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僅研究民國 57-89 年的國小自然教科書為研 究分析的教材,分析之內容以力學主題相關單元為限。主要利用內容分析法來探 討國小一至六年級的教科書中,關於力學主題的呈現情形、年級分佈情形以及呈 現方式,本節主要依據研究的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期望藉此研究結果,能提供國 小教師實施自然科教學、教科書編輯與審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論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在自然科研究主題方面

本研究主要是民國 57-89 年國編版自然教科書的力學主題內容,而力學主題 在國小階段僅是自然教科書中的一部分。本研究只針對國小自然教科書中力學主

題單元的呈現內容、年級分佈情形、呈現方式予以研究,並且對教科書內容中的 文字敘述與實驗方式做分析,建議未來的相關研究,若能陸續探討其他主題,如 光、氧化與還原等主題擇一,或以其中的小主題,彙集自然科學各領域主題教材 內容的分析,將能更全面性的了解自然科教科書的內容與呈現情形。

(二)研究範圍

本研究礙於時間及人力有限,只選取國小一至六年級的自然科教科書中的力 學主題進行分析,建議未來可納入其他國家的教科書比較,年級也可從國小延伸 至國中,讓分析結果更具完整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教科書分析,類目之訂定由研究者參照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的教材內容細目,及參考其他相關研究訂定的力學主題類目,對於力學 主題的涵蓋內容,恐不夠周密,未來可嘗詴佐以發展專家概念圖及結構式訪談,

搭配力學主題學習階段,更詳盡分析探討適合國小學童階段學習的力學主題。

本研究在分析各年代科學教科書之力學主題的文字內容與實驗方式部分,為 便於分析與比較,均以「頁」為分析單位,較無法清楚各時期力學主題內容處理 方式之變化。惟自民國 83-89 年起,力學主題內容教科書之編排常以「活動」的 方式來進行,因此,未來研究亦可以「活動」為內容分析單位,並擴展至教材內 容組織之分析,對教科書內容將有更深入之了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帅獅文化。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台北:帅獅文化。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炎明(1989)。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小學之科學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4,

15-39。國立教育資料館。

全中帄(2006)。台灣小學的科學教育發展與探討。基礎教育學報,15(1),

95-102。

李文德(1991)。近代美國中小學自然科學課程之發展。國教天地,87,45-50。

李田英(1995)。國小三至五年級自然科學課程學習困難之教材分析。師大學報,

40,475-508。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1,41-55。

呂文靜(2005)。國小各版本「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光的概念之內容分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百興(2008)。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

科學的態度、力學概念與過程技能四面向進行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陳涌(1995)。從經驗證據與科學理論之間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184,1-15。

林楷植(2002)。發展二段式紙筆測驗探討國中學生「力與運動」之迷思概念。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碧芬(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對物體輕重概念認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涼、戴念祖(2004)。力學:牛頓力學、彈性、流體和熱力學。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秀瑾、張英傑(2004)。台灣地區三十年來國編版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圍分析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65-92。

林美如、徐偉民(2007)。中國與台灣小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分析。載於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215-257)。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政宏(2009)。Less is More。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7),1-2。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 編譯館館刊,31,12-21。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 —— 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

1(1),29-47。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 15,115-138

周佩儀(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 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5-207)。高雄市:復文。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

91-116。

周珮儀、鄭明長(2006)。 一個我國教科書研究資料庫的建置與分析,教育學 刊,26,109-132。

周珮儀、鄭明長(2008)。 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

193-222。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63,2-8

邱美虹、周金城(2005)。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64,19-40。

柯淑瓊(2003)。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陳忠照(1989)。談我國中科學課程的特色。國民教育,29(11),16-22。

陳義勳(1994)。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力學單元中「四輪車與小山坡」單元概念 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7-69。

陳義勳(199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思概念之探討。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27,83-104。

陳莉婷(2000)。從國中歷史 教科書中的附圖看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以新編

《國中歷史第一冊》初版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0(5),83-104。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素蓉(200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低年級學童對運動與力另有概念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月(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兒童對物體運動快慢與力之間的另有概 念分析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秀玲(2006)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

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川木(1986)。大一、高三學生力學錯誤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祝芬(1995)。如何選用教科書。台北市:漢文。

張良誠(2002)。國小中高年級地心引力迷思概念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49-56。

張志銘(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二階層診斷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月霞(2004)。國小學童對地心引力概念之認識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材內容細目。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 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曾坤暘(1988)。中美日小學科學教育之比較研究。水牛出版社。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5-56。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教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7)。教育研究法(第五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譯瑩(2000)。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的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 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5,17-36。

黃萬居(2002)。問題導向生活化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模組發展及學習成效 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7,188-209

董正玲、郭重卲(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另有架構。

科學教育(彰化師大),3,93-123。

游光純(2002)。利用臨床晤談探究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槓桿概念的另有想法。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泰源(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彭泰源、張惠博(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科學 教育,10,231-261。

楊其安(1989)。利用臨床晤談探究國中學生對力學概念的另有架構。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 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

楊榮祥(1994)。我的回憶-從1960年代世界科學課程改革運動說起。科學教育 月刊,268,8-16。

楊慧文(1998)。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淑嬋(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有關重力概念認知之分析研究。國立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