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論

第二節 心牆的特性

第二章《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論

邁入二十一世紀嶄新的年代,因為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國與國的界限縮小,

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人們必須與國際社會接軌,因此也帶來更多競爭,為了求生存每 個人必須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遂產生許多人與人之間的緊張與壓力,網路的虛擬世 界,充滿冒險與想像,許多人為了擺脫現實的困境,就沉醉於網路的迷幻情境,作者依 照日常的觀察,因此提出創作的理念,再收集許多的參考文獻與資料,加以分析比較,

當作創作思路的整合,第一節主題意涵的詮釋,第二節心牆的特性,第三節是《心牆的 建構與突破》相關的理論演繹,整體創作在理論的組織下更趨完整,創作的脈絡更清楚,

讓創作者更有發揮的空間。

第一節主題意涵的詮釋

「心牆」產生的緣由,是個人經歷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發現社會潮流的變動,導致 它在個人與群際中形成,是一種內心及精神所呈現的自然的反應,因此形塑有形心牆到 無形心牆的理論架構,就是從具象心牆到抽象心牆的意涵論述。

一、形塑心牆的背景

這幾年因為全球經濟激烈的波動前景不明,加上工作場域競爭的激烈,上班族為求 生存常處於壓力下,而個人在身肩妻子、母親、媳婦與職場的角色,也常常感到力不從 心,更能體會許多上班者,會碰到嚴苛的老闆、挑剔的客戶或是家庭出了狀況,有時為 了生活不得不委曲求全,因此經常處於焦慮下,日積月累感覺自己像被封鎖在一個心牢,

無奈又很難擺脫,尤其看到 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剛開始是企業請員工放無薪假,

接著大量裁員,許多人一夜之間失業「見圖 2-1」,我們如果從近四年行政院主計處,公 布的失業與就業的趨勢圖「見表一」2,很清楚的看到金融海嘯那年的失業率有 6.13%,

將近有七十萬人失業,無數的家庭頓失依怙,生活陷入困阨,發生許多人倫悲劇,有些

2 辦理失業與就業的統計: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9282&ctNode=5590(2011.11.3 閱覽)

7

老闆周轉不靈燒炭自殺,有些家長失業小孩嗷嗷待哺,有些家庭付不起健保費,竟然生 病不敢去看病,這些家庭經濟的因素,讓許多人都楚在慌亂與恐懼中,就像英國劇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的:

新的火燄可以把舊的火燄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頭暈目眩的時

8

臺灣資策會: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00(2011.11.3 閱覽)

「表二」臺灣歷年經常上網的人口數

圖 2-2 捷運車廂裏人們進入網 路的虛擬世界

9

10

自身的力量。」8,這是人築起心牆後勇於掙脫它最好的詮釋。

三、有形心牆到無形心牆的思維建構

(一)人與牆的結合

牆有兩種,一種是具象的,可觸摸到的牆,例如:木頭製造的、磚頭砌的、石 塊 推壘的、鋼鐵鑄造的…等等,從街道上家家戶戶所建立的屋牆、古蹟宮殿的圍牆、擴大 視野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德國柏林的圍牆、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等等,無論是市 井小民家中的圍牆,或是在歷史的變遷中負有使命的城牆,那是人類想要安身立命及抵 禦外敵侵略,為了保護個人資產最依賴的物象,但是現代社會潮流的更迭,急速改變人 的生活形態,加上生存的競爭與壓力,帶來困頓、虛無、不安與焦慮,快速步驟的都會 心靈是空虛,潛意識非常的紛擾不安,企圖躲避現實帶來的惶惑,為了反映此現象,作 者認為傳統的水墨寫真畫作,難以呈現此狀態,瑞士的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

所說的:「我畫的不是外在的風景,而是內心的風景。」9,因此作者在圖像上將牆虛擬 化,人要掙脫牆的桎錮,彷如人被許多物像包圍,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認為:「人類所產生的動植物,反過來包圍人的一個世界」10,牆在此代表另一種具象心 靈的表徵,人與牆結合形塑有形心牆的圖像。

(二)無形心牆的意象思維

有形的物象是指觸摸得到、看得到、具形象的、物質的、感官的,無形是指摸不到、

看不見、內在的、抽象的、精神的,無形心牆是內化的,印度哲人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曾 說:

察覺是完全不同的,察覺是不帶責難的觀察,察覺帶來了解,沒有非難或認同,只 有沉默的觀察。11

無形的心牆因為心是虛無的,它會擺脫所有形象的限制,產生目中無人,目中無物的現

8 管梅芬譯,《莎士比亞語錄》,臺南市:文國書局, 2000,頁 42。

9 曾肅良,《意象構成水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13

10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2,頁:113

11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 195。

11

象,可是它又像老子所說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12,無 形的心牆,造成人情的冷漠與淡薄,產生許多社會問題,作者延伸具象心牆之領域,探 討人與人之間築起無形的心牆,其盲點與弱點。

