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關於老人生命史法訪談對象之選取,有鑑於個人的社會連帶關係因所處的社 會脈絡之都市化程度而可能有差異,故研究對象之選取擬有城市和鄉村之別,預 定訪問台北市大安區、台北縣坪林鄉及板橋市的老人(註 3),透過大安老人服務 中心、坪林鄉及板橋市老人會,每個市區鄉選取 10 位老人進行訪問(板橋市選 取 11 名)。又從文獻回顧中獲知老人會因性別、婚姻狀況、以及子女狀況之不同 而有不同之手足社會支持功能,因此為顧及資料的豐富性,研究者選取不同性別

(男、女)、婚姻狀況(從未結婚、已婚配偶健在、喪偶或離婚)、及子女狀況(有 無子女)的老人來進行訪談。

在訪談之前,先用結構式方式蒐集受訪對象手足支持網絡之結構和功能(含 情緒上/訊息上的支持,實質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以及社會伴侶)等基本資 料作為下一步訪談之參考基礎,而後採開放式法請受訪者敘說自成年期後的手足 關係,進一步探索的焦點放置在受訪者本人或其手足經歷長大離家、結婚、生子、

離婚或喪偶、退休等重大生命事件,以及父母親罹患疾病或死亡等生命經驗對手 足社會支持功能之影響。

研究者分別透過台北市大安老人服務中心社工員、台北縣坪林鄉、板橋市老 人會之總幹事向受訪老人說明研究的性質,並取得受訪老人之同意,再與受訪老 人約定時間,研究者依約定時間前往進行訪談,總計訪談台北市大安區、台北縣 坪林鄉各 10 名老人以及板橋市 11 名老人,總計 31 名。訪談地點大多在大安老 人服務中心、坪林鄉、板橋市老人會舉行(少數在受訪者家中)。每位受訪者進

行一次訪談,每次約訪談時間約 70 分鐘。受訪老人的基本資料詳見表 3-1、表 3-2。

受訪者

受訪者

表 3-2:訪談老人基本資料統計

單位:人 訪談老人

性別

男 14

女 17

年齡

65∼69 歲 5

70∼74 歲 12

75∼79 歲 13

80 歲以上 1

婚姻狀況

已婚,有配偶 20

喪偶 10

從未結婚 1

居住狀況

獨居 5

僅與配偶同住 9

與配偶固定和子女同住 9

自己固定與某位子女同住 7

與親朋同住 1

婚姻與子女狀況

有配偶,有子女 20

無配偶(喪偶),有子女 10

有配偶,無子女 0

無配偶(從未結婚),無子女 1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的設計分為主題和深探部分,共分為六大部分(詳見附件 一):

(一)手足支持網絡之結構和支持功能(老年期)

(二)生命前期的手足關係

(三)老年期重大生命事件對手足關係的影響

(四)老人非正式支持網絡結構(手足、父母、配偶、子女、朋友)

(五)基本資料

(六)手足分離在大陸者

此外,受訪者之基本資料如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安排、

子女數目及年齡、退休前工作、身體狀況等,在訪談即將結束時加以蒐集。

三、資料分析過程

資料分析的方式乃將每個個案的訪談過程之錄音帶先作逐字稿登錄,然後再 依訪談導引的主題進行開放性編碼(詳見附件二),從事初步的言詞分析。

註 釋

註 1:林松齡(1994)的研究將兄弟姐妹視為滿足老人需求的社會支持來源之一,

結果發現:對於有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的老人,其兄弟姐妹提供極為稀 少的協助,協助項目主要為閒聊慰藉及借用用品;對於沒有配偶、有子女 及兄弟姐妹的老人,兄弟姐妹作為各項需求滿足之支持來源的比例甚低,

也比不上鄰居、朋友和其他親戚;至於沒有配偶又沒有子女的老人,因樣 本太少(只有 16 位),而沒有做統計上的推論。陳肇男(1999)的研究發 現受訪老人之兄弟姐妹數平均為 2.83 人,常來往者有 1.25 人;另配偶的兄 弟姐妹數對老人接受 IADL 方面之協助有正向影響。而 Hermalin 等人的研 究(1993)在最主要支持者中只列舉配偶、兒子、媳婦、女兒及其他人,

兄弟姐妹被納入「其他人」乙項,故兄弟姐妹所提供的支持情形,則不得 獲知。

註 2:有關台灣社會的個人網絡之一些研究論文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 1999 年舉辦的第三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發表。

註 3:依據羅啟宏先生所著之「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之分層原則,台北 縣坪林鄉係屬「山地鄉鎮」,而台北縣板橋市則為「工商市鎮」。

參 考 書 目

江文瑜

1996 〈第十三章口述史法〉。頁249-269,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 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呂寶靜

2001 《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林如萍

2001 《老人的手足關係-從家庭連帶理論分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林松齡

1993 〈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頁265-289,收錄於王國羽主編,

《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胡幼慧

1996 〈第十一章焦點團體法〉。頁223-237,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肇男

1999 《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熊瑞梅

1999 《核心網絡的性別特質,臺灣社會的個人網絡》。第三次社會變遷基本調 查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4 〈影響情感與財務支持連繫的因素〉。《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6(2):

303-333。

Hermalin, Albert I.、張明正、林惠生、李美玲、Ofstedal, Mary Beth

1993 〈台灣地區老年支持類型及其政策意涵〉。頁6-1-6-14,收錄於李孟芬編《台 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研究論文集》(第一輯)。臺中,臺灣:臺灣省家

庭計畫研究所。

Allen, Katherine R., Rosemary Blieszner and Karen A. Roberto

2000 “Famili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Years: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Research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4): 911-926.

Avioli, Paula Smith

1989 “The Social Support Functions of Siblings in Later Lif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1): 45-57.

