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傳統文獻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藍燈書局 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府刊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

藍燈書局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府刊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1998 年。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

[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 慶十四年鄱陽胡氏重刻宋淳熙本,1991 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年。

[宋]楊萬里撰、辛庚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7 年。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明代論 著叢刊本,1976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七年長 沙王先謙虛受堂刊本,1988 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劉熙載著、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二、近人論著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年。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樂記論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年。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

王進祥,《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6 年。

任秀芹,〈「心物感應論」與「摹仿說」之比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33 卷第 4 期,2001 年 7 月。

朱立元主編,《美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年。

何美諭,〈談聲、音、樂的意涵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以先秦漢魏 為主〉,《歷史月刊》第238 期,2007 年 11 月。

何 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 年。

李澤厚、汝信主編,《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0 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之部》,臺北:里仁書 局,1986 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

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

郁沅、倪進,《感應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年。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年。

孫星群,《音樂美學之始祖:〈樂記〉與《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孫致中等點校,《紀曉嵐文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徐碧輝,《文藝主體創價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詩學心理透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二版。

黃偉倫:〈《文心雕龍》的「物感」生成圖式及其心物辯證觀〉,《東華 漢學》第12 期,2010 年 12 月。

黃偉倫,〈物感與情景交融之辨──一個歷史與邏輯並觀的考察〉,彰 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 期,2010 年 12 月。

葉 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年。

詹 鍈,《文心雕龍義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 年。

劉偉生,〈《禮記.樂記》「聲」、「音」、「樂」辨〉,《船山學刊》第 4 期,2002 年。

劉綱紀,《周易美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年。

劉綱紀,《藝術哲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蔡仲德,《樂記、聲無哀樂論注釋與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 社,1997 年。

蔡仲德,《音樂之道的探求──論中國音樂美學史及其它》,上海:上 海音樂出版社,2003 年。

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顏崑陽,〈從感應、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 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意義〉,《輔仁國文學報》

第29 期,2009 年 12 月。

(美)艾布拉姆斯(M.H.Abrams),《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 傳統》(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