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現代性對現代性的思辯

現代性不同於「現代主義」、「現代」和「現代化」,它代表著三者的 總合(Rose,1991)。現代性是一種社會情狀,它源自於啟蒙的信念並相 信理性與科學的優位,堅信技術能夠征服自然,並且相信應用科學的方法 與技術進行社會改革,就能控制與改善人類的社會,促進社會的進步。以 主體性取代神性是現代哲學最重要的特徵,因此現代主義的主體性觀念認 為:主體性必須是或者能夠成為統一的、理性的、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性 的個體,個人的主體性是自我知識的來源,個體對世界的看法是透過自主 地、理性地去認知和理解來達成的(張文軍,1998)。

壹、 現代性的反思 一、現代主義的緣起

現代主義源自於自然科學的發現與文藝復興的啟發,開啟了人類理性 的啟蒙。現代主義的發展是經過多位大師對現代理性建構而成,最先由伽 利略開展人類控制自然的張力;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提供人類主 體性的思考律則與自我主體確定性的形上基礎。黑格爾繼康德之後,找尋 自我自由、自我決定之道德律則,經由辯證試圖將理性推到絕對精神的極 致。繼之,馬克思質疑人類理性發展的扭曲源自錯誤的意識型態;米爾否 認演繹邏輯的科學性,主張科學乃自經驗概化而來;詹姆士有極端實證主 義與事件恆變觀與多元主義論;齊克果將生活分成審美、倫理、與宗教等 層次,將人類的有限性與神的再生用理性來理解其弔詭。尼采繼之企圖重 建真理、科學、與知識,試圖經由意志力量追尋自我超越的可能;胡塞爾 建立世界與主體之多重面向關係,主張現象學主要任務在於抽離理念化的 科學而回到前科學的人類生活世界;佛洛依德發展自我心靈理論,結合物 質的「性」與精神之「超驗我」、將人類理性根源於性的深層意識抽離。

二、現代主義的影響與迷失

現代化的啟蒙性、時間性與進步性之動能,產生對傳統理念與權威的 反動、對工業化與資本主義之批判及對人類理性的絕對信任,促成人類自 由意志與主體理性的過度追求。但因現代性限溺於現代主義對於效率的唯 一強調,人類意志反而受到一致性的規範與工具理性的制約,人類理性也 受扭曲的物化。現代主義的工具理性衍生了異化的極端,盲從於系統性、

普遍性、客觀性、與簡單性的結構,現代性偏離了理性啟蒙的方向,產生 了自我迷失與自我疏離的物化現象(黃瑞祺,2000)。

現代性所強調的機械理性、實證主義、理性的普遍論、改變即進步的 線性思維、知識的標準化、絕對真理、典範權威與理性的社會秩序等,現 代主義講究理性、群性、標準化與生產線,對人性與個性產生物化與制約

(戴曉霞,1996)。

二十世紀的經濟、政治、社會組織、與文化方面都受「現代性」影響 至深,現代社會財富再生和資本積累的基礎是大規模的生產與發展,現代 社會的經濟秩序的核心是經濟擴張,是開拓國際市場,但到了七 0 年代,

國際市場已趨飽和,各種投資的時間、人力投入都變得十分高昂,現代經 濟的效率和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現代性經濟開始走向衰頹之路,產生 經濟危機,伴隨衍生了政府的財政危機(溫明麗,1996)。

現代性過於強調整體性與統一性,誇大了理性對人類行為的控制作 用,過份強調道德和法制的功能,壓制了個人的慾望和需求,輕忽了人性 的差異與非理性因素,衍生普遍的心理失衡與社會脫序現象。一方面,現 代科層體制為人類提供了得以實現期望的機制,但亦同時以現代性的規範 制約了人們的行為。個性在企業中被要求要能夠商品化、規格化與大眾 化,因此,在現代性的社會裡,人們的安全感、成就感和個人地位的獲取,

從某種程度上,都要以犧牲個人為代價,尤其在科層體制類屬於下層的人 們,大都無法在整個體制中獲得應有的尊重與自我實現的機會,因而缺乏 群體的認同而衍生負面的疏離感(詹棟樑,2002)。

現代性的經濟是依據凱因斯的經濟理論建構而成,它強調政府的調控 功能,由政府掌握公共服務機構。政府投資教育、醫藥和服務等部門,以 提昇社會期望,杜防衍生不滿情緒,積極追求教育產能、培養有技術的勞 動者,創造安定的社會投資環境,為生產力的發展服務。在個人方面,現 代性介入了個人和個性的塑造,物化、異化了人性的覺識與發展。現代教 育的過程基於人本主義的理想,預設了存在一種確定性的主體,這種主體 能夠自我設計、自我誘導,能夠調控自己的理性主體(張文軍,1998)。

