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物理虛擬實驗室之試驗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顯示,以虛擬實境的環境所建置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實驗,再經由使用 者進行實驗測試與問卷分析後所得到結果,可得知建構物理虛擬實驗室是可行,

且對於輔助學生物理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內化物理概念都是有助 益。研究者僅就研究經驗及上述之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酌:

一、 軟体應用的熟練度與虛擬實境實驗設計的成效

完善的虛擬實驗設計勢必建築在對於軟體的了解度,以研究者對於本研究開 發的心路歷程體認到,有心欲透過3ds Max及Virtools設計虛擬環境實驗的研究 者,倘若對軟體的使用介面越是熟練,因為克服了技術層面的難題,所開發設計 的實驗內容將會考量更加周全且更精緻化。

二、 開發不同物理課程的虛擬實境設計

Virtools軟體中關於Physics的模組近三十個(表3-5-1),當中涵蓋浮力、彈 力、重力、力場、碰撞、模擬汽駕等模組,研究者可以拖曳欲選用的模組進行物 理實驗設計。因此除了本研究者所設計的虛擬實驗外,尚有不同類型的普通物理 實驗課程可嘗試虛擬實境般的數位化開發,以提供為物理學習的輔助教材之需。

且此套軟體內建多種運用物理化模組所設計的範例,內容含模組程式與行為流 程,可供參考。

三、 使用不同類型介面的虛擬實境技術

依沉浸程度而言,本研究屬於桌上虛擬實境(Desktop VR)類型,透過滑鼠、

鍵盤以展現立體的視覺影像,營造使用者遨遊螢幕內的感受與經驗。但3D模擬的 開發技術另有浸入式虛擬實境(Immersive VR)或擴增實境(Augmented VR)等不同 類型,就臨場感而言更具情境真實性,在物理虛擬實境的輔助教材範疇可探究其 開發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靜(2003)。基於虛擬情境的教學模式研究。課程與教學,6(2),69-78。

王春展(1994)。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啟榮(2008)。3D VR 互動設計。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王思峰、李昌雄(2004)。探索「建構學習行為特質」對線上學習成效的影響。教 育與心理研究,27(1),117-157。

江向才、陳文欽(2003)。資訊科技融入高職會計學教學成效之實證研究。台中師 院學報,17,331-349。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汪洋(2003)。Virtools Dev2.5 使用手冊。台北縣:博碩文化。

李家豪(2009)。盡情看我─3ds Max 建模法。台北市:統一元企資產管理公司。

李崇銘(2007)。國內大專院校「普通物理實驗」教學實驗項目之現況研究。台中 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鴻亮、廖惠君(2009)。利用線上影音課程對國小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進行補救 教學之研究─ 「混成增強策略」 之實施與成效。教學科技與媒體,89,20-38。

李洪奇(2004)。普通物理實驗教學改革初探。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02(2),88-90。

吳正宇(2005)。國中地理線上多媒體試題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1998)。中小學資訊教育之規劃:以多媒體電腦系統提升教學品質。菁莪 季刊,10(1),23-28。

吳怡慧(1997)。互動式環境之介面設計:以國中力學電腦輔助學習系統為例。逢 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鐵雄(1983)。電子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師友,192,17-21。

林佳宏(1999)。不同認知型態的國中學生在虛擬實境學習教室中學習歷程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菁(1996)。動畫中的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範學院 學報,10,37-81。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繪圖設計與視覺記憶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32,3-12。

邱貴發(1996)。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邵美雀(2002)。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 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台南師院數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市。

紀大任(1997)。台灣跨世紀高科技競賽籌碼-虛擬實境。CADesigner 電腦繪圖 與設計雜誌,110,122-127。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

施婉悅(1996)。電腦輔助教學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科學習適應及數學態度之相 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7,1-12。

徐加玲(2007)。電腦輔助教學與數位學習對未來教學設計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 究雙月刊,78,21-40。

馬秀蘭、吳德邦(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台中師 院學報,13,371-410。

唐文華(1996)。簡介虛擬實境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月刊,187,43-47 頁。

唐文華、劉馨韓(2004)。網路虛擬恐龍教育館的建置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69,39-54。

張財福、黃鼎凱、張世欣、廖先彬、湯兆崙(2004)。TEAL 教學法-技術協助主動 學習正在變化物理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71,36-40。

張靜嚳(1995)。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

張立明、何沛佳(2008)。利用認知負荷理論分析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學習成效 之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83,77-86。

張素卿(2005)。多媒體概述。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21,27-30。

陳怡凱(2007)。多媒體應用系統。科學發展月刊,411,36-38。

陳彙芳、范懿文(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 管理研究,2,45-60。

陳彥智、徐新逸(2004)。模型式虛擬實境技術於中小學美術教育之應用。視聽教 育,45,23-34。

陳玉欣、于富雲(2007)。虛擬實境:輔助情境外語學習之科技。視聽教育雙月刊,

48(6),14-24。

陳道欣、林建仁(1999)。Internet 影像虛擬實境創作與運用。台北市:諅峰出 版社。

許光城、葉秀玲(2007)。以多功能金字塔結合 3D 虛擬實境軟體提昇國民中小學 生數學想像與創造能力。數位內容管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台南大學。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

