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釋手足之間在老年期為何會互助的理論有:公平論、依附關係論、及社會 交換論(如 Cicirelli,1989:168-173),惟有學者(如 Avioli,1989)認為手足間 的社會支持似乎是出自感情的依附和義務之結合,但實際上的協助則端賴下列因 素而定,譬如:地理的鄰近性、手足的健康功能情形和其所處的生命週期之發展 階段、兩者間的性別組合、以及網絡結構等(引自 Cicirelli,1995:120)。除了 上述五項因素會影響老人手足之社會支持功能外,學者也指出個人的社經地位和 種族亦會影響支持之提供(如 Avioli, 1989: 56-57)。

一、生命週期之發展階段

最近一些研究指出手足關係和年齡呈 V 型相關,在成年早期,手足關係隨著 個體之結婚離家而減弱,到晚年期才再復現。White(2001)之研究指出:在成 年早期,個體與手足互動的頻率、居住的鄰近性、以及提供支持給手足或獲得手 足之協助會遞減;到了中年期,與手足居住之鄰近性和互動頻率逐漸穩定,之後 隨著年齡而再下降;至於手足間的互助行為反在 70 歲之後略再上升。惟其他有 關年齡與手足關係的研究則有不一致的發現:年齡和手足聯絡呈負相關,另年齡 和手足協助呈負相關;然而手足之依附關係和年齡則呈正相關。

White 將解釋年齡和手足關係之理論分為發展理論和生命週期觀點。發展理 論之要旨為:個體在成年期之發展職責是個別化,離開父母而朝自主之發展,因

而基於相互尊重原則來重組其與父母之關係。擴大解釋此觀點而提出之推論為個 體進入成年期在追求成長之同時也要解決對手足的依賴、手足競爭等情緒。爰 此,依發展觀點提出之假設是:當個人轉入成年期時,手足關係漸不重要,但在 進入老年期又變得較為重要。

家庭生命週期觀點認為:老化的經驗可透過考慮生命週期一系列的轉型

(transitions)來加以瞭解,這些轉型事實上安排個人在時光隧道的移動,不像發 展觀點將離家、結婚、養育子女等轉型視為是人類發展必然遵循之規範;生命週 期之理論則視其為變數,個人可拼湊起來築構自己獨特的生命路徑。在手足關係 方面,此觀點指出:當人們結婚、有小孩或創業,手足關係變為較不是中心的位 置,這不是老化過程的必然產物,而是特定的生命週期轉型的結果。當這些轉型 未發生時(譬如從未結婚、或沒有小孩、或從未離家),手足連帶還是重要的。

Connidis(1992)採用質性分析方法探究成人手足連帶如何依生命轉型而有 改變,其辨識出影響手足關係的三個重要生命事件:結婚和養育小孩、離婚和喪 偶、以及家庭成員死亡或罹患重病。此種生命史探究法讓我們瞭解手足連帶在生 命週期的演變情形。該研究之發現和結論可歸納為下列四項:(1)當經歷生命中 的主要事件時,手足連帶是可實現化的、深化的和強化的,此一結果指出:對許 多人而言,跨越生命週期的手足關係是持續發展和愈加鞏固的。(2)手足連帶在 個體結婚和有小孩後,通常的情形是穩定的(沒有改變);但在離婚、喪偶、家 庭成員死亡或罹患疾病時,則有改變。(3)特定的生命事件對手足連帶之影響效 果存在著個人間的變異。這變異可能受到兩項因素之影響:手足關係的結構和 情境因素;生命事件發生時的整個家庭情境,這包含自己生殖家庭的狀況以及 生長家庭的狀況,譬如個體經歷結婚或生小孩而讓手足因有共同的生命經驗而覺 得彼此的關係較為親近,此乃基於個體經歷結婚生子而其兄弟姐妹也已婚有小孩 的狀況。(4)單純年齡本身並不能解釋手足在老年期的重要性,但手足的重要性 是家庭次系統開放和封閉之淨效果,而這次系統產生改變乃源自於個人生命週期 中與年齡相關的生命事件與轉型之發生。

