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策模擬分析

經濟模型在完成靜態測驗與基準預測後,可以計算各個內、外生變數的 衝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程度,或稱之敏感度分析。為瞭解政府以移轉性支出 方式發放消費券,對於總體經濟之衝擊效果,本文主要從三種角度分析。第 一,在相同的預算支出金額下,以消費券的形式相較於採用政府消費與政府 投資,其效果有何不同?第二,既定預算支出金額下,發放消費券的實施期 間長短,對總體經濟效果的差異為何?第三,若政府於尋求當期新增財源作 為支應,消費券的財源融通採取租稅與舉債兩種方式,其經濟效果有何不 同?政策模擬的預測區間為 2009 年第 1 季至 2012 年第 4 季,而政策假設所 模擬的結果稱為替代預測。

4.1 ߆عঐ෱ă߆عԸྤᄃঐ෱ד߆ඉ۞གྷᑻड़ڍ

以擴大政府支出方式作為提振景氣工具,是凱因斯學派所提倡的功能財 政主張,而政府支出依據其經濟性質分類又可分為政府消費、政府投資與移 轉性支出,其對總體經濟產生的效果各異。台灣因應 2008 年金融海嘯衝擊 造成的經濟衰退,採取發放消費券的移轉性支出方式,期望藉由刺激消費以 振興經濟,但在政策初步推出之時,即引起各界討論,更質疑移轉性支出不 如政府消費與投資直接,且經濟效果較難掌握,須視民眾消費習慣與消費券 流通次數而定,其對提振經濟效果相對較不確定。

為了解不同政府支出形式對經濟效果的差異,在政策模擬部分,本文假 設政府擴大政府支出以振興經濟,實施方式分別為增加政府消費、政府投資 與以移轉性支出發放消費券,預算金額皆為 856.5 億,為使模型簡化而假設 僅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預算支出,並且屬於暫時性支出增加。另外,消費 券發放將藉由政府對家戶的移轉性支出增加,使家戶可支配所得直接獲得挹 注,因此,此部分的政府對家戶移轉性支出需納入考量。本文在設定時,依 照 96 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 得家戶與平均所得的家戶,平均每戶人口各為 4.28、1.92 與 3.84 人,由於每

人可收到 3,600 的消費券,故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得家戶與平均 所得的家戶,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將各增加 15,408 元、6,912 元與 12,024 元。

將政策模擬分析結果的替代預測值減去基準預測值,可得出政策衝擊效果,

重要變數的敏感度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5。

在三種政府支出型態中,以消費券政策對於促進所得分配的效果最佳。

至於,政府消費與投資增加,雖亦能降低所得不均度,但效果則未如消費券 政策。就移轉後可支配所得而言,三種政府支出皆能提升家戶的可支配所 得,在 2009 年是以消費券政策對家戶的移轉後所得增加最大,但至 2010 年 後是政府投資的效果最大。以四個預測年度的所得增量之和,亦顯示政府採 取直接性的對家戶移轉支出,對家戶所得增加的幫助較大。因此,若從所得 分配的層面觀之,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政策,相對其他兩種政府支出形式,對 平均所得分配而言較佳。

至於消費券在振興經濟的主要目標上,對整體 GDP 的提升效果,卻反 而未如政府投資與消費,而且,在 2009 年的經濟成長率僅提升 0.21%。移轉 性支出僅有對民間消費的誘發效果,相較其他兩種政府支出較大,但對民間 固定資本形成與淨出口的效果,卻不如政府消費與投資,此因移轉性支出對 民間固定資本形成無法直接產生激勵作用,且產出擴張的乘數效果較小。值 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政府投資或消費對 2010 年後的經濟成長率都無法產生 有效提升,反而較基準預測低,顯示擴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僅能於短期產生激 勵作用,長期而言,無法維持正向成長動能。

在物價方面,三種政府支出類型皆會促使代表上游廠商價格的躉售物價 呈現短期上升、長期下降,主要是因短期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大,使物價上 升;而長期因產出增加,降低了間接稅的租稅負擔率,可使躉售物價下降。

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方面,則主要因需求擴大,使消費者物價長短期皆呈現微 幅上揚。其中,消費券政策則因需求擴張程度相對較政府投資與消費小,因 此躉售物價與消費者物價的變動程度也相對較小。

