(3-10,3-18)的言 語傳達內心想法,或是搖頭表示不願意見到蛇將蘋果搶走(3-5),或在對 手出現時拿走盒子「蛇一出現,幼兒就搶走盒子」(3-18)。

大部分的三歲幼兒見到競爭對手出現時,情緒反應可分為兩種,一為 害怕,可能幼兒本來便害怕競爭對手—蛇,或對蛇有不好印象;另一為開 心,幼兒表現出開心反應,推測可能是對蛇玩偶感到新鮮所致,或對蛇玩 偶外型感到有趣。不同的情緒會導致幼兒產生不同的行為因應方式,感到 害怕的幼兒需要研究者較多的適應時間,一開始會有不願回答蛇問題的表 現,需要較多的說明及引導(3-6,3-18),甚至有幼兒提出希望可以「把蛇 吃掉」(3-6)以避免蛇來搶走蘋果的方法;而感到好玩的幼兒,多半有開 心的表情出現,並且在見到自己欺騙策略成功之後,表現出大笑、竊笑,

或取笑蛇的外顯行為(3-3,3-16,3-17,3-20)。

在大部分欺騙策略類型中,不論通過或不通過作業之三歲幼兒,均有 採取相同策略的現象,因此,幼兒是否真因為理解他人想法而採取欺騙策 略,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因此,於施測過程當中,研究者向幼兒詢問其行 為的原因,可瞭解幼兒是否確實基於理解他人想法而採取特定欺騙策略。

以3-17 幼兒為例,當他在使用層級 1「湮滅線索」之欺騙策略—擦去 所有腳印—之後,說「不要印點點(腳印),這樣蛇會知道」(3-17),明顯可 知,該名幼兒心中猜想,他人也可能會跟自己一樣知道腳印的用途,其欺 騙策略的使用是因為想要除去他人可能得知蘋果位置的所有線索,顯示該 名幼兒確實具有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雖然該名幼兒在錯誤相信問題上回 答錯誤,指出主角可能會去有放蘋果的盒子尋找,但在具有欺騙脈絡的情

(10)

境中,透過幼兒本身的口語表達內容,我們仍發現三歲幼兒以製造他人錯 誤相信的欺騙策略表現出內在心智理解能力之結果,無論其錯誤相信問題 回答是否正確。

探討幼兒是否理解欺騙策略之效果,Sodian、Tayler、Harris 與 Perner

(1991)認為幼兒「習得」這些欺騙策略,但卻不知對對手行為的影響為 何,本研究者亦發現,部分三歲幼兒雖採取「印假腳印」的欺騙策略,但 事實上並不理解腳印的誤導效果,僅是模仿本研究者在練習階段示範之印 腳印動作,此類不理解所採欺騙策略效果之幼兒,在錯誤相信問題的回答 中,均認為主角會到實際藏有蘋果的盒子去找蘋果,不但完全沒有提及腳 印的用處,且多以自己曾採取欺騙策略之行動結果為解釋的理由:「我把蘋 果藏在裡面」「因為我藏在那裡」「因為我把它放在這裡」「因為這裡我有放

(3-1,3-4,3-6,3-16,3-18),或以主角的欲求為其行動的解釋:「因為牠要把蘋 果吃掉」「牠想把蘋果吃掉」「因為牠想吃掉」(3-1,3-4,3-6,3-16,3-18);而採 取「僅將蘋果移位,無留下任何欺騙線索」(3-7,3-12,3-14)、「印假腳印,

但卻指向有藏蘋果的盒子」(3-16)策略之幼兒,則因為不能理解誤導之意 義,而無法成功通過欺騙作業。

三歲組中,採取層級0 之「拒絕給予線索」策略的幼兒,無法合理解 釋他人行為的原因,均為不通過作業者,其策略的採用因而並不能被視為 成功的欺騙;而層級4 之「湮滅線索並製造假線索」為所有策略中,幼兒 最少採取的策略,唯一使用該策略的三歲幼兒不但順利通過錯誤相信問題 的檢驗,並施展出九種不同策略,表現相當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該幼兒 年齡僅38 個月大(三歲二個月)。就整體而言,年齡對幼兒心智理解的影 響雖有其顯著性,但年齡相仿的幼兒在表現上,仍存在相當的個別差異,

未來亦可針對具有此特殊表現之幼兒的個人特質或家庭背景,或是其他可

(11)

(二)四歲幼兒欺騙策略類型分析

表4-4 呈現四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欺騙策略與表現該策略之人數 分佈,由表中可看出通過(T)與不通過(F)作業的四歲幼兒,以肢體或 言語表達出與現實不符的訊息,企圖誤導對手,製造對方心中錯誤相信的 欺騙策略。

表4-4 四歲組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與人數分布

人數

策略 類型

欺騙策略內容

T F 0 拒絕給予線索 隱瞞不說,叫蛇走開(4-17)

隱瞞不說,以聳肩動作表示自己不知情(4-5)

不說真話,對蛇說「你自己找!」

「你自己想!」

「我們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

「我不知道,你自己找」

「你自己打開看看啊!」

(4-3,4-6,4-7, 4-10,4-11,4-20)

不說真話,指著空盒說「你說呢?」(4-20)

故意不留任何腳印(4-3,4-7,4-18)

12 0

1 湮滅線索 擦去所有腳印(4-1,4-7,4-10,4-16,4-20)

擦去所有腳印後,再次將蘋果移位(4-2)

5 1

2 說謊 直接說謊,騙蛇說「蘋果在裡(4-1,4-7,4-9, 4-12,4-15,4-18)

直接說謊,騙蛇說「裡面沒有蘋果」(4-1, 4-7,4-9, 4-12,4-15,4-18)

直接說謊,騙蛇說「蘋果被小偷偷走了!」(4-19)

指空盒子,後來才說「我是開玩笑的!」(4-20)

8 0

3 製造假線索 幼兒指著空盒子,要蛇去找(4-4,4-6,4-10,4-15)

在白板上寫數字(4-7)

印一道假腳印至空盒(4-6,4-8,4-9,4-10,4-11,4-12, 4-13,4-19,4-20)

15 0

(12)

印二道假腳印至空盒,蘋果藏在無腳印處(4-18)

印三道假腳印至空盒,蘋果藏在無腳印處(4-8, 4-18)

4 湮滅線索 並製造假線索

(本組無幼兒採取此策略) 0 0

5 將物品移位 留下原來腳印,將蘋果換到另一個盒子裡(4-1,4-2, 4-3,4-4,4-5,4-10,4-11,4-13,4-15,4-17,4-19,4-20)

