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按性別分析

圖 4.5 到圖 4.7 分別為以性別區分之北部都會區、中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的毒品

犯罪人數分析。從這些圖能夠清楚地知道,北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人數中,男性比例佔 86%,女性比例佔 14%;中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人數中,男性比例佔 88%,女性比例佔 12%;南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人數中,男性比例佔 87%,女性比例佔 13%。由此可見,

無論是北部都會區(臺北、新北、桃園)、中部都會區(臺中)或是南部都會區(臺南、高雄),

男性人口使用毒品而導致其犯罪的程度,都遠較女性為高,占各都總犯罪人口比例約 86%以上。顯見性別是毒品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 4.5 以性別區分之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6 以性別區分之中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7 以性別區分之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第三節 按年齡分析

圖 4.8 到圖 4.10 分別為以年齡區分之北部都會區、中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的毒品 犯罪人數分析。從這三張圖來看,北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人數中,我們發現 24 歲到 50 歲者佔犯罪人數的比例最多,約有 72%,其中又以 30 歲以上未滿 40 歲者的 43%比例 最高,佔了將近一半,50 歲以上的毒品犯罪者最少,只有 7%;中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 人數中,也是 24 歲到 50 歲者佔犯罪人數的比例最多,較北部都會區稍高,約有 84%,

其中也以 30 歲以上未滿 40 歲者的 48%比例最高,也是佔了將近一半的犯罪人數,50

歲以上的毒品犯罪者最少,也是只有 7%;南部都會區的毒品犯罪人數中,也是 24 歲到 50 歲者佔犯罪人數的比例最多,與北部都會區相同,約有 82%,其中也以 30 歲以上未 滿 40 歲者的 44%比例最高,也是佔了將近一半的犯罪人數,南部都會區也是 50 歲以上 的毒品犯罪者最少,有 9%,在比例上較北部都會區和中部都會區稍多。因此,從年齡 方面分析,無論是北部都會區(臺北、新北、桃園) 、中部都會區(臺中)或是南部都會區 (臺南、高雄),30 歲以上未滿 40 歲人口使用毒品犯罪的程度都較其它年齡層為高,占 各都總犯罪人口比例約 50%左右,可見該年齡層屬於高危險群的毒品犯罪年齡層。

圖 4.8 以年齡區分之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9 以年齡區分之中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10 以年齡區分之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第四節 按教育程度分析

圖 4.11 到圖 4.13 分別為以教育程度區分之北部都會區、中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 的毒品犯罪人數分析。從這三張圖來看,我們發現,北部都會區以國中以下教育程度因 使用毒品造成犯罪的比例最高,約 50%;中部都會區也是以國中以下教育程度者毒品犯 罪的比例最高,達到 70%,南部都會區亦是以國中以下教育程度者毒品犯罪的比例最 高,達到 55%,基本上,北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國中以下教育程度之毒品犯罪者較中 部都會區低了 15%至 20%,也就是說,中部都會區在此層的毒品犯罪比例比南北兩大 都會區高出許多,超出 20%左右,值得我們去注意。從圖中顯示,都是國中以下教育程 度使用毒品犯罪之人口最多、高中程度次之、大專以上者最少,顯見教育程度越高,使 用毒品犯罪之自制力越強。另外,就都市化的程度與國中教育程度以下之關聯性而言,

北部都會區都市化的程度最高,也造就了國中教育程度以下者毒品犯罪的比例為三大都 會區中最低。由此可見,都市化程度越高地區,因為教育程度越高,因之越不易造成毒 品犯罪。

圖 4.11 以教育程度區分之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12 以教育程度區分之中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13 以教育程度區分之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第五節 按職業分析

圖 4.14 到圖 4.16 分別為以職業區分之北部都會區、中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的毒 品犯罪人數分析。從職業方面分析,我們發現,北部都會區中無業者與從事勞力方面工 作的操作工、體力工等從業人員,使用毒品犯罪的比例最高,兩者總和約有 78%;中部 都會區亦然,兩者總和高達 88%,較北部都會區高出 10%,而無業者使用毒品導致犯 罪的人數居然高達 55%,其比例遠高於北部都會區與南部都會區在此項目的比例,是否 是因為中部都會區的失業人數較南北兩大都會區來的多而產生這樣的現象,值得深思。

