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教學上的建議

1. 影片教學應配合註記系統

目前國小英語課程,雖然有許多老師開始用影片作為英語教學的補充,但若 影片沒有適當分段,對學生而言會造成較高的認知負荷而降低學習成效。因此根 據本實驗的結論,建議教師在使用影片當作教材的時候,應注意把影片分段,配 合使用本影片註記系統,讓老師或學生在影片上註記,如此才能有助於學習成效 的提升。

2.提升資訊設備

因為網路的速度,與線上學習輔助工具的效能有密切的關係。有時候學生在 進行註記的功能時,因為訊號傳遞的速度較慢,造成學生不耐煩而影響學習。為

了要讓影片註記系統發揮最大的功效,建議各校可以提升資訊設備。

二、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1.擴大研究樣本

本研究對象,因人力及時間之限制,只限於學童60 人,建議未來的研究 可以擴大樣本的選取範圍,以不同地區進行教學實驗會有較佳的外在效度。

2.增加研究變項

本研究在影片註記系統教學方面只針對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差異 加以探討,建議未來的研究變項可以在其他不同性別、年級、使用多媒體的經驗 等,探討其差異性。

3.擴展學習領域

本研究學習的領域為英語領域,建議未來的研究學習領域,可擴展到其他 的學習領域,例如國語、社會等其他領域之學習成效加以研究。

4.增加探討英語聽說能力

本研究僅針對英語領域中,學生的讀寫能力進行探討,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

入加探討英語領域當中的聽力、口說能力之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儀馨(2012)。不同多媒體教材組合模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習障礙兒童閱讀理解及 認知負荷成效比較。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王甜妹(1998)。電腦在英語教學上的應用。壢商學報,6,46-38。

王詩妮(2012)。多媒體註解輔助低閱讀能力學生在線上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古詩儀(2011)。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不同文本呈現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 解表現之影響:以表面積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數學暨資訊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何敏(2010)。應用線上註記系統開發具錯誤更正練習功能之英文寫作批閱工 具。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昭賢(2010)。鷹架式線上註記輔助英文閱讀教學系統。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昱昀(2012)。圖像表徵式動畫教材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焦慮、問題解決能力 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李美誼(2004)。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雅娟(2012)。桃園縣國小低年級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欲致(2012)。多媒體設計對學童的英語字彙學習成就之影響。東吳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 式對學習 成效與學習 時間影響之研 究。師 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

1-26

余敏琪(2012)。線上影片註記環境下,認知風格、自我效能與認知負荷對註記行 為與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健成(2012)。探討數位影片註記對於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宣妤(2012)。數位影片結合協同註記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玲華(2011)。國小學童遊學英語村英語學習環境與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以蔡文國際英語村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

高雄市。

林淑蓉(2010)。嘉義縣市私立幼托園所實施英語教學現況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美純(2008)。台中縣市公立幼稚園英語教學現況及教師對「融入式英語活動」

之意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慧玲(2012)。觀賞不同字幕電影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聽力理解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台北:五南。

韋金龍(2001)。多媒體網路電腦在英語教學的應用。英語教學,25(3),55-61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章華(2011)。運用電子白板註記與摘要對國小學生社會科學習之影響。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力夫(2011)。探討利用「動態表徵」與「靜態表徵」教學對概念學習成效影響 之研究-以「波的重疊原理」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 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家豪(2012)。以動畫及擴增實境學習漢字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之影響。嶺東科 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方筠(2012)。多媒體融入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 學生為對象。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凱盈(2010)。國小學生在不同媒介佛學教材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惠玲(2011)。多媒體呈現之英語閱讀測驗解析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嘉斌(2012)。多媒體呈現原則與英語行動學習之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 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明麗(2005)。影片教學融入國小四年級水生家族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志銘(2010)。影片註記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全球暖化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楊湘琳(2011)。教學影片結合網路學習平台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凱婷(2010)。不同型態之多媒體註記工具對以英語為第二外語學生閱讀理解之 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樊鎮宇(2008)。多人線上註記系統之應用:探討輔助性閱讀策略與閱讀理解力之 關係。中原大學應用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劉家豪(2008)。不同認知負荷的視訊隨選教學影片對學習成效的影響與適性化教 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繼仁(2007)。數位語言學習之現況與類型。教育研究月刊,163,61~76

潘鈺筠(2012)。國語科電子教科書註記與摘要提示對國小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淑靜(2006)。探討多媒體註記工具應用於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國立中央大學資 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國堂(2007)。國中學生英語習得環境、英語習得動機、英語習得策略與英語習 得成就之關係---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鍾珮玲(2012)。運用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以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縣。

羅育勝(2010)。資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亞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英文部分

Abraham, L. B. (2008). Computer-mediated glosse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1(3), 199-226.

Akbulut, Y. (2007) Effects of multimedia annotations on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al Science, 35(6), 499-517.

Brown, H.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Bowles, M. A. (2004). L2 glossing: To CALL or not to CALL. Hispania, 87(3), 541-552.

Brown, A. I. & Smiley, S. S.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Texts. Child Development, 49(4), 1076-1088.

Cook, M. P. (2006).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Science Education, 90(60), 1073-1091.

Defeyter, Russo, & McPartlin (2009). 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A developmental study using the response signal procedure. Cognitive Development, 24(3), 265-273.

Ebel, R. L. & Frisbie, D. A.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ment(3rd ed.).

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N.J.

Einstein, G. O., Morris, J., Smith, S. (1985). Note-tak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memory for lectu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5), 522-532.

Gerjets, P. & Scheiter, K. (2003). Goal Configurations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ors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ognitive Load: Evidence from Hypertext-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33-41.

Glover, I., Xu, Z., & Hardaker, G. (2006). Online annotation – Research and practices.

Computers & Education, 49(9), 1308-1320.

Hegarty, M., Kriz, S. & Cate, C. (2003). The roles of mental animations and external animations in understanding mechanical system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1(4), 209-249.

Hwang, W. Y., Wang, C. Y., & Sharples, M. (2007). A study of multimedia

annotation of Web-based materials. Computers & Education, 48(2), 680-699.

Hoff, C.,Wehling, U., & Rothkugel, S. (2009). From paper-and-pen annotations to artefact-based mobile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5(3), 219-237.

Kahan, J., & Koivunen, M. R. (2001). Annotea: An Open RDF Infrastructure for Shared Web Annot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WWW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rashen, S. D. (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enneberg,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John Wiley.

Mayer, R. L., & Wittrock, M. C. (2001). The revised taxonomy structure: The 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In L. W. Anderson, D. R. Krathwohl, P. W.

Airasian, K. A. Cruikshank, R. E. Mayer, P. R. Pintrich, J. Raths, & M. C.

Wittrock (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p. 63-92).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89(1), 43-52.

Mayer, R. E., & Jackson, J. (2005). The case for coherence in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Quantitative details can hurt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 11(1), 13-18.

Marcus, N., Cooper, M, & Sweller, J. (1996). Understanding Instruc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8(1), 49-63

Marshall, C. C. (1997) Annotation: From Paper Books to the Digital Libr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 Roxana M.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u, X. (2010). Towards effective video annotation: An approach to automatically link notes with video cont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5(4), 1752-1763.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