Bedford(1989:35-37)試著提出一個解釋老年期手足激勵價值(incentive value)增加的概念模式,主張因機會結構之改變而造成手足價值之改變。機會結 構之改變源自於兩項因素:一是老化過程中的生理改變,譬如生理狀況改變造成 對心理支持和身體照顧之較大的需求,因而創造機會給手足去提供實質上之協 助,這有助於提升手足的工具式之激勵價值;另一是社會變遷所造成的機會因 素,譬如:與年齡層級(age-grade)有關的角色系列之改變(如個體生長家庭規 模的擴大或縮減、就業的生涯等)。無論如何,社會對於退休後空巢期的主流看 法顯示:此時期的特徵是較少的責任和較多的孤獨,而此種機會結構讓手足有較 大的空間涉入個人的生活。在此時期因退休、遷移及配偶死亡所帶來的失落感可 由手足關係來填補,特別是因手足係屬同輩團體。此外,父母親之死亡也創造機 會給手足,因手足是與自己生長家庭的最後連帶,具有分享回憶和早期共同認同 的特性。

二、其他影響手足社會支持之因素

1. 性別:因婦女是家庭中「親屬-守門人」,故研究結果指出女性比起男 性較可能創造和維持與親屬的關係。

2. 手足網絡之結構:在現有研究中影響成人手足交換之手足網絡結構有二 項:(1)手足的規模數:較多的兄弟姐妹數與較多的交換、情感、接觸 及對支持的評價有關;(2)手足居住的鄰近性(proximity)與手足關係的 各個面向均有關。

3. 手足的性別組合:依文化規範手足的社會交換和相互協助會受到本人和 其手足配對(dyad)的年齡、性別和出生序之影響,兄弟、姐妹、兄妹、

姐弟提供的支持有其特定性,Peterson(1990)稱之為手足角色的互補性。

現有的一些研究均指出:姐妹的連帶關係較強烈,其次是兄弟和姐妹的 關係,再其次是兄弟與兄弟的關係。

4. 受訪者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愈高教育程度者和手足之間的關係愈親密,

此乃因較高教育程度及高收入者,有較強的家庭義務感及較多的手足交 換。

5. 父母親的死亡:生命事件中父母親的死亡影響手足關係甚鉅,有研究指 出父母親的逝世促使手足關係更為親近(Connidis, 1992);但也有研究指 出父母親健在時手足連帶較緊密,父母過世後,手足連帶反而變為疏遠。

小結

在個體老化過程中,手足社會支持功能之變動並不是年齡(年代老化)使然,

而是與個人生命週期中的重要事件如結婚、養育子女、離婚、喪偶等有關。個人 的婚姻狀況(從未結婚、結婚、配偶健在、離婚、喪偶)會影響手足的社會支持 功能;此外,個人生育或養育子女之情形(有無子女、或者有無成年子女、以及 子女居住的鄰近性)也是重要的因素。此乃從個人或手足之生殖家庭週期(如新 婚時期、為人父母階段、空巢期、鰥寡期)出發,但手足連帶之建構又與個人的 生長家庭密不可分,故也需將生長家庭的發展(如父母親年老患病或死亡)納入 考量。當然一些個人的屬性和手足網絡結構的特性亦會影響其手足之社會支持功 能。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生命週期探究法(the Life Course Perspective)運用發展和歷史的架構,焦點 放置在生命轉型(life transitions)的時間點和這些轉型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此種 探究法使我們能分析家庭成員的協助如何受到歷史狀況和文化傳統之型塑。此種 探究法對於瞭解老人的狀況特別重要,因老年期提供支持或獲得支持的狀況是個 體一生與父母、子女及其他親屬持續互動的一部分,此種相互支持的關係在生命 早期即已形成,且隨著生命週期的發展不斷地受到歷史狀況的型塑,也就是說,

大社會結構的變遷或重大的歷史事件(如移民、第二次世界戰爭或經濟蕭條)會 影響個人及家庭生活的轉型。

生命週期探究法強調三類時間點的分析:(一)個人生命轉型的時間點(如 進出家庭、開始就業和參與社區角色等)。(二)在變動的歷史和文化脈絡下,個 人和家庭生活轉型之共振(synchronization):個人生活在多樣的家庭面貌下

(familial configurations),但家庭面貌會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同時也會因不同 的歷史和文化脈絡而變異。(三)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後來生活事件會有所影響

(Hareven, 2001: 141-1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