將蘋果壓在白板底下(4-3)

將蘋果藏椅子上/牆壁裡/雙腳中間(4-19)

12 0

6 將物品連同 盒子一起移位

留下原來腳印,將盒子交換位置(4-16,4-20)

將裝蘋果的盒子藏在身後(4-9)

3 0

7 聲東擊西 將空盒藏在桌子下面,真正有藏物的盒子則放在 另一處(4-12)

1 0

1:括號內為幼兒編號,例如 4-1,4 為組別編號表示為四歲組,1 為幼兒在該組的順序號碼。

2:四歲組幼兒僅有 2 名未通過欺騙作業,其編號為 4-2 與 4-14。

3:幼兒可能採取同一策略數次,因此欺騙策略部分是以次數計,但在通過作業的部分則以實 際通過人數計算。

由表4-4 中,可看到有 1 名幼兒使用「聲東擊西」的欺騙策略,該名 4-12 幼兒將空盒子放在桌下(藏匿空盒子),真正藏有蘋果的盒子則藏在 另一處,白板上則留下原來的腳印作為線索,在詢問他有關「預測主角行 動」的錯誤相信問題時,幼兒回答「牠應該會先去那兩個(空盒子)找」,顯 示幼兒瞭解自己的策略運用可能會造成對方心中的錯誤相信,並且一錯再 錯(到白板處的空盒子 1 找不到,然後到桌子下的空盒子 2 又找不到),

該名幼兒年齡為54 個月(四歲六個月),即可計畫這樣兩次誤導的策略,

並於施測過程中共展現五種欺騙策略(包含明顯的說謊),學齡前幼兒的 心智由此可見絕對並非空白一片。

(13)

雖然四歲組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顯著高於三歲組幼兒(僅有2 名四歲 幼兒未通過),但四歲組幼兒仍然使用與三歲組幼兒相同層級0 的策略「拒 絕給予線索」作為欺騙對手的方式;唯與三歲幼兒相當不同的是所有使用 拒絕給予線索策略的三歲幼兒均為未通過欺騙作業者,其隱瞞不說的行為 並不被視為有效欺騙,而四歲幼兒則正好相反,全數為欺騙作業之通過者。

採取「拒絕給予線索」欺騙策略之幼兒,對主角詢問藏物地點的問題 會選擇隱瞞或不說真話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不願意欺騙對方或不想給予任 何訊息,四歲幼兒多半會在隱瞞實情的同時,以肢體動作(聳肩)或言語

(你自己找、我不知道、你說呢)加強行為的效用,不但具有刻意迴避責 任的意義,相較於三歲幼兒的回答方式,四歲幼兒的隱瞞策略更具有誤導 他人的欺騙意味。

此外,選擇故意不留下任何腳印的幼兒,對本研究者解釋說「這很難 喔!(笑)」(4-3)、「這樣比較找不到」(4-18)表示這樣的欺騙策略乃是幼 兒經過思考後,決定採取個人認為最佳的方法。透過語言表達,我們瞭解 到幼兒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確實為其欺騙策略之基礎,使用層級 1「湮滅 線索」欺騙策略的四歲幼兒,在擦拭所有腳印之後,說明此舉的原因,例 如:幼兒會說「我怕蛇會看到」(4-20)、「要擦得很乾淨才行」(4-1)、(腳印)

一定要擦乾淨,如果你可以找得到,蛇也可能找得到」(4-7),幼兒在藏物時,

對自己小心翼翼的動作說明為「我怕蛇會聽到」(4-7)。

此類幼兒不但擦去所有腳印,更強調不能留下任何蛛絲馬跡,以免他 人有跡可尋,以對他人行動的想法為參考點,推測其可能行為,顯示出已 具有對他人想法的理解能力。幼兒在面對作業中所遭遇到的問題,運用思 考的能力對他人想法加以推測,經選擇後採取最有效的欺騙策略來誤導對 手的這段過程,可具體顯現幼兒相當成熟的心智理解力。

(14)

至於未通過欺騙作業之2 名幼兒,雖兩人均展現策略,但多為無效欺 騙,無法真正誤導對手使對方產生錯誤相信的策略,例如4-14 幼兒採取「更 換蘋果位置」的欺騙策略,在回答主角錯誤相信問題時並無法正確推知對 方想法,回答「因為它(蘋果)不在那裡」但卻指著有放蘋果的盒子,幼兒 在思考與表達之間似有一段距離,無法合宜的做出適當反應;而 4-2 幼兒 則是在「想」與「找」的錯誤相信問題出現不一致的回答,該名幼兒採取

「留下原來腳印並將蘋果移位」以及「擦拭腳印並將蘋果移位」的策略,

在回答主角會去哪裡找蘋果的問題時,正確指著假腳印前的盒子,但在回 答主角想蘋果在哪裡的問題時,卻指出真正有放蘋果的盒子,並解釋「 為我藏在這裡」。

保心怡(2003)研究亦發現,幼兒在加入欺騙情節的作業中,對於預 期「主角想法」和「主角行動」的一致性雖達70%∼95%,但相較之下,

對「找」問題的正確回答仍呈現略高於「想」問題的結果。究竟幼兒這樣 不一致的回答結果反映了什麼?或許幼兒誤解了「想」問題的意思,研究 者先詢問「主角會先去哪裡找蘋果?」再詢問「主角現在想蘋果在哪裡?」

可能令幼兒產生「主角找不到蘋果以後,他是否會想出蘋果的位置?」的 解讀,而回答出真實位置來。

前述 Wellman、Cross 與 Watson(2001)之後設分析研究結果認為,

若在詢問錯誤相信問題時,加入「時間點」,例如:「等 Maxi 回來以後,

會『先』去哪裡找巧克力?」能夠幫助較年長幼兒在作業上的表現,本研 究結果之後發現,若在錯誤相信問題中加入時間點敘述,可能促使較年長 幼兒在回答時進行因果推理的思考,「主角會先去哪裡找**?」、「(如果 找不到**)主角現在想**在哪裡?」括號內的文字,為幼兒可能會有 的推理過程。

(15)

(三)五歲幼兒欺騙策略類型分析

表4-5 呈現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欺騙策略與表現該策略之人數 分佈,由表中可看出通過(T)與不通過(F)作業的五歲幼兒,以肢體或 言語表達出與現實不符的訊息,企圖誤導對手,製造對方心中錯誤相信的 欺騙策略。