在金融市場部分,金融性資產與 M1B 變數,由於政府增加投資時的經 濟成長較大,因此增加其幅度最多,而消費券政策對其正向效果則最小。而 存放款利率受到政府支出增加的效果,皆符合預期,呈現微幅上揚。

ܑ 5 ߆عঐ෱ă߆عԸྤᄃঐ෱ד߆ඉ۞གྷᑻड़ڍĞആ΃࿰ീഴૄ໤࿰ീğ 2009 4,362 4,414 11,088 0.0054 0.0055 0.0005 78 81 65 0.0304 0.0366 0.0036 2010 6,794 7,236 10,214 0.0072 0.0080 0.0009 126 133 106 -0.0056 -0.0006 0.0015 2011 8,414 9,356 9,878 0.0062 0.0075 0.0014 159 174 143 -0.0224 -0.0195 -0.0021 2012 9,240 10,735 9,939 0.0046 0.0064 0.0034 182 206 181 -0.0338 -0.0330 -0.0061 變數 2009 1,662 1,711 8,010 950 977 5,932 1,106 1,110 230 127,735 131,027 26,855 2010 944 1,100 1,971 458 546 870 1,269 1,376 456 49,043 60,617 33,683 2009 -0.0106 -0.0109 -0.0719 0.9758 1.0010 0.2052 -54,087 -57,255 -84,731 15,858 20,894 3,589 2010 -0.0038 -0.0046 -0.0054 -0.6311 -0.5673 0.0489 13,369 14,305 1,874 15,944 19,643 6,792 2011 -0.0020 -0.0029 -0.0032 -0.1076 -0.1025 0.0254 13,310 13,870 2,601 13,474 16,749 9,191 2012 -0.0008 -0.0017 -0.0018 -0.0927 -0.0861 0.0146 13,321 13,416 3,214 10,530 13,743 10,925 變數 2009 0.0204 0.0208 -0.0074 192 191 43 10,206 10,172 2,320 -0.0188 -0.0191 -0.0211 2010 0.0069 0.0098 0.0046 233 252 88 9,626 10,433 4,149 -0.0148 -0.0166 -0.0112 2011 -0.0038 -0.0017 0.0079 246 282 130 9,081 10,463 5,508 -0.0105 -0.0131 -0.0089 2012 -0.0060 -0.0045 0.0076 233 285 168 8,386 10,222 6,528 -0.0072 -0.0102 -0.0085 變數 2009 0.0048 0.0050 0.0006 0.0001 0.0001 0.0003 0.0002 0.0001 0.0001 -0.029 -0.036 -0.003 2010 0.0100 0.0107 0.0027 0.0003 0.0003 0.0010 0.0003 0.0002 0.0002 -0.001 -0.004 -0.002 2011 0.0134 0.0150 0.0060 0.0003 0.0003 0.0016 0.0013 0.0013 0.0012 -0.002 -0.004 -0.002 2012 0.0153 0.0178 0.0101 0.0005 0.0005 0.0020 0.0026 0.0027 0.0019 -0.002 -0.004 -0.002 變數 2009 52,436 54,168 10,811 1.1030 1.6336 0.2430 -0.9932 -0.9946 -0.2005 0.0214 0.0251 0.0024 2010 31,107 36,441 15,831 0.3356 0.7035 0.2895 -0.2939 -0.3631 -0.2464 0.0062 0.0120 0.0024 2011 19,550 26,004 18,476 0.3059 0.4572 0.2251 -0.1529 -0.2262 -0.2038 -0.0172 -0.0130 -0.0003 2012 11,415 18,512 20,152 0.2104 0.2891 0.2125 -0.0448 -0.1204 -0.1436 -0.0330 -0.0309 -0.0041 變數 2009 62,641 64,339 13,130 3,340 3,439 16,395 1,134 1,167 7,081 2,380 2,448 12,474 2010 40,735 46,874 19,980 1,254 1,547 867 407 509 169 937 1149 548 2011 28,629 36,465 23,983 868 1,172 850 246 352 146 630 854 583 2012 19,800 28,732 16,679 530 852 804 121 231 119 363 600 56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勞動市場方面,失業率在消費券政策實施初期,由於所得不均度降低幅 度較大,有利於低所得者改善動條件,因此失業率有較大之降幅,但此僅具 短期效果,自 2010 年後,仍是以政府投資對降低失業的效果較大,且政府 投資增加時,平均薪資增幅也較高,此亦符合預期結果,顯示惟有從經濟基 本面著手擴大投資,才能增加勞動需求,改善失業情況。故由上述分析可知,

