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七股鹽田濕地 1. 西南航道(Q1)

第一季西南航道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3 種,分別為鰕虎科 1 種、雀鯛科 (Pomacentridae)1 種 與鯛 科 (Sparidae)1 種 , 數量 以雀 鯛科 的 六 線豆 娘魚 (Abudefduf sexfasciatus)最多。底棲生物有 10 科 18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Palaemonidae)1 種、對蝦科(Penaeida)2 種、方蟹科 2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 壺科(Balanidae)1 種、蜑螺科(Neritidae)3 種、鐘螺科(Trochidae)1 種、骨螺科 (Muricidae)1 種、玉黍螺科 5 種與牡蠣科(Ostreidae)1 種,數量則以玉黍螺科 的居間玉黍螺最多,其次為顆粒玉黍螺(Echinolittorina trochoides)。第二季 僅調查到魚類 1 科 1 種,為鰕虎科的彈塗魚。底棲生物有 13 科 22 種,分別 為長臂蝦科 3 種、方蟹科 3 種、沙蟹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酋婦蟹科 (Eriphiidae)1 種、海蟑螂科 1 種、蜑螺科 4 種、鐘螺科 1 種、蓮花青螺科 (Lottiidae)2 種、芝麻螺科(Planaxidae)1 種、玉黍螺科 2 種、骨螺科 1 種與牡 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玉黍螺科的居間玉黍螺與顆粒玉黍螺最多,其次為蓮花 青螺科的射線青螺(Patelloida striata)。

2. 大寮排水(Q2)

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3 種,分別為塘鱧科(Eleotridae)、鰕虎科 1 種 與鯻科(Terapontidae)1 種,數量以鯻科的花身鯻(Terapon jarbua)與鰕虎科的 彈塗魚較多。底棲生物有 7 科 9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2 種、對蝦科 1 種、梭 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骨螺科 1 種、玉黍螺科 2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 則以長臂蝦科的鋸齒長臂蝦(Palaemon serrifer)最多,其次為潔白長臂蝦(P.

concinnus)。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鰕虎科 1 種與鯻科 1 種。

底棲生物有 9 科 13 種,分別為為長臂蝦科 4 種、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2 種、

沙蟹科 1 種、梭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牡蠣科 1 種、沙蠶科(Nereididae)1

種與小頭蟲科(Capitellidae)1 種。數量則以僧帽牡蠣(Saccostrea cucullata)最 多,其次為小頭蟲科。

3. 六成排水(Q3)

下山溪兩側均為水泥堤岸,並且有船隻通行且位於臺 61 線施工處。第一 季共調查到魚類 4 科 4 種,分別為鰕虎科 1 種、石鱸科(

Haemulidae)

1 種、鯛 科 1 種與鯻科 1 種,但是各種魚類的數量皆不多。底棲生物有 5 科 8 種,

分別為長臂蝦科 3 種、對蝦科 1 種、梭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與玉黍螺 科 2 種,數量則以長臂蝦科的東方白蝦(Exopalaemon orientis)最多。第二季 則未調查到魚類。底棲生物有 5 科 9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3 種、對蝦科 1 種、梭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玉黍螺科 1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紋藤壺(Amphibalanus amphitrite)最多。

4. 七股溪(Q4)

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4 種,分別為鰕虎科 2 種、鯻科 1 種與四齒魨 科(Tetraodontidae)1 種,數量以鯻科的花身鯻最多。底棲生物有 6 科 12 種,

分別為長臂蝦科 3 種、方蟹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海蟑螂科 1 種

玉黍螺 科 4 種與蜑螺科 2 種,數量則以玉黍螺科的居間玉黍螺最多。第二季共調 查到魚類 6 科 6 種,分別為海鰱科(Elopidae)1 種、塘鱧科 1 種、鑽嘴魚科 (Gerreidae)、鰕虎科 1 種、鰏科(

Leiognathidae)

