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陳麗美的心靈意象彩墨創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陳麗美的心靈意象彩墨創作"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國畫創作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 —陳麗美的心靈意念彩墨創作 Construct and Breakthrough of Heart Barriers -Color Ink Creations on Spiritual Perceptions of Li-Mei Chen. 研究生:陳麗美 撰 中 華 民 國 一百年 十二月.

(2) 謝誌 創作《心牆的建構與突破》的繪畫,是我人生楚於最低潮的時候,全球經濟 面臨金融海嘯的襲擊,社會上哀鴻遍野,每個人戰戰兢兢的過日子,屋漏連夜偏逢 雨,個人剛好遭受病魔的摧殘,肉體上痛苦不堪,精神上備受威脅,心靈非常的脆 弱與敏感,對於別人悲慘的處境,皆能感同身受,有些畫作實質在反映個人內心的 痛楚,也表達社會上人們的心聲,這段煎熬傷痛的時刻,剛好是我進入師大美術系 進修的期間,遇到許多位學有專精認真負責的好老師,無論是思想與技巧上,給我 很大的啟迪與教導,讓我獲益良多,我的指導教授莊連東先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 打開了新觀念的那扇門,帶領我們走入新的繪畫領域,在平日的學術研討,他總是 論理清晰、脈絡分明,讓我收獲匪淺,更可貴的是他常以勉勵的方式,讓我戰勝挫 敗勇往直前。 也非常感謝在研究所進修中王秀雄老師、何懷碩老師、江明賢老師、王友俊 老師、李振明老師、程代勒老師、洪顯超老師、張貞雯老師、陳貺貽老師、李貞慧 老師、許和捷老師等,無論是知能的傳授,觀念思維的啟發及教導,皆讓我滿載而 歸,研究所班上的同學瓊娟、惠敏、瓊鎂、明媚、尹琇、淑惠等,在課堂上觀念與 技巧的探討,班務的互助合作,學校訊息的傳達,課後生活的關懷,讓我無比的感 動,與他們結緣真是三生有幸。 這段時間的繁忙與身體的不適,如果沒有家人耐心的陪伴與鼓勵,很難想像 我怎能突破難關完成學業,謝謝我的先生王順意,如果沒有他的激勵,一系列的繪 畫還在紙上作業無法展出,感謝我的女兒王虹喬,創作的過程,她常扮演我的模特 兒,痛苦中的聆聽者,因應畫面的需要,我必得了解年輕人的看法與想法,這方面 她真是貢獻良多。 藝術真是治病最好的良藥,創作告一段落,我的病情竟然不藥而癒,除了在 論述中提到莊周夢蝶,跳脫桎梏海闊天空,及莊子對人從大地來,又回歸於泥土的 自然灑脫,給於我很大的砥礪,認為關懷是一種讓心牆瓦解最好的良藥,因為我在 師大美術系,幸運的接受來自師長、同學及家人給的這方藥帖,讓我擺脫病魔,找 到絢麗的新天地。. i.

(3) 摘要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系列,是作者從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社會、學校、 科技等領域,觀察出諸多現象,由街頭藝人當媒介,來呈現個人創作的理念與想法, 將人與實體牆結合,牆象徵禁錮肉體與靈魂的監牢,闡述一般人對來自外界的壓力, 他所表現的心理反應;從實體牆進入到人牆,形塑無形的心牆,鱷魚人代表武裝的 強者,他們是掌握權勢的一方,卻欺凌弱勢族群,象徵劣勢的侏儒,卻奮力想擺脫 這個夢饜,另外一個系列是科技網路的產生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手機成為一般人不 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當人們都沉醉在網路世界,形塑一道無形的心牆,人們的冷漠 與疏離,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 創作是從實體牆到無形心牆的組構,「心牆」是整體論述探討的軸心,由三個 繪畫系列呈現出來: 「痛苦‧掙扎」- 擺脫囚牢的心牆、 「夢饜‧脫逃」- 移除威 權的心牆、 「沉浸‧疏離」- 建立無形的心牆等,藉此探索人們面臨社會的壓力所 作的反應,及處在資訊科技文明中,通訊的便捷應該讓人零距離,卻產生疏離的現 象;希望透過掙脫的意念,效法莊周夢蝶的瀟灑,拋棄名韁利鎖擺脫桎梏,才能悠 遊於美麗新世界,鼓勵陷入痛苦深淵的人們,脫離苦海重獲新生,並以孟子的「惻 隱之心」,在冷酷的科技中,軟化疏離的高牆,重獲人性的尊嚴,使得人文與科技 相依相容。. 關鍵字:心牆、手機、科技、疏離 ii.

(4) Abstract For the creation series of “Construct And Breakthrough of Heart Barriers”, they ar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presented by the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confront pressur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creator, by which the numerous phenomena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s such a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chools, and technologies where the creator makes contacts in the everyday living, with the street artists as the medium, to present one’s personal visions and thoughts on creations, using a combin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actual wall, in which the wall symbolizes the prison where the body and soul are in captivity; entering into the wall of people from the actual wall, there is an unseen heart barrier created, in which crocodile-like persons present the strong men with weapons, as people who hold power and are with influen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degrade people who are weaker, while the dwarfs symbolize people who are in disadvantage, but try hard to break away the nightmare, in which they are living.. Another series is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technology internet, which makes. change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cellular phone becomes indispensable tool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however, as people are immersed in the world of internet, there is an unseen heart barrier created where people are becoming distant and indifferent, to bring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The creations are built from the actual wall to the unseen heart barriers, which the “heart barrier” is the axis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e whole paper, presented by three painting series: “Pain-Struggle”- To get rid of the heart barriers of imprisonment, “Nightmare-Escape”-To remove the heart barriers of authority, and “Immersion-Indifference”-To build up the unseen heart barriers, by which to make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actions of people when they confront with the pressures from the society, as well as being in the cul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easy acces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t is supposedly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without any distance at all, but instead, there is occurrence of indifference; in the hope through the ideas of breaking free, to make imitation of freethinking as “ The Butterfly Dream of Chuang Chou”,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fame and power, to escape from imprisonment, and iii.

(5) to then be able to wander freely in a beautiful new world, also, at the same time, to encourage people who are in trap of the painful abyss for taking chances to gain their freedom and new births, moreover, with the idea of “being compassionate toward others” from Mengzi, allowing mutual dependence as well as complement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o soften out the high wall of indifference in the cold-hearted technology, and once again to bring back the dignity of humanity.. Keyword: Heart Barrier, Cellular Phone, Technology, Indifference iv.

(6) 目次 謝誌………………………………………………………………………………………i 摘要…………………………………………………………………………………ii 目次……………………………………………………………………………………v 圖目錄……………………………………………………………………………………v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 究 的 內 容 與 方 法 … … … … … … … … … … … … 2 第三節 研 究 的 範 圍 與 限 制 … … … … … … … … … … … … … … … 4 第二章《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論 第一節 主題意涵的詮釋………………………………………………………6 第二節 心牆的特性……………………………………………………………11 第三節 創作相關理論的演繹…………………………………………………14 第三章 街頭藝人的圖譜 第一節 與街頭藝人美 麗 的 邂 逅 … … … … … … … … … … … … … … … … 18 第二節 街 頭 藝 人 的 探 索 … … … … … … … … … … … … … … … … … … … 20 第三節 街頭藝人的表現內容…………………………………………………25 第四節 街 頭 藝 人 的 再 造 … … … … … … … … … … … … … … … … … … 2 7 第四章《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念 第一節 創作的動機……………………………………………………………33 第二節 創作形式及內容………………………………………………………35 第三節 創作媒材及技法……………………………………………………40 第五章作品分析………………………………………………………………44 作品一「痛苦‧掙扎」系列-《好戲開鑼》……………………………………45 作品二「痛苦‧掙扎」系列-《掙脫桎梏》……………………………………47 作品三「痛苦‧掙扎」系列-《斷裂心囚》……………………………………49 作品四「痛苦‧掙扎」系列-《失業枷鎖》……………………………………51 作品五「痛苦‧掙扎」系列-《慾望心牆》……………………………………53 作品六「痛苦‧掙扎」系列-《出賣靈魂》……………………………………56 作品七「痛苦‧掙扎」系列-《不堪回眸》……………………………………58 作品八「痛苦‧掙扎」系列-《祈求願望》……………………………………60 作品九「夢饜‧脫逃」系列-《抗拒霸凌》……………………………………62 v.