政府採取消費券政策,目的雖在振興經濟,但其對提升經濟成長的效果相對 有限,反而在所得分配的改善能有正面效果。

4.2 ঐ෱ד၁߉ഇมࠎ˘؞ᄃˬ؞۞གྷᑻड़ڍ

消費券目的是作為提振景氣的藥方,當藥方是採取強而急的方式,將有 別於緩而徐的結果。因此,為分析在既定的預算金額下,消費券集中於短期 實施,與實施期間拉長,預算平均分攤於各期,對經濟產生的不同效果。

本文在此部分模擬分析實施期間為 2009 年第 1 季,預算金額 856.5 億,

家戶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設定同前面的情境 1-3;若為實施期間平均分攤於 2009 年第 1 季至第 3 季,每季預算金額為 285.5 億。另外,關於家戶自政府 的移轉性收入設定,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得家戶與平均所得的家 戶,每季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將分別較基準預測值額外增加 5,136 元、2,304 元與 4,008 元。本文將模擬結果的替代預測值減基準預測值整理如表 6。

就經濟的預期,實施期間縮短,對經濟成長之激勵效果應大於預算分 攤、期間延長,因為就刺激經濟的目的需講求及時性。模擬分析結果亦符合 預期,消費券實施期間為一季,相對於實施期間為三季,對經濟的國民生產 的組成項目,民間消費、民間固定資本形成與進出口等,皆有較大的激勵作 用。因此,實施期間縮短,對實質 GDP 增加較多,經濟成長率增幅較大。

觀察國民生產組成項目的變動率,以 2009 年為例,民間消費的變動率

(即替代預測值減基準預測值的差額除以基準預測值),在實施期間為一季 與三 季 時, 分 別為 0.1557%與 0.1535%; 民間 固 定資 本 形成 的 變動 率 為 0.2485%與 0.1840%;淨出口的變動率分別為 0.4643%與 0.4368%。比較兩種 政策情境下,國民生產組成項目的變動率差異,在民間固定資本形成的差異 最大,民間消費的差異則最小。為何消費券集中於一季或均攤於三季,對

ܑ 6āঐ෱ד၁߉ഇมࠎ˘؞ᄃˬ؞۞གྷᑻड़ڍ(ആ΃࿰ീഴૄ໤࿰ീ)

2009 11,088 10,938 0.0005 0.0004 65 60 0.0036 0.0050

2010 10,214 9,923 0.0009 0.0007 106 93 0.0015 0.0044

2011 9,878 9,434 0.0014 0.0011 143 121 -0.0021 0.0015

2012 9,939 9,329 0.0034 0.0025 181 148 -0.0061 -0.0022

變數

2009 8,010 7,989 5,932 5,924 230 175 26,855 25,050

2010 1,971 1,931 870 858 456 388 33,683 30,792

2011 822 712 229 217 667 583 38,160 34,214

2012 643 580 128 116 853 748 41,552 36,486

變數

2009 -0.0719 -0.0785 0.2052 0.1914 -84,731 -83,156 3,589 2,657 2010 -0.0004 -0.0004 0.0489 0.0407 1,874 4,145 6,792 5,414 2011 -0.0002 -0.0002 0.0254 0.0181 2,601 5,235 9,191 7,409 2012 -0.0008 -0.0007 0.0146 0.0074 3,214 5,968 10,925 8,763 變數

2009 -0.0074 -0.0095 43 32 2,320 2,109 -0.0211 -0.0221

2010 0.0046 0.0041 88 75 4,149 3,627 -0.0112 -0.0111

2011 0.0079 0.0077 130 115 5,508 4,738 -0.0089 -0.0083

2012 0.0076 0.0072 168 150 6,528 5,561 -0.0085 -0.0076

變數

2009 0.0006 0.0002 0.0003 0.0001 0.0001 0.0001 -0.003 -0.007 2010 0.0027 0.0017 0.0010 0.0010 0.0002 0.0001 -0.002 -0.005 2011 0.0060 0.0044 0.0016 0.0016 0.0012 0.0009 -0.002 -0.005 2012 0.0101 0.0078 0.0020 0.0021 0.0019 0.0017 -0.002 -0.005 變數

