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1.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學校行政單位掌握許多資源及決策權,而所做的決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學 校內的數位機會及資源。校園內成員,包括了教師及學生,在世代上也包含了從 4、5、6、7 到 8 年級生,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世代之間有著不同的網路使用 目的,而因為不同的使用目的也導致不同的使用行為,而各個世代間對於數位科 技產品及網路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當學校要做決策,尤其是關於資訊相關的決策 或規範時,行政單位應該注意到不同世代之間的需求、使用目的與行為。因此本 研究建議學校行政單位進行決策時,能夠邀集分屬各不同世代的教師及學生共同 參與,以滿足他們不同的需要,讓校內的數位科技產品及網路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2.對教師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使用網路主要的目的是尋找工作或課業資訊、尋找生活 相關資訊及買/賣商品等;而學生主要是休閒娛樂紓壓、與其他人溝通、展現自 己及下載軟體、音樂、影片等,在網路使用行為上則是溝通分享、遊戲及搜尋等。

不同的目的導致不同的需求,建議教師要能認同學生使用網路的目的及行為與自 己可能有些不同,進而能夠給學生適當的輔導,例如展現自己時,不要輕易讓自

注意網路相關禮儀等;玩遊戲要能有所節制,不要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及課業 等,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利用網路來增進學習成效、解決課業相關問題,迎向未 來學習的新趨勢。

3.對學生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使用網路主要的目的為休閒娛樂紓壓、與其他人 溝通、展現自己及下載軟體、音樂、影片,在網路使用行為上則是溝通分享、遊 戲及搜尋等。建議學生在使用網路時,要瞭解到個人資料的重要性,不要輕易顯 露;下載軟體時選擇免費軟體、共享軟體等,下載音樂及影片時注意版權及相關 法律;玩遊戲時不要廢寢忘食,注意個人身體及心理的健康。最重的是,網路除 了可以休閒娛樂紓壓之外,還有很多的活動可以從事,例如使用網路來進行學習 相關活動,畢竟學生最主要的工作還是學習。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針對本研究之歷程及經驗對後續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在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僅以世代為主要之自變項,尚可進一步針對不同區域、性別進行研 究,探討「地域」與「性別」等因素對相同世代教師及學生的影響。另外,本研 究針對校園中不同世代探究其網路使用目的、行為與資訊應用情形,並未探討其

「網路態度」此一重要變項。未來研究可加入此一變項,讓研究結果更完整豐富。

2.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針對北、中、南三區,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含綜高)合計二十七 所學校的教師及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之研究可以將研究對象分兩部份進 行,一方面可擴大至大專院校的教師及學生,如此更可完全了校園內解教師與學 生間的落差狀況;另一方面可增加問卷施測學校的數量,甚至針對離島及山地的 學校進行研究,應該更能夠反映實際的情形。

本研究相對於之前的數位落差研究,主要的不同方面是將數位落差的研究精 緻化,也就是在研究的對象是針對相同的場域(學校)中不同的對象(教師及學

生),建議未來研究在選擇對象時可以針對不同的場域,例如家庭,進行相關研 究。

3.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問卷,主要為研究者參閱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文 獻,針對相關因素編製而成,本研究已盡力根據文獻包含了所有重要向度及變 項,但因資訊科技(設備)與網路的進步日新月異,未來要進行此類研究,需要 跟上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在數位科技產品的近用、擁有及使用上,必須隨著科技 進步的發展而有所不同,並重新定義資訊應用範圍、網際網路使用動機及行為等。

4.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為主要方法,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可能因為 只有量化資料不夠深入而有所限制,建議後續的研究,可藉由訪談及實地觀察,

對於實際問題能有進一步的瞭解,亦可做為量化研究的佐證,以提升研究的價值 及完備性。

中文參考書目

王志仁(2005)。世代間關係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2007 年 7 月 27 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25.htm.

台灣電子商務公司。(2002)。EC 研究報告:數位落差。2005 年 12 月 27 日,取 自 http://www.nii.org.tw/cnt/info/Report/20020305_1.htm.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 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d.zip.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九十七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2008 年 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08014b.pdf.

江雅玲(2005)。我國資訊教育資源落差之研究-以全國高中職、國中小為基礎。

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5)。94 年電腦應用概況報告 附錄二、國內外網際網路統計資 料概況。2007 年 7 月 2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69718213671.xls.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九十三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74471.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九十四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54371.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九十五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35171.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國中小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

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74935671.pdf.

何克抗(2003)。數位學習與高教改革。載於陳德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 學習社會(頁172-201)。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吳明燁、洪慧芳(譯)(2007)。A. Khoo, A. Liau, & E. Tan 著。孩子回家只上網 怎麼辦?(What do I say to my net-savvy kids?)。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 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

629,9-14。

呂賜傑,李玉芳(2003)。中小學資訊教育的展望-從新加坡的經驗談起。載於 陳德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學習社會(頁35-50)。台北市:遠流出 版社。

李文宏(2003)。世代別汽車購買行為的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 文,未出版。

李京珍(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嘉文(1999)。女性與網路-從女性與科技出發。婦女與兩性學刊,10,105-165。

許智豪(2004)。Y 世代、X 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學習風格分析之研究。淡江大學教 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杰和(譯)(2006)。E. J. Langer 著。學習,就是一種享受(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台北縣:人本自然文化。

陳士文(2006)。家庭內世代間之數位落差探討-以台北縣部分地區為例。中國文 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士文,陳武倚(2006,6 月)。親子世代間之數位落差初探。論文發表於第五屆 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澎湖縣。

陳正芳(2006)。在縮減數位落差中教育的功能與角色-以國小資訊教育政策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姬,吳宜鮮(2005)。家庭內兩性數位機會、電腦態度與網路使用行為初探。

資訊社會研究,9,295-324。

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台北市:

美商麥格羅‧希爾。

曾淑芬(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研究。2007 年 1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10301421671.pdf.

曾寶瑩(譯)(2007)。J. M. Twenge 著。Me 世代:年輕人的處境與未來(Generation Me)。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曉薇、陳姿香、廖純怡(2005)。Net-generation、網路世代。網路社會學通訊期 刊,49。2006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05.htm

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6,

125-178。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基祐(2003)。「E 世代」的誕生:對「E 世代」論述的知識社會學考察。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斐(2006)。高雄縣市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 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明正(2002)。E 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47,47-48。

葉華鏞(2001)。有線電視收視戶對於「購物頻道」收視動機、收視行為與購買行 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劉雯瑜(2006)。偏遠社區縮短數位落差之歷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 所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謙穎(2006)。工作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世代差異-以台中市國中教師為例。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蔡昭儀(譯)(2007)。Mocio Umeda(梅田望夫)著。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 與的大未來。台北市:先覺出版有限公司。

蔡嘉穎、林宜燕(譯)(2006)。S. Leitner 著。用功知道(So lernt man lernen)。

台北市: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谷苑、郭俊賢(譯)(2004)。J. D. Bransford 著。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 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英文參考書目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Amiel, T., & Sargent, S. L. (200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age motiv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 711-726.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2). APEC TEL digital divide blueprint for action . 2002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 29-30 May, Shanghai, China.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203.127.220.67/apec/documents_reports/telecommunications_information _miisterial_meetings/2002.html.

Attewell, P. (2001). Com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252-259.

Attewell, P. (2001). Com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252-25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