(7) 作品十 「沉浸‧疏離」系列-《悠遊網路》…………………………………64 作品十一「沉浸‧疏離」系列-《困惑迷惘》…………………………………66 作品十二「沉浸‧疏離」系列-《我愛睏了》…………………………………68 作品十三「沉浸‧疏離」系列-《冷漠疏遠》…………………………………70 作品十四《戲將落幕》…………………………………………………………72 第六章結論……………………………………………………………………74 參考書目……………………………………………………………………………76. vi.

(8) 圖目錄 圖 2-1 失業的中年人,接受店家送給的食物解饑…………………………………. 7 圖 2-2 捷運車廂裏人們進入網路的虛擬世界……………………………………….8 圖 2-3 孟克《吶喊》1893 年,蛋彩、粉彩、厚紙,91×73.5 公分 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藏。…………………………………………………………14 圖 2-4 達利《燃燒中的長頸鹿》 1935 年 油畫…………………………………..15 圖 2-5 黃楫《幻燈片》 1912~1996 年 油畫………………………………………15 圖 2-6 林欣怡《複製娃娃》2003 年燈箱、燈片、影像輸出、互動 式影 100×260 公分……………………………………………………………….,16 圖 3-1 西歐的街頭藝人帶有古典的氣息……………………………………………19 圖 3-2 西歐的街頭藝人以雙人組出現………………………………………………19 圖 3-3 功夫高超街頭藝人……………………………………………………………19 圖 3-4 臺北市的街頭藝人以豹的造型現身…………………………………………19 圖 3-5 一身潔白無瑕的月神..............................................................................................24 圖 3-6 全身酷炫的冰神.......................................................................................................24 圖 3-7 威武不屈的龍神……………………………………………………………….24 圖 3-8 令人又愛又怕的藍星人………………………………………………………24 圖 3-9 絢麗裝扮的花神………………………………………………………………24 圖 3-10 千嬌百媚的秋神.....................................................................................................24 圖 3-11 威嚇兇猛的豹人………………………………………………………………24 圖 3-12 滿腹詩書的筆神………………………………………………………………24 圖 3-13 造形特異的海精靈…………………………………………………………….24 圖 3-14,清,陳枚等五位,清摹本《清明上河圖》局部,絹本設色 ,36.6×1152.8 公分,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館藏…………………………………25 圖 3-15,宋,蘇漢臣,雜技戲孩圖,團扇 絹本,設色,20.4×20.4 公分,臺灣臺北 故宮博物館藏………………………………………………………………………26 圖 3-16,清,任伯年,《戲猿圖》,93×52 公分 設色 ,1888 年,范甲藏………..26 圖 3-17,宋,李嵩,《 骷髏幻戲圖》, 團扇紙本設色,24×26 公分,中國 北京故宮博物藏…………………………………………………………………….27 vii.

(9) 圖 3-18 連瑜佩,《饕餮…鱷魚》,2005 年,陶瓷,65×44×39 公分……………….30 圖 3-19 黃楫,《紀念碑》,1977 年,油畫…………………………………………..30 圖 3-20 鄭善禧,《藝人》,1967 年,彩墨,101×34.5 公分………………………31 圖 3-21 梅丁衍,《萬歲萬歲萬萬歲》,2009 年,數位版畫,90×109 公分………32 圖 5-1 陳麗美,《好戲開鑼》,2009 年,膠彩、銀箔、紙本,41×60 公分………45 圖 5 - 2 陳 麗 美 ,《 掙 脫 桎 梏 》, 2 0 1 1 年 , 水 墨 、 水 彩 、 廣 告 顏 料 、 紙 本 ,120 × 60 公分………………………………………………………………………47 圖 5 - 3 陳 麗 美 ,《 斷 裂 心 囚 》, 2 0 1 1 年 , 水 墨 、 水 彩 、 廣 告 顏 料 、 紙 本 ,120 × 60 公分………………………………………………………………….49 圖 5-4 陳麗美, 《失業枷鎖》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礦物顏料、紙本 , 120 × 60 公分………………………………………………………………………51 圖 5-5 陳麗美, 《慾望心牆》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礦物顏料、紙本 , 120 × 300 公分…………………………………………………………………53 圖 5-6 陳麗美, 《出賣靈魂》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顏料、紙本 , 120 ×60 公分……………………………………………………………………56 圖 5-7 陳麗美, 《不堪回眸》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顏料、紙本 , 120 ×60 公分……………………………………………………………………58 圖 5-8 陳麗美, 《祈求願望》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顏料、紙本 , 120 ×60 公分……………………………………………………………………60 圖 5-9 陳麗美, 《抗拒霸凌》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膠彩顏料、紙本 , 120 ×240 公分……………………………………………………………………62 圖 5-10 陳麗美, 《悠遊網路》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 顏料、紙本 , 120 × 60 公分……………………………………………………………………64 圖 5-11 陳麗美, 《困惑迷惘》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顏料、紙本 , 120 × 60 公分……………………………………………………………………66 圖 5-12 陳麗美, 《我愛睏了》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 、膠彩顏料、紙本 , 120 × 60 公分……………………………………………………………………68 圖 5-13 陳麗美, 《冷漠疏遠》 ,2011 年,水墨、水彩、廣告顏料、膠彩顏料、紙本 , 120 ×60 公分……………………………………………………………………70 圖 5-14 陳麗美,《戲將落幕》,2011 年,銀箔,膠彩顏料、紙本,38 ×45 公分..72 viii.

(10) 表目錄. (表一)近三年失業與就業的趨勢圖表…………………………………………7 (表二)臺灣歷年經常上網的人口數………………………………………………8 (表三)94-97 年度街頭藝人核定件數合計表……………………………………21 (表四)98 年度街頭藝人核定件數合計表…………………………………………21. ix.

(11) 第一章緒論 本創作是以心牆作為探討的主軸,並以街頭藝人作為傳達的媒介,藉此探索人生存 於社會面臨的壓力所作的反應,及處在資訊科技文明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深入剝析, 從思想與觀念的建立,及創作方式的提出,形塑整體理論的架構,最後呈現創作的成果。. 第一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處在極度競爭的社會,人生存其間為生活汲汲營營,在壓力下遂築起有形的心牆, 有形的心牆彷彿是一道魔咒,牢牢的把你囚禁起來,無論是心靈或是肉體,2008 年全球 經濟面臨金融海嘯,許多人被迫放無薪假,甚至被裁員,家庭的經濟馬上面臨斷炊,無 數的人被這突然來的變局,嚇得不知所措,每天愁眉不展,甚至燒炭自殺,許多人在壓 力的摧殘下,就用一座很堅固的心牆把自己封鎖起來,這是經濟上產生的社會問題,學 校學生被霸凌的事件經常發生,同儕間的糾紛也讓我感觸良深,見到社會許多弱勢的族 群任人宰割,讓我心生不鳴,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遂形成一座令人恐懼的人牆;年輕的 新生代,沉浸在網路的領域裏,變得冷漠與疏離,建立起無形的心牆,從有形的實體牆 到無形的心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不斷在上面演出,這些都 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從中找到創作的靈感與元素,以街頭藝人為媒介,形塑心靈意象 的繪畫,透過傳統的水墨及半自動性技法,藉當代的思維,傳達社會現象,希望在視覺 語彙中,讓觀者有反思的空間,就像印度哲學家基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 說:. 環境可以由我們來控制的,因為我們創造了環境,社會則是你和我加在一起的產物。 如果你、我在我們的關係中改變,社會就會跟著改變。1. 作者除了適切提出對社會的觀察外,也希望透過筆墨傳達藝境、藝意與藝情,充分展現 個人的觀念與風格。. 1.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 206。 1.

