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幾何概念的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幾何概念的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到理論建立(劉秋木,1996;Clements & Battista, 1992; Van De Walle, 2001/2005;

Nickson, 2000/2004)。如緒論所言,本研究關注在四邊形的包含關係概念之建立,

故僅就 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論與相關的實徵研究進行整理,其中理論回顧首先 概論幾何思考各層次的核心概念與學童表現,再詳細說明與四邊形包含關係最直 接相關的兩階段──分析(analytic)期和非形式演繹(abstract/relational)期之概念 與學生具體行為。

一、van Hiele 的幾何思考層次論

根據 van Hiele 的觀點,幾何思考層次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劉秋木,1996;

Clements & Battista, 1992; Van De Walle, 2001/2005; Nickson, 2000/2004),視覺

(visual)期的學童是根據圖形的外觀來辨認、命名和分類圖形,例如學生說「這 是菱形」,意指這個形狀和他學過被稱為菱形的圖形看起來很相似;分析(analytic)

期的學童則將圖形視為是一群屬性的集合,例如「菱形是四邊等長的圖形」,意指 菱 形 是 指 一 組 包 含 了 他 學 過 被 稱 為 菱 形 的 屬 性 的 集 合 ; 非 形 式 演 繹

8

(abstract/relational)期的學童可以從圖形定義,即充分必要屬性去理解圖形和圖 形間的關係。例如「正方形也是菱形」,學生的想法是「正方形是菱形再加上四角 直角的屬性」;演繹(formal deduction)期的人能在公理系統中推論出定理,證明 各種幾何問題;嚴密系統(rigor)階段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數學系統進行演繹推理。

9

10

1992;盧銘法,1996;Usiskin, 1982)。以使用最廣泛的 Usiskin(1982)的 van Hiele 幾何測驗(VHG)進行說明,該測驗每個思考層次皆使用五題選擇題測量,五題 中達對四題便是達到該思考層次的水準。和四邊形包含關係建立最相關的「分析 期」和「非形式演繹期」,前者題目比較多是測量幾何屬性,如「對任一菱形而言,

下列(A)到(D)中,哪一個性質是錯誤的?」;後者的題目有包含關係和不同圖形的 屬性比較,如「下列各圖形中,哪些是長方形?」。目前採該測驗的研究發現有六 成的國中生已達「分析期」和「非形式演繹期」(左台益、梁勇能,2001;Usiskin, 1982)。 右的學童為「分析期」,62.10%的學童為「非形式演繹期」。Wu 和 Ma(2006)使 用自編的吳氏幾何概念測驗調查國小學童,採 Usiskin(1982)的計分標準,結果

11

2005;陳晚蓁、楊德清,2002;謝貞秀、張英傑,2003;Fujita, 2012; Matsuo &

Silfverberg, 2008)。

根據過去文獻的討論,研究者整理出學童在兩種作業上的表現,主要受到原 英傑,2003;張英傑,2001)。

其次,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學生之中,約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學生可圖形的數 學定義,例如「長方形是四角直角的四邊形」;在圖形分類錯誤的情形減少,長方 形降至 20%左右、菱形和平行四邊形則不到 10%(石宛臻,2004;許歆宜,2005;

吳昭容,2004;陳晚蓁、楊德清,2002;Fujita, 2012)。值得注意的是「可說出定

12

義」不意味「可理解圖形的包含關係」,原因是學童不會按照圖形類別間的關係進 行分類。實徵研究只發現約 40.5%到 84%的國小五年級的學童不知道正方形是長方 形的一種;正方形、長方形、菱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一種;正方形是菱形的一種,

顯示學童沒有圖形類別間的包含關係,而是將各種圖形視為獨立(石宛臻,2004;

吳昭容,2004;許歆宜,2005;謝貞秀、張英傑,2003)。中學生也將近有 70%和 65%的學生無法理解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各自的包含關係(陳晚蓁、楊德清,2002;

Fujita, 2012)。有學者認為上述情形表示學童無法應用定義於圖形分類作業上,顯 示學童並非理解圖形概念,僅是背誦定義(許歆宜,2005;Fujita, 2012)。

綜合本節文獻回顧有兩個重要發現,適合建立四邊形包含關係概念的對象 祥,1986;Rosser, 1994)。案例依照是否符合概念的所有屬性,可分為「正例」(positive

13

instance)和「非例」(negative instance)兩類,並分別對應語言學習時,會出現的 外延性錯誤。正例指該案例符合概念的所有屬性;反之,不完全符合時,則為非 例(Wilson, 1986)。語言學習時有兩種外延性錯誤情形,低度外延(underextension)

是指錯誤排除正例,例如,只將「狗」用來指稱家裡的狗,排除其他可以被稱為

張英傑,2003;Fujita, 2012)。研究者以下分別論述原型如何影響概念的外延性和 內涵性。

原型的影響一方面是在概念外延性上,學童出現低度外延和過度外延兩種錯 誤類型。前者是指學童對各種圖形的印象均停留在原型。以長方形分類作業為例,

長方形的原型是 ,正方形則是 ,所以無法將正方形視為長方形,難形成圖 形類別的包含關係(石宛臻,2004;許歆宜,2005;陳晚蓁、楊德清,2002;謝 貞秀、張英傑,2003;Fujita, 2012)。後者是學童對圖形的理解是原型之外,且只

14

會依照圖形部分特徵或大小做分類。例如,長方形原型是 ,因為 (平行 四邊形)在知覺特徵上和 比較相似,均是長長的,所以錯認平行四邊形是長 方形(謝貞秀、張英傑,2003;Fujita, 2012)。

另一方面是在內涵性上,學童仰賴視知覺或是圖形心像來描述圖形,故出現 而定義是指能和其他概念區別的關鍵屬性(吳貞祥,1986;De Villiers, 1994)。以

「長方形」為例,它的定義內容只有「四角直角的四邊形」,不過從內涵性而言, 和 Silfverberg(2008)則是更細緻地依照定義的充分必要屬性、上層概念的關係以 及精簡程度,分成七個層次,依序是:(1)定義錯誤;(2)非充分的屬性;(3)

15

& Treagust, 2003; Treagust & Duit, 2008; Vosniadou, Vamvakoussi, & Skopeliti, 2008)。由於概念改變的議題廣泛,本節僅回顧概念改變的意涵、概念改變的理論 以及促使概念改變的反例實徵研究。

一、概念改變的意涵

概念改變(conceptual change)是指將既有概念再重新建構,提升其功能性,

以求更可解決問題(Duit & Treagust, 2003)。兒童在概念改變前,已發展出一套解 釋架構來解釋外界的現象和刺激,不過這些想法和學界的觀點,即科學概念不一 致,因此以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另有架構(alternative frameworks)、兒童 科學(children’s science)或自發知識(spontaneous knowledge)等名詞稱呼之(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