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奈米科技是20 世紀 80 年代末、90 年代出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 學科領域。早在 1959 年,著名物理學家費曼先生在美國物理學會的 演講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提出了隨著科技的發 展,越來越往微小尺度發展,有一日可以把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在金屬 的針頭上。也因為他的演講,使得大家重視到研究微小化,即奈米尺 度下的現象,也開啟了近代研究奈米現象的起頭。距離他提出了這麼 久的今日,奈米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可應用於製作微型化及高功能 之微電子元件、特殊活性與選擇性之觸媒、奈米複合材料、光電元件、

建築材料、顏料等多方用途,因此奈米技術的開發為現今所有先進國 家發展的重點科技。

1-1 奈米材料簡介

奈米材料泛指至少一個維度座落於奈米數量級範圍內,即介於 1~100nm 之間。除了尺寸大小的限制外,奈米材料在結構上可區分 為以下三種形式:顆粒狀(代表零維材料,0D)、柱狀或線狀(代表一 維材料,1D)與層狀(為二維材料,2D)。

奈米科技便是運用我們對奈米系統的了解,將原子或分子設計

組合成新的奈米結構,並以其為基本「建築磚塊」(building block),

一、量子限域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Kubo 理論,量子中費米(Fermi)表面附近的電子能階產生離散

的現象,即電子能階從準連續變成不連續的狀態。 shift)、藍位移(blue shift),以及磁性質的變化。

四、表面效應:

奈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數與總原子數的比隨著奈米粒子尺寸的減 小而大幅的增加,因而使的表面位能增加。

五、量子穿隧效應與巨觀量子穿隧效應:

材料由巨觀下的鐵磁性,轉變為微小化後的超順磁性粒子。

六、量子干涉效應(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

電子被限制在奈米空間的界限下,一般的能帶理論不再適用。

七、單電子或少電子效應之庫倫阻塞(Coulomb blockade for single or few electron effect):歐姆定律不適用於奈米結構材料。

1-2 奈米微粒簡介

奈米微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 間之粒子, 其顆粒尺寸小 於一般機械研磨可得到之最小粒徑(1~100μm),所以又稱為超微粒 子。當顆粒尺寸逐漸降低到某一個限度時,比表面積變大,表面原子 數、表面能和、表面張力隨粒徑的下降急遽增加,由於粒子之表面效 應、體積效應與內外交互作用力使得其物理與化學性質與塊狀材料有 著顯著之差異(1)。以下分別敘述之:

1-2-1 表面效應(surface area effect)

當尺寸遞減至一定程度時,暴露於表層的原子數相對於粒子總 原子數的比例大為增加,相較於內部原子,表面的原子配位數較小,

化學鍵屬不飽和狀態,所以能量較大,也使得化學性遠大於塊狀材料 (bulk materials)。許多性質與裸露於表面的原子數目相關,如低燒結 溫度、觸媒活性、低熱膨脹性、光感性等。晶體表面缺陷(surface defect) 則來自於激發時陷入(trapped)的電子或電洞,其影響光學性質甚巨,

所以提升表面品質,可有效改善材料的量子效率(3)

1-2-2 體積效應

當粒子很大時,可視為由無限多個原子組成,但粒子小至由數千 個原子組成時,則有些物性會有所改變,此種由體積小所產生的變化

稱之為粒子體積效應(4)。粒子體積效應所導致的物性改變可發生於磁 性性質、電學性質、光學性質及化學鍵性質等方面。其中光學性質的 改變有:奈米粒子之粒徑小於光的波長時,光反射率下降,成為光吸 收體。粒徑越小,其紫外光可見光(UV-Vis)光譜中所對應之吸收峰將 往短波長之方向位移,而呈現所謂藍位移(blue shift)現象。奈米粒子

之粒徑遠小於光波長,且表面原子的不安定性與入射光產生複雜的交 互作用,而產生磷光、螢光、拉曼散射等。

1-2-3 交互作用力

奈米粒子所呈現之內外交互作用力方面,由於奈米粒子的表面與內部 距離極短,除粒子內層原子與外層原子互相影響外,粒子間的交互作 用不僅發生在表面,更擴及至粒子的內部。雖然表面或界面的特有現 象大幅影響粒子的特性,但實際上對於奈米粒子所做的分析與檢測乃 是對於整個奈米粉體,所以仍須注意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對粒子特性所 造成的影響(5)