(12) 第二節. 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的內容:. 本創作系列,是作者從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社會、學校、科技等領域,觀察出許多現 象,藉由街頭藝人的媒介,來呈現個人創作的理念與想法,將人與實體牆結合,牆象徵 禁錮肉體與靈魂的監牢,闡述一般人對來自社會、家庭遭受的壓力及傷痛,也希望透過 掙脫的意念,來表達重獲新生的喜悅,從實體牆進入到人牆,形塑無形的心牆,鱷魚人 代表武裝的強者,他們是掌握權勢的一方,卻欺凌弱勢族群,象徵劣勢的侏儒,卻奮力 想掙脫這個枷鎖,另外一個系列是科技網路的產生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手機成為一般人 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當人們都沉醉在網路世界,形塑一道無形的心牆,人們冷漠與忽 視,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 本文第一章緒論是傳達作者對於人們面對工作的困境,所產生的壓力,及科技帶 給人們形成無形的心牆,其心境的轉折,及面臨現實的變遷,所產生的問題,提出個人 觀察後的想法,並成為創作的素材,進而提出研究的內容及研究的方法,並指出研究受 限的地方,第二章探討本創作的論述,對主題意涵的詮釋,它產生的背景緣由,心牆的 意義,牆從有形到無形的心牆,形塑心牆的特性,並以相關的理論演繹,來強化創作的 論述,第三章街頭藝人的圖譜,從其發展及其表現的造型加以探討,並提出對街頭藝人 的再造與創意,第四章提出筆者創作理念和創作的形式和內容,除了傳統的筆墨技法外, 還運用哪些特殊的技法來達到創作的目的,第五章對每一系列的作品,其創作的觀念與 思維加以分析闡明,第六章最後創作的總結,期許個人未來的努力方向。. 二、研究的方法:. 牆可分有形與無形,如何藉由創作的發想到真正的落實,需要由兩個層次來組構, 一個是具象的實體牆,另一種是從實體牆如何進入到無形的心牆;在人物的圖像上,以 街頭藝人為媒介,了解其產生的緣由,發展的過程,街頭藝人繪畫的表現內容及街頭藝 人的再造,及如何突破困境,這些都會牽涉到創作理論的建立、創作內容的模式與創作 的落實。. 2.

(13) (一)創作理論的建立. 此創作題材與社會的脈動息息相關,社會出現勞動者產生的心理焦慮與壓力,人 際關係的緊張與對立,經濟結構的改變,帶來很大的波動,無薪假或失業造成大家集 體的惶恐與不安,社會上強勢欺凌弱勢,電腦科技的改變,雖然讓生活較便捷,但是 也帶來人際的疏離,產生許多的社會問題,因此不論是個人實際的體驗或是從平面媒 體的刊載,電子媒體的批漏,都會帶給筆者很大的衝擊,因此透過分析、比較、歸納, 建立起主題內容,從主題透過文獻理論的收集,中國老莊哲學思想、孟子儒學思想、 西方的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虛擬藝術、批判論述、網路文學等相關論文,及街頭 藝人的文化脈絡,並且加入歷史文獻、期刊、論文集、各相關網路傳播的訊息,同整 後梳理成筆者的創作論點的依據。 本創作是透過「心牆」與「街頭藝人」為理論架構的主線,兩者相輔相成,最終 融為一體, 「心牆」理論上從它產生的背景緣由,人在心中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自覺形 成的,它可能會帶來,漠然、疏離,偏見,恐懼,憂患等負面的情緒,有形心牆到無 形心牆的思維建構:人與牆的結合,成為具象心牆的表徵,人群聚集形塑成人牆,人 際間的疏離,造成無形心牆的產生;探討心牆的特性:虛實的心牆、囚牢的心牆、疏 離的心牆、空間變異的心牆、對比的心牆等,加上相關理論的演繹,挪借表現主義呈 現心靈真實的畫面,超現實主義呈現意識真實的思維,虛擬藝術呈現真實反轉的意涵, 以批判現實來闡釋個人的理念;對街頭藝人的探討,了解東西方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著重街頭藝人在臺灣發展的狀況,因為地緣的關係,範圍鎖定在臺北市東區表演《神 遊記》裏的海精靈,將焦點集中角色定位清楚;對街頭藝人傳統水墨繪畫的認知,梳 理畫作的風格與方向,成為往後創作的參酌;時代的更迭,藝術家必須與時精進,因 此改變題材內容與形式技法是刻不容緩,街頭藝人的再造勢在必行,從兩個方向去進 行,藉由人與獸結合,空間大挪移的觀念,改變繪畫形式,以街頭藝人的形像借物抒 情,來表達現代人身心煎熬的處境,運用反諷的手法,呈現社會淡漠疏離的群眾,並 以如何衝破心牆找到人生的價值與目標,來作意念的傳達。. (二)創作內容模式. 本創作為了配合內容及畫面的需求,對於形式與思想意念,提出了許多個人的觀 3.

(14) 點及想法,形式的再造包括:小丑造型的改變,採取簡潔俐落的樣式,所有的花紋圖 案及配飾,皆採用臺灣在地文化的元素:將戲劇《神遊記》裏的海精靈改造,將他與 鱷魚結合成為鱷魚人,鱷魚人成為有權者與冷漠的表徵;心牆從實體牆到無形心牆的 組構:具象的磚牆象徵精神上的囚牢,將人與矗起來的實體牆結合,造成虛幻的感覺, 另一種實體心牆的構圖,將人與平躺的實體牆結合,這種構圖能發揮的空間更寬闊; 群眾聚集成無形的心牆,從實體牆轉入無形心牆的構圖,將人群聚集形成一座無形的 心牆,人群置放在水裏形成空間大挪移,人群在構圖上以 S 形或漸層式出現,將觀者 的視線,從前景引導到後面,構圖上打破人群排排站,單一的格式;以三個系列呈現 實體心牆到無形心牆的鋪排,包括: 「痛苦‧掙扎」系列- 擺脫囚牢的心牆、 「夢饜‧ 脫逃」系列- 移除威權的心牆、 「沉浸‧疏離」系列- 建立無形的心牆,這三個系列 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維與意念作完整的闡述。. (三)創作的落實. 從主題的建立、畫題的內容、形式、構圖的舖陳等皆有詳細的規畫,在技法上除 了傳統的筆墨功夫,也加入許多現代的新技法,傳統的水墨技法有其悠久累積的精華, 但是它較不講究現實物相的質感,因此必須利用現代的許多工具及技法來達成畫面的 需求,除了傳統的顏料,創作中也加入許多西方的顏料如:水彩顏料、廣告顏料、壓 克力顏料、粉蠟筆等等,至於膠彩畫,使用的是水干顏料、新岩及各種天然的礦物性 顏料,,另外在膠彩畫中我也大量採用金箔及銀箔,畫面上藉由皴、擦、點、染、拓 印、潑灑、流動等技法,來增加畫面的豐富性,傳統的文人畫不重視色彩,為了創作 的需求,運用重彩的技法增強視覺的效果,滿足創作的需求。.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藝術作品的呈現,是透過創作者的創作思維,藉由媒材的運用,達成創作的目的, 本系列創作與社會時空背景緊密連接,畫家也必須鎖定其範圍,否則社會事件龐雜與紛 亂,容易偏離主軸,而讓創作失焦,無法緊扣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 畫家藉由街頭藝人,象徵人人都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應場面的需要,換上 4.

(15) 不同的面具,背後的牆有如表演的布幕,形成真實與虛幻的情境,牆壁鎖定在磚頭牆與 水泥牆,係它是堅固硬實的物質,有如囚牢一般,讓畫家易於掌控與表現,人牆的形塑 是從有形的牆,逐漸進入無形的心牆,人群雖群聚,如果只耽溺於個人的世界,對於外 面的環境採取不聞不問,則人與人之間的心牆難以突破,此系列以鱷魚的面具出現,鱷 魚代表凶狠、恐懼、武裝的職業人,在社會上必須將自己隱藏於冷酷的面具下,他是個 表徵,因此對鱷魚生物的構造及其習性,將不作深入的探討,這是本創作的限制之一。 新生代沉溺在手機的網路世界,遂產生情感的淡漠,手機是創作者藉此來表達的工 具,無法對其科技化的產品更深入的探索,另外網路世界帶來許多社會問題,畫家以批 判的角度,提出個人觀察所得,無法提出完全的解決之道,這也是本創作的限制之二。. 5.

