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5 沙丘植生

海岸沙丘地區之潮風吹襲、波浪淹浸、飛沙瀰漫等環境條件對植 物生長十分嚴苛,適應此惡劣環境之植物大多具匍匐生長、莖葉肥 厚、節節生根及深根性等特性。沙丘之植生策略為(1)儘量以生態綠 化取代傳統景觀綠化,(2)多採用群聚方式栽植,運用自然力形成具 干擾、阻撓等機能性保護結構,(3)除施用有機肥外,可栽植肥木以 促進生長。常見於臺灣沙丘地區之植物種為林投、濱刺麥、海埔姜、

濱芒、濱豇豆、單花蟛蜞菊、馬鞍藤及黃花磯松等(陳運造,1995;

薛聰賢,1999;鄭元春,1999)。定沙植物之種植以三角形、多層、

密生式為佳。植栽移植時,為增加存活率,除了選擇適當的植栽季節 外,宜搭設防潮或防風網或於根部配合使用保水材料,枝幹包覆防 護,枝條使用蒸散抑制劑等,以抗潮風。植栽移植後,宜覆蓋稻草防 止乾燥與表面侵蝕、抑制雜草等(郭一羽、李麗雪,2005)。

影響沙丘植物之環境因素為高溫、鹽霧、強風、飛沙、水分及鹽 分等,以下說明之(朱德民,1993)。

一、高溫

當其他環境因子為非限制因子時,溫度因子的影響作用最大,因 植物之生長速率會隨溫度增加成正比,但溫度超過某一界線後植物生 長反隨之減少;植物最適生長的界限溫度約在 20~35℃之間。

二、鹽霧

海水含有約 3.5%的鹽類(林振旭、林意楨,1996);而一般植物 之鹽分濃度限界於草類約為 0.1%,樹木約為 0.05%。鹽霧發生後短 期內若無降雨,滴在葉片上之鹽分會累積在葉肉細胞壁導致氣孔關閉 不能生長,且鹽分會使枝條發生壞疽現象。根據 Koki(1978)研究 中指出飄鹽量多寡因風力大小及持續時間而異(摘自陳財輝等,

2006)。

三、強風

強風會將植物生育基盤之沙粒吹散,再從這一點起漸吹擴大其範 圍,使植物因根群裸露而死亡;另強風會使葉片界面層阻抗減少及葉 片破損而導致蒸散率增加,使植株倒伏、矮化。植物為適應強風而具 深根性,另葉形小而厚、表皮革質發達、氣孔深藏,植株短小或矮化。

四、飛沙

沙粒受風吹襲而移動稱為風蝕作用,因此作用而移動之沙粒會在 另一處堆積而為害該地區之植物。即沙土堆積會使植物根域的通氣性 降低,植物莖部受沙埋之部位溫度太高,導致植物病害而死亡。飛沙 的土壤粒子會造成植物的生理性損害,導致鹽分自損傷部侵入使被害 加劇,嚴重的飛沙量甚至會將植物埋沒。

五、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供應植物的吸收,植物得以維持細胞壓,藉水分運送而 吸收土壤養分,完成細胞分裂、伸展、分化及其他之代謝現象。植物 每增加單位乾重所需耍吸收或蒸散的水量稱為需水量;植物之需水量 愈少其耐旱性愈高。對大部分之植物而言,最適宜植物生長之土壤水

分介於土壤最大含水量之 60%至 80%之間。

六、土壤鹽分

多數植物於高鹽分環境下種子之發芽會被抑制;但對耐鹽性植物 而言,少量鹽分之存在對種子之萌發和生長較為有利;唯對大多數耐 鹽性植物言,土壤之鹽度對其生長分布仍為一重要限制因素。

沙丘上的植物生態演進分階段完成;一開始先有草本蔓藤性沙丘 植物,其特點是根部可深入地下獲取水份,莖葉遭受沙覆蓋亦可伸出 地面繼續生長,這類植物可以很快的覆蓋沙丘或沙灘表面,防止地面 上的沙粒受風作用移動。待沙丘發育稍穩定後,開始有多年生草本及 灌木、矮樹種、荳科植物等出現,最後木本科植物進入。人工沙丘的 復育,需依照上述植生之自然演進過程分階段引進植栽種植。Kutiel 等(2004)觀察移動沙丘因植被覆蓋而穩定之過程,發現沙丘的穩定度 受植被稀疏或緊密度影響,在無人為的干擾下於裸露沙丘上生長穩定 植被至少需 3 年。

圖 2.1 海灘之波浪帶示意(水村和正,1999)

圖 2.2 依據漂沙顯著性之海灘剖面分類示意(郭ㄧ羽、李麗雪,

2005)

(a) (e) (i)

(b) (f)

(c) (g)

(d) (h)

圖 2.3 沙丘類型(鄭瑞壬、鄧國雄,199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