1 種與鯻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10 科 15 種,分別為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1 種、梭子蟹 2 種、海蟑螂科 1 種、

藤壺科 1、殼菜蛤科(Mytilidae)1 種、似殼菜蛤科(Dreissenidae)1 種、蜑螺科 2 種、玉黍螺科 4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紋藤壺最多,其次為僧帽牡 蠣。

5. 六孔碼頭(Q5)

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5 科 6 種,分別為鯔科 1 種、鰕虎科 1 種、鯛科 1 種、鯻科 2 種與四齒魨科 1 種,數量以四齒魨科的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 較多。底棲生物有 7 科 11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2 種、方蟹科 2 種、海蟑螂 科 1 種

藤壺科 1 種

玉黍螺科 2 種、鐘螺科 1 種與蜑螺科 2 種,數量以玉 黍螺科的居間玉黍螺最多,其次為藤壺科的紋藤壺(Amphibalanus amphitrite)。

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3 種,分別為鯔科 1 種、塘鱧科 1 種與鰕虎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6 科 7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2 種、蜑螺科 1 種、鐘螺科 1 種與玉黍螺科 1 種。數量則以居間玉黍螺最多,

其次為高腰蜑螺。

6. 大潮溝(南灣碼頭、Q6)

南灣碼頭潮溝旁堆砌卵石與陸上植被相接,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3 種,分別為鰕虎科 2 種與雀鯛科(Pomacentridae)1 種,數量以雀鯛科的條紋 豆娘魚(Abudefduf vaigiensis)較多。底棲生物有 11 科 20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2 種、海蟑螂科 1 種

蓮花青螺科(Lottiidae)1 種

玉黍螺科 3 種、

耳螺科

(

Ellobiidae

)2 種、鐘螺科 1 種、蜑螺科 4 種、芝麻螺科 (Planaxidae)1 種與骨螺科 3 種,數量則以玉黍螺科的居間玉黍螺最多,其次 為顆粒玉黍螺。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雀鯛科 1 種與塘鱧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9 科 12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1 種、梭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耳螺科 1 種、蜑螺科 1 種、鐘螺科 1 種與 玉黍螺科 4 種。數量則以海蟑螂科最多,其次為顆粒玉黍螺。

綜合七股鹽田濕地兩季調查結果,多樣性指數介於 0.41~2.48 之間;均勻 度度指數 0.11~0.86 之間;科級生物指標(FBI) 介於 0.20(極優良水質)~7.86(非 常嚴重污染水質)之間;生物指數(BI) 介於 7(中度污染)~24(未受污染)之間;

底棲生物整合指標(B-IBI) 介於 2.33(Marginal 已達需復育標準)~4.33(Meets

restoration goals 生態完整無需復育)之間。整體而言,七股鹽田濕地為三處樣 區完整度較好的樣區,但是大寮排水(Q2)與六成排水(Q3)兩側皆已成為水泥 堤岸因此種類數、多樣性指數與生物指數有略低於其他測站的現象,水質與 棲地狀態也較其他測站略差。

(二)曾文溪口濕地與曾文溪河口段 1. 七股海堤一號水門(C1)

七股海堤一號水門旁為草生地環境,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 別為鑽嘴魚科 1 種與鰕虎科 1 種,數量以鰕虎科的彈塗魚較多。底棲生物有 8 科 10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方蟹科 1 種、沙蟹科 1 種、藤壺科 1 種、海蟑螂科 1 種

玉黍螺科 3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玉 黍螺科的顆粒玉黍螺最多。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雀鯛科 1 種與塘鱧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13 科 19 種,分別為角沙蠶科(Goniadidae)1 種、

方蟹科 1 種、沙蟹科 2 種、梭子蟹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蜑螺 科 1 種、蓮花青螺科 1 種、笠螺科(Patellidae)1 種、玉黍螺科 6 種、骨螺科 1 種、織紋螺科(Nassariidae)1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居間玉黍螺最多,其 次為波紋玉黍螺(Littoraria undulata)。