2009 10,811 10,172 0.2430 0.1821 -0.2005 -0.1518 0.0024 0.0027 2010 15,831 14,752 0.2895 0.2322 -0.2464 -0.1772 0.0024 0.0048 2011 18,476 16,928 0.2251 0.2089 -0.2038 -0.1679 -0.0003 0.0032 2012 20,152 18,064 0.2125 0.2063 -0.1436 -0.1259 -0.0041 -0.0002 變數

2009 13,130 12,280 16,395 15,903 7,081 7,012 12,474 12,448

2010 19,980 18,379 867 750 169 156 598 562

2011 23,983 21,665 850 731 146 133 573 526

2012 16,679 13,625 804 689 119 106 546 5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說明:1. 情境 2-1 是指政府移轉性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 856.5 億;情境 2-2 是指政府移轉性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至 2009 年第 3 季每季增加 285.5 億。

2. 為精簡內容,本表內容已依照變數性質,將預測期間的季預測值轉為年預測值,並將替代預測 減基準預測。

整體民間消費的效果差異不大?這主要可能與低利率時代,時間偏好率因素 對民間消費的影響較小有關,所以一次發放或分次發放消費券,對整體民間 消費的刺激效果,其差異性相對較小。另外,金融性資產、M1B、物價、利 率、匯率與平均薪資等變數,皆是在實施期間為一季較實施期間為三季,有 較大幅度的影響。

另一個觀察的重點,在於最高與最低所得家戶的消費行為比較,若計算 邊際消費傾向,即以消費變動值除以可支配所得變動值,將發現消費券分攤 於三季發放,對消費的誘發效果稍微大些。11 以四年合計的家戶消費增量除 以可支配所得增量,當消費券集中於一季與分攤於三季實施,高所得者的邊 際消費傾向分別為 0.6051 與 0.6091,而低所得者則分別為 0.9525 與 0.9527,

顯示當家戶的可支配所得為均攤增加時,每增加一元所得而用於增加消費的 比例較高,而一次性的所得增加,卻可能因轉入增加儲蓄以替代消費,而使 消費比例較低;而且,由於消費行為具慣性而受到前期消費的影響,因此在 2010 年的邊際消費傾向有遽增的現象,使邊際消費傾向出現大於一的情況。

4.3 ঐ෱דੑ໚ͽ১ඁᏉ఼̈́ๅચᏉ఼۞གྷᑻड़ڍ

2008 年 12 月 5 日政府頒布的「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第四 條明文指出,消費券所需經費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且經費來源,得以舉 借債務方式辦理。此法賦予了消費券發放之財源以舉債方式融通的依據,

也規避了公共債務法第四條第五項有關每年度舉債額度之限制。但以消費

11 在此所指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因政策變動所造成家戶消費變動與可支配所得變 動之比值。各年度最高所得 20%與最低所得 20%家戶的邊際消費傾向,計算結 果如下表所示:

最高所得 20%家戶邊際消費傾向 最低所得 21%家戶邊際消費傾向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0.4886 0.5024 0.8377 0.8448 2010 2.2734 2.5747 5.1479 5.5000 2011 0.9671 0.9740 1.5685 1.6316 2012 0.7998 0.8418 1.0756 1.0943 四年 0.6051 0.6091 0.9525 0.9527

券的移轉性支付性質而非資本性支出,舉債融通的方式將對後代債務產生 負擔轉嫁的不公,且對總體經濟將產生通貨膨脹之疑慮。尤其,在政府債 台高築時舉債,無疑對國家財政是雪上加霜。不過於景氣疲弱不振之際,

券的移轉性支付性質而非資本性支出,舉債融通的方式將對後代債務產生 負擔轉嫁的不公,且對總體經濟將產生通貨膨脹之疑慮。尤其,在政府債 台高築時舉債,無疑對國家財政是雪上加霜。不過於景氣疲弱不振之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