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透過本研究發展之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後,其 學習成就、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創造力均有普遍且全面性的提昇。且以活動省思 回饋問卷和個別訪談所獲致的質性資料進行檢視,無論是學習正向行為的增加亦 或是學習效能的提昇,實驗組學童均感到明顯不同於過去接受傳統教學時期的成 長。

本節依據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教師教學、教育決策以及未 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一、教師教學方面

(一)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適合融入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模式。

本研究嘗試以合作學習、腦力激盪法、鷹架支持、遊戲導向學習與 情境式問題解決作為教學設計的理念基礎,並於學習成就等層面獲致良 好之成效。故針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而言,若能確實掌握教學單 元的核心概念,並融入以動手做教學為主的課程設計,便能有效減少學 習負向行為的發生,並提昇教學效能。

(二)可嘗試配合樂高教育系列積木進行不同年段的教學研究。

以本研究選用 Lego education division DACTA 動力機械組為例,

研究者係以此套積木玩具之物理操作屬性,配合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之相關單元進行嘗試,最終獲致包含學科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以及科學創造力提昇之良好成效。故建議所有教師亦可配合各種樂高

(LEGO)教育系列積木的適用年齡,嘗試在不同學齡階段的教學中進行 相關課程設計或研究,讓不同年齡的兒童都可藉由具體操作活動進行概 念的自我建構,進一步使創造力的培育得以克服短期密集性課程可能產 生的成效不彰,進而達到垂直縱向之延續。

(三)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需要給予學童足夠之時間去體驗:主動實驗、具體 經驗、反思觀察以及抽象概念化的循環歷程。

唯有在引導學童實際操作時給予充分的時間與資源去嘗試錯誤,且 教學者並未立即給予所謂的標準答案時,學童方能以自身之先備經驗在 主動實驗、具體經驗、反思觀察和抽象概念化的歷程中,讓問題解決的 可能方案在自我操弄的建構中,自然成形。

二、教育決策方面

(一)師資培育機構應提供更多元的教學刺激以培養職前教師創造性的人格特 質。

各科教材教法課程必須納入直接教學法以外,符合現今教育潮流與 學生學習需求的創新教學策略,以塑造職前教師在未來教學上可運用自 如的多樣化教學思維。

(二)師資培育機構應給予更多有助於創新教學方法取得與內化的學習管道,

以提昇職前教師在創意教學上的自我效能感。

徒具形式的師徒制教育實習課程,如今雖已縮減至半年,但亦可積 極思考將各地創意教師的教學,規劃為重點巡迴觀摩課程之可行性,以 提升職前教師未來在實際執行創意教學設計時的效能。

(三)教育主管機關在升學制度規劃上,應配合訂定鼓勵創造力教育之辦法,

勿使創造力的培育流於各階段能力指標上的口號。

由於當前升學之標準,多依據各階段基本學力測驗的紙筆評量成 績,此舉對於創造力的培育非但無所助益,更有可能因為升學壓力而走 上填鴨式教育的倒車。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方式仍有賴真正多元的升學體 制配合,有關當局若能重視學生在學習領域學習中的特殊表現(例如:

參與國內科學展覽或國外創意競賽的成績),並作為一貫性人才培育的 參考指標,創造力培育的基礎自然得以向下紮根。

(四)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的獎勵機制。

對於各階層教師的創意教學表現或各類創意研究計畫的提出,能給

予實質且充裕的經費補助,以克服研究開發、人力需求、教材編制、教 具選用等可能的龐大成本,因地方基層單位無力負擔以致創新教學作為 停滯不進的窘境。

三、未來研究方面

(一)創造力培育適合長時間且質量並重的混合研究設計來進行。

本研究之教學期程為 10 週,並以準實驗研究設計為主,輔以質性資 料佐證。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朝向「質量並重」的長期性混合研究設計發 展,其量化資料除可用以驗證創造力培育成效與教學時間長短之關連性 外,長期紀錄之質性資料能夠解釋研究成果的部份,亦能大幅提升。

(二)可透過已發展的量表評估教學者人格特質,更足以將研究成果明確歸因 於創新教學法之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教學設計與測量工具兩部分。影響教學成效 的原因排除具信效度的測量工具後,應來自教學設計本身,是故教學者 成為主導教學成效最重要的一環。若能利用現有之「創造力人格特質」、

「創意教學經驗」等量表對教學者進行評估後,應更能準確掌握教師創 新教學的自我效能。

(三)增加受試對象之樣本數方足以區辨高分、低分以及中間群學童之成就差 異。

本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僅由本校 26 名高年級學童隨機分配所組 成,在樣本數量上,受限於偏低之研究參與者人數,於統計推論時須特 別謹慎小心;在學童基本能力上亦礙於人數之限制,無法明確定義出先 備知識的差異對實驗教學後的學習成就,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建議 未來研究在選定研究參與者時,受試者人數可相對增加。

(四)克服研究者兼任實驗教學者之缺憾。

本研究教學過程中未有觀察者機制的加入,故在質性資料的紀錄上 無法經三角檢定增加其信度。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設計可由研究者以外的 第三人擔任教學者,研究者以參與觀察方式或以錄影方式進行事後第三 人以上的檢定,以期能客觀並精確對照出接受不同教學法的組別,在學 習動機和態度上的異同。

(五)發展更具鑑別度的創造力測驗量表。

本研究採行之「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與「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

表」均行之有年,但用以判定本研究結果的適用度上卻亦發生學童創造 性傾向無法從創造性人格特質的明顯改變上得到正面支持的疑慮。因此 建議後續之創造力研究,可朝向發展「公信力」與「鑑別度」俱佳的創 造力測驗量表而努力,相信對未來創造力教育方向的確立,必能有遠高 於本研究之貢獻與意義。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槐 (2001)。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架構。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舉辦 之「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促進學生科學創造力課程發展設計理念與實務」研 討會,台北市。

王進成 (2002)。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及派翠西網路技術在網路化輔助學習模式之研 究--以電腦硬體裝修丙級學科技能檢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田耐青 (1999)。由「電腦樂高」談新世紀的學習:一個「科技支援之建構 學習環境」實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4,24-35。

石千泓 (2003)。自動化軟硬體技術之動態環境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木崑 (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志緯 (2003)。國小學生以電腦樂高進行科學學習之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 (2001)。創意思考的團體歷程。大眾科學講座專輯,20,181-187。

吳淑琴 (2001)。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光烈 (2000)。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彥斌 (2002)。從科學活動過程技能中增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潛力。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賢哲 (1999)。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特性及開發人格特質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 告。NSC87-2511-S-153-018。

李賢哲 (2001)。以動手做(DIY)工藝的興趣培養中小學童具科學創造力之人格特 質。科學教育月刊,243,2-7。

李震甌 (2002)。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人龍 (2006)。「動手做科技」-創作與設計的尋思與釋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39(2),22-23。

林文川 (2002)。創造力與創造性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佩蔘 (2002)。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創意微型教學實驗之設計 研究-微型木材乾餾有機化學實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市。

林秀吟 (2004)。探討情境式 S T S 理念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林偉文 (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瓊音 (2006)。以科學遊戲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岳斯平 (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之

岳斯平 (2001)。以合作學習教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之

在文檔中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頁 105-1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