表4-5 五歲組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與人數分布

人數

策略 類型

欺騙策略內容

T F 0 拒絕給予線索 不說真話,對蛇說「你自己找!」(5-8)

不說真話,對蛇說「我忘記了!」(5-6)

故意不留任何腳印(5-8,5-20)

3 0

1 湮滅線索 擦去所有腳印

(5-5,5-6,5-9,5-10,5-11,5-12,5-15,5-16,5-17,5-18)

10 0

2 說謊 直接說謊,騙蛇說「這裡有蘋果」

(5-4,5-6,5-8,5-10,5-11,5-12,5-13,5-14,5-15, 5-16,5-17,5-18,5-20)

直接說謊,騙蛇說「這裡沒有蘋果」

(5-4, 5-6, 5-8,5-10,5-11,5-12,5-13,5-14,5-15, 5-16,5-17,5-18,5-20)

直接說謊,騙蛇說「全部都沒有」(5-7)

14 0

3 製造假線索 點頭,讓蛇以為裡面有蘋果(5-17)

指空盒子,要蛇去找(5-3,5-5,5-9,5-10,5-11,5-13, 5-14)

在空盒子前面畫箭頭”↑”(5-5)

留下沒有方向性的腳印(5-13)

印一道假腳印至空盒(5-2,5-3,5-4,5-5,5-6,5-7, 5-10,5-14,5-18,5-19,5-20)

印二道假腳印至空盒,蘋果藏在無腳印處(5-18, 5-19)

印三道假腳印至空盒,蘋果藏在無腳印處(5-7, 5-9,5-10)

在所有盒子前均印上腳印(5-8,5-9,5-11,5-12)

17 1

(16)

4 湮滅線索 並製造假線索

擦去原來腳印,並印上新的假腳印指向空盒

(5-3,5-16,5-17)

3 0

5 將物品移位 留下原來腳印,將蘋果換到另一個盒子裡(5-2, 5-3,5-6,5-9,5-11,5-12,5-13,5-15,5-17)

將蘋果藏在起點盒子中,再印一條假腳印(5-12)

9 1

6 將物品連同 盒子一起移位

留下原來腳印,將盒子連同盒內蘋果一起交換位 置(5-5,5-6,5-11)

將裝蘋果的盒子藏在身後(5-17)

4 0

1:括號內為幼兒編號,例如 5-1,5 為組別編號表示為五歲組,1 為幼兒在該組的順序號碼。

2:四歲組幼兒僅有 2 名未通過欺騙作業,其編號為 5-1 與 5-2。

3:幼兒可能採取同一策略數次,因此欺騙策略部分是以次數計,但在通過作業的部分則以實 際通過人數計算。

五歲組在欺騙作業的策略表現上,採取有效欺騙者明顯較前兩組幼兒 多出許多,且幾乎每位幼兒都能正確的推知他人錯誤相信(2 名未通過作 業幼兒,雖然均理解腳印的誤導功能,但在回答錯誤相信問題時,卻均說 主角會去實際有藏蘋果的盒子找,且無法合理解釋原因)。此外,在幼兒 採取欺騙策略的同時,幼兒的情緒很明顯的十分興奮,不時有竊笑、偷笑 現象,幼兒面對蛇說謊的時候,也會有很明顯的忍笑表情,最後甚至會在 欺騙成功時,開心的拍手大笑(5-4,5-5,5-6,5-8,5-12,5-13,5-16,5-17)。

本研究安排的兩種情境,五歲幼兒對於貪心、搶奪他人物品的蛇(壞 人),產生明顯反感,對會將蘋果分給弟弟的姊姊(好人),則相當大方的 告知蘋果位置,這是五歲幼兒的「善惡分明」,比較之下,三歲幼兒可能 因理解能力不如年長幼兒,面對競爭對手時,部分幼兒仍會告知蘋果位 置,然後在對方要拿走蘋果的時候,才顯露不願意的神色或做出抗拒反 應。五歲組幼兒在理解作業要求的能力表現十分的迅速,亦即很快就能因

(17)

因為你壞壞,我不要給你!」(5-7),或在欺騙的同時小聲的對研究者說「 是騙牠的,不可以跟牠講喔!」(5-6)。

五歲幼兒對於主角與競爭對手之間關係的處理也有其自成一套的邏 輯與方法,例如:幼兒可能說出「如果大頭洗手洗快一點就好了(蘋果就不 會被搶走)!」(5-16)顯示幼兒掌握故事情節的因果關係之能力,或者提 出「把盒子(裝有蘋果)移到遠一點的地方,要主角快點來吃蘋果」(5-1)、「 力按住盒子,要主角快吃掉蘋果」(5-14)的方法,或是說「可以把蘋果分成 一半,大頭跟姊姊趕快吃掉」(5-16)、「蛇在外面的空盒子找,大頭可以先躲進 房間,帶著蘋果進去,把門鎖起來在房間裡面分蘋果吃」(5-16),不論是拖延 時間或是根據故事情節要求主角將蘋果吃掉,五歲幼兒除了靈活運用誤導 對手的欺騙策略表現之外,在問題解決的表現上,不論是口語能力或是因 果推理能力,亦均相當的成熟。

(四)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欺騙策略類型表現之綜合分析

以上分述不同年齡層幼兒欺騙策略之類型,接著整體來看,可發現「製 造假線索」為幼兒最常使用的欺騙策略,其次則為「將物品移位」,二者 人數均超過總人數一半以上。幼兒在決定欺騙之前,通常會先停頓一下,

年紀越小的幼兒停頓的時間就越長,在這段停頓的時間中,幼兒必須進行 理解目前狀況與決定採取何種策略的思考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經驗的 增加,個人思考的速度也會加快,心智理解能力的表現也就越不受外在環 境的影響,抽象的思考表徵逐漸可以完全轉化為具體作為。

不同於Chandler 等人(1989)所得幼兒欺騙策略結果,本研究的受試 幼兒還使用了「將物品移位」、「將物品連同盒子一起移位」兩種策略,幼 兒在將物品或盒子移位之前,已有留下腳印的痕跡,在受到鼓勵之後(你

(18)

可不可以把蘋果藏好一點,讓人家找不到?)幼兒不論是將蘋果取出放入 另一盒子中交換蘋果位置,或是直接將藏有蘋果的盒子交換位置,均已達 到欺騙的效果(湮滅原有線索),且不需要擦去腳印即可直接形成錯誤腳 印誤導對手,此兩種策略不但與層級 4「湮滅線索並製造假線索」之欺騙 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更省去製造假腳印之步驟。