(16) 第二章《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論. 邁入二十一世紀嶄新的年代,因為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國與國的界限縮小, 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人們必須與國際社會接軌,因此也帶來更多競爭,為了求生存每 個人必須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遂產生許多人與人之間的緊張與壓力,網路的虛擬世 界,充滿冒險與想像,許多人為了擺脫現實的困境,就沉醉於網路的迷幻情境,作者依 照日常的觀察,因此提出創作的理念,再收集許多的參考文獻與資料,加以分析比較, 當作創作思路的整合,第一節主題意涵的詮釋,第二節心牆的特性,第三節是《心牆的 建構與突破》相關的理論演繹,整體創作在理論的組織下更趨完整,創作的脈絡更清楚, 讓創作者更有發揮的空間。. 第一節主題意涵的詮釋 「心牆」產生的緣由,是個人經歷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發現社會潮流的變動,導致 它在個人與群際中形成,是一種內心及精神所呈現的自然的反應,因此形塑有形心牆到 無形心牆的理論架構,就是從具象心牆到抽象心牆的意涵論述。. 一、形塑心牆的背景. 這幾年因為全球經濟激烈的波動前景不明,加上工作場域競爭的激烈,上班族為求 生存常處於壓力下,而個人在身肩妻子、母親、媳婦與職場的角色,也常常感到力不從 心,更能體會許多上班者,會碰到嚴苛的老闆、挑剔的客戶或是家庭出了狀況,有時為 了生活不得不委曲求全,因此經常處於焦慮下,日積月累感覺自己像被封鎖在一個心牢, 無奈又很難擺脫,尤其看到 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剛開始是企業請員工放無薪假, 接著大量裁員,許多人一夜之間失業「見圖 2-1」 ,我們如果從近四年行政院主計處,公 布的失業與就業的趨勢圖「見表一」2,很清楚的看到金融海嘯那年的失業率有 6.13%, 將近有七十萬人失業,無數的家庭頓失依怙,生活陷入困阨,發生許多人倫悲劇,有些 2. 辦理失業與就業的統計: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9282&ctNode=5590(2011.11.3 閱覽) 6.

(17) 老闆周轉不靈燒炭自殺,有些家長失業小孩嗷嗷待哺,有些家庭付不起健保費,竟然生 病不敢去看病,這些家庭經濟的因素,讓許多人都楚在慌亂與恐懼中,就像英國劇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的:. 新的火燄可以把舊的火燄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頭暈目眩的時 候,只要轉身向後,一樁絕望的憂傷,也可以用另一樁煩惱把它驅除。3. 「表一」近三年失業的趨勢圖表 上班族雖然還留在工作岡位上,大家還是戰戰兢 兢不敢怠惰,因為裁員的消息一直沒有歇息,大 家都害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當時候風聲鶴唳, 社會瀰漫著惶恐不安的氛圍,但是也有人勇敢的 面對困難,積極選擇掙脫個人的心牆,改變命運 的束縛,因為活著就有希望,心牆系列就這樣被 我逐步的勾勒出來。 在社會上也看到許多人汲汲營營,為了享受 虛幻的權力滋味,不惜出賣靈魂,但是也有人卻不 想當浮士德,將生命與魔鬼作交易,因此極力想脫 逃此痛苦的深淵,千年來人們總在這個心牆縈縈繞 繞,時間的長廊記錄了這些身影,反反覆覆永無休 止,人們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呢?我營造此心牆, 藉此讓人有反思的議題。 曾經在任教的學校,每天都會看到一個形影孤. 圖 2-1 失業的中年人接受店家送給的 食物解饑. 的侏儒,她身軀殘弱,常遭到同學的欺凌,她沒有朋 友可聊天,常來找我訴苦,我總是靜靜聆聽她的無奈與痛苦,每次看她走回教室,孤獨 的腳步聲劃過靜悄悄的走廊,只有影子伴隨著她,漸漸消失在我的視線中,看起來是那 樣寂寞與孤苦,如此鮮明的記憶促成我布局繪圖,這個現象彷彿社會上有權勢的一方, 去欺壓弱勢者,這些群聚的人們像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心牆,他們張牙舞爪露出兇狠的 表情,彷彿要將侏儒撕裂甚至吞食,而弱勢者只能抱頭鼠竄,極力逃脫這個驚恐的惡夢。 3. 管梅芬譯, 《莎士比亞語錄》,臺南市:文國書局,2000,頁 46。 7.

(18) 有一天走進捷運車廂,每個年輕人坐下來馬上打 開手機「見圖 2-2」,不是上網搜尋資料,就是聽音樂 ,或是打電動,車廂裏雖然擁擠卻悄然無聲,只有 車子行駛時,節奏分明的聲響,單調的瀰漫在空氣中, 每個人好像用玻璃把自己隔離起來,外面的活動完全被 屏除,我為這種情景感到很震撼,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 ,不管是 Ipod、 iphone、ipad 等,都為整個世界帶來革. 圖 2-2 捷運車廂裏人們進入網 路的虛擬世界. 命性的變化,尤其手機變成行動裝置,帶來便捷的通訊,我們從這兩年來全球的智慧型 手機銷售量來觀察,2010 年第一季銷售量全球將近五千五百多萬台,根據國際研究暨顧 問機構 Gartner 的統計,2011 年第一季全球手機終端銷售量達到 4 億 2,780 萬支,在台 灣 的 市 調 統 計 4,全 年 手 機 銷 售 量 約 為 7 0 0 萬 台,從 2 0 1 1 年 7 月 的 銷 售 狀 況 來 看 , 單 月 手 機 銷 量 為 7 1 萬 台 ,從數據中顯示,臺灣人擁有手機的數量是相 當的驚人,它已是非常普遍化的通訊工具,這台精薄短小的工具,縮短了彼此的時空距 離,臺灣有多少人上網?台灣資策會公布:將各個連線方式用戶數經過加權運算, 並加上學術網路(TANet)用戶數,扣除低用度用戶、一人多帳號與多人一帳號 等重複值後,2011 年第 2 季我國經常上網人口為 1,088 萬人「見表二」 5。如此 密集的上網數據顯示,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轉變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從捷運車廂 來觀察這些年輕人,好像靈魂都被牽制了,每個人變得非常漠然,他們熱衷於個人的虛 擬世界,對於周遭的事物完全不聞不問,我跟他們有如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我當時候 也很困惑,為什麼這個創新的科技,會帶來如此巨大行為模式的轉變,究竟這些新產品 有何魅力,讓人如此著迷?也讓人彼此築起一道無形隔閡的心牆。 除了捷運站看到的狀況,我很好奇又跑. 「表二」臺灣歷年經常上網的人口數. 到網路咖啡廳,想了解為什麼人進入網路的 虛擬世界,就無法自拔,結果發現這個無限 寬廣的天地,業者設計許多令人著迷的遊戲 ,它能滿足人們在真實世界無法實現的夢想 ,你可以在這個虛擬情境為王,也可以成為 4. 手機銷售量. D I G I T I M E S 中 文 網 h t t p : w w w . s t a t . g o v . t w / c t . a s p ? x I t e m = 2 9 2 8 2 & c t N o d e = 5 5 9 0 (2011.11.3 閱覽) 5. 歷年來台灣上網的人口數 臺灣資策會: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00(2011.11.3 閱覽) 8.