10(2),157-178。

許美玲(1995)。虛擬實境應用簡介。資訊與教育雜誌,50,3-8。

許美玲、施仁忠(1997)。虛擬實景在教育上之應用。遠距教學,3,19-23。

許秀影等(2000)。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遠距教學之研究。遠距教學,13,6-17。

陸業堯、許榮富(1988)。大學普通物理課程及實驗改進研究之規劃與推動。科 學發展月刊,16(1),48-58。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3-11。

梁朝雲、李恩東(1998)。虛擬實境之教學應用。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1),

72-85。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科技雜誌,

89,3-9。

湯兆崙、黃鼎凱、蔡宜君(2006)。多媒體促進互動教學-TEAL 普通物理的實施與 成效。物理雙月刊,28(3),544-553。

傅昭銘(2006)。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思維。物理雙月刊,28(3),573-579。

黃福坤(2006)。透過物理模擬動畫進行物理教學與學習。物理雙月刊,28(3),

536-543。

黃義淳(2007)。3ds Max 初探動畫美學。台北市: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黃鴻鈞(2004)。網路情境模式在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以新竹市廟宇藝術 為例。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5。

黃仁竑、游寶達(1995)。遠距教學與虛擬實境。資訊與教育,50,24-27。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

鄒景平等(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詹偉德(2003)。結合數位學習輔具之整合型物理實驗學習系統。中央大學資訊工 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董家莒、張俊彥(1999)。以「問題解決」為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以 土石流單元為例。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133。

董家莒、張俊彥(2000)。「問題解決」或「無問題解決」?電腦輔助教學成效的 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4),357-377。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金、許榮富(1987)。物理教育中實驗的角色。科學月刊,18,103-105。

趙佳慧、高珮珊、曾麗光(2006)。3ds max8 私房菜。台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

公司。

趙金婷、鄭晋昌(1999)。虛擬實境學習環境的設計與評量。教學科技與媒體,4,

2-11。

趙國宏(2008)。3ds Max 動畫設計指南。台北市:學貫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廖士權(2003)。以建構主義網路化學習環境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地球的科學」

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劉正旭、李斌(2007)。3ds Max 渲染的藝術─VRay 篇。台北縣:大學出版社。

劉祥通、何素華(1997)。現有 CAI 軟體對啟智教學的適用性研究。嘉義師院學報,

11,309-342。

劉明昆(2005)。3D 遊戲創作達人=3D Game Design master。台北市:學貫出版社。

劉明昆(2008)。VT 遊戲創作秘笈。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潘威明(2006)。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探究式實驗活動之教學設計與活動歷程分 析。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雅純、許志維、洪維恩(2006)。3D 遊戲夢想家─Virtools 入門實作範例。台 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 教育學刊,13(3),289-315。

歐陽明、吳健榕、陳敬謙(1995)。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資訊與教育,5,

16-23。

鄭晉昌(1993a)。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 館學,31(1),55-66。

鄭志明(2003)。高中廣義角三角函數課程使用 GSP 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建洲、孫炳全、陳寶祥、關壽華(2004)。大學物理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大連民 族學院學報,6(3),88-89。

蕭志宏(2004)。網路動作遊戲之開發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弘志(2000)。從科學本質看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9,20-25。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二、英文文獻

Brown, S. J.,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ricken, M. (1991).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s: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pp. 178-184). New York, NY: ACM SIGGRAPH.

Chang, C.Y. (2000). Enhancing tenth grades'earth science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48, 81-85.

Chen, Y.C., & Winn, W.(2005). Usability testing of the protein Magic Book.

In A. M. Villegas, Demography and Democracy in the Era of

Accountability. Conference held at 2005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Montreal, Canada.

Ferrington, G., & Loge, K. (1992). Virtual Reality : A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mputing Teacher, vol. 19(7), 16-19.

Geban, O., Askar, P., & Ozkan, I. (1992). Effec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an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e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6(1), 5-10.

Greenlaw, R., &Hepp, E. (1999). In-line /on-line: fundamentals of the internetand the world wide web. Boston, MA:McGraw-Hill.

Hofstein, A., & Lunetta, V. N. (2004).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88, 28-54.

Hofstein, A., & Lunetta, V. N. (1982).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Neglected aspects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2), 201-217.

Kozma, R. (1991). Learning with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179-212.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rrill, P. F., & Hammons, K., and et. al. (1996) computer is education.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Pantelidis, V. (1993). Virtual Reality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Pantelidis, V. (1993). Virtual Reality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