採取此兩種策略之三歲組幼兒與另外兩組幼兒較不同的是,三歲幼兒 在聽到作業要求(請你幫忙藏蘋果)之後,多半是第一時間反應立刻將蘋 果換到另外一個地方藏起來,且認為這樣做別人就找不到,並無明顯欺 騙,而且可能在受到對手詢問時即告知蘋果位置,或指出盒子藏匿的地 點;但年紀較大的四、五歲幼兒則少見此情形,尤其是採取「將物品連同 盒子一起移位」策略的幼兒,直接使用交換盒子位置的方式,對於直接造 成對手想法上的混淆,此方法相當有效。

使用「說謊」策略的幼兒,可視為明顯具有企圖誤導他人想法的欺騙 作為。比較來說,年齡層越低,研究者向幼兒提醒蛇要搶走蘋果的不良企 圖的次數就越多,三歲幼兒在回答競爭對手之前還必須經過再次提醒,才 會選擇說謊策略(有的幼兒即使提醒也不會因而採取說謊策略),三歲幼 兒說謊人數較少(5 人),且多半以否認(僅簡單回答有、沒有)的方式來 誤導對手,與「拒絕給予線索」的策略層級相當接近,基本上,此年齡組 幼兒直接說謊現象比較少見,同於 Russell、Mauthner、Sharp 與 Tidswell

(1991)之研究結果,認為三歲幼兒鮮少選擇直接說謊的策略,幼兒在欺 騙作業中遭遇到的困難可能受到執行控制能力之限制,而非缺乏心智理解 的能力。

而四歲組與五歲組幼兒在採取欺騙策略之後,為使對手沒有辦法找到 蘋果,在受到詢問時,自發性說謊者人數明顯增多(四歲組8 人、五歲組

(19)

14 人),說謊人數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且需要被提醒的次數相對的減少,

謊言內容很明顯與事實不符,例如:大部分幼兒會指出某一個空盒要蛇去 找,或是說「這裡面有/沒有蘋果」、「這裡全部都沒有」(5-7)、「蘋果被小偷 偷走了!」(4-19)。儘管如此,不管是任何年齡層的幼兒在欺騙成功或說 出謊言的同時,臉上通常有相當明顯的笑意,有的幼兒甚至會摀住自己的 嘴巴,以免被別人看見自己的表情導致謊話被拆穿,而說謊時表情鎮定的 幼兒,也通常會在欺騙的同時說出心裡的想法,例如「我要跟他說裡面沒有 蘋果」(4-7)、「我是騙牠的,不可以跟牠講喔!」(5-6)。

幼兒在欺騙作業中誤導對手的作為,可以從比較不同情境中幼兒的表 現瞭解到幼兒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在合作情境中,所有幼兒都能夠認同 主角姊姊「分享」蘋果的意圖,而表現出十分願意給予蘋果的態度,在姊 姊詢問時,所有幼兒也都願意告知;而在競爭情境中,幼兒對搶奪他人物 品的蛇作法不表認同,而不願意告知蛇蘋果的位置,部分幼兒更會直接說 出對蛇的態度,例如前述五歲組幼兒會說出蛇壞壞的話語,甚至有的幼兒 還會做出故意打蛇的的動作。

除此之外,以自發性欺騙策略誤導對手可顯現幼兒的心智理解能力,

先前提到早發派學者對小於四歲的幼兒也能通過錯誤相信年紀的主張,因 其並非僅將錯誤相信的表徵能力視為唯一指標,其考量範圍包括「投入理 解他人心理經驗的溝通行為」、「成功應用不同心智狀態的語彙於對話之 中」、「領會掌控知識習得的知覺狀態」、「能夠將個人心理狀態與外在世界 做出區分」、「在社會性的假扮活動當中參與”as if”的身份交換」。以上各項 特質,均可做為幼兒擁有對於他人內在想法的心智理解能力之證據(Hala, Chandler, & Fritz, 1991),而幼兒欺騙策略的使用確實能反映出對他人相 信的基本理解,並理解給予他人錯誤訊息對聽者心智的影響(Leekam,

(20)

在欺騙脈絡中,幼兒通常能夠較投入理解他人心理狀態,因欺騙提高 了幼兒的動機;在詢問幼兒有關對手的錯誤相信時,幼兒也能考量欺騙策 略對對方的影響,回答出對方因為不知情或被誤導而產生的行動;而能夠 通過欺騙作業的判斷依據,其一即是幼兒能否表達出主角的心理狀態與現 實情形之區隔,或使用心智語彙來解釋主角的想法。

本研究之幼兒在知曉藏匿蘋果的必要性之後,主動表現出自發性的欺 騙策略來誤導對手,此類幼兒通常為能夠正確回答錯誤信問題,並能依他 人想法為考量依據解釋其行為的原因之作業通過者,三歲組有4 名幼兒非 經提醒便可展現欺騙策略,於練習階段時,便能夠主動欺騙對手(3-3,3-5, 3-11,3-13);四歲組則有9 名(4-1,4-3,4-6,4-7,4-8,4-10,4-15,4-18,4-20)幼兒 主動欺騙對手,五歲組則有11 名(5-1,5-5,5-6,5-7,5-8,5-10,5-11,5-12,5-13, 5-15,5-16),不同年齡層皆可發現幼兒自發性的欺騙,人數亦隨年齡逐漸增 加。能夠以自發性欺騙來誤導對手的幼兒,在心智理解能力的發展上,至 少已具有萌發中的心智理論。

Sodian、Tayler、Harris 與 Perner(1991)認為幼兒「習得」這些欺騙 策略,但卻不知對對手行為的影響為何,本研究部分三歲幼兒雖採取「印 假腳印」的欺騙策略,但事實上並不理解腳印的誤導效果,僅是模仿本研 究者在練習階段示範之印腳印動作。然而,值得討論的是,作業的示範效 果對於幼兒心智的理解有何影響?部分三歲幼兒即使目睹本研究者的示 範動作,在面對對手時仍無法展現同樣的欺騙策略,且對於推測他人的想 法及之後可能會有的行動,幼兒並無法從示範中學到;習得這些欺騙策略 的幼兒,在加以學習之後能夠將策略表現出來,並且靈活運用,在示範的 效果奏效之餘,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在策略運用上的變化(部分幼兒能夠自 發的留下較示範時更複雜的假腳印線索),以及幼兒對於他人錯誤相信的

(21)

若幼兒心智理解未達一定成熟度,又怎麼能夠幫助欺騙策略的學習?