(19) 一流的運動家,或變成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各種遊戲能彌補人們在現實社會的挫折, 甚至於也可以利用遊戲遙控機和平衡器,在螢光幕前跳舞、打球、演奏樂器…等等,為 了增加遊戲的樂趣,網路公司定期改版,設計很多的寶物,讓你去尋覓又可以互換、轉 售,導至於玩家廢寢忘食流連忘返;另外發現一個叫人吃驚的現象,有人租不起房子, 為了省錢乾脆以網咖為家,整天沉迷於此,有的家長完全不顧幼小的孩子,應該在一個 較健康溫暖的環境長大,也把他一起留在網咖,任由小孩沉淪於網路的世界,產生許多 負面偏差的行為,讓人目瞪口呆。 我也觀察到多家裝潢很有格調的咖啡廳,人們一坐下來,就開始打電腦上網或打 手機,周遭仿如與他毫無相關,他們是收入良好的資產階級,優雅的坐在舒適的咖啡廳, 此時外面有一個瘦弱的流浪漢,正為三餐不繼擔心受怕,可是許多人把他當作視若無睹 的風景,形成好強烈的諷刺與對比,因此這些科技的產物,帶來人們行為的轉變,成為 我繪畫的素材,人群聚集近在咫尺,心靈的距離卻無限的遠,每個人好像活在個人的天 地,也形塑一道透明無聲的心牆。. 二、心牆的意義. 筆者認為心牆是人在心中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自覺的形成的,它可能會帶來,漠然、 疏離,偏見,恐懼,憂患等等負面的情緒,它會形成不安的氛圍,帶來強大的迫害力, 造成社會的不和諧。中國莊子精氣生物之說見於〈知北遊篇〉曰: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6. 此段是道家對於人類一切物質的根本是由精神內化而來的,哲學家牟宗山先生認為:道 家以無為本體,這是從作用上透示出來的,不能加以特殊化。無本來是從作用上透顯出 來的,就拿這個作用上透顯出來的無,作實有層上的本,這兩層合在一起,沒有分別。 7. 從有形到無形,以道家的說法「有」是一種現象,「無」也是一種現象,因此它就像陰. 陽兩極,是相對依存的關係,不管從形式到精神的,都是一貫的。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認為:「無論銅牆石塔,密不通風的牢獄或是堅不可摧的 鎖鍊,都不能拘囚堅強的心靈;生命在厭倦於這些塵土的束縛,以後決不會缺少解脫他 6. 邱棨鐊: 《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頁:18。. 7. 吳汝鈞, 《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頁 10。 9.

(20) 自身的力量。」8,這是人築起心牆後勇於掙脫它最好的詮釋。. 三、有形心牆到無形心牆的思維建構 (一)人與牆的結合. 牆有兩種,一種是具象的,可觸摸到的牆,例如:木頭製造的、磚頭砌的、石 塊 推壘的、鋼鐵鑄造的…等等,從街道上家家戶戶所建立的屋牆、古蹟宮殿的圍牆、擴大 視野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德國柏林的圍牆、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等等,無論是市 井小民家中的圍牆,或是在歷史的變遷中負有使命的城牆,那是人類想要安身立命及抵 禦外敵侵略,為了保護個人資產最依賴的物象,但是現代社會潮流的更迭,急速改變人 的生活形態,加上生存的競爭與壓力,帶來困頓、虛無、不安與焦慮,快速步驟的都會 心靈是空虛,潛意識非常的紛擾不安,企圖躲避現實帶來的惶惑,為了反映此現象,作 者認為傳統的水墨寫真畫作,難以呈現此狀態,瑞士的藝術家保羅‧克利(Paul Klee) 所說的:「我畫的不是外在的風景,而是內心的風景。」9,因此作者在圖像上將牆虛擬 化,人要掙脫牆的桎錮,彷如人被許多物像包圍,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認為: 「人類所產生的動植物,反過來包圍人的一個世界」10,牆在此代表另一種具象心 靈的表徵,人與牆結合形塑有形心牆的圖像。. (二)無形心牆的意象思維 有形的物象是指觸摸得到、看得到、具形象的、物質的、感官的,無形是指摸不到、 看不見、內在的、抽象的、精神的,無形心牆是內化的,印度哲人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曾 說: 察覺是完全不同的,察覺是不帶責難的觀察,察覺帶來了解,沒有非難或認同,只 有沉默的觀察。11 無形的心牆因為心是虛無的,它會擺脫所有形象的限制,產生目中無人,目中無物的現 8. 管梅芬譯,《莎士比亞語錄》,臺南市:文國書局, 2000,頁 42。 曾肅良, 《意象構成水墨》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13 10 黃瑞祺, 《現代與後現代》 ,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2,頁:113 11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 195。 10 9.

(21) 象,可是它又像老子所說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12,無 形的心牆,造成人情的冷漠與淡薄,產生許多社會問題,作者延伸具象心牆之領域,探 討人與人之間築起無形的心牆,其盲點與弱點。. 第二節心牆的特性 現代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社會的脈動極速的轉變,從工業社會進入到資訊科技的世 界,城鄉縮短,國與國的界線模糊,人際關係並沒有交通的便捷,時空的改變而帶來舒 緩,加上媒體無孔不入的介入,利用扭曲、誇張、渲染等手法,造成人性心靈的不安與 惶恐,也築起了彼此間的心牆,無形無影不易察覺,本創作系列虛擬的心牆,我將它的 特點歸於:. 一、虛實的心牆. 老子將世界分成有形與無形,無形被界定是屬於形而上,而有形被界定是形而下, 老子曾說: 「大象無形」指的是道,也就是說道是無形的,是歸於形而上, 「道生之,德 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13,物是屬於有形的,是歸於形而下;莊子對天地萬物有 者,必定有其始、有其終;而其始、其終,亦必有其始,無是虛的,有是實在的,由無 與有的虛、實的性格互相制衡,可說是萬物的成立,因此提出:. 秦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 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體形保神,各有儀則,謂之 性。14. 老子認為當天地開始的時候,是渾沌一片,後來萬物從「無」漸漸滋長就變成「有」的 具體存在,因此稱之為「德」,天地也逐漸有陰陽的區別,陰陽互相依存就是「命」,. 12 13. 14.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刷,2011,頁 87。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刷,2011,頁 105。 朱榮智, 《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5,頁 167。 11.

(22) 陰陽動靜而生物,物成理生叫做「形」,形體生生不滅自然循環就是「性」,因此無論 精神或物質,都是虛實相伴、相互掩映和諧共存;心牆是看不到的,可是它卻存在人與 人之間,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因此作者以虛實呼應的手法,從具象的心牆到無形 心牆的呈現,表徵許多人心靈的感受,透過畫面將它表達出來。 二、囚牢的心牆 牆是一個現實生活壓力的象徵,它就像一個囚籠,身體與心靈都在此被禁錮,有如 奧地利德語小說家法蘭茲·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 ,在《變形記》(The Metamorph osis)15所描繪的:「格里高爾是一個旅行的推銷員,工作繁重呆板,他一直很想辭掉, 卻因為家庭因素,使他不得不勉強接下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有一天醒來卻 發現自己變成一條碩大的甲蟲,他想爬出臥室去上班,卻發現自己動彈不得…,」這個 諷刺的寓言,就像一般人被生活壓迫被監禁,心牆就像一座痛苦的囚牢,人被捆鎖被折 磨,但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被壓制,人在其中無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就像羅馬國的 政治家馬庫斯·圖利烏斯·基凱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的:. 當我們在思考靈魂的本質時,若認為靈魂似乎存在一個未知的地方,或者被困 在肉體中,那麼對靈魂的了解是困難的…。16. 因此本系列繪畫中的牆是苦難、悲慘、恐懼的代名詞。 三、疏離的心牆 手機是科技的產物,它有許多的功能,打電話、傳簡訊、傳電郵、上網、打電動遊 戲、收聽下載的音樂、加入社群網站、購物…等等,在這個電子媒體的 E 世代17,人們 進入一個行動電子社會已成為趨勢,它改變人們的生活形態,帶來許多資訊與便利,此 外網路的普及,超越時空的限制,個人可以選擇個性嗜好相投的網友交往,並且透過社 群網站,產生許多新關係,但是人們過度的依賴它,沉醉於媒介的世界,對周遭的人群 15 16 17. 法蘭茲‧卡夫卡著,李毓昭譯, 《卡夫卡變形記》,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頁 30。 托爾斯泰,梁祥美譯,《托爾斯泰 365 日金言》-4~6 月,臺北市:志文出版社,三版,1989,頁 72。 E 世代(Electronic Generation)指的是生長於電子媒體的時代,詳情請參閱:楊裕富、林萬福著,《後 現代設計藝術:E 行銷品味論!N 世代流行戰!》,田園城市文化,頁 11 12.