2. 曾文溪七股堤防 1 號水門(C2)

曾文溪七股堤防 1 號水門旁為典型的海濱灘地環境,第一季共調查到魚 類 2 科 3 種,分別為鰕虎科 2 種與鯔科(Mugilidae)1 種,數量以鰕虎科的彈 塗魚較多。底棲生物有 6 科 11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3 種、對蝦科 1 種、梭 子蟹科 2 種、方蟹科 2 種、沙蟹科 2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牡蠣科的黑 齒牡蠣(黑齒牡蠣)最多,其次為長臂蝦科的潔白長臂蝦(P. concinnus)。第二 季共調查到魚類 4 科 4 種,分別為鰻鯰科(Plotosidae)1 種、鰕虎科 1 種、鯛

科(Sparidae)1 種與鯻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13 科 10 種,分別為沙蠶科 1 種、

小頭蟲科 1 種、長臂蝦科 2 種、沙蟹科 2 種、梭子蟹 1 種、藤壺科 1 種、玉 黍螺科 1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紋藤壺最多,其次為僧帽牡蠣。

3. 保護區內的北潮溝匯入保護區處(C3)

本樣點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3 種,分別為鯔科 1 種、鰕虎科 1 種與 鯻科 1 種,數量以鰕虎科的彈塗魚較多。底棲生物有 7 科 8 種,分別為長 臂蝦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梭子蟹科 2 種、方蟹科 1 種、沙蟹科 1 種、海 蟑螂科 1 種與跳蝦科(Talitridae)1 種,數量則以方蟹科的雙齒近相手蟹最多,

其次為長臂蝦科的潔白長臂蝦。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3 種,分別為鰕 虎科 1 種、笛鯛科(Lutjanidae)1 種與鯻科 1 種,數量以鰕虎科的彈塗魚較 多。底棲生物有 7 科 10 種,分別為沙蠶科 1 種、小頭蟲科 1 種、長臂蝦科 2 種、方蟹科 2 種、沙蟹科 2 種、梭子蟹科 1 種與海蟑螂科 1 種。數量則以 方蟹科的斑點擬相手蟹(Parasesarma pictum)最多,其次為的雙齒近相手蟹。

4. 曾文溪國姓橋下游(C4)

本樣點位於國姓橋下游,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6 科 6 種,為海鯰科 (Ariidae)、鰺科(Carangidae)1 種、鰕虎科 1 種、塘鱧科(Eleotridae)、鰏科 (Leiognathidae)1 種與鯛科 1 種,數量以鰕虎科的彈塗魚較多。底棲生物有 10 科 11 種,分別為海蟑螂科 1 種、梭子蟹科 2 種、長臂蝦科 1 種、方蟹科 1 種、沙蟹科 1 種、跳蝦科 1 種、小頭蟲科(Capitellidae)1 種、沙蠶科 (Nereididae)1 種、斧蛤科(Donacidae)1 種與簾蛤科(Veneridae)1 種,數量則 以長臂蝦科的東方白蝦(Exopalaemon orientis)與沙蟹科的弧邊招潮蟹最多,

其次為方蟹科的雙齒近相手蟹。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4 科 5 種,為鰻鯰科 (Plotosidae)1 種、鑽嘴魚科 1 種、鰕虎科 1 種與鰏科 2 種,數量以鰏科的黑 邊布氏鰏(Eubleekeria splendens)較多。底棲生物有 3 科 7 種,分別為長臂蝦

科 2 種、方蟹科 2 種與沙蟹科 3 種。數量則以沙蟹科的弧邊招潮蟹(Uca arcuata)最多,其次為長臂蝦科的潔白長臂蝦。

5. 曾文溪出海口處(C5)

