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2 建議

一、大客車視線角度與一般小客車不同,因此進行了三車跟車實驗,實驗結果也 明顯的看出第一事件車對大客車駕駛者產生的影響,若是車隊長度再拉長,

這種情況下所建立出來的模式,也許會與實際情況更為相似。未來可以有針 對一整排車流進行實驗,觀察大客車駕駛者會對前一排車隊的那一輛車進行 反應行為。

二、國道的道路不僅只有直線平直路段,還有彎道與坡度的路段存在,刺激-反 應模式可再針對不同的路況加以發展。

三、本研究的刺激-反應模式將來可應用於防撞警示系統相關研究內容中,將模 式兩車間距取出,利用刺激-反應模式計算駕駛者與前車之間的關係,獲得 在何種間距下防撞警示系統應該給予駕駛者警示訊息。

參考文獻

1. 陳精微(1996),「高速公路設計」,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曾雅瑜(2005),「大客車跟車駕駛刺激反應行為之模擬與模式建立」,中華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 黃俊仁等人(2005),「應用駕駛模擬器開發智慧型運輸系統實驗平臺之軟硬體 規劃設計(1/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4. 黃俊仁等人(2005),「汽車駕駛模擬系統軟硬體之擴充與測試駕駛行為實例應 用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5. 張建彥等人(2006),「整合心理-物理行為門檻與刺激-反應行為之大客車跟車 模擬與模式建立」, 運輸計畫季刊(投稿審查中)。

6. 劉英標(1996),「汽車駕駛人行車控制指示系統之模式構建研究」,成功大學交 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 Ali Touran, Mark A. Brackstone, Mike McDonald (1999), “A collision model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autonomous intelligent cruise control”,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Vol. 31, pp. 567–578.

8. David L. Smith, Wassim G. Najm and Andy H. Lan (2003), “Analysis of Braking and Streering Performance in Car-Following Scenarios”,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

9. Errol R. Hoffmann and Rudolf G. Mortimer (1996), “Scaling of Relative Velocity Between Vehicles”, Accid. Anal. And Prev., Vol. 28, No. 4, pp. 415-421.

10. G. F. Newell(2002), “A simplified car-following theory: a lower order mode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Vol. 36, pp. 195-205.

11. H.M. Zhang, T. Kim (2005), “A Car-following theory for multiphase vehicle traffic flo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Vol. 39, pp. 385-399.

12. L. Burgett, A. Carter, R. J. Miller, W. G. Najm, D. L. Smith (1998), “A collision warning algorithm for rear-end collisions”, NHTSA United States, paper number 98-S2-P-31.

13. L.C. Davis (2003), “Modifications of the optimal velocity traffic model to include delay due to driver reaction time”, Physica A, Vol. 319, pp. 557-567.

14. Mark Brackstone, Mike McDonald (1999), “Car-following: a historical revie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Vol. 2, pp. 181-196.

15. Peter G. Martin, August L. Burgett (2001), “Rear-end Collision Events:

Characterization of Impending Crashes”, 1st Human-Centered Transportation Simulation Conference.

16. R. Herman and R.W. Rothery (1963), “Car following and steady state flow”, Research Laboratories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Warren, Michigan, U.S.A.

17. Wassim G. Najm and David L. Smith (2004), “Modeling Driver Response to Lead Vehicle Decelerating”,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

附錄一 真實度問卷

親愛的受訪者,您好:

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正進行駕駛模擬器建置工作,為了瞭解 您在使用駕駛模擬器的感受,特別做此問卷進行調查,您的寶貴意見將做為該駕 駛模擬器之參考。非常感謝您撥空填寫問卷,並祝您

身體健康 事事如意

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 敬上

駕駛模擬器別:固定平台模擬器

實驗名稱: 調查日期: 問卷編碼:

一、系統真實度

以下是請問您在使用此駕駛模擬器後是否覺得和實際的開車感覺相同,請您 按照下面所詢問的問題進行評分,1 分代表此駕駛模擬器和實際的開車感覺非常 不相同,10 分代表此駕駛模擬器和實際的開車感覺非常相同。

硬體

問題

評分

(1 至 10 分)

沒特殊 感覺

沒注 意到

1. 在駕駛模擬中,「操作方向盤」的感覺與實際開車的感覺是否相同?

2. 在駕駛模擬中,「踩油門」的感覺與實際開車的感覺是否相同?

3. 在駕駛模擬中,「放鬆油門後」的感覺與實際開車的感覺是否相同?

4. 在駕駛模擬中,「踩煞車」的感覺與實際開車的感覺是否相同?

5. 在駕駛模擬中,「放鬆煞車後」的感覺與實際開車的感覺是否相同?

場景

問題

評分

(1 至 10 分)

沒特殊 感覺

沒注 意到

6. 投影場景靜止時,「道路景觀」的感覺與實際開車是否相同?

7. 踩油門時,「投影場景加速」的感覺與實際開車是否相同?

8. 踩煞車時,「投影場景減速」的感覺與實際開車是否相同?

9. 在駕駛過程中,所看到「遠近大小比例」的感覺與實際開車是否相同?