(23) 不再關心,新世界「網路社群」逐步成形,而傳統的「地理社群」卻漸漸弱化18,有時 候人們雖群聚在一起,但是彼此卻築起一道堅固的心牆,變得冷漠隔閡,對弱勢的人不 再關心,就像美國當代的作家凱賽琳‧諾里斯(Kathleen Norris)說的:「從來沒有 19 像大都市,這樣令人覺得孤獨。」 ,當科技帶來巨變,我們得加以深入了解與互動,. 並強化人類的自我認知,才能避開此災禍,作者《疏離心牆》畫作藉此提出批判與反思。 四、空間轉換的心牆 在《慾望心牆》繪畫裏,牆是虛擬權利慾望的象徵,牆也不是封閉的固體,它可 以讓人穿越空間,有人渴望進入權力核心,享受權力的滋味,就像孟子所說的「富,人 之所欲。……貴,人之所欲」《孟子·萬章上》 ,「欲貴者,人之同心也」《孟子·告子上》 20. , 「人亦孰不欲富貴」 《孟子·公孫丑下》21,追尋富貴的階層、摒棄窮困與卑賤的桎梏,. 是人們的渴望,因此想盡辦法擠進權利的世界,但是老子主張「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 下。」 〈老子第十三章〉22,同時荀子也認為“物不能谵則必争,争則必亂,亂則窮矣。” 《荀子·王制》23,印度哲人基督·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慾望裏面有抗拒有屈服,還有誘 惑;屈服在某種慾望下,通常代表著對挫敗的恐懼。」24,因此仁義是擺脫慾望箝制最 好的武器,有人厭惡在權利的環境中打滾,極力要擺脫此陷阱,人們在慾望之牆進進出 出,形塑空間不斷在轉換。 五、對比的心牆 心牆裏有的人急切想進入權力核心,有的人卻想掙脫這個枷鎖,因此形成人物進退 的對比,群聚的人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們欺壓弱勢的侏儒,形成高大與弱小的對比, 一個老人正被一群年輕人包圍,年輕人走進網路的虛擬情境,完全對老人視若無睹,老 人對新科技卻茫然不知所措,變成老與小,新與舊二極化的對立,在咖啡廳外頭的流浪 漢,露出愁苦的神情,正為三餐不繼苦惱,而裏面的雅痞正悠閒的打手機上網或是打電 腦,形成內外空間,富裕與貧窮強烈的對比,無論是進與出、強與弱、老與小、新與舊、 18 19. 20 21 22 23 24. 漢寶德張振益…等著作,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市:雄獅出版有限公司,1999,頁 57。 張瓊文, 《世界名言全集-生活智慧 4》 ,臺北市:暖流出版社,1991,頁 95。 譚家哲, 《孟子評論》,臺北市:唐山書局,2000,頁 377。 謝冰瑩‧李鎏、劉正誥、邱夔友、賴炎元、陳湯銘等編譯, 《新譯四書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 年,頁 555。 朱榮智, 《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5,頁 76。 王忠林註釋,《新譯荀子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一刷, 2009 年,頁 124。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頁 116。 13.

(24) 富與貧,在心牆的建構下隨處可見,畫家藉此希望讓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多的 共鳴與迴響。. 第三節 創作相關理論的演繹 「心牆」從有形到無形的組構,是根據老莊思想虛實相映而建立的,在當代藝術使 用的手法,以現代主義內心情感的強烈表達為軸心,透過變異的空間進入想像的層次, 列舉超現實主義及虛擬藝術家,對科技的變革與衝擊,所呈現的論述架構,並提出藝術 家創作的手法,同時藉由馬克斯及尼采的批判理論,來達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與思維, 因此必須就其內容加以闡述。. 一、心靈真實-情感的表露與轉化. 本創作著重於心靈內在的情感表現,表達恐懼不安的情緒,將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愛 憎離合,透過繪畫深入探討人類心靈的感受,臺灣近幾年在政治及社會產生了極大的變 動,威權的政治體制瓦解,那是許多人用無數的血淚,爭取來的民主果實,但是民主的 社會還未趨於成熟,社會的傳統價值逐漸凋零,現代人變得焦躁、 喧囂與孤單,肉體與心靈都得接受許多的挑戰,因此藝術家將繪畫 的觀念轉變,如同克利(Paul Klee)說的: 「藝術不是再現而是表現。」 25. ,對時代的抗議,對個人內心的軟弱,對人性深層的陰暗及對世俗社. 會的妥協,充滿無奈與絕望,就如同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孟克(Edvard Munch) 說:「肉體和精神的病患,加上死-這些是時常要來訪的黑衣 天使。」26當時的思潮所畫的《吶喊》「見圖 2-3」畫中人物驚恐 的眼神,透露出內心極度的不安,變色的大地彷彿要把人吞食掉, 後面逐漸走進的人,好像惡魔如影隨行,各種扭曲的線條,更強化 27. 了內心的惶惑 ,這張繪畫把那時候人們的處境,其焦慮的內心描. 25 26 27. 圖 2-3,孟克, 《吶喊》 , 1893 年,蛋彩、粉彩、 厚紙,91×73.5cm,挪. 曾肅良, 《意象構成水墨》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頁:13。 劉振源, 《表現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2000,頁 83。 大衛‧蓋利夫(David Gariff)等三人,江凌青、陳美璇譯, 《西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畫家》 ,新 北市:新一代圖書有限公司,2009,頁 142。 14.

(25) 繪,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如目前現代人的寫照。. 二、意識真實- 物體的扭曲與變異. 本創作希望透過荒誕恐怖的手法,讓人們看到現代文明,帶來殘忍與驚惶負面的結 果,因此將物體支解與變形,將真實的空間融進去28,營造畫面的幻境與對物體自身的 29 詮釋法,或是運用不合理的空間組合,形成一個非邏輯化的心象世界 ,這很像將性質. 不同的元素組構,形成一種自我矛盾的的整體感,這兩種都是作者想在畫面上採取的手 法,比利時的畫家勒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說:. 我認為繪畫的藝術是這樣的一種科學,它將諸多色彩並置一起,使它們的表象消失, 而浮現出一種意象…。它是一種想像的意象,它的詩使那絕對無所知也不可知的事 物,復活而成為可知的。30. 超現實主義受到德國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影響, 他告訴世人,人的心理底層存在著不為理性、道 德所容納的的本能與欲求31。《燃燒中的長頸鹿》 「見圖 2-4」此畫是超現實主義西班牙畫家達利 (S.DALI)所畫,將人物扭曲變形,抽屜由身體 中延伸出來,彷彿有許多個人的秘密隱藏其間, 人物仰天狂叫,好像要把即將爆發的憤怒與渴望. 圖 2-4 達利《燃燒中的長頸鹿》 1935 年. 油畫. 藉此宣洩出來,整個畫面充滿動盪不安的焦慮感 。臺灣中生輩的畫家黃楫其《幻燈片》「見圖 2-5」 ,這幅畫充滿懸疑張力的戲劇效果,畫面看起來很 詭異,帶有婆娑迷離的風格32。 圖 2-5 黃楫《幻燈片》 1912~1996 年. 油畫. 200×162 公分 28 29 30 31 32. 高千惠, 《當代文化藝術澀像》,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頁 108。 曾長生, 《另類現代》,臺北市:市立美術館,2001,頁 125。 亞力山德安著 李長俊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臺北市:大陸出版社,1990,頁 7。 何政廣主編,《達利=Salvador Dali》,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頁 81。 曾長生, 《超現實風繪畫》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 128。 15.

