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與建議 (一)、後續研究

在文檔中 小家庭 (頁 65-69)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文獻參考 (一)、中文部份

1.傅美生(1984)「台北都會區住宅權屬與住宅類型選擇之研究—Logit 模型應 用」,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蔡宜哲(1996)「從個體不連續選擇行為探討台灣地區需求之價格彈性及所得 彈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李信佩(1997)「家戶組成對住宅租購選擇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

4.張郁鶴(1999)「儲蓄、購屋行為與世代組成」,國立暨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5.李鎮宏(2001)「新竹市住戶之住宅選擇分析」,私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 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6.吳俊賢(2002)「家戶住宅選擇模型及家戶競爭模型之實證比較分析」,國立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7.張雅慧(2002)「租賃住宅之需求彈性與所得彈性」,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 研究所碩士論文。

8.黃若帆(2003)「以 Logit 模型探討科技人員住宅選擇之研究」,私立中華大 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陳彥仲(1997)「住宅選擇之程序決策模式」,住宅學報,第五期,頁 37-49。

10.薛立敏 、陳誘里(1997)「住宅租擁選擇下家計消費支出之比較」,住宅學 報,第七期,頁 21-40。

11.劉小蘭(1997)「住宅權屬對都市結構影響之研究」,住宅學報,第六期,

頁 1-13。

12.陳淑美、張金鶚(1998)「戶長及其配偶對住宅區為選擇之影響力分析」,

住宅學報,第七期,頁 59-81。

13.謝文盛、林素菁(2000)「租稅效果對住宅租買選擇影響之分析」,住宅學 報,第九卷第一期,頁 1-17。

14.陳建良、張郁鶴(2000)「住宅租擁、世代組成與家計儲蓄間之關係之探討—

以台灣家計收支調查為對象分析」,住宅學報,第九卷第二期,頁 99-124。

15.林祖嘉(1990)「反向巢式多項式 Logit 模型下的住屋需求與租買選擇」,

經濟論文,第十八卷第一期,頁 137-155。

16.林祖嘉(1992)「台灣地區房價與房租關係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四 十三卷第一期,頁 279-312。

17.林左裕(1999)「東西五國住宅經驗之比較與台灣住宅政策之前瞻」,台灣 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六卷第三期,頁 9-27。

18.張金鶚(1999)「住者適其屋—我國住宅政策與問題之探討」,律師通訊,

第一八一期,頁 12-18。

19.楊靜利、曾毅(2000)「台灣的家計推估」,台灣社會學刊,第二十四期,

頁 239-279。

20.彭建文、花敬群(2000)「住宅租買選擇行為之探討—住宅服務品質差亦之 影響」,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八卷第四期,頁 89-107。

21.李馨蘋,2002,「租屋者對租賃住宅需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三卷第 二期,頁 91-109。

22.林家興、陳彥中(2003)「台灣年輕家戶之住宅權屬選擇」,住宅學會 2003 年聯合會及論文研討會。

23.林祖嘉、陳建良(2003)「租買選擇、貸款選擇、與世代組成:巢式 Logit 模 型之應用」,住宅學會 2003 年聯合會及論文研討會。

24.連經宇、陳彥仲(2003)「結合模糊語意方法之巢式 Logit 模型的實證比較—

以家戶購屋類型選擇行為為例」,住宅學會 2003 年聯合會及論文研討會。

25.胡志平(2003)「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之住宅選擇—多項 Logit 模式之應用」,

住宅學會 2003 年聯合會及論文研討會。

26.華昌宜(1999)「打破住者有其屋迷思」,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一月三十一 號。

27.施鴻志、段良雄、凌瑞賢(1984)「都市交通計畫-理論、實務」,第十章,

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8.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二)、英文部份

1.Boehm, J. (1981)“Tenure Choice and Expected Mobility: A Synthesi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10,PP.375-389.

2.Ellickson, B. (1981)“An Alternative Test of the Hedonic Theory of Housing Market”,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9,No.1,PP.56-79.

3.Gillingham, R. and Hangemann, R . (1983)“Cross-Sectional Estimation of a Simultaneous Model of Tenure Choice and Housing Services Demand”,Journal of Urban Econmics,Vol.14,PP.16-39.

4.Goodman, A. C. (1988)“An Econometric Model of Housing Price, Permanent Income, Tenure Choice, and Housing Demand,”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23,PP.327-353.

5.Goodman, A. C. and M. Kawai (1982)“Permanent Income ,Hedonic price,and Demand for Housing :New Evidence”, Jouranl of Housing

Economics,Vol.12,PP.214-237.

6.Haurin, D. R. (1991)“Income Variability, Homeownership,and Housing Demand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1,PP.60-74.

7.Hayashi, F. (1995)“Is the Japanese Extended Family Altruistically Linked ? A Test based on Engel Cur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3,No.5,PP..661-674.

8.Jones, L. D. (1990)“Current Constraints on the Housing of Young Owner”,Review of Economice and Statistics,Vol.72(3),P.424-432.

9.Jones, L.D. (1995)“Testing the Central Prediction of Housing Tenure Transition Model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38,PP.50-73.

10.kain, J.F and Quigley, J. M. (1975)“Housing Market an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 A Microeconomic Analysi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

11.Li, M. M. (I977)“A Logit Model of Homeownership”,Economerica,Vol.45,No.5, PP.1081-1091.

12.Lancaster, K. J. (1966)“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74,PP.132-156.

在文檔中 小家庭 (頁 65-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