本樣點位於國姓橋下游之曾文溪出海口,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1 科 1 種,為鯔科的綠背龜鮻(Chelon subviridis)。底棲生物有 8 科 12 種,分別為 海蟑螂科 1 種、蜑螺科 1 種、骨螺科 1 種、松螺科(Siphonariidae)1 種、笠 螺科(Patellidae)1 種、蓮花青螺科 1 種、玉黍螺科 4 種與殼菜蛤科(Mytilidae)2 種,數量則以殼菜蛤科的 Brachidontes pharaonis 最多,其次為海蟑螂科、

殼菜蛤科的綠殼菜蛤與玉黍螺科的顆粒玉黍螺。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為鯔科 1 種與塘鱧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9 科 13 種,分別為長臂蝦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蜑螺科 2 種、蓮花青螺 科 1 種、松螺科 1 種、骨螺科 1 種與玉黍螺科 4 種,數量則以玉黍螺科的 波紋玉黍最多,其次為海蟑螂科。本測站在第一季的調查時有大量的 B.

pharaonis 與綠殼菜蛤附著於消波塊上,但是在接連幾個颱風的侵襲下,消 波塊被大量的泥沙掩蓋,而以足絲附著於消波塊的 B. pharaonis 與綠殼菜蛤 也 因 為 大 量 的 拍打 沖 刷 , 使 得 第二 季 未 調 查 到 原本 數 量 非 常 多 的 B.

pharaonis 與綠殼菜蛤。

綜合曾文溪口濕地與曾文溪河口段兩季調查結果,多樣性指數介於 0.95~2.11 之間;均勻度度指數 0.41~0.89 之間;科級生物指標(FBI) 介於 0.69(極優良水質)~6.78(嚴重污染水質)之間;生物指數(BI) 介於 9(中度污 染)~21(未受污染)之間;底棲生物整合指標(B-IBI) 介於 2.00 (Severely degraded 生態受嚴重破壞需進行復育工作)~3.67(Marginal 已達需復育標準) 之間。整體而言,曾文溪口濕地與曾文溪河口段樣區因為到曾文溪的影響,

因此變動較大,曾文溪國姓橋下游(C4)與曾文溪出海口處(C5)都因為受到颱

風的影響,使得測站出現明顯的堆沙,造成部分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消失。曾 文溪國姓橋下游(C4)為本樣區棲地狀態較差的測站,應是該測站底質為泥 沙,因此生物種類數較少,再加上兩季調查僅調查到非常稀少的沙蠶與小 頭蟲,因此評估後的棲地狀態較差。

(三)鹿耳門溪口

1. 潮溝與鹿耳門溪交會處(Lu)

鹿耳門溪兩側皆為堤防,河道中有許多竹編棚架。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4 科 4 種,分別為塘鱧科 1 種、鰕虎科 1 種、鯛科 1 種與鯻科 1 種。底棲生 物有 10 科 13 種,分別為對蝦科 1 種、槍鰕科(Alpheidae)1 種、梭子蟹科 3 種、方蟹科 2 種、斜紋蟹科(Plagusiidae)1 種、海蟑螂科 1 種、玉黍螺科 1 種、殼菜蛤科 1 種、似殼菜蛤科(Dreissenidae)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似殼 菜蛤科的似殼菜蛤(Mytilopsis sallei)最多,其次為海蟑螂科。第二季共調查 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鯔科 1 種與鯻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8 科 10 種,分 別為對蝦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方蟹科 3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殼菜蛤科 1 種、似殼菜蛤科 1 種與牡蠣科 1 種,數量則以牡蠣科的僧 帽牡蠣最多。

(四)鹽水溪口濕地

1. 觀海橋往下游的鹽水溪河段(Y1)

鹽水溪觀海橋下游河段。第一季未調查到魚類。底棲生物有 7 科 10 種,分別為小頭蟲科 1 種、沙蠶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沙蟹科 2 種、地 蟹科(Gecarcinidae)1 種、方蟹科 3 種與玉黍螺科 1 種,數量則以沙蟹科的 弧邊招潮蟹最多。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7 科 10 種,分別為海鯰科(Ariidae)1 種、麗魚科(Cichlidae)1 種、鰕虎科 1 種與絲足鱸科(Osphronemidae)1 種。