10. 在駕駛過程中,「場景畫面播放」方面,不會有延遲的現象?

11. 在「多螢幕投影場景」中,各個螢幕間的場景變化有一致的感覺?

(背面還有問題,請翻背面繼續填寫,謝謝!!)

二、生理感受

問題 1.非常

2.大部 分會

3.大部分 不會

4.完全 不會 12. 在駕駛過程中,會不會感到注意力集中困難?

13. 在駕駛過程中,會不會感到眼睛疲勞?

14. 在駕駛過程中,會不會感到頭暈目眩?

15. 在駕駛過程中,會不會感到噁心想吐?

16.請問您在操作駕駛模擬器中,覺得那一個部分最不真實?

三、個人基本資料 17.年齡:

30 歲以下 30 歲~未滿 40 歲 40 歲~未滿 50 歲 50 歲以 上

18.請問您的大客車駕照發照日期是民國_______年;駕駛年資共_______年。

19.是否曾使用過駕駛模擬器

是,使用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

20.如果未來還有駕駛模擬器的相關研究時,請問您是否願意參加?

願意 不願意

(非常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祝您心想事成!!)

真實度問卷結果

硬體

4

4.636 5.4

5.1818

4.1 4

2 5.5

5 5

2 2 7

5 5

0 1 2 3 4 5 6 7 8

操作方向盤 踩油門 放鬆油門後 踩煞車 放鬆煞車後 問題

評分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系統真實度硬體部分問卷分析圖

軟體

7

5.2222 6.4444

5.636 5.3636

6.0909 5.5454

5 5 5

6

5 5

8

5 5 8

8

0 1 2 3 4 5 6 7 8 9

道路景觀 投影場景加速 投影場景減速 遠近大小比例 場景畫面播放 多螢幕投影場景 問題

評分

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系統真實度軟體部分問卷分析圖

附錄二 受測者實驗過程之速度變化圖

受測者4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213 224 235 246 256 267 278 289 300 311 322 333 344 355 366 377 388 399 410 421 431 442 453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4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186 197 208 219 230 241 252 263 274 285 295 306 317 328 339 350 361 372 383 394 405 416 427 438

時間(秒) 速度(公尺/秒)

受測者5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46.8 57.8 68.7 79.6 90.6 102 112 123 134 145 156 167 178 189 200 211 222 233 244 255

時間(秒) 速度(公尺/秒)

受測者5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43.9 54.8 65.8 76.7 87.6 98.6 110 120 131 142 153 164 175 186 197 208 219 230 241 252 263 274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6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41.5 52.4 63.3 74.3 85.2 96.2 107 118 129 140 151 162 173 184 195 206 217 227 238 249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6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147 158 169 180 191 202 213 224 235 246 257 267 278 289 300 311 322 333 344 355 366 377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7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37.6 48.6 59.5 70.5 81.4 92.3 103 114 125 136 147 158 169 180 191 202 213 224 235 245 25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7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58.8 69.7 80.7 91.6 103 113 124 135 146 157 168 179 190 201 212 223 234 245 256 267 278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8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36.9 47.8 58.8 69.8 80.8 91.7 103 114 125 136 146 157 168 179 190 201 212 223 234 245 25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8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73.1 84.1 95 106 117 128 139 150 161 172 183 194 204 215 226 237 248 259 270 281 292 303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9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111 122 133 144 155 166 176 187 198 209 220 231 242 253 264 275 286 297 308 319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9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64.9 75.8 86.7 97.7 109 120 130 141 152 163 174 185 196 207 218 229 240 251 262 273 284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0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51.6 62.5 73.5 84.4 95.4 106 117 128 139 150 161 172 183 194 205 216 227 238 248 259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0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48.3 59.2 70.1 81.1 92 103 114 125 136 147 158 169 180 190 201 212 223 234 245 256 267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1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95.5 107 118 128 139 150 161 172 183 194 205 216 227 238 249 260 271 282 293 303 314 325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1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36.5 47.5 58.4 69.3 80.3 91.2 102 113 124 135 146 157 168 179 190 201 212 222 233 244 255 26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2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42.3 53.3 64.2 75.2 86.1 97 108 119 130 141 152 163 174 185 196 206 217 228 239 250 261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2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47.6 58.5 69.5 80.4 91.3 102 113 124 135 146 157 168 179 190 201 212 223 234 244 255 266 277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3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47.3 58.2 69.1 80.1 91 102 113 124 135 146 157 168 179 189 200 211 222 233 244 255 266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3第二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39.2 50.1 61.1 72 82.9 93.9 105 116 127 138 149 160 170 181 192 203 214 225 236 247 258 269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4第一次實驗

0 5 10 15 20 25 30 35

39.8 50.8 61.7 72.6 83.6 94.5 105 116 127 138 149 160 171 182 193 204 215 226 237 248 259 270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受測者14第二次

0 5 10 15 20 25 30 35

72.1 83.1 94 105 116 127 138 149 160 171 182 193 203 214 225 236 247 258 269 280 291 302 313

時間(秒) 速率(公尺/秒)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91-1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