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所得結果,本研究分別提出對教學與未來研究兩方面建議。

壹、教學建議

一、使用本研究發展之情境感知系統做為戶外教學輔助工具

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於此系統有著高度的滿意度,在使用上也並未遭遇無法 克服的困難,儘管 PDA 內部原本就有著一些小遊戲,但是依據教師訪談結果顯示 大多數學生並不會著迷於 PDA 內的遊戲。本系統除了可以引導學生在從未到過的 戶外環境到達教師所設定的教學地點,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除了 課堂剛開始 GPS 冷開機時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抓取資料,且在使用初期可能會因 為不熟悉系統所以操作不當導致當機問題外,其他反應皆相當正面,故此系統相 當適合做為國小教師輔助戶外教學的工具。

二、GPS 定位功能適用於空間開闊地形之戶外教學

本系統受限於 GPS 定位的基本限制,是以無法於室內使用,在高樓林立的都 會區使用效果也明顯不佳。但若是在平坦空曠的地區則可以完全發揮定位的效 果,將誤差值修正至最小,不僅是學生可以更準確的觀測地圖,也可以更容易找 到教學地點。

三、教師需具備 PDA 的基本知識

實驗初期學生所遭遇的當機情形大多數都可以用重置 PDA 或是關閉應用程 式即可排除,若教師具備 PDA 的基本知識,則可以自行排除這些簡單的意外狀 況。而且在設計教學教材時也可以因應 PDA 的功能而發展出適宜的教學活動,讓 PDA 的功能可以盡情發揮。

貳、對未來研究建議

60

一、教師需要更充分的教學準備時間

本研究實驗為期兩周共 6 節課的時間,分為校園以及關渡自然公園兩部分。

教學過程發現這樣的時間規劃稍嫌緊湊,教師除了需要事先規劃教學流程以及教 學內容,還需要先到場地選擇適宜做為教學的植物,並且配合學校原本進行的課 程做教學活動。這些規劃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是以若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得 以規劃行程以及學習內容,應可提升教學品質以及更生動的教學活動。

二、發展其他定位技術

GPS 定位技術有其限制,包括無法在室內使用以及就算在室外也存在著一些 定位上的誤差,若是此時有其他的定位技術可以輔助精確的定位,則系統不僅可 以延伸到室內也可使用,也可以在高樓林立的地區使用。

三、發展更多的情境感知技術

情境感知有許多的感測應用,在本研究中主要針對於地理位置的感測讓學生 可以在不同的地點接收不同的植物資訊。若是能有更多面向的感知應用,諸如探 測水質或環境變化,依此可以發展出更多有趣且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更能夠 發揮情境感知的教學效果。

61

參考文獻

于文正、張國恩、宋曜廷(2006):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促進「人—

機—境」互動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0(1),17-34。

王仁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親師合作辦理戶外教學的認知、動機與 障礙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王書貞(2007):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屏師學報,3,

363-396。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內政部地政司衛星測量中心。http://www.moidlassc.gov.tw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1-38。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18,61-67。

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環境教育,589,40-45。

吳振謀(2005):行動電話輔助合作學習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研究所,

桃園縣。

吳連賞(1997):鄉土地理教育推動與教材編撰架構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8,

207-232。

邱文豪、張國恩、宋曜廷(2006):行動載具在戶外教學之應用-以植物觀賞課程 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台北市。

邱碧紅、鍾惠雯、熊同鑫(2006):森林生態旅遊在國小戶外環境教學上之應用-以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

屏東市。

余宗翰(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

62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余雅芳(2003):動物園環境教育方案評鑑-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校外參觀教學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智慧、劉惠元(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 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周立德、李敬超、李明裕、章俊彥、廖君興、簡國峯(2003):具定位的多媒體導 覽系統之設計和實作。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

徐治霜(2006):台南市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朝恩(1991):中學地理科戶外教學活動的編寫與實施。中等教育,42(1),

30-43。

陳彥明(2005):全球定位系統融入行動學習之研究與應用。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 程學系,桃園縣。

馮瑞婷(2006):情境感知式行動戶外生態教學系統建置與應用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台北市。

彭文珊(2005):國小教師戶外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蔡東穎、劉說安(2002):GPS觀測大氣閃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 究所,中壢市。

靳知勤(1994):職前與在職國中教師對環境課程及教學方法之認知與應用。教 育研究資訊,2(6),111-120。

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蘇明俊、江新合(2004):歸納式野外探究教學模式。新竹師院學報,18,326-361。

Bill,N.S.,& Marvin,M.T.(1994). Disseminating active map information to mobile

63

hosts. Network,IEEE. 8(5),22-32.