第二節心牆的特性

現代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社會的脈動極速的轉變,從工業社會進入到資訊科技的世 界,城鄉縮短,國與國的界線模糊,人際關係並沒有交通的便捷,時空的改變而帶來舒 緩,加上媒體無孔不入的介入,利用扭曲、誇張、渲染等手法,造成人性心靈的不安與 惶恐,也築起了彼此間的心牆,無形無影不易察覺,本創作系列虛擬的心牆,我將它的 特點歸於:

一、虛實的心牆

老子將世界分成有形與無形,無形被界定是屬於形而上,而有形被界定是形而下,

老子曾說:「大象無形」指的是道,也就是說道是無形的,是歸於形而上,「道生之,德 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13,物是屬於有形的,是歸於形而下;莊子對天地萬物有 者,必定有其始、有其終;而其始、其終,亦必有其始,無是虛的,有是實在的,由無 與有的虛、實的性格互相制衡,可說是萬物的成立,因此提出:

秦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

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體形保神,各有儀則,謂之 性。14

老子認為當天地開始的時候,是渾沌一片,後來萬物從「無」漸漸滋長就變成「有」的 具體存在,因此稱之為「德」,天地也逐漸有陰陽的區別,陰陽互相依存就是「命」,

12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刷,2011,頁 87。

13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刷,2011,頁 105。

14 朱榮智,《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5,頁 167。

12

陰陽動靜而生物,物成理生叫做「形」,形體生生不滅自然循環就是「性」,因此無論 精神或物質,都是虛實相伴、相互掩映和諧共存;心牆是看不到的,可是它卻存在人與 人之間,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此作者以虛實呼應的手法,從具象的心牆到無形 心牆的呈現,表徵許多人心靈的感受,透過畫面將它表達出來。

二、囚牢的心牆

牆是一個現實生活壓力的象徵,它就像一個囚籠,身體與心靈都在此被禁錮,有如 奧地利德語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在《變形記》(The Metamorph osis)15所描繪的:「格里高爾是一個旅行的推銷員,工作繁重呆板,他一直很想辭掉,

卻因為家庭因素,使他不得不勉強接下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有一天醒來卻 發現自己變成一條碩大的甲蟲,他想爬出臥室去上班,卻發現自己動彈不得…,」這個 諷刺的寓言,就像一般人被生活壓迫被監禁,心牆就像一座痛苦的囚牢,人被捆鎖被折 磨,但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被壓制,人在其中無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就像羅馬國的 政治家馬庫斯·圖利烏斯·基凱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的:

當我們在思考靈魂的本質時,若認為靈魂似乎存在一個未知的地方,或者被困 在肉體中,那麼對靈魂的了解是困難的…。16

因此本系列繪畫中的牆是苦難、悲慘、恐懼的代名詞。

三、疏離的心牆

手機是科技的產物,它有許多的功能,打電話、傳簡訊、傳電郵、上網、打電動遊 戲、收聽下載的音樂、加入社群網站、購物…等等,在這個電子媒體的 E 世代17,人們 進入一個行動電子社會已成為趨勢,它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帶來許多資訊與便利,此 外網路的普及,超越時空的限制,個人可以選擇個性嗜好相投的網友交往,並且透過社 群網站,產生許多新關係,但是人們過度的依賴它,沉醉於媒介的世界,對周遭的人群

15 法蘭茲‧卡夫卡著,李毓昭譯,《卡夫卡變形記》,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頁 30。

16 托爾斯泰,梁祥美譯,《托爾斯泰 365 日金言》-4~6 月,臺北市:志文出版社,三版,1989,頁 72。

17 E 世代(Electronic Generation)指的是生長於電子媒體的時代,詳情請參閱:楊裕富、林萬福著,《後 現代設計藝術:E 行銷品味論!N 世代流行戰!》,田園城市文化,頁 11

13

14

15 法,比利時的畫家勒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說:

我認為繪畫的藝術是這樣的一種科學,它將諸多色彩並置一起,使它們的表象消失,

16

三、真實反轉-科技的變革與衝擊

二十世紀末新興的複合媒體包括:數 據 、 影 像 、 圖 片 、 動 畫 、 聲控、錄影、電 玩遊戲、有線電視、網際網路等等,都被電子數位化,數 位 化 革 命33, 帶 給 生 活 層 面 很 大 的 挑 戰,資訊被迅速的傳播,網路世界欣欣向榮,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建 構成資訊社會,因此「虛擬化」的產生34,帶來時代潮流的革新,它可能會產生一些議 題,如認知上膚淺化,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因此閱讀的廣度大深度卻不足,網路上犯 罪層出不窮,為保障安全,就有監聽的行為,造成隱私權受侵害;個人主義抬頭,因為

二十世紀末新興的複合媒體包括:數 據 、 影 像 、 圖 片 、 動 畫 、 聲控、錄影、電 玩遊戲、有線電視、網際網路等等,都被電子數位化,數 位 化 革 命33, 帶 給 生 活 層 面 很 大 的 挑 戰,資訊被迅速的傳播,網路世界欣欣向榮,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建 構成資訊社會,因此「虛擬化」的產生34,帶來時代潮流的革新,它可能會產生一些議 題,如認知上膚淺化,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因此閱讀的廣度大深度卻不足,網路上犯 罪層出不窮,為保障安全,就有監聽的行為,造成隱私權受侵害;個人主義抬頭,因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