三、現代性的組織型態與僵化的科層體制

由於工具理性的主導作用,現代性出現了許多問題:缺乏遠見、決策 僵化、結構狹隘、規劃單一、對公眾需要缺乏反應、為社會需要而犧牲人 的情感。特納(Turner)認為:「現代化引起了意義的缺乏與多元價值觀的 衝突及科層體制對人的制約,理性化雖使世界便得更為合理化與秩序化,

但它不能使世界便得更有意義。」(Turner,1990)。當人類的共同意識逐 漸消失時,現代性的組織形式與其科層體制和管理結構迫切需要改革。

現代性組織對組織形式和社會結構生也產起了化約的負面作用,現代 性政府重視計畫,以增進效率和改善人類為目的,制定和實施各類計畫,

對民眾進行約束、控制和干預,從而實現對他們的保護和監督。組織忽略 了在科層體制處於較底層的人,它們無法在體制中獲得尊重、缺乏自我實 現的機會而被組織邊緣化,以致無法產生對整個社會秩序的認同。現代性 的這些內部矛盾隨著現代性的發展日益激化,二十世紀七 0 年代,現代經 濟、政治和組織形式所引起的危機已經十分明顯(張文軍,1998)。

泰勒(Taylor)指出:在工具理性的主導下,現代機構的組織形式規 模龐大、分工細緻、紀律嚴明、管理程式化,但較少顧及個人的需要。隨 著失業人數的增加和財政收入的減少,政府對教育投資、醫療保健和社會 服務等工作無法有效推展。政府財政緊困、行政效能不高,原先現代性的 干預性政策失去了其合法性、與適當性,政府頓成了失敗的侵犯性政府,

鬆綁與權利下放成了最主要的現代性反省(Taylor,1989)。現代性的政治 管控和經濟意識對各類社會組織開始出現負面的影響,70 年代以後,這種 現代性的危機與科層體制合法性的質疑終而引發了西方社會的改革。

四、現代性的教育體制及其缺失

現代教育體制始於工業革命,大工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使下層勞動 階級有了普遍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不再是貴族階級的特權,現代性的教 育體制使教育組織發展成為龐大的全民教育機構。現代教育為人們提供了 教育機制與擺脫蒙昧的啟蒙機會,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的可能性,隨 著現代性教育的發展,教育組織的規模越來越大,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專 業分化越來越細,但也同時衍生了日益激化的矛盾,現代教育的問題日益 突出(溫明麗,1995)。

由於現代性在經濟上講求效率,為著急速培養經濟所需的人才,現代 教育就實行分軌制來滿足社會需要;隨著現代工業的門類日益增多,學校 的專業分化現象也日益嚴重,學校科層體制的分工對教師、學生實行類似 生產線的管制,採用標準化的課程、標準化的教學、標準化的考試、課程 目標管理等方法,使現代教育體制越來越不能滿足個人自由發展需要(張 文軍,1998)。

學校成為現代性的結構,大班的教學、全面品質的管理、制式的課程、

教學目標、績效責任等,都成為教育行政的重要思考,儼然就是知識生產 線的現代工廠。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也是隨著工業與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而 日益茁壯,學校的規模大、人數多、採用班級授課教學,但它忽略了人性 自我覺識的需求(張文軍,1998)。

現代學校教育體制為著替工業生產培養必要的勞動力,以類似於大工 業生產線的全民教育體制來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兒童依照年齡送 入學校,把他們編入各個班級,為他們開設統一的課程,採用灌輸式和啟 發式等教學法產製經濟社會所需的知識,並用統一考試的手段來控制品 管。一方面,全民教育在人民的爭取下,成為大多數文明國家的公民權利,

它使人們獲得受教育和社會流動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它又成為社會為現 代性經濟與工業發展服務的工具,更有甚者,為著維持社會秩序和社會控 制,教育成為政府產製意識形態的工具(楊瑞明,2002)。

有些現代性的學校,以進步主義或浪漫主義為反省,試圖在教師之 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夥伴,對教育目的達成採取一致的看 法,並以滿足學生個人的興趣和發展需要為改革重點。這種方法有利於提 高師生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調和學生與地方以及國家的需求。但是,在策 略上無法應付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簡成熙,2002)。

現代性的觀念對台灣的教育影響很大,早期為著配合經濟發展的需 求,後期中等教育採取計劃性的教育政策,學生在國中畢業後就被提早分

現代性的觀念對台灣的教育影響很大,早期為著配合經濟發展的需 求,後期中等教育採取計劃性的教育政策,學生在國中畢業後就被提早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