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2 建議

1. 植物枯萎與風速、鹽分有關,未來研究宜測定沿海飄鹽率,藉以 得知其枯萎的原因。

2. 颱風侵蝕效應對沙籬淤沙量影響最大,且會使部分沙籬倒塌,故 應於颱風期過後維護、修補。

3. 宜持續施作調查,以其長期成果供日後他處沙丘復育工程之參 考。

參考文獻

1. 中 央 氣 象 局 ( 2006 ), 新 竹 氣 象 站 每 月 氣 象 資 料 ,

http://www.cwb.gov.tw/。(2007/1/20 瀏覽)。

2. 水村和正著、徐義人譯(1999),海岸海洋工程學,第六章,國立 編譯館出版,台北。

3. 石再添(1981),「台灣西岸的剖面地形與灘沙粒徑」,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報告,第七期, 第 4-22 頁 。

4. 甘偉航(1988),「海岸竹枝籬堆砂功效評估及植物定砂功能調 查」,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第三卷,第四期,第 225-240 頁。

5. 江永哲、游繁結、黃隆明(1987),「不同海岸防風林型態與風速 之關係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十八期,第 14-26 頁 。 6. 朱德民(1993),植物與環境逆境,第二章、第五章,國立編譯館,

台北。

7. 李 素 芳 ( 2001), 台 灣 的 海 岸 , 第 9-186 頁 , 遠 足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 台 北 。

8. 邱創益、黃隆明( 1993),「定沙植物對海岸環境影響之研究」,水 土保持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第 39-52 頁。

9. 林宗儀(2002),「沙丘重建與海岸保育」,海洋技術季刊 ,第十 二卷,第四期,第 36-40 頁。

10. 林信輝、江永哲(1979),「沙體含水率與飛沙量之關係試驗」,中 華水土保持學報,第十卷,第二期,第 173-192 頁。

11. 林信輝(2001),水土保持植生工程,第四、八章,高立圖書有限 公司,台北。

12. 林振旭、林意楨(1996),「沙質海灘上沿岸沙丘侵蝕率之實驗研

究」,中華民國第十八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 606-606 頁 。 13. 周恆(1978),防風定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4. 柳榗(1975),「臺灣西海岸沙丘生態之研究」,臺灣省林業試驗所,

試驗報告第 266 號,第 1-16 頁。

15. 柳榗(1984),「桃園海岸防風林地土壤性質之調查」,臺灣省林業 試驗所,試驗報告第 411 號,第 1-21 頁。

16. 郭一羽(2001),海岸工程學,第 212-213 頁,文山書局,台南。

17. 郭ㄧ羽、李麗雪(2005),海岸景觀與生態設計,第九章,田園城 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18. 郭金棟,(1988),海岸工程,第七、八章,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 會出版,台北。

19. 郭金棟(2004),海岸保護,第一、四章,科技圖書出版,台北。

20. 陳財輝、游漢明、洪富文(2004),「桃園許厝港海岸飛砂之移動 及定砂植物之生長」,中華林學季刊,第三十七卷,第四期,第 367-377 頁。

21. 陳財輝、黃隆明、賴振墉(2006),「花蓮南濱公園土堤設施對風 速及飄鹽之影響」,台灣林業科學,第二十一卷,第四期,第 395-407 頁。

22. 陳運造(1995),臺灣自然觀賞圖鑑- No.22 野生觀賞植物(二),渡 假出版社,台北。

23. 陳運造(1995),臺灣自然觀賞圖鑑- No.22 野生觀賞植物(三),渡 假出版社,台北。

24. 陳姿亘(2006),「海灘沙之物理性質及其植生特性-以新竹南港海 岸為例」,碩士論文,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中華大學。

25. 陳彥奇(2006),「含海水鹽性改良沙土之力學性質」,碩士論文,

土木工程學系,中央大學。

26. 許民陽(1999),「花東海岸的侵蝕後退研究」,土木技術,第 二卷,第三期,第 64-89 頁。

27. 許逸泓(2007),「沙丘性質調查-新竹南港海岸」,碩士論文,土木 與工程資訊學系,中華大學。

28. 連偵欽(1992),「台灣北部海岸福隆和富貴角地區沙丘之研究」,

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29. 曾以帆、李忠潘、張憲國(1997),「沙洲型海灘剖面形狀函數之 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 561-568 頁。

30. 曾清涼、儲慶美(1999),GPS 衛星測量原理與應用,成大衛星資 訊研究中心,台南。

31. 湯麟武(1986),港灣及海岸工程,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第十一 篇、第二章,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編印。

32. 游繁結(1986),「台灣西海岸飛沙量推估之初步研究」,中華水土 保持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第 107-117 頁。

33. 葉怡成(1999),測量學-21 世紀觀點,第二章,東華書局股份有 限公司,台北。

34. 張恆文、候廷易、顏厥正、顏志偉(1996),「台南縣海岸地形變 遷分析與模擬」,中華民國第十八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 638-649 頁。

35. 張政亮(1995),「台灣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博士論文,文化 大學地學研究所,第 97-145 頁。

36. 張智原(2000),「台灣西北部海岸沙丘變遷之研究-淡水河口至 新竹頭前溪口段」,碩士論文,文化大學,第 4-92 頁。

37. 張瑞津(1980),「粒徑分析在地學研究的意義」,中等教育月刊,

第三十一卷,第二期,第 16-38 頁。

38. 經濟部水利署(2002),「海灘侵蝕防治新科技研發(3/4)」,第 2-1~2-69 頁,台中。

39. 經濟部水利署(2005),「新竹港南海岸環境保護及營造計畫規劃 報告」,第三章、第四章,台中。

40. 楊美萍(2004),「桃園縣海岸地形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 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41. 鄭元春(1999),台灣自然大系-No.10 台灣的海濱植物,渡假出版 社,台北。

42. 鄭瑞壬(1991),「桃園台地海岸沙丘及其土地利用之研究」,碩士 論文,文化大學,第 133-137 頁。

43. 鄭瑞壬、鄧國雄(1991),「桃園台地海岸沙丘型態與沙粒度分析」,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第 21-31 頁。

44. 薛聰賢(1999),精選觀賞樹木 185 種,臺灣普綠出版部,彰化。

45. 戴昌鳳(2003),台灣的海洋,第三章,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北。

46. Berndtsson, R., Nodomi, K., Yasuda, H., Persson, T., Chen, H. and Jinno, K. (1996), “Soil water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an arid desert dune sand,”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 185, pp. 221-240.

47. Horikawa, K. (1978), Coastal Engineering, Ch.2, Tokyo University Press, Tokyo.

48. Komar, P.D. (1976), Beach Processes and sedimentation, Prentice-Hall, Publishier Ch.3, New York.

49. Komhar, P.D. and Inman, D.L. (1970), “Longshore transport on beaches,” 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 Vol. 75, No. 30, pp. 5914- 59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