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揮桿動作之動力學分析

倍BW。高爾夫選手比較接近 Faldo(1997)與 Foston(1996)指出在頂點時應 有 80%至 90%重量在右腳上。而木球選手不只與兩位學者論點相異,甚至在上 用力偏向左腳。兩位選手與 Faldo(1997)與 Foston(1996)指出下桿時重心逐 漸左移,至擊球時應兩腳平均站穩,且重量稍微放在左腳上的觀點不同。

結束收桿時,由表 4-7 所示,高爾夫選手右腳0.262倍BW,左腳為0.757 倍BW,木球選手右腳0.359倍BW,左腳為0.654倍BW,因此本研究兩位選手 在收桿時的地面反作用力皆以左腳為主。Faldo(1997)與 Foston(1996)指出 由於慣性作用至收桿時重心會繼續左移,最後身體重量應 90%在左腳。

比較圖 4-9 的曲線圖,了解到本研究高爾夫選手地面反作用力的變化情形,

於準備姿勢時地面反作用力微偏左腳,而後上桿施力漸移轉於右腳,左腳逐漸 放輕,至上桿頂點時右腳有一較大力量,左腳則是最放輕的狀態,然後下桿前 期右腳迅速放輕,下桿加速期右腳開始加重力量,而左腳則是穩定地加大力量,

最後在擊球瞬間前左腳與右腳產生最大施力,接著至送桿前期後左腳施力立刻 驟降,右腳也驟降,送桿後期重量迅速集中在左腳,結束收桿。

依據圖 4-10 的曲線圖,了解到本研究木球選手準備姿勢時地面反作用力比 高爾夫選手更偏左腳,而後上桿漸施力於右腳,左腳逐漸放輕,然而與高爾夫 選手不同的是木球選手至上桿頂點前右腳施力有上升再下降之趨勢,左腳則下 降再上升,所以在上桿頂點時木球選手有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在左腳,下桿時 右腳變化不大,下桿擊球前右腳開始放輕,而左腳則是先下降再上升,最後在 擊球前左腳產生最大施力,接著至送桿前期左腳施力立刻驟降,右腳也微降,

送桿後期重量迅速集中在左腳,結束收桿。

許義章(2005)指出下桿時須將重心移至左腳,產生桿頭加速擊至球時,

左腳由地面反作用力反應之力量及衝量為最大。劉玉仁與邱宏達(2006)指出 在擊球瞬間之前,左腳所承受的地面正向作用力,在使用 1 號木桿約為 1.10±0.06 倍 BW。本研究中高爾夫選手左腳施力最大值為0.909倍BW,木球選手為1.032 倍 BW。劉玉仁等(2002)指出藉由左膝伸展與左腿迴旋的啟動,引發臀部與 軀幹迴轉並且很ㄧ致的傳遞動能到桿頭以撞擊球體。因此左腳在揮桿過程中扮 演著穩定與支撐身體軀幹的角色,然而本研究高爾夫選手揮桿動作較其他學者 的結果與論點不同之處,為高爾夫選手在右腳最大值高達0.998倍 BW,比左腳 的最大值0.909倍BW大。

第三節 揮桿動作上肢肌群肌電分析

一、上肢肌群在各分期之平均肌電振幅

研究結果數據呈現,高爾夫上肢肌群在每個不同動作時期之平均肌電振幅

如表 4-8,木球上肢肌群在每個不同動作時期之平均肌電振幅如表 4-9。

表 4-8 高爾夫選手上肢肌群在各分期之肌電振幅(% MVC)

分期 上桿期 下桿期 下桿加速期 送桿前期 送桿後期 平均 RB 6.06±0.33 3.81±0.72 2.52±0.24 2.61±0.25 1.16±0.13 3.23 RT 2.67±0.23 26.72±3.45 58.30±6.42 53.57±6.00 17.37±2.16 31.73 RWF 3.26±0.14 14.59±1.37 70.00±8.85 73.90±8.93 8.59±0.97 34.07 RWE 6.28±0.34 7.02±0.42 4.23±0.32 4.24±0.38 3.73±0.43 5.10

LB 0.73±0.04 1.77±0.27 6.89±1.97 16.43±4.79 4.41±0.75 6.05 LT 17.03±1.57 33.79±3.62 20.64±2.69 26.96±5.51 5.64±0.94 20.81 LWF 2.27±0.20 8.01±0.95 16.07±1.85 13.82±1.63 5.08±0.55 9.05 LWE 5.43±0.43 5.29±0.36 9.33±0.95 16.75±2.27 11.80±1.46 9.72

表 4-9 木球選手上肢肌群在各分期之肌電振幅(% MVC)