1-2-4 奈米微粒之製備方法

奈米粒子的製備方法大致分為細分化法(breaking-down process)及生 長法(building-up process),亦稱物理法及化學法。細分化法(物理法) 製程前後的化學組成沒有改變,類似以機械力將固體微細化。生長法

(化學法)是從離子、原子、分子,以核生成、成長兩過程作成粒子,

1-3 磁性奈米微粒

包括鎳(Ni)及鈷(Co)奈米粒子;氧化鐵奈米粒子,其中以γ-Fe2O3 以

及Fe3O4 較 為 常 見 ; 另 外 還 有 複 合 型 的 奈 米 粒 子 , 例 如 FePt 、 CoFe2O4、MgFe2O4 等。但當中,在生醫方面應用較為廣泛的則是

氧化鐵奈米粒子,因為其高順磁性、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發 展已達成熟階段,目前發展較為突出的研究有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分離純化技術、藥物導向治療(Drug Target Delivery)等。磁性奈米粒子的超順磁性質在生醫領域提供了相當有價

值和廣泛性的技術應用。針對不同的應用層面,在磁性奈米粒子種類 上的選擇及需求各有差異,然而在生醫的應用上必須考慮生物相容性 和穩定性,但未必所有的磁性奈米粒子都能符合其條件,而往往可經 由表面修飾來達到不同的應用目的,因此對於磁性奈米粒子的表面修 飾是一值得研究的領域,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多以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 化合物包覆在磁性奈米粒子外層為主,但缺點之一是增加了整體的粒 徑尺度,而影響其應用性(6)

在生醫領域以外,磁性奈米粒子的各種性質漸漸被研究並發 掘,而有相當多元化的應用。磁性奈米粒子將在未來將扮演一個重要 的角色,並且在醫學方面提供許多嶄新的技術應用,甚至是突破性的 發展。最近,也有很多學者紛紛研究出新的磁性奈米材料,如Sun(7)

用熱分解的方法,將兩種金屬的起始物同時參與反應,可得到具有雙 種金屬的磁性奈米粒子MFe2O4(M=Fe, Co, Mn),並且可以藉由條件 的調控,可得到調整粒子尺寸的目的。另外,Sun(8) 也成功地合成出 FePt/Fe3O4 的核/殼層結構的雙金屬磁性奈米粒子,而且有趣的是,

藉由調控殼層的厚度,可改變整個雙金屬粒子的磁性。

1-3-1 磁性理論簡介

物 質 磁 性 的 來 源 , 是 由 電子繞行原子核的軌道運動(orbital

motion),和電子本身的自旋運動(spinning motion)所貢獻而來。由於 在同一軌道的成對電子(自轉方向相反)軌道運動相反,導致它們的軌 道角動量、自轉角動量彼此互相抵消,故無法產生磁矩,換言之,一 原子或離子要有磁矩,必須有不完全填滿的電子,例如:鐵族元素的 3d電子或稀土類元素的4f電子等,其內部原子或離子均有不完全填滿 的電子(9)

在一般強磁性材料內部,磁性體為降低晶格能,使離子磁矩耦合而電 子自旋方向平行排列成小區域,此小區域稱為磁區(magnetic

domain)。無外加磁場時,各磁區的磁矩向各方向分佈,物質全體的 磁矩為零。磁區間的交界稱為磁壁(domain wall)。如對鐵磁性物體施

加外部磁場時,起先因磁壁的移動,最後因磁區的旋轉而增大磁區,

全體在磁場方向磁化,如圖1-1 所示。

圖1-1 兩相鄰磁區間磁化方向變化情形

從 磁 學 的 觀 點 來 看 , 物 質 有 順 磁 性(paramagnetic)、 反 磁 性 (diamagnetic)、鐵磁性(ferromagnetic)和亞鐵磁性(ferrimagnetic)。其中