底棲生物僅有 3 科 3 種,分別為梭子蟹科 1 種、沙蟹科 1 種與方蟹科 1 種,

數量則以沙蟹科的弧邊招潮蟹最多。

2. 國家公園邊界鹽水溪河段(Y2)

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海鯰科 1 種與麗魚科(Cichlidae)1 種,數量以麗魚科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最多。底 棲生物有 9 科 10 種,分別為小頭蟲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沙蟹科 1 種、

地蟹科 1 種、方蟹科 2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山椒蝸牛科 (Assimineidae)1 種與似殼菜蛤科 1 種,數量則以似殼菜蛤科的似殼菜蛤最 多,其次為小頭蟲科。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塘鱧科 1 種 與鰏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5 科 8 種,分別為沙蠶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方 蟹科 1 種、梭子蟹科 1 種、跳蝦科(Talitridae)1 種、磷蝦科(Euphausiidae)1 種、藤壺科 1 種與似殼菜蛤科 1 種。數量則以藤壺科的紋藤壺最多,其次 為似殼菜蛤科的似殼菜蛤。

3. 嘉南大排與鹽水溪河段交會口(Y3)

嘉南大排與鹽水溪交會處。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4 科 4 種,分別為鰕虎 科 1 種、鰏科 1 種、笛鯛科(Lutjanidae)1 種與鯻科 1 種,數量以鯻科的花身 鯻最多。底棲生物有 8 科 15 種,分別為沙蠶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梭子蟹 科 3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玉黍螺科 5 種、殼菜蛤科 1 種與牡 蠣科 2 種,數量則以海蟑螂科最多,其次為沙蠶科。第二季共調查到魚類 2 科 2 種,分別為海鯰科 1 種與笛鯛科 1 種。底棲生物有 10 科 13 種,分別 為沙蠶科 1 種、纓鰓蟲科(Sabellidae)2 種、小頭蟲科 1 種、對蝦科 2 種、方 蟹科 2 種、跳蝦科 1 種、海蟑螂科 1 種、藤壺科 1 種、玉黍螺科 1 種與牡 蠣科 1 種,數量則以藤壺科的紋藤壺最多,其次為海蟑螂科。

4. 嘉南大排(Y4)

第一季共調查到魚類 3 科 4 種,分別為鰕虎科 2 種、海鯰科 1 種與麗魚 科 1 種,數量以麗魚科的吉利非鯽最多。底棲生物有 10 科 13 種,分別為 長臂蝦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沙蟹科 1 種、方蟹科 3 種、海蟑螂科 1 種、

跳蝦科 1 種、水蠅科(Ephydridae)1 種、划蝽科(Corixidae)1 種、錐蜷科 (Thiaridae)1 種與牡蠣科 2 種,數量則以海蟑螂科最多。第二季共調查到魚 類 5 科 9 種,分別為鯔科 1 種、麗魚科 3 種、塘鱧科 2 種、鰕虎科 2 種與 笛鯛科 1 種,數量以麗魚科的吉利非鯽最多。底棲生物有 6 科 8 種,分別 為沙蠶科 1 種、對蝦科 1 種、方蟹科 2 種、沙蟹科 2 種、海蟑螂科 1 種與 錐蜷科(Thiaridae)1 種。數量則以沙蟹科的弧邊招潮蟹與乳白招潮蟹(U.

