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操作輔助策略

6.2 操作點預測輔助機制

雖然虛擬操作點影像輔助機制能夠有效地降低循軌誤差,但是必須在影像定 位正確之前提下才能有預期的效果,如果在影像定位產生誤差的情況下,就會造 成嚴重誤差,所以在此提出另一較適用於一般環境中的操作點預測輔助策略機制,

以克服網路影像定位對輔助機制之限制,架構如圖 6-8 所示。

圖 6-8 操作點預測輔助機制架構圖

首先系統會根據操作者對第一個物件循軌的結果進行記錄,由於一般人在操 作時如果預期會有網路延遲的影響,往往會有先給予些微命令,然後等待其結果 再判斷接下來動作的情況產生,不過由於系統需要紀錄操作者的反應時間與網路 對操作者造成的影響,所以此時操作者在進行第一個物件循軌時,必須盡量給予 固定的位置命令,當操作者看到操作點正好到物件的終點時,將搖桿放開,如此 就能提供系統需要的必要資訊即圖 6-8 中之 human factors information 部分,操 作情形如圖 6-9 所示。

74

圖 6-9 操作點預測之學習機制

如此動作的意義在於,當操作者看到操作點到達目標時,將搖桿放開或往反 方向下位置命令,可以預期的是,操作點會因為網路延遲對操作者造成的影響,

超過預期的位置,然而在這樣前提下的循軌誤差,其實就代表著:如果操作者某 個時刻希望操作點停止,此段距離即代表操作者當初要在多遠之前將搖桿放開。

因此,在此操作規則下,第一段循軌誤差包含了操作者的反應時間與網路延 遲影響的資訊,另外要納入考量的就是操作點目前的移動速度,由於操作點的移 動速度並不會永遠與第一次循軌時之速度相等,所以在預測操作點時,我們必須 預測未來操作點之平均速度,以估測出操作前置量。預測操作點之概念如圖 6-10 所示:

75

圖 6-10 預測操作點之概念示意圖

①:當操作者看到操作點以平均速度𝑉

𝑜𝑝

移動至第一個線段之終點時,停止操作 命令。可以預期的是,此時在受控端之操作點實際位置會因為網路延遲的關係距 離第一個線段之終點𝑆

𝑑

= 𝑉

𝑜𝑝

⌈𝑇

𝑑

/𝑇

𝑠

⌉。𝑇

𝑠

為系統中斷時間。

②:由於從實際看見到真正停止操作需要經過一段視覺反應時間𝑇

𝑟

,在這段時 間內所行進之距離為操作者反應時間造成之距離誤差𝑆

𝑟

= 𝑉

𝑜𝑝

⌈𝑇

𝑟

/𝑇

𝑠

⌉。

③:當操作者真正放開搖桿時,搖桿之操作命令會以漸進的方式歸零,這段時 間內造成之距離誤差為𝑆

𝑗𝑠

④:最後,可得到在等速循軌下,由網路延遲、操作者反應時間與搖桿歸零反 應時間內造成的循軌誤差 S = 𝑆

𝑑

+ 𝑆

𝑟

+ 𝑆

𝑗𝑠

。此前置量之意義即代表,未來在操 作時需要多少距離之前”提早”停止操作。

接著,對操作前置量S 進行分析。由上述可得知:

𝑆 = 𝑉

𝑜𝑝

⌈𝑇

𝑑

+ 𝑇

𝑟

𝑇

𝑠

⌉ + 𝑆

𝑗𝑠

(6-9) 而本實驗中搖桿操作命令範圍為0~4 pixel,第一次操作時操作者會將操作速度維

76

持在𝑉

𝑜𝑝

= 3 或 4 之間;往返網路延遲 RTT 為 450 ms,所以單程延遲時間𝑇

𝑑

225 ms,而人類視覺反應時間𝑇

𝑟

約為 150 ms [10],系統之中斷時間𝑇

𝑠

= 50 𝑚𝑠。

所以由上述條件代回(6-9)式中可得:

S = [(3 or 4) ⌈225 + 150

50 ⌉ + 𝑆

𝑗𝑠

] = [(24~32 pixel) + 𝑆

𝑗𝑠

]

(6-10) 由實驗結果(6.4.2 節)可得知,第一次操作時之循軌誤差一般亦約在24~32 pixel之 間,所以可發現𝑆

𝑗𝑠

對S之影響可忽略,最後可將操作前置量 S 表示如下:

𝑆 = 𝑉

𝑜𝑝

⌈𝑇

𝑑

+ 𝑇

𝑟

𝑇

𝑠

⌉ = 𝑉

𝑜𝑝

𝑁

(6-11) N:操作點超過第一個線段終點後,在停止操作前操作點位移之次數

然而操作者之操作命令會隨時間改變,所以必須根據不同之操作點移動速度 𝑉

𝑜𝑝

決定其前置量 S。由上述之條件可得知,一般 N 值為⌈

225+150 50

⌉ = 8,所以在操 作點維持等速之情況下,取前八個操作點位移量之平均值,做為未來八個中斷時 間內之平均速度,並以此估測速度𝑉

𝑜𝑝

決定此時之操作前置量S = 𝑉

𝑜𝑝

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