Bedford, Victoria Hilevitch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and Old Age.” Pp.201-221, i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Family edited by Rosemary Blieszner and Victoria Hilkevitch

Bedford.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89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Siblings in Old Age: A Proposed Mode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3(1): 33-44.

Campbell, Lori D., Ingrid Arnet Connidis and Lorraine Davies

1999 “Sibling Ties in Later Life: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 114-148.

Cicirelli, Victor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9 “Helping Relationships in Later Life: A Reexamination.” Pp.167-175, in Aging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edited by Jay A. Mancini. Lexington, MA:

Lexington.

Connidis, Ingrid Arnet

1992 “Life Transitions and the Adult Sibling Tie: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972-982.

Connidis, Ingrid Arnet and Lorraine Davies

1992 “Confidants and Companions: Choices in Later Lif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7(3): S115-122.

1990 “Confidants and Companions in Later Life: The Place of Family and Friend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7(3): S141-149.

Hareven, Tamara K.

2001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Aging and Family Relations.” Pp.141-159, i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dited by Robert H. Binstock

and Linda K. Georg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Kahn, Robert L. and Toni C. Antonucci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vol.3, Pp.253-286, in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edited by Paul B. Baltes and Orville G. Bri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rause, Neal

2001 “Social Support.” Pp.272-294, in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dited by Robert H. Binstock and Linda K. George.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Krueger, Richard A.

1994 Focus groups :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

Lubben, J. & Gironda, M.

1996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mong Older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Pp.143-161, in The Social Networks of Older People: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edited by H. Litwin.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London.

Peterson, Jean Treloggen

1990 “Sibling exchanges complementarity in the Philippine Highla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441-451.

van der Poel, Mart G. M.

1993 “Differences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 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3): 558-588.

Wallace, J. Brandon

1994 “Life Stories.” Pp.137-154, in Qualitative Methods in Aging Research edited by Jaber F. Gubrium and Andrea Sankar.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White, Lynn

2001 “Sibling Relationships Over the Life Course: A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2): 555-568.

「老人手足社會支持功能之初探」訪談綱要 一、手足支持網絡之結構和支持功能(老年期)

(一)你有幾位兄弟姊妹?

探索:1. 每位兄弟姊妹的性別、年齡、現在住在哪裡、平均多久會聯絡(見面 或通電話)

2. 你和兄弟姊妹見面時,最常在一起做的活動是什麼?又你和兄弟姊妹 一起聊天,你們最常聊的內容是什麼?

3. 最近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你們見面的場合或狀況(為什麼會聯 絡),有何感想?

(二)你覺得目前你和他們的關係如何(親不親近)?

探索:1. 彼此互相協助、協助的事項為何?如

(1)情感性支持:表達愛或關懷、表稱稱讚、尊重

(2)情緒性支持/訊息:告知新聞或消息、提供建議、生病時兄弟姊 妹來探訪

(3)工具性支持:代辦雜事、借東西、借錢、餽贈禮物 2. 你和哪一位較親近?和哪一位較疏遠?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 如果有手足但甚少來往,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4. 如果有手足已經死亡或過世,手足的死亡對其影響為何?

二、生命前期的手足關係

(一)當你是小孩時(兒童時期,12 歲以下),你會如何描述你那時的家庭,請你說 說你和兄弟姊妹的關係

探索:1. 照顧弟妹或受到兄姐的照顧

2. 玩伴(一起從事活動)、情感支持(講心事)、提供建議(商量事情)

3. 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譬如吵架衝突、溫馨、值得懷念的

(二)到了少年時期(13-20 歲),你和兄弟姊妹的關係有何改變 探索:1. 關係連帶有哪些改變

(1)接觸的頻繁程度 (2)情感上的親近/疏離       (3)相處愈來愈愉快/困難

(4)提供的社會支持:增加/減少;依賴/不相干 2. 改變的原因為何

附件一

(三)年輕時(結婚前)所處的社會結構脈絡、家庭生活和家人關係、和個人之生命 史

探索:1. 居住地

2. 父母親的社會經濟地位

3. 父母的婚姻關係、教育方式、與父母親的關係 4. 自己讀書或工作就業的情形

5. 父母過世

(四)成年期的手足關係

探索:1. 你幾歲結婚?結婚前和結婚後的手足關係有什麼樣的改變?

2. 你幾歲生第一個小孩?有了小孩後手足關係,有什麼樣的改變?

3. 小孩長大後(離家去讀書或工作)、結婚生子,你們的手足關係有什 麼樣的改變?

4. 父母親住院或失能需要照護,你們兄弟姊妹如何進行照顧安排?對於 手足關係的影響為何?

5. 父母親什麼時候過世?喪事如何辦理?父母親的一方過世對手足關 係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6. 此時期手足提供的社會支持:代為照顧小孩、共創事業及金錢借貸等

三、老年期重大生命事件對手足關係的影響

(一)受訪者進入老年期(65 歲以後)歷經什麼樣的重大生活事件,譬如:

(1)退休

(2)子女結婚、生子、為人祖父母

(3)子女離家

(4)配偶過世或兄弟姊妹過世

(5)失能或行動不便

(二)受訪者如何詮釋老年期的生活事件對手足關係所產生之影響 探索:1. 你覺得退休之後,你和手足關係有什麼的改變?

2. 如果受訪老人經歷喪偶、罹患重病或變成失能等重大生命事件,手足 關係有什麼樣的改變?

四、綜合

(一)現在回顧你的生命經驗,你會怎麼描述你和兄弟姊妹的關係?又你會覺得哪些

(一)現在回顧你的生命經驗,你會怎麼描述你和兄弟姊妹的關係?又你會覺得哪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