lacteal)最多。

綜 合 鹿 耳 門 溪 口 與 鹽 水 溪 口 濕 地 兩 季 調 查 結 果 , 多 樣 性 指 數 介 於 0.57~1.97 之間;均勻度度指數 0.48~0.79 之間;科級生物指標(FBI) 介於 1.77(極優良水質)~7.35(嚴重污染水質)之間;生物指數(BI) 介於 4(嚴重污 染)~15(輕度污染)之間;底棲生物整合指標(B-IBI) 介於 1.00 (Severely degraded 生態受嚴重破壞需進行復育工作)~3.33(Marginal 已達需復育標準) 之間。整體而言,鹿耳門溪口(Lu)與嘉南大排與鹽水溪河段交會口(Y3)的水 質及棲地狀態與七股鹽田濕地,以及曾文溪口濕地與曾文溪河口段的差異 並不大。而觀海橋往下游的鹽水溪河段(Y1)、國家公園邊界鹽水溪河段(Y2) 與嘉南大排(Y4),因為明顯受到民生與事業廢水的影響,使得水質與棲地狀 態明顯較差。而此三處測站也是所有測站中,水質與棲地狀態最差的區域。

本計畫魚類調查 16 個樣區內共記錄 5 目 17 科 33 種魚類,其中特有種有 1 種,為谷津氏絲鰕虎(Cryptocentrus yatsui),而外來種則有 2 科 5 種,以麗魚科 的數量較多,主要都集中在鹽水溪流域下游感潮帶的 Y1 與 Y4 樣區。底棲生物

樣區內調查總共記錄 19 目 35 科 81 種,其中水棲昆蟲 2 目 2 科 2 種、蝦蟹類共 1 目 8 科 27 種、螺貝類共 8 目 17 科 41 種、其他底棲生物環節動物共 8 目 8 科 11 種。未調查到特有種,但是外來種有 5 種。

本計畫調查進行的同時若有遇到釣客則會對對客進行訪談,而釣客訪談的 魚類則有紅糟(銀紋笛鯛)、多鱗沙鮻、嘉鱲、黃鰭鯛、烏格(灰鰭棘鯛或黑棘鯛)、

花身雞魚、石斑、豆仔(鯔科)、狗甘仔(鰕虎科)、星雞魚、鱸魚、黑點仔魚(勒氏 笛鯛)、鮸仔、銀鱗鯧、六帶鰺、土黃仔(日本海鰶或環球海鰶)等。此外,許多 釣客都表示由於受到今年初強烈寒流的影響,導至七股地區的魚類被大量凍死,

而魚類的數量至今仍然偏少,由其在部分地區的數量與往年相差非常多,顯示年 初的強烈寒流確實對七股地區的魚類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此外,在

底棲生物整合性指標法(B-IBI)的評估結果,16 處測站的水體環境評估 結果大多介於 Marginal(已達需復育標準)至 Degraded(生態受破壞難以平衡)等級之間。

C4(

曾文溪國姓橋下游

)測站,兩

季調查皆屬 Severely degraded

等級,顯示此處測站 的棲地狀態較差,Q6

大潮溝(南灣碼頭)第一季調查屬 Meets restoration goals

等級,

屬於棲地較為優良的狀態。由第一季與第二季比較可以發現,大多數測站的底棲生物 整合性指標在第二季都有轉差的現象。若是以區域來看青鯤鯓至七股區域(Q1~Q6)大 多處於 Marginal(已達需復育標準)等級,為棲地狀態最好的區域,而曾文溪流域(C1~C5) 大多介於 Marginal(已達需復育標準)至 Degraded(生態受破壞難以平衡)等級之間,為棲 地狀態次佳的區域。最後,鹿耳門溪至鹽水溪與嘉南排水主要處於 Degraded(生態受破 壞難以平衡)等級,為棲地狀態最差的區域。

由於今年臺灣南部地區在 7 月與 9 月接連受到颱風(尼伯特、莫蘭蒂、梅姬) 的影響,使得棲地與生物群聚產生明顯的擾動,如泥沙與漂流物的堆積、水流的 沖刷等,導致生物的種數或數量產生明顯的變化,由兩季調查結果可看出,大多 數測站的種類數、多樣性指數、豐富度指數與均勻度指數在第二季都呈現下降的 狀態,而底棲生物整合性指標也有同線的情形,顯示颱風確實對於棲地與生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