(26) 三、真實反轉-科技的變革與衝擊. 二十世紀末新興的複合媒體包括:數 據 、 影 像 、 圖 片 、 動 畫 、 聲控、錄影、電 玩遊戲、有線電視、網際網路等等,都被電子數位化,數 位 化 革 命 33, 帶 給 生 活 層 面 很 大 的 挑 戰,資訊被迅速的傳播,網路世界欣欣向榮,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建 構成資訊社會,因此「虛擬化」的產生34,帶來時代潮流的革新,它可能會產生一些議 題,如認知上膚淺化,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因此閱讀的廣度大深度卻不足,網路上犯 罪層出不窮,為保障安全,就有監聽的行為,造成隱私權受侵害;個人主義抬頭,因為 透過網路,可自我行銷,並找到自我認同的園地;個人在網路上容易找到同類朋友,因 此對真實的人際關係,產生疏離的現象35,形成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高牆,我們在目前科 技變動如此迅速,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卻慢慢喪失傳統的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帶來很 多的爭議,在《心牆的建構與突破》中也是作者想要探討的議題。 林欣怡《複製娃娃》「見圖 2-6」,現代的科技已能複製許多的動物,但是複製出來 的小孩,卻沒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就像塑膠娃娃,既無腦袋又沒有靈魂,好像是低 等動物充滿原始的物慾36,讓人看的觸目心驚,以虛擬的藝術,來反諷科學的進步,會 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嗎?. 圖 2-6 林欣怡, 《複製娃娃》 ,2003 年,燈箱、燈片、影像輸出、互動式影像, 100×260 公分. 33 34. 翟本瑞, 《網路文化》,臺北市:楊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頁 1 徐婉禎, 《虛擬‧實擬》,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頁 24。. 35. 吳作樂,〈資訊革命引發第二次革命〉,《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頁 55。. 36. 簡秀枝主編,《臺灣當代藝術之美》,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出版委員會,2004。 16.

(27) 四、批判真實-社會的變遷與自覺. 人文主義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影響西方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 層面甚廣,可是人文主義卻被扭曲,不但沒有對人類及國家帶來自由和快樂,卻帶來更 多的痛苦和災難,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在其《自 由論》中曾表示:「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有權勢的階級存在,則該國大部分的道德, 必定從它的階級利益與它的階級優越感中放出來。」37;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在其資本主義危機論,是最早論述人類行為產生諸多矛盾, 他關懷人類的前途,也期待人類保有崇高的人格,因此對於加諸人類不當的手段,都極 力譴責與反對,因此第一階段馬克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去批判資本主義,對人性價 值的扭曲,第二個時期,他大力高舉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旗幟,他贊成以人 為本的思想,可是對於曲解人性的部分,給於強烈的杯葛,他的思想偏向於經濟面及社 會制度面38。 另外一位德國的哲學家弗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helm Nietzsch) ,他的思 想建立在人的主體性,從不同的觀點去批判傳統的人文主義,他曾在著作《拉斯特拉》 (Zarathustra)一書說:「我看到一個大悲傷走向人們。最佳的人已疲於他們的工作…一 切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冷漠的。」39,他主張人應該擁有自主性而不能為外力所剝奪; 本系列創作,對於社會及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有很深刻的感觸,以批判與反諷的手法來 闡釋個人的理念,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對人類命運的擔憂,對人性不被扭曲的堅持,對 個人尊嚴的重視,無論是在理論或實踐上,皆以人性為依歸。. 37 38. 39. 史壯柏格著,蔡伸章譯, 《近代西方思想史》 ,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頁 521。 洪鐮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頁 160。 史壯柏格著,蔡伸章譯, 《近代西方思想史》 ,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頁 581。 17.

(28) 第三章 街頭藝人的圖譜 街頭藝人是一般庶民最容易親近的藝人,他們是改變城市美學最佳的代言者,讓冰 冷的城市添加豐厚的人文氣息,也帶來溫暖的群際效應;街頭藝人發展的歷史久遠,從 事的表演項目重多,透過對街頭藝人的探索,從中擷取繪畫的元素,認識水墨畫對街頭 藝人繪畫的內容及技法,經由街頭藝人的再造,提供個人繪畫創作的涵養。. 第一節 與街頭藝人美麗的邂逅 2008 年我到西歐的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去旅行,常常在公園、車站、咖啡廳、 酒館、百貨公司或是娛樂場所,看到許多街頭藝人的表演「見圖 3-1」 「見圖 3-2」 ,無論 是舞蹈、樂器表演、雜耍、魔術、木偶表演、模仿機器人…等等,都希望得到觀眾的青 睞,能停下腳步觀賞一番,因此他們想盡辦法來吸引大家的目光,無論是爭奇鬥豔的服 飾造型,或是五花八門的樂器及道具,皆傾全力派上用場,為了讓觀眾能慷慨解囊,他 們無不渾身解數盡情演出,他們會以誇張的表情,或是幽默的肢體語言,讓你捧腹大笑, 當入戲的人群開始聚集,人們的情緒逐漸被挑動起來,街頭藝人就知道,要如何以耐心 來導引害羞的人,如何對許多好奇的觀眾,製造更多逗趣的場面,如何讓整個表演贏得 更多的掌聲,當表演進入高潮,這時候藝人們適時地籌集資金,一定會皆大歡喜滿載而 歸,一個冰冷的城市,因為他們的參與,變得有人情味,這些歡樂的景象,深深的烙印 在我的腦海裏。 回到臺灣,有一天在臺北信義區的商圈蹓躂,忽然發現許多美麗的身影「見圖 3-3」 「見圖 3-4」 ,有吹著薩克斯風的音樂家,曲風帶點滄桑慵懶的味道,讓喧囂的街道,突 然安靜起來,行人快速的節奏,逐漸變得舒緩,人們為那樣的樂音深深的著迷,還有各 種穿著奇裝異服的「雕像人」,突然從靜止中驚醒,他們龍騰虎躍般的動作, 讓 觀 眾 嘖 嘖稱奇,有時候以匍匐逗趣的姿勢,緊緊吸引著小孩,讓他們目不轉睛 , 流 露 出 驚喜又甜蜜的笑容,街頭藝人樂於跟觀眾互動,掀起一波波看戲的高潮 , 而 遠 處 吞火吐霧的藝人,火把在夜空中閃爍,帶點鬼魅的氣氛;瑰麗的街燈 柔 和 的 投 射在人行道上,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情境,無論是街頭藝人或觀眾,都 不 18.

(29) 自 覺 的 融 入 魔 幻 般 的 舞 台 上 , 每 個人都已成為表演者。 往後我就常跑去寫生,觀察街頭藝人的動向,甚至接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甘苦;我 想每個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紛紛扮演不同的角色,職業上、家庭裏、同事間、親朋好 友中,不同的場合,我們也會以不同的角色出現,我們都是演員,只不過是街頭藝人粉 墨登場,他們的形象較鮮明,讓人印象較深刻,同時他們也是社會動脈最好的詮釋者, 因此當我從事一系列的創作時,街頭藝人就成為我創作的靈感與素材。. 圖 3-2 西歐的街頭藝人以雙人組. 圖 3-1 西歐的街頭藝人有古典的氣息. 出現. 圖 3-4 臺北市的街頭藝人以豹 圖 3-3 臺北市功夫高超的街頭藝人. 19. 的造型現身.