若幼兒心中沒有任何機制的幫助,不但無法從事策略的模仿,在事後開放 解釋的回答上,也可以檢測出幼兒對於本身策略運用效果的辨識,是故,

作業的示範與否,在研究方法上只需再以更審慎的評量工具作為判讀幼兒 心智理解能力標準。

表4-6 將三個不同年齡層幼兒的欺騙策略表現加以統整分析,由於同 1 名幼兒可能展現多種不同策略,因此所有欺騙策略相加後的人數總計,

超過實際參與研究人數(60 人)。

表4-6 各年齡層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與人數分布 年齡層

層級 欺騙策略分類 三歲 四歲 五歲 總計

0 拒絕給予線索 3 12 3 18

1 湮滅線索 4 6 10 20

2 說謊 5 8 14 27

3 製造假線索 15 15 18 48

4 湮滅線索並製造假線索 1 0 3 4

5 將物品移位 15 12 10 37

6 將物品連同盒子一起移位 5 3 4 12

7 聲東擊西 0 1 0 1

五、幼兒對於欺騙作業理解情形結果討論

(一)年齡對幼兒欺騙作業表現具有顯著影響

Wimmer 與 Perner(1983)進行經典錯誤相信作業的研究結果指出,

幼兒大約在三歲半至五歲間發展出錯誤相信能力,本研究發現,年齡三、

四、五歲幼兒在欺騙作業中對於他人錯誤相信的理解,表現在錯誤相信問 題的回答上,隨年齡增長有逐漸上升的情形。

(22)

大致而言,年齡越長的幼兒,其作業表現也顯著越佳,其作業通過情 形大約在三歲至四歲之間有顯著的提升。通過欺騙作業的三歲幼兒人數,

佔該組人數比例的30%,四歲組與五歲組幼兒其通過作業的比例上升為90

。此外,本研究三歲組幼兒平均通過年齡為42.83 個月(約三歲六個月) 近似於Wellman 等人(2001)後設分析結果,其通過錯誤相信作業的幼兒 年紀為41 個月。

比較Sodian(1991)同樣採取合作與競爭情境之欺騙作業,本研究幼 兒表現情形近似於該研究之結果,該研究中之幼兒在競爭情境當中能採取 欺騙策略者而通過作業者,三歲六個月以下幼兒比例約為25%,三歲六個 月至四歲為75%,四歲六個月至五歲為 89%;與前人研究相同的部分是,

在合作情境中,本研究之幼兒均能引導具有良好動機(分享)的合作者找 到藏匿物品,在競爭情境下,幼兒則均以欺騙方式使具有不良動機的對手 無法達成其搶奪目的。

總括而言,本研究結果與Sodian、Tayler、Harris 與 Perner(1991)在 幼兒欺騙作業的年齡表現上之發現一致,欺騙在四或五歲此年齡階段,呈 現出普遍的系統化策略,而在三歲階段,系統化的欺騙策略則較不普遍。

多數的三歲幼兒能夠展現出欺騙策略,但卻無法正確回答錯誤相信問題,

而較年長之四、五歲則無此一現象,欺騙策略的表現能否直接做為幼兒心 智理解能力的註腳,若僅以行為方式來判斷,可能留下許多模稜兩可的猜 測空間(Sodian, Tayler, Harris, &Perner, 1991)。

Chandler、Fritz 和 Hala(1989)挑戰先前宣稱錯誤相信能力要到四歲 左右才會萌發的說法,認為幼兒在二至三歲之間可以展現欺騙策略,並認 定為理解他人錯誤相信,本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三歲六個月左右的年紀 確實可以表現出對他人錯誤相信的合理推測,但本研究年紀最小之幼兒

(23)

(二歲八個月)並無展現欺騙對手之策略;本研究中年滿三歲之幼兒大部 分確實能使用欺騙策略來誤導對手,但對於其是否真正理解他人錯誤相信 或能否辨識本身欺騙策略的效果,透過錯誤相信問題的詢問,與施測過程 中本研究者對幼兒的觀察,本研究者認為需要仍以更審慎的方式進行檢 測,並考量個別差異問題,才能界定幼兒達成心智理解之年齡。

(二)幼兒在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上反映對他人心智的理解

由於通過或不通過欺騙作業之幼兒均有採取相同欺騙策略的情形,例 如「留下錯誤腳印」,其可能只是單純對參加者之行為產生影響,也可能 是透過改變參加者的相信來改變他的行為(Sodian, Tayler, Harris, &

Perner, 1991),因此,幼兒是否真因為理解他人想法而採取欺騙,有必要 進一步以詢問錯誤相信問題的方式來釐清。於施測過程當中,研究者向幼 兒詢問其行為的原因為何,詢問幼兒開放性的解釋,可瞭解幼兒是否確實 基於理解他人想法而採取特定欺騙策略。

Hala、Chandler 與 Fritz(1991)將錯誤相信作業中的未預期移位作業 與欺騙作業中的藏找作業,對三、四、五歲幼兒同時進行施測並進行相關 比較的結果發現,四歲以下未通過錯誤相信作業的幼兒,有75%能夠通過 欺騙作業中的錯誤相信問題(你想主角會去哪裡找寶物?),表示他們能 夠合理的預測主角會去哪裡找尋物品。本研究以幼兒是否合理解釋主角想 法及行動的錯誤相信問題,作為欺騙策略之外,用來判斷幼兒心智理解的 輔助工具。

考量Chandler、Fritz 與 Hala(1989)的研究結果,其宣稱小至二歲半 之幼兒也能運用策略去預測他人錯誤相信的說法,缺乏幼兒對自身行為的 解釋,因而可能導致高估幼兒能力的爭議,本研究為取得幼兒口語資料,

(24)

先以語言能力量表作為篩檢工具,目的即在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的推測,

確認幼兒能夠在口語表達方面說明內在想法。

後續錯誤相信問題的探測,與Hala、Chandler 與 Fritz(1991)之目的 一致,乃是為了確認幼兒能夠以他人的錯誤相信為其行動解釋的根據,如 同Wellman 在 1985 年所主張(引自 Hala, Chandler, & Fritz, 1991),作為測 試幼兒能力的標準作業,應該要能說明幼兒是如何預測他人的行為,而心 智理解的能力即表現在幼兒能否對他人行動做出正確的預測;錯誤相信問 題的檢測,除可與經典錯誤相信作業之間進行關連性比較之外,更可由幼 兒對他人想法與他人行動的錯誤相信預測看出幼兒的心智理解能力。