南部都會區中亦是無業者與從事勞力方面工作的操作工、體力工等從業人員,使用毒品 犯罪的比例最高,兩者總和約有 85%,在三大都會區中排名第二;除此之外,我們也觀 察到,越是偏向服務性質的工作,或是越高階工作的經理人、專業從業人員,使用毒品 犯罪之比例越低,而無業或是越是從事體力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毒品犯罪之比例越高,

尤其是無業者,在職業類別中嚴然成為可能因毒品而犯罪的高危險群。

圖 4.14 以職業區分之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15 以職業區分之中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圖 4.16 以職業區分之南部都會區毒品犯罪人數分析

從以上第二節到第五節的分析中,我們歸納出,以男性、30 歲至未滿 40 歲者、國 中教育程度以下與無業或從事體力方面工作者,是使用毒品導致犯罪者的高危險群。就 性別的角度而言,男性通常背負著養家活口的責任以及男兒有淚不輕彈之傳統觀念的影 響,造成其所承受的壓力較女性為高,在無適當紓壓管道之下,藉由毒品逃避問題,就 成為其合理化的藉口。就年齡的角度分析,30 歲至未滿 40 歲為家庭與社會的中流砥柱,

負擔經濟狀況的壓力通常較大。男性者與 30 歲至未滿 40 歲的青壯年者,面對壓力時,

如果沒有適當的管道宣洩與紓壓,在此時又不小心接觸了毒品,很容易會因為毒品一時 的誘惑而誤入歧途,進而犯罪。就教育程度分析,教育程度越高者,通常所吸收的知識 與接收的資訊越廣,對於毒品的危害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自然而然地就比較不會輕易地 去觸碰毒品,當然也就不會有毒品犯罪的行為發生,又因為物以類聚或是工作之故,身 邊的友人與同事使用毒品的比例也較少,接觸毒品的機會自然較少,身邊的友人與同事 使用毒品的比例若較多,接觸毒品的機會自然也較多。最後,就職業類別分析,無業、

從事體力工作者使用毒品導致犯罪之比例最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對毒品的認知不 足,所接收的資訊較少,且周遭環境與同儕的影響力較大,導致容易接觸毒品進而犯罪。

另外,越是從事專業工作與專業技術者,與教育程度的水平具有高度的相關,也就是說,

這類型的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知識水準,自然需要教育程度較高者從事,而它們對於毒 品的知識也較多,所以也就比較不太可能接觸毒品,因為毒品而犯罪的情況也就比較少 了。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相關資訊的教育宣導,平衡、提升三大都會區的教育水準的教育方式實為治本的方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過去雖然已經有很多毒品犯罪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也確實讓我們對於毒品相關議題 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提供了許多寶貴的預防與防治建議,然而,由於研究上資料的 限制,還是有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本文的研究亦然。由於都會區的人口眾多,因此 本文專門針對三大都會區分析毒品犯罪的人口結構來找出毒品犯罪之高危險群,以提 出有效對策,卻忽略了都市化不足之城市或鄉村人口在毒品犯罪的人口結構上是否會 具有相同的結論。另外,同樣用於都會區預防、防治與戒治毒品犯罪者的治本方法,

在都市化不足的城市或是鄉村是否適用,都是我們必須要再深入研究才是,所以,後 續研究建議的延伸,可專門針對都市化不足之區域或鄉村人口,分析其毒品犯罪者的 結構,以有效找出其毒品犯罪防治的合適方法。此外,我們亦可就八大行業之密度,

工商業的分布狀況,個人的交友狀況或是販毒集團的成長規模因素等納入考慮,進行 後續的研究。

最後,期望藉由本文之研究,能提供警政機關針對北中南都會區容易使用毒品導致 犯罪的高危險背景進行防範,進而減少因施用毒品而產生的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潘昱萱,(2004),犯罪少年用藥盛行率與社會及心理危險因子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管 制藥品管理局出版。

賴擁連,(2000),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謝其達,(2009),毒品犯罪處遇之省思與展望─以我國緩起訴政策與美沙冬替代療法為 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vis, H.,(1996), Drugs and Life, 3rd ed,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Lockley, P., (1995), Counseling Heroin and Other Drug User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Kastelic, A., (2001),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ug Abuse, September.

Yochelson, S., & Samenow, S.,(1976), The Criminal Personality: A Profile. Northvale, N.

J.: Jason Aronson Publishing, In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