Bogner,F.X.(1998).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outdoor ecology education on long–term variables of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4),17-29.

Carmine,C.,& Fabio,P.(2004). The design of a handheld, location-aware guide for indoor environments.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8(2),82-91.

CHEN,G.,& KOTZ,D.(2000). A survey of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research.

Tech, Rep, TR2000-381, Dartmouth.

Chen,Y.,Kao,T.,Yu,G.,& Sheu,J.(2003). A Mobile butterfly-watching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Cheverst,K.,Davies,N.,Mitchell,K.,Friday,A.,& Efstratiou,C. (2000).Developing a Context-aware Electronic Tourist Guide: Some Issues and Experiences.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17-24.

Dey,A.K.(1998). Context-aware computingthe CyberDesk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AAAI, Spring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51–54.

Dey,A.K.,& Abowd,G.D.(2000).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xt and context-awar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he What, Who, Where, When and How of Context-Awareness.

Eija,K.(2003). User needs for location-aware mobile services.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7(1),70-79.

Ford,P.M.(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ey, New York.

Gonz,F.J.,Garc,J.,Gil,F.,Costa,E.M.,& Pousada,J.M.(2005). Bluetooth-assisted context-awareness in educational data networks. Computers & Eduaction.

45(1),150-121.

Hazas,M.,Scott,J.,& Krumm,J.(2004). Location-aware computing comes of age. IEEE

64

Computer Society, 37(2),95-97

Ibrahim,H.,& Cordes,K.(1993). Outdoor recreation. Madison Wisconsin: Brown & Benchmark.

Ferscha,A.,Beer,W.,& Narzt,W.(2001). Location Awareness in Community Wireless LANs.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2(3),155-173.

Lauri,A.,Nicklas,G.,Jani,K.,& Timo,O.(2004). Bluetooth and WAP Push Based Location-aware Mobile Advertising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49-58.

Louis,R.,& Santa,C.(2004). The Design of a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xperience that uses GPS Technology.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4837-4841.

Marcela,D.R.,Jesus,F.,Edgar,A.M.,& Miguel,A.(2004). Location-Aware Access to Hospital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IEEE Transac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8(4),448-455

Matthias,B.,Schahram,D.,& Florian,R.(2006). A survey on context-aware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 Hoc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263-277.

Priest,S.(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13-15.

Roy,W.,Andy,H.,Veronica,F.,& Jonathan,G.(1992). The Active Badge Location System.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0(1),91-102.

Ryan,N.,Pascoe,J.,& Morse,D.(1997). Enhanced reality fieldworkThe context-aware archaeological assista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Silke,F.,Kyandoghere,K.,Ana,Z.,& Zighuo,L.(2003).An indoor Bluetooth-based positioning systemconcept,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Networks.

Simmons,D.(1998). Using nature 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23-31.

65

Ford,P.(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Las Cruses, NM: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Orion,N.,& Hofstein,A.(1991).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earning ability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s. Science Education, 37,513-523.

Rivkin,M.S.(1997). The schoolyard habitat movement: What it is and why children need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5(1),61-66.

Wallace,K.I.,& Roepcke,C.(1999). Mapping by satellite.

http://www.nsta.org/programs/laptop/lessons/mapping.pdf

Yin,C.,Ogata,H.,& Yano,Y.(2005). Ubiquitous-learning system for the Japanese polite expre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66

67

附錄二 校園植物學習單

[在寫之前,請先另存新檔:Q&A-班 級座號。

=> Q&A-50xxx]

棕櫚家族Q & A

68

5.請你用 Pocket Painter 畫出二~三種不同植物 的花、葉子或果實的樣子。存檔檔名:植

69

70

附錄五 課堂觀察表

日期: 班級:

地點: 觀察者:

教師角色:

教學流程:

秩序管理:

PDA 使用問題:

學習情形:

其它:

GPS 使用狀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