通過欺騙作業之幼兒的錯誤相信問題回答主要以判斷對手的知覺或 動作為依據,幼兒猜測對手在看見假腳印之線索後,可能採取的行動,並 給予合理的解釋;或者使用認知狀態語彙來描述主角的內在想法;甚至會 依自己所採取的欺騙策略來說明對手可能產生的錯誤相信。

相反的,未通過欺騙作業的幼兒,並非皆因為無法展現欺騙策略,而 是因為幼兒在接受錯誤相信問題詢問,預測主角錯誤相信之行動或想法 時,並不能引用正確的解釋方式,而是將焦點放在對手的欲求或真實的狀 況上,例如「因為我藏在那裡」(4-2,3-4,3-10,3-14,3-16,3-20)或是「因為牠 要把蘋果吃掉」(3-6)、「牠想要吃蘋果」(3-8,3-12,3-14),甚至說出因為對手 知道自己放置物品的位置(即使強調對手並沒有看見)此種不合邏輯的解 釋。

表4-7 整理幼兒在欺騙作業中的錯誤相信回答情形,本研究者參考保 心怡(2003)之分類方式,並根據幼兒實際回答情形作適度修改,通過作 業者以代號(T)表示,不通過作業者則為(F),對於幼兒回答的分類,

(25)

表4-7 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回答情形

表現 回答類型 例句 人次

T1 描述主角 知覺動作

「因為她有看到弟弟的腳印」(5-14)

「因為她看到記號在這裡」(5-17)

「她會找不到」(4-3,4-20)

「牠會去空盒子找」(5-16)

「牠會一個一個找」(5-12,4-3,4-8,4-19)

「牠會到有腳印的地方找」(5-11)

「他應該會先去那兩個盒子找」(4-12)

11

T2 使用認知 狀態語彙

「她覺得我藏在那裡」(5-3)

「因為沒有腳印,蛇會亂猜」(5-5)

「因為蛇不知道」(3-15)

「我藏在那裡牠不知道」(5-9,3-5)

「那裡有腳印牠以為在那裡」(5-10)

「因為她以為蘋果在這裡」(4-13)

「我猜牠會以為有腳印就有蘋果,打開發現空空的,

會以為蘋果已經被吃掉了」(4-18)

8

T3 說明欺騙 策略

「我換蘋果位置,牠找不到」(5-13)

「因為牠被我騙了」(5-3)

「因為我剛剛藏在那裡」(5-12)

「因為我的記號」(4-6)

「因為蛇會看腳印」(4-17,3-3)

「因為這裡沒有腳印」(4-5)

「因為腳印在那裡」(5-3,5-4,5-6,5-16,5-19,5-20, 4-4,4-11,4-15,3-13)

「不知道牠會去哪裡找,因為我把腳印都擦掉了」

(5-18)

17

F1 描述現實 狀態

「因為我藏在那裡」(4-2,3-4,3-10,3-14,3-16,3-20)

「因為沒有藏在這裡」(4-14)

「因為蘋果在這裡」(3-2)

「因為我猜不到」(3-17)

「因為這裡我有放」(3-18)

10

F2 強調主角 欲求

「因為牠要把蘋果吃掉」(3-6)

「牠想要吃蘋果」(3-8,3-12,3-14)

4

F3 認為主角 知情

「因為牠知道我藏在那裡面」(5-2)

「因為牠知道」(3-9)

2

(26)

由表4-7 中還可以發現,通過作業的幼兒,有 17 人說明自己所採取的 欺騙策略結果,人數最多;其次為描述主角的知覺動作,有 11 人;而使 用認知狀態語彙的幼兒也有8 人,幼兒能否拿到分數(滿分 6 分才算通過 作業)的判斷依據,主要是以幼兒是否根據自己使用的欺騙策略,合理的 解釋對手想法及行動的錯誤相信(對手會去哪裡找蘋果?對手想蘋果在哪 裡?),若幼兒僅是描述現實狀態(有 10 人)、或以主角欲求為回答內容

(有4 人),甚至認為主角知道蘋果藏在哪裡(2 人)的話,則視為不通過 作業(F),由其回答可瞭解到幼兒並無推測他人錯誤相信的心智理解能力。

(三)幼兒無欺騙意味的策略使用

由於欺騙的主要目的在製造他人心中錯誤相信,使對手得到與事實不 符的訊息被誤導成功,上表整理的策略是以欺騙目的為基礎的方法,本研 究中部分幼兒經過思考之後,使用無影響他人想法之有效策略,雖無欺騙 意味,但在此仍選擇將之呈現,或可看出幼兒在面對問題時,各自獨特的 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1.攻擊對手:「把蛇的嘴巴縫起來,這樣蛇就不能吞進去了」3-5

我要把蛇吃掉」(3-6)

把蛇切一半,弄死」(4-19)

用蓋子把蛇壓死」(4-19)

大頭敲蛇的頭,把蛇趕走」(4-20)

2.改變藏匿地點:「可以把蘋果藏在沒有出口的屋子裡」(3-19)

將蘋果換到離蛇出現地方較遠的盒子」(3-10,3-16,4-16)

3.改變盒子排列位置:「把盒子靠在一起」(3-11,3-20,4-8)

4.阻止對手打開盒子:「把盒子蓋起來,用東西壓在上面」(5-1)

(27)

用手壓住有放蘋果的盒子不讓蛇打開」(5-6)

5.拖延時間:「把盒子移到遠一點的地方,叫大頭快點來吃蘋果」(5-1)

「我可以按住盒子,叫大頭快吃掉蘋果」(5-14)

可以把蘋果分成一半,大頭跟姊姊趕快吃掉」(5-16)、

「蛇在外面的空盒子找,大頭可以先躲進房間,帶著蘋果進去,把 門鎖起來在房間裡面分蘋果吃」(5-16)

6.勸告對手:「你要自己買蘋果,要自己賺錢,要努力賺錢不要搶人家蘋果」(4-5)

(28)

第二節 幼兒對於錯誤相信作業之理解情形與分析

ㄧ、不同年齡層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錯誤相信作業包含了「未預期移位作業」以及「未預期內容作業」,