上桿期 下桿期 下桿加速期 送桿前期 送桿後期 平均 RB 1.96±0.16 2.92±0.35 6.87±1.05 15.02±3.73 2.35±0.46 5.82 RT 1.66±0.17 15.61±2.48 29.15±5.34 23.47±4.70 14.97±2.24 16.97 RWF 7.32±0.61 10.85±3.74 22.48±3.97 52.93±5.84 31.12±2.73 24.94 RWE 15.25±1.15 3.12±0.97 3.68±0.53 16.39±2.36 7.76±1.93 9.24

LB 1.56±0.13 2.55±0.99 7.03±2.15 24.27±3.46 8.48±2.44 8.78 LT 12.38±1.09 22.70±6.81 33.43±5.90 21.59±4.96 4.31±0.94 18.88 LWF 12.63±1.55 22.16±6.54 32.95±2.75 36.25±6.12 27.58±5.41 26.31 LWE 27.53±1.53 9.39±1.45 13.17±2.24 31.70±2.22 24.36±2.15 21.23

0

二、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上肢肌群在各動作分期平均肌電振幅之比較分析

(一)上桿期

RB RT RWF RWE LB LT LWF LWE Golf

0 5 10 15 20 25 30

%MVC

肌群

Golf Woodball

圖 4-13 上桿期,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上肢肌群之肌電振幅比較

由圖 4-13 發現上桿期間,高爾夫選手於左手肱三頭肌呈現較高的肌電振 幅,而木球選手其餘肌群則比高爾夫選手大,甚至右手伸腕肌與左手伸腕肌呈 現較高的肌電振幅,與胡正明(2006)指出大專男、女高爾夫選手在上桿期呈 現腕關節肌群首先活化有相類似的情形。

另外,從圖中發現木球選手在上桿時左手肌電振幅比右手大,表示左手支 撐球桿的力量較大。因此整個上桿過程中,高爾夫選手主要以左手肱三頭肌施 力上桿,而木球選手則因木球桿重量比高爾夫球桿重,因此腕關節需有較大的 施力來穩定球桿,且有較大力量在左手。

(二)下桿前期

由圖 4-14 發現下桿前期,高爾夫選手與木球選手的上肢肌群肌電振幅皆比 上桿期大。尤以高爾夫選手的右手與左手肱三頭肌肌電振幅較大,而木球選手 較大肌電振幅依序為左手肱三頭肌、左手屈腕肌與右手肱三頭肌。胡正明(2006)

指出在下桿期加入前導手(左手)與後繼手(右手)肘關節的肱三頭肌活化來

振幅皆比下桿前期大。Naruhiko 等(1977)的研究提到下桿動作時會有手腕的

(五)送桿後期

RB RT RW F RW E LB LT LW F LW E Gol f

0 5 10 15 20 25 30 35

%MVC

肌群 Golf Woodball

圖 4-17 送桿後期,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上肢肌群之肌電振幅比較

由圖 4-17 送桿後期,非常明顯地發現木球選手除了右手肱三頭肌與左手肱 三頭肌外,其餘上肢肌群肌電振幅皆比高爾夫選手來的大。顯示後續球桿收桿 的動作,因木球球桿較重,導致上肢肌群的施力,方能持續固定整個收桿動作,

而高爾夫選手則顯得放鬆許多。

三、上肢肌群最大肌電振幅出現時間及大小

如表 4-10,發現高爾夫與木球選手在各時期肌肉達最大振幅的情形,敘述 如下:上桿時高爾夫選手右手肱二頭肌、左手肱三頭肌達最大振幅,下桿時加 入右手伸腕肌、右手肱三頭肌,擊球瞬間為左手屈腕肌,送桿前期為右手屈腕 肌,送桿後期為左手肱二頭肌、左手伸腕肌。木球選手則為上桿時左、右手的 伸腕肌達最大振幅,下桿時木球選手右手肱三頭肌與左手肱三頭肌依序加入振 幅最大值,擊球瞬間為左手屈腕肌,送桿前期為右手肱二頭肌、右手屈腕肌、

左手肱二頭肌。而高爾夫球選手的上肢肌群最大振幅較大值為右手屈腕肌達

60.69%MVC,較小值為右手伸腕肌 9.87%MVC,木球選手的上肢肌群最大振幅

較大值為右手屈腕肌達60.69%MVC,較小值為右手肱二頭肌 17.03%MVC。

表 4-10 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上肢肌群最大振幅出現時間及大小 LWF 17.23±1.80 1.37±0.07 擊球瞬間 44.96±16.15 1.44±0.46 擊球瞬間 LWE 46.61±8.85 1.49±0.02 送桿後期 40.27±2.40 0.98±0.66 上桿期

