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初期的移民拓墾與發展

在文檔中 第二章 關山鎮的環境背景 (頁 35-41)

壹、 民國時代地方行政的沿革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就職視事,臺灣光復。同年十 一月六日成立臺東廳接管委員會,同月十一日臺東廳接管會主任委員謝真等一行抵達 臺東,同月二十日左右著手接收關山郡和關山、池上、鹿野等庄。三十五年一月臺東 縣政府成立,以同年一月十九日公布之「臺灣省鄉鎮組織規程」,改郡為區,改街為 鎮,以及改庄為鄉。其中關山郡改為關山區,關山庄改為關山鄉(長官公署公報,2(3):

11 轉引自施添福,2002:173)。

關山區於民國三十五年一月,由日治時代關山郡改設而成,郡役所亦改為區署,

位於里壠市街、光復後命名為中山路的路底,即今關山警察分局所在地。但縣下設區,

原為便於推行政令,卻不僅因增加層次,指揮欠靈活,且公文輾轉費時,易失績效(姚 珍達,1996 轉引自施添福,2002:168),故而長官公署依據各方反映,陸續批准地方 裁撤區署之申請。而關山區則於三十六年一月三十日,以績效不彰為由,與新港區同 時裁撤(施添福,2002:168)。

關山鄉成立後,以其為關山區署所在地,行政地位重要,加上自日治大正四年

(1915)設立里壠支廳以來,「里壠」地名已廣為人知,因此,地方人士乃呈請縣政 府,請求改制和改稱為里壠鎮,而於同年四月一日,核准變更,關山鄉乃改為里壠鎮

(表 2-20)。但「里壠」一詞對鎮內以及鄰近地區的居民而言,固然人人皆知,而且 朗朗上口;但是對臺東縣其他地區,特別是縣外人士而言,不僅不明「里壠」之意,

更不知「壠」字如何發音,甚至字典中亦找不到「壠」字,而大大有礙提高和傳播「里 壠」的名聲。於是地方人士,再度請求變更,而於民國四十二年經鎮民代表會冬季大 會通過,建議並奉准自民國四十三年三月一日起,將里壠鎮改稱為關山鎮,鎮名遂造 確定,迄今未再改變(施添福,2002:173-174)。

表 2-20 民國時代關山鎮的設立和演變

民國 34.8.15 民國 35.1.25 民國 35.4.1 民國 94.1.1

郡 街庄 區 鄉鎮 區 鄉鎮 鄉鎮市 改制改稱年月日

關山郡 鹿野庄 關山區 鹿野鄉 關山區 鹿野鄉 鹿野鄉 36.01.31 裁撤關山區 關山庄 關山鄉 里壠鎮 關山鎮 35.04.01 改里壠鎮;

43.03.01 改今名

池上庄 池上鄉 池上鄉 池上鄉

海端鄉 海端鄉

延平鄉 延平鄉

資料來源:《關山鎮誌 下冊 沿革篇》,施添福,2002

貳、 移民的拓墾與聚落發展

政權的轉移非但未使移民的腳步停頓,反使拓墾活動更加地頻繁,民國四十年代

陸續展開的荒地調查、鼓勵移民開發東部、實行土地改革等政策,加上先遷者親友的 聚落擴大發展,同時也產生許多新興聚落(圖 2-10;江美瑤,1997:48)。

一、 阿美族的遷移

圖 2-10 戰後關山地區的聚落分佈

資料來源:改繪自江美瑤,日治時代以來台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1997

圖 2-11 民國 40 年至 52 年關山鎮各族群的人口變化圖

資料來源:《關山鎮誌 下冊 住民篇》,江美瑤,2002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人口數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年(民國)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民國)

人 口 數

漢 人 原 住 民 外 省 籍

圖 2-12 民國 40 年至 69 年關山鎮人口變化圖

資料來源:台東縣統計要覽,各年度

表 2-21 民國五十二年關山地區各村里各族群的比例 增大。而在附近則形成山順、山泉等新聚落(圖 2-10;江美瑤,1997:59)。

西部移民東遷後,大都是從事土地開墾與農業經營,然而許多未墾地是河灘、礫 石地以及縱谷西側的傾斜坡地,前者易遭水患,後者灌溉不易,因此,水利建設就顯 得相當重要。關山水利委員會14於民國三十七年開始修築關山大圳,於四十七年完工 後,在縱谷平原西側,自新武呂溪以下的沖積扇地,從德高至月眉等地,幾乎接受其 澤被,增加灌溉面積約二千六百四十三公頃(圖 2-7;張勤,1992:1282)。除原有水 田受益外,還使得月眉里的田地,原先只能種植甘蔗、雜糧等旱作,部份轉變為單期

鄰)也可見閩、客族群組成的新聚落;新福里溪埔地除今 10 與 13-14 鄰為花蓮縣瑞 穗鄉阿美族所聚居,以及外省人聚居於 7、8 鄰之外,其餘多是閩客族群組成小聚落 分佈於溪埔地上,其中 9 與 12 鄰是閩南人聚居,而 1-6 鄰則是客家人為主體(江美瑤,

1997:59-6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40 42 44 46 48 50 52

水田 旱田

年(民國)

公頃

圖 2-13 戰後關山鎮耕地面積的成長

資料來源:《關山鎮誌 下冊 住民篇》,江美瑤,2002

表 2-22 戰後初期至民國七 O 年以前卑南溪沿岸堤防興建年代表

堤 防 名 稱 年(民國) 長 度 堤 防 名 稱 年(民國) 長 度 海 端 二 號 39 29.5 電 光 45 400 40 950 電 光 一 號 65 380

海 端 三 號 41 250 68 305

海 端 四 號 44 500 電 光 二 號 65 460

58 1000 68 160

59 200 電 光 三 號 65 210 62 1055 電 光 四 號 66 123 月 眉 68 500 電 光 五 號 67 125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提供

此外,民國四、五十年代吸引西部移民的是香水茅(或稱香茅草)的栽培,此植 物其葉可蒸餾提煉香茅油,是製造香水、肥皂、殺蟲劑、洋漆等的原料,其為當時相

當重要的出口品,國際價格高但波動大。本區香茅草的栽培,主要位於電光里海岸山 脈的坡地上,即昔日咖啡會社的農場,此丘陵地氣候溫暖濕潤適合種植。此地大量種 植的時間較晚,民國五十一年起才增為 45 公頃,但翌年就暴增為 118 公頃(圖 2-14), 此後幾年是最興盛期,也是當地西部移民的高峰,電光里里民表示當時咖啡山上幾乎 都是種植香茅,外來人口激增,這使得東興、廣興、南興聚落人口增加,而且在北邊 嘉武溪與南邊濁水溪的出谷口也因此形成嘉武及濁水溪兩個新聚落(圖 2-10),由於 人口的成長,電光國小曾考慮在南興與濁水溪兩聚落間,擇地建立分校,但後來因香 茅油價格大跌、人口外移而作罷(江美瑤,1997:62-63)。

0 20 40 60 80 100 120

40 42 44 46 48 50 52

鳳梨

在文檔中 第二章 關山鎮的環境背景 (頁 35-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