每項作業均有5 題錯誤相信問題,包括 3 題控制題和 2 題錯誤相信問題。

以下分別就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之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

(一)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三歲組未通過未預期移位作業之幼兒在得分的情形上均只得到 3 分

(滿分 5 分),表示幼兒能夠完全理解故事情節並記得實際狀況,但對於 推測他人錯誤相信的想法與行動,顯現出困難。三歲組幼兒在未預期移位 作業的通過率為 35%,相較於四歲組與五歲組的高通過率(分別為 80%

與95%),三歲幼兒在該作業表現情形顯然遠不如較年長組幼兒之表現。

圖4-3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移位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性別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年齡層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比較三組幼兒未預期移位作業的通過率,四歲及五歲組均達八成以 上,五歲組幼兒更高達九成五,年長組幼兒在本作業心智理解之表現極

(29)

三歲組在錯誤相信問題的回答情形則僅有三成五的通過率,平均得分為3.7 分。由圖 4-3 可看出三歲組幼兒得分情形明顯低於四歲組及五歲組,四歲 及五歲組幼兒在欺騙作業的整體表現上均優於三歲組幼兒。各年齡層幼兒 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得分人數及比例詳見附錄五。

此結果與前述欺騙作業之結果十分相似,顯示三歲幼兒正確預測他人 行動的心智理解能力仍未及四、五歲組之幼兒,通過未預期移位作業之幼 兒人數隨著年齡增加呈現逐漸增加之趨勢。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在四歲組與五歲組中,分別有2 名幼兒僅在推測 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哥哥回來以後會想玩具車放在哪裡?」)一題中回答錯 誤,因此只得到4 分而無法通過該作業;兩名幼兒以自己所知的現實狀態 作為判斷主角想法之依據,兩人對於該問題的開放解釋回答分別為「因為 車子在那邊」、「因為弟弟把它(車子)放在這邊」;於實驗情境中,研究者會 向幼兒強調哥哥一旦離開客廳到浴室之後,就無法得知客廳所發生的事情

(因部份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想像,編造情節,如:後來有人告訴了哥哥、

哥哥聽見弟弟把車子換到另外ㄧ個盒子),並再三保證沒有任何人或任何 方式會讓哥哥知道車子被移位的事情,但即使確認幼兒知道對於主角並不 知情車子移位的事實,2 名幼兒仍然答錯,此為較特殊之例。

(二)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比較三個年齡層之幼兒未預期內容作業的通過率,三歲組在錯誤相信 問題的回答情形僅有一成五的通過率,四歲組通過率為七成五,五歲組則 出現「天花板效應」(ceiling effect)全數幼兒均通過未預期內容作業。圖 4-4 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幼兒通過未預期內容作業人數也逐漸增加,此 年齡上的趨勢與前述欺騙作業以及未預期移位作業均十分相同。

(30)

圖4-4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當中,三歲組幼兒得分人數最多者為 3 分,共有 9 人,佔全組人數的45%,得 3 分的幼兒均只答對 3 題確認題(確認幼兒對 盒子內容物產生最初的錯誤相信、確認幼兒知道盒子實際內容物、確認幼 兒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回答);人數其次者為 2 分,共有 7 人,佔全組人 數的 35%(得 2 分的幼兒不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錯誤相信回答);另有 1 名幼兒得到4 分,僅在預測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問題中回答錯誤(幼兒對此 問題的開放解釋為「他會想裡面是吸管,因為裡面有吸管」);三歲組在未預 期內容作業中僅有3 人通過作業,佔全組幼兒人數的 15%,與未預期移位 作業相比,通過人數少了一半以上(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三歲組有7 人通過)。

四歲組人數最多為得到 5 分並且通過作業者,共有 15 人,佔全組人 數的 75%;其次分別為得到 1 分與 2 分者,各有 2 人,佔全組人數的 10

%,僅得到1 分的幼兒在一開始詢問及盒子內容物的問題時,回答「不知 道」,唯一的得分是在打開盒子以後正確回答出盒子實際的內容物,得到2 分的幼兒通過內容物的確認題(確認幼兒對盒子內容物產生最初的錯誤相 信、確認幼兒知道盒子實際內容物)但是並不記得自己說過的回答;另有

錯誤內容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性別

5.5

5.0

4.5

4.0

3.5

3.0

2.5

年齡層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31)

1 名幼兒得到 4 分,僅在預測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問題中回答錯誤。而五歲 組20 名幼兒則全數通過,通過率 100%。

三歲組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的平均得分為3 分,四歲組為 4.25 分,五 歲組為5 分。四、五歲組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之心智理解情形表現甚佳

(特別是五歲組幼兒)且皆比三歲組幼兒之表現來得好。各年齡層幼兒在 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得分人數及比例詳見附錄六。

(三)各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情形之比較 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得分上,雖與未預期移位作業略有不同,但 仍呈現相仿結果。各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 業」通過情形之比較,見附錄七。

三歲組幼兒在兩個錯誤相信作業中的表現均低於四、五歲組幼兒,且 三歲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通過情形較未預期移位作業差,通過比例由 35%降低為 15%。

四歲組幼兒在兩個錯誤相信作業上的通過比例則無太大差異,分別為 80%與 75%,四歲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略優於未預期內容作業之 表現,此結果與保心怡(2003)之研究結果一致。但在通過率方面,本研 究之四歲幼兒表現均超過機會水準,並非因猜測而答對錯誤相信之問題,

與保心怡(2003)研究中的四歲幼兒表現在機會水準以下之結果有所不同。

五歲組幼兒在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上的表現也無太大差異,分別為 95

%與 100%,唯與前兩組幼兒不同的是五歲組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 現較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較佳。

(32)

二、不同性別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比較不同性別之幼兒通過錯誤相信作業之人數,結果發現不論是在何 年齡層,男女幼兒通過與不通過之比例皆相當接近。不同性別幼兒在「未 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與不通過人數比例詳見附錄八 與附錄九。

(一)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三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36%,女幼兒為 33%;

四歲組男幼兒為 82%、女幼兒為 78%;五歲組男幼兒為 89%、女幼兒為 100%。整體來看,男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為 68%、女幼兒為 72%,且未 預期移位作業之男女通過比例結果與前述欺騙作業結果完全一致。由圖 4-5 更可以看出不同性別之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的表現上,差異相當 的小。

圖4-5 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移位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年齡層

5歲組 4歲組

3歲組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性別

(33)