下桿前期,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之雙手腕關節比值比雙手肘關節小,較接近 於 1,因此腕關節有共同收縮之現象,而高爾夫左手肘關節依舊保持 19.14的高 比值,呈現肱三頭肌作用較大、肱二頭肌放鬆的情形。下桿加速期中,高爾夫 選手的右手肘關節與腕關節比值迅速攀升,顯示右手肱三頭肌、右手屈腕肌增 加右手的力量,且表 4-10 肌群最大振幅出現的時間為右手肱三頭肌(1.36s)、

右手屈腕肌(1.38s),造成右手手臂有依肘關節、腕關節的順序加速揮桿的動作,

而木球選手的關節活動則比起高爾夫選手,屬於較穩定的力量(比值較小)。 送桿前期,高爾夫選手之右手肘與腕關節依舊保持高比值,左手則趨於穩 定球桿,而木球選手之雙手肘與腕關節比值皆趨近於 1,有共同收縮之現象。

送桿後期則高爾夫選手右手肘關節比值變小為14.94,右手肱三頭肌之平均肌電 振幅有變小,但仍比肱二頭肌來得大。木球選手右手肘關節比值則變大,因送 桿前期,右手肱二頭肌作用提升幫住穩定較重的球桿,所以此時比值接近 1,

但送桿後期右手肱二頭肌再度放鬆,所以比值又變大。而在送桿中,高爾夫選 手的左手腕關節比值小於 1,表示左手伸腕肌作用會大於屈腕肌,木球選手的 左手肘關節比值小於 1,表示左手肱二頭肌作用會大於肱三頭肌。

表 4-11 高爾夫與木球選手上肢肌群共同收縮型態

關節 項目 上桿期 下桿前期 下桿加速期 送桿前期 送桿後期

高爾夫 0.44 7.01 23.16 20.50 14.94

右手肘

木球 0.85 5.35 4.25 1.56 6.37

高爾夫 0.52 2.08 16.54 17.43 2.31

右手腕

木球 0.48 3.48 6.10 3.23 4.01

高爾夫 23.35 19.14 2.99 1.64 1.28

左手肘

木球 7.92 8.89 4.75 0.89 0.51

高爾夫 0.42 1.51 1.72 0.82 0.43

左手腕

木球 0.46 2.36 2.50 1.14 1.13

第四節 結語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分析高爾夫與木球選手在全揮桿動作之運動學、動力 學、上肢肌群肌電之參數,並比較其差異,因此將實驗所得的結果分析討論後,

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揮桿動作中的揮桿時間,高爾夫與木球選手皆需擁有自身穩定的節奏,採 取上桿慢、下桿快的方式揮擊球,而由於高爾夫與木球揮桿的方式及球桿 重量之不同等原因,造成高爾夫選手比木球選手上桿較慢、下桿較快。

二、身體旋轉上,高爾夫選手比木球選手製造更多旋轉;桿頭速度上,高爾夫 球的桿頭速度比木球快。然而本實驗的高爾夫選手較其他研究者之高爾夫 選手慢,可以深入探究原因,幫助該選手提升球桿速度。

三、本研究的高爾夫與木球選手在揮桿動作上皆有高度的穩定度,及本身揮桿 的特殊性。高爾夫選手在擊球瞬間,右腳比左腳有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而木球選手在上桿頂點時重心雖在右,但軸頂點在左,有較大之地面反作 用力在左腳,另外木球選手在下桿前期,揮桿軌跡會將桿頭往前移再下桿,

並採擊球之側面,讓球以側旋的方式擊出。

四、上肢肌群肌電分析,高爾夫選手在上桿時以左手肱三頭肌為主,下桿加速 期與送桿前期,為了增加桿頭速度,因此右手屈腕肌與右手肱三頭肌有較 大的肌電振幅,加速手臂、手腕之動作;而木球選手以雙手伸腕肌帶動上 桿,以雙手肱三頭肌帶動下桿,在送桿前期才有明顯右手屈腕肌的肌電振 幅,另外送桿前期與後期,木球選手的肌群仍較高爾夫選手作用情形大,

表示球桿的重量使得木球選手手臂必須付出更多穩定的力量。

第二節 建議

最後對於球友、選手、教練、研究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本研究對於高爾夫與木球提出初步的比較,在同樣地皆是揮桿動作,但由 於球桿、球、場地等物理因素上不同造成相異,但了解本研究後更可以在 揮桿時間、軸頂點、身體重心、身體旋轉角度、揮桿軌跡、地面反作用力 及上肢肌群的用力情形等影響揮桿的要素多加注意。

一、本研究對於高爾夫與木球提出初步的比較,在同樣地皆是揮桿動作,但由 於球桿、球、場地等物理因素上不同造成相異,但了解本研究後更可以在 揮桿時間、軸頂點、身體重心、身體旋轉角度、揮桿軌跡、地面反作用力 及上肢肌群的用力情形等影響揮桿的要素多加注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