鐵 磁 性 及 亞 鐵 磁 性 物 質 最 受 到 矚 目 , 因 為 他 們 具 有 自 發 性 磁 化 (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的特性。測量鐵磁性物質對外加磁場的反 應可得到如圖1-2 所示的磁滯曲線(magnetic hysteresis loop)。從磁化 M 為0 的狀態增大到磁場H 的話,延曲線OAB(初期磁化曲線)磁

化,在B 達到飽和(磁飽和)。從B 的狀態減少H 而成0 時,也有OC 的 磁化殘留,此稱殘留磁化(residual magnetization)Mr。若進一步反向增 大H,磁化會隨曲線CDE 變化,在E 達飽和。施加逆向磁場時,M 為 0 的D 點磁場強度Hc 稱為保磁力(coercive force)。逆向磁場H 持續 增加,使得磁化M 也在反方向增加,最後達到負飽和磁化。假設磁 場換為正向,則磁化延FGC 變化,封閉圈CDEFGC即為磁滯曲線。

圖1-2 鐵磁性體的磁化曲線(H:磁場;M:磁化)

亞鐵磁性體的磁特性與上述鐵磁性體差不多,圖1-3 比較鐵磁 性體、亞鐵磁性體、反強磁性體的磁矩配列。鐵磁性體中,磁矩平行 排列,例如鐵、鈷、鎳及其合金。亞鐵磁性體代表例有鐵氧磁體 (ferrite,MO.Fe2O3)。鐵氧磁體由兩個相貫入的副格子組成,在個別

的副格子內,離子的磁矩平行排列,呈鐵磁性,兩個副格子間的離子 成逆平行。例如在Fe3O4,氧四面體位置的Fe3離子磁矩MA 相平行;

在氧八面體位置的Fe2+Fe3離子的磁矩MB 也相平行,在兩副格子 間成逆平行,淨值成為MB-MA (=Fe2離子份)的亞鐵磁矩。當MBMA時,兩個成逆平行的是反鐵磁性體,Cr2O3 為其中一例。

圖1-3 鐵磁性體,亞鐵磁性體及反強磁性體的離子或原子磁矩

強磁性體(鐵磁性體及亞鐵磁性體)大異於順磁性體之處有 (a) 磁化的大小甚大;(b)磁場與磁化的關係不成線性,在較低磁場飽和;

(c)磁化曲線呈磁滯。磁性材料的特色在導磁係數μ、磁化率κ、殘留磁

會進入超順磁(superparamagnetism)狀態,如圖1-6 所示。超順磁性常 見於強磁性體,反強磁性體超微粒子的集合體,超順磁性在較弱磁場

避免於未加磁場時粒子的聚集,在學術研究中以磁場做導向於生物體 之藥物釋放的研究,廣為被討論。

圖1-5 磁性粒子的磁區構造(3)

圖1-6 粒子大小與保磁力的關係(10)

表 1-2 磁性物質的單磁區臨界直徑與超順磁臨界直徑(3),(10)

Ds:單磁區臨界直徑 Dsp:超順磁臨界直徑

(2)保磁力

奈米尺寸高於超順磁臨界尺寸時,通常會呈現高保磁力Hc。如 圖1-7的例子:研究發現16 nm以上的Fe奈米粒子,其飽和磁化強度 Ms 隨著粒徑的減小而下降,但保磁力卻顯著的增加(11)。如5.5 K時的保 磁力為16*105/(4π) A/m;室溫下的保磁力在 1*106 /(4π) A/m,一般的鐵 金屬塊材通常低於1000 /(4π) A/m。這是因為每一個單磁區的奈米粒

奈米尺寸高於超順磁臨界尺寸時,通常會呈現高保磁力Hc。如 圖1-7的例子:研究發現16 nm以上的Fe奈米粒子,其飽和磁化強度 Ms 隨著粒徑的減小而下降,但保磁力卻顯著的增加(11)。如5.5 K時的保 磁力為16*105/(4π) A/m;室溫下的保磁力在 1*106 /(4π) A/m,一般的鐵 金屬塊材通常低於1000 /(4π) A/m。這是因為每一個單磁區的奈米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