(二)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表現分析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三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9%,女幼兒為 22%;

四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73%、女幼兒為 78%;五歲組男幼兒通過率為 100

%、女幼兒通過率為100%。整體來看,男幼兒欺騙作業通過率為 58%、

女幼兒為69%。由圖 4-6 的圖表可看出不同性別之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 中的表現幾乎呈現重疊的兩條曲線。

圖4-6 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錯誤內容 的估計邊緣平均數

年齡層

5歲組 4歲組

3歲組

5.5

5.0

4.5

4.0

3.5

3.0

2.5

性別

(三)不同性別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與未預期內容作業通過情形之比較 若將兩作業結果進行比較,男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中的通過率優於 未預期內容作業,約高出10%,女幼兒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也優於其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的表現,略高出 3%。整體而言,本研究之參與幼兒,

不論性別,在未預期移位作業的表現皆較未預期內容作業表現為佳,但人 數差距並不多,比例亦十分接近。不同性別幼兒在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上通

(34)

三、年齡層、性別因素對幼兒「錯誤相信作業」得分之影響

為檢視年齡層、性別對幼兒錯誤相信作業總分的影響,使用「雙因子 變異數分析」以兩項錯誤相信作業之分數總和為依變項(分數範圍由 0∼

10),年齡層(三歲、四歲、五歲)與性別(男、女)為自變項進行考驗。

結果顯示,年齡層變項之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F﹙2, 54﹚=21.158, p<.05),

性別變項則未達顯著(F﹙1, 54﹚=.001, p>.05),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的得分 會因為年齡層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性別則無顯著影響。進ㄧ步檢視各 年齡層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表現上的差異,以事後比較(LSD)法進行考 驗。結果顯示,三歲組、四歲組、五歲組幼兒錯誤相信作業的總分平均數 之間具有顯著差異,各年齡層幼兒表現間具有顯著差異。

表4-8 幼兒錯誤相信作業總分之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年齡層 108.821 2 54.410 21.158*

性別 .001515 1 .001515 .001 年齡層¯性別 0.0798 2 0.0399 .016 組內(誤差) 138.869 54 2.572

全體 4601.000 60

*p<.05

表4-9 幼兒在錯誤相信作業上年齡層效果之事後考驗

95%信賴區間 (I)年齡層 (J)年齡層 平均數差異(I-J) 標準誤 顯著性

下限 上限 三歲組 四歲組

五歲組

-2.2000*

-3.2500*

.5071 .5071

.000 .000

-3.2167 -4.2667

-1.1833 -2.2333 四歲組 三歲組

五歲組

2.2000*

-1.0500*

.5071 .5071

.000 .043

1.1833 -2.0667

3.2167 -0.0333 五歲組 三歲組

四歲組

3.2500*

1.0500*

.5071 .5071

.000 .043

2.2333 0.0333

4.2667 2.0667

數據

表 4-3  三歲組幼兒欺騙策略類型與人數分布  人數 層 級  策略 類型  欺騙策略內容  T F 0  拒絕給予線索  隱瞞不說,並大喊「不要!」(3-6)  搖頭不說(3-8)  故意不留任何腳印(3-17)  0 3 1  湮滅線索  擦去所有腳印(3-5,3-10,3-15,3-17)  2 2 2  說謊  否認,幼兒直接說「沒有」 (3-4,3-8,3-16,3-18)  直接說謊,幼兒說「不在這個盒子裡面」 (3-15)  1 4 3  製造假線索  指著空盒子要蛇去找(3-4,3-13,
表 4-7  幼兒在欺騙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問題回答情形  表現  回答類型 例句  人次 T1  描述主角 知覺動作 「因為她有看到弟弟的腳印」 (5-14) 「因為她看到記號在這裡」(5-17)  「她會找不到」 (4-3,4-20)  「牠會去空盒子找」 (5-16)  「牠會一個一個找」 (5-12,4-3,4-8,4-19)  「牠會到有腳印的地方找」 (5-11)  「他應該會先去那兩個盒子找」 (4-12)  11  T2  使用認知 狀態語彙 「她覺得我藏在那裡」 (5-3) 「因為沒有腳印,蛇
圖 4-4  不同年齡層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通過情形  在未預期內容作業當中,三歲組幼兒得分人數最多者為 3 分,共有 9 人,佔全組人數的 45%,得 3 分的幼兒均只答對 3 題確認題(確認幼兒對 盒子內容物產生最初的錯誤相信、確認幼兒知道盒子實際內容物、確認幼 兒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回答) ;人數其次者為 2 分,共有 7 人,佔全組人 數的 35%(得 2 分的幼兒不記得自己剛才說過的錯誤相信回答);另有 1 名幼兒得到 4 分,僅在預測他人錯誤相信想法問題中回答錯誤(幼兒對此 問題的開放解釋為
表 4-11  幼兒在未預期內容作業中之錯誤相信回答情形  表現  回答類型  例句描述  人次 T1  描述不知 情第三者 的知覺或 動作  「因為她沒有看到盒子打開」 (5-8)  「因為他看到這個(指餅乾盒上標誌) 」 (5-11,5-15) 「他又沒看到」(5-18) 「因為她們會看這標誌」(4-16)  5  T2  使用認知 狀態語彙  「她有可能以為是餅乾」 (4-8) 「她會以為是餅乾」(3-3)  「我以為是牛奶餅乾」 (5-1)  「我還以為是餅乾」 (5-13,4-19)  「他以為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九)具有特殊危害之作業相 關法規(含高溫作業勞工 作息時間標準、重體力勞 動作業勞工保護措施標 準、精密作業勞工視機能

職務再設計專業人員在職場訪視的過程,實際就事業單位的要 求、作業人員的困難及其業務內容進行瞭解,並對職場作業環境進 行檢測,如以下說明:.

規劃順序:第二層 → 第一層 → 第三層 →

透過線上繳交作業,省時、環保。亦 能透過線上觀看作業批改結果,增進 英文寫作及翻譯能力。.. 第一次進入時,請先 註冊.. 點選

2.本校學生須通過各學系規定之外語能力 畢業標準方得畢業;如未通過者,可依補救 措施,提升其能力以符標準。相關規定請詳

隧道等襯砌作業主管、施工架及施工構台組配作業主管、鋼構組

4 .專業選修課程應至少選修 33 學分,其中除 第一學年之不分組專業選修課程,以及所有

畢業應通 過系辦規定 之「資訊證 照門檻」. 多修之學 分數得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