(30) 第二節 街頭藝人的探索 一、街頭藝人的定義. 在英國稱 busker 為街頭的音樂家,而 busker 在遠東英漢辭典是指:「在街頭演奏 音樂者,巡迴藝人或街頭沿街賣藝者。」 這是文獻對街頭藝人的定義,各縣市政府對 40. 街頭藝人的申請,其受理範圍包含三類:表演藝術類(戲劇、音樂、雜耍等)、視覺藝 術類(繪畫、人物塑像等)、創意工藝類(現場創作之工藝品)等三種41,因此參酌各 縣市政府對街頭藝人的認定,其定義如下:「於公共空間從事藝文活動之自然人,或十 人以下組成之團體,從事的藝文活動可向觀賞者收費,其內容包括舞蹈、戲劇、歌唱、 捏麵人、相聲、魁儡戲、默劇、算命、魔術、雜耍、樂器表演、雕塑人表演、民俗、技 藝、木偶表演、繪畫、工藝、雕塑、行動藝術及現場可創作表演有關之藝文活動。」42. 二、街頭藝人的發展過程. 西方的街頭藝人,源自於歐洲中古世紀,從拉丁文「吟遊樂人」43演變而來,他們 的才藝包羅萬象:歌者、樂器演奏者、丑角、雜耍、默劇…等,從西元四世紀末,民間 的節慶、婚禮或宮廷及貴族的晚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以高超的技藝及營造讓人目眩 神迷的氣氛,得到眾人的喝采,也藉此賺取生活費,他們在中古世紀也是民間音樂的倡 導者,帶有傳播訊息的任務,到了十四世紀,有些人被聘為「宮廷樂師」,如果無法進 入宮廷服務的「吟遊樂人」,為了討生活必須流落街頭,繼續他的演藝生涯。 反觀中國,秦始皇為鞏固政權,削弱武學的勢力,將活躍於民間的雜耍藝人引入宮 中,並提倡角力競技以為戲樂44;漢朝國勢興盛,胡漢交往頻繁,崇拜神道進而推廣各 種優伶表演的「百戲」;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廟會活動興旺,雜耍的表演深受民間的 歡迎,因此街頭藝人也水漲船高,受到一般民眾的喜愛;唐代國力強盛,四周的小國, 40. 梁實秋,《遠東英漢大辭典》,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出版。2011。. 41. 石容寬 侯詠琪 黃家筠, 《我國政策對街頭藝人發展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論文。 http://idv.sinica.edu.tw/hssbasic/0703C/0703C5.doc( 2011.11.12 閱讀)。. 42. . 街頭藝人: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47951/metadata_04_01_s_05_0110.pdf(2011.11.28 閱讀)。. 43. 44. 陳歆怡,〈街頭藝人用創意顛覆城市〉,《臺灣光華雜誌》,臺北市:臺灣光華雜誌社,2009 年 7 月,頁 96。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頁 23。. 20.

(31) 為求取和平,常派許多的使者,來宮中洽公,朝廷經常舉辦宴會,為了讓賓主盡歡,雜 耍遂成為當時很受重視的表演節目,也成為文化交流的推手,宋朝國力衰落,雜技藝術 流向民間,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與民間豐沛的表演內容相結合,創造出多元且讓人 耳目一新的節目,我們從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看到汴京繁華榮盛的景像45, 街頭藝人成為都市精緻的風景之一,那時候「瓦舍勾欄」46的興起,提供街頭藝人更寬 廣的表演舞台,也提升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地位;元代戲曲的興起,它的表演型態多變, 內容豐富又令人百看不厭,雜耍技藝失去了光環,遂走入沒落的命運,從古至今街 頭 表 演 成 為社會,邊緣人討生活的方式之一,他們不受重視,街頭是他們賣藝的 地 方 , 需靠觀眾的打賞, 「表三」 94-97 年度街頭藝人核定件數合計. 收 入 不 穩定,社經地位 低 落 , 讓他們常楚於困頓. 年度期別. 95-1. 95-2. 96-1. 96-2. 97-1. 合計. 個人. 69. 38. 23. 41. 48. 44. 59. 322. 藝術. 團體. 19. 13. 10. 19. 18. 27. 33. 139. 總計. 88. 51. 33. 60. 66. 71. 92. 461. 視覺. 個人. 82. 26. 21. 10. 9. 11. 6. 165. 藝術. 團體. 1. 0. 0. 0. 0. 0. 0. 1. 總計. 83. 26. 21. 10. 9. 11. 6. 166. 創意. 個人. 11. 9. 6. 5. 6. 3. 7. 47. 工藝. 團體. 0. 0. 0. 1. 1. 1. 0. 3. 總計. 11. 9. 6. 6. 7. 4. 7. 50. 182. 86. 60. 76. 82. 86. 105. 677. 臺 灣 經 濟起飛,帶動觀 光 產 業 蓬勃發展,到世. 94-2. 表演. 中。 風 水輪流轉近幾年. 94-1. 界 各 地 旅遊的人口直線 合計. 上 升 , 加上國際藝術節 「 表四」98 年度街頭藝人核定件人. 的 推 動 ,許多人著迷於. 年度期別 表演藝術. 西 方 的 街頭藝術,加上 科 技 與 通訊的發達,年 視覺藝術. 青 人 對 街頭藝術產生嚮 往 , 尤 其還未踏入正式. 創意工藝. 演 藝 界 或劇場的準藝人, 更 把 它 視為磨練且是晉. 合計. 45 46. 98-1. 98-2. 合計. 個人. 52. 35. 87. 團體. 38. 19. 57. 總計. 90. 54. 144. 個人. 3. 5. 8. 團體. 0. 0. 0. 總計. 3. 5. 8. 個人. 5. 3. 8. 團體. 0. 0. 0. 總計. 5. 3. 8. 98. 62. 160. 佘城,《中國書畫-人物畫》,臺北市:光復書局有限公司,1983,頁 42。 同註 43,瓦舍裡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 ,在宋元時期專指市集,瓦舍裡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 21.

(32) 身 的 好地方,因此街頭藝人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從臺北市文化局,於九 十 四 年 到九十八年 「見表三」「見表四」47,核發的街頭藝人證照統計表得知, 每 一 年 的 表 演藝術類其人數年年 攀高,顯示表演團體欣欣向榮。. 三、街頭藝人改變城市美學. 臺 北 市街頭藝人聚集的地方,包括:信義商圈的「街藝廣場」、大安森 林 公 園 、 西 門町、大稻埕碼頭、 龍山寺廣場…等地方,為了集中目標我將它鎖定 在 東 區 的 「街藝廣場」。 2005 年 12 月,由張忘、顏忠賢、胡朝聖與劉維公等四位文化人,改變 了 臺 北 市 信 義商圈「街藝廣場」的都市風情,他 們籌劃舉辦「吵藝術節」 48,當 時 候 的 藝 術總監張忘,擷取已風靡歐洲十多年的「雕像藝術」,推出人形裝置 藝 術 , 這 個名為《神遊記》的劇作,不論是演員的肢體動作、道具及服裝造型 , 皆 由 張 忘一肩扛起,我們總認為所有的角色都應該由劇場出身,事實上並非 如 此 , 除 了部分角色是由劇場演員當崗,許多的演員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他 們 藉 由 廣 播或傳單的訊息,自告奮勇報名來的;《神遊記》 的演出時獲得好評,他 們 的 信 念是「比創意、比搞怪、比人氣,把街頭變樂園。」 49 張 忘 認為《神遊記》的演 出,讓他體會到作為一個街頭藝人,他必須要 把 尊 貴 留 在劇場裏,他也要將無意義的防衛去除,要釋放內心的桎梏,走入群 眾 去 跟 觀 眾互動,去製造一個創意的空間,改變城市的風貌,並帶給人們溫暖 , 信 義 商 圈原本就帶有時尚的味道,再加入街頭藝人的表演,讓淡漠的市區變 得 更 有 人 情味。 了解這些街頭藝人的背景,也觀察到街頭藝人與觀眾的互動,是件有趣的事, 因 為 街 頭藝人常變成「雕塑人」靜止不動,大部分的人,原本以為他是件裝 飾 品 , 突 然間他跟你眨眼睛,俏皮的拉近彼此的距離,群眾也很快融入表演, 因 為 街 頭 藝人觸動他麻痺的心靈,每天處於都市緊張高壓的生活,突然有人以 輕 47. 街頭藝人核定件數:臺北市文化局:.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jg0MA== (2011.12.1 閱覽) 48 49. 張忘,《街頭藝人現身說法》,臺北市:原點出版社,2008,頁 116。 同註 47,頁 15。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Play the audio track for Activity 6, and have students match the given questions with one of the responses they hear.. These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are meant to provide

Play the audio track for Activity 6, and have students match the given questions with one of the responses they hear.. These questions and responses are meant to provide

Every yea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swarm Rio for the carnival. We will take you to the heart of Rio to experience Carnival’s buzzing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When Wasan mathematicians propose mathematics problems,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activiti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They construct Jutsu using

The prominent language skills and items required for studying the major subjects as identifi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textbooks are listed below. They are not exhaus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