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券政策之總體經濟效果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消費券政策之總體經濟效果分析"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เ␻↳

ᑏڌࡊԫ̂ጯੑ߆ր

ڒޙն

*

઼ϲᄂ៉̂ጯགྷᑻጯր

ᙯᔣෟ:政府支出、移轉性支出、消費券、總體計量模型 JEL ̶ᙷ΃ཱི:C51, E17, E62

* 聯繫作者:林建甫,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00 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21 號。 電話:(02)23519641 轉 521;傳真:(02)23215704;電子郵件:clin@ntu.edu.tw。 本文承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大陸研究中心計畫補助(計畫編號:98R009), 謹致謝忱。同時,感謝兩位匿名評審提供寶貴意見。

農業與經濟(Agriculture and Economics), 43(2009), 81-121 台大農業經濟學系出版

(2)

ၡ ࢋ

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台灣政府在景氣低迷之際,採行在 國內未曾實施的消費券政策,欲藉由刺激消費以達到提振景氣的目 的。政策推出即引起各界廣泛討論,主要的爭議仍是在消費券發放 能誘發多少消費?對振興經濟的效果有多少?因此,本文建立一總 體經濟計量模型,探討 2009 年政府以移轉性支出方式,發放消費券 振興經濟之總體效果,並模擬分析不同政策的情境。模擬結果顯示, 相較於政府投資與政府消費而言,消費券政策對提升經濟成長的效 果較為有限,第一年約提升經濟成長率 0.21%,並在改善所得分配方 面較有助益。至於,政府投資與政府消費雖能在第一年有較高的經 濟成長,但自第二年後卻反有負向效果;其次,針對消費券實施期 間長短的效果比較,發現實施期間縮短使經濟成長較高,但實施期 間拉長,家戶的邊際消費傾向較大;最後,比較消費券以租稅與債 務融通的效果,發現租稅融通對刺激經濟成長效果較大,此突顯出 預算平衡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3)

1. 前言

2008 年是全球經濟情勢動盪的一年,2008 年上半年歷經石油及原物料 價格飆漲,造成市場產生通貨膨脹,但原油價格自 2008 年 7 月 11 日每桶 147 美元的歷史新高紀錄,隨後突然開始反轉下降,到 2008 年 12 月 5 日跌到每 桶 40.81 美元,創下 2004 年 12 月以來的新低。2008 年下半年更因金融海嘯 席捲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國際經濟組織對 2009 年景氣預測也不樂觀,國 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於 2009 年 1 月發布之世 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2009 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僅有 0.5%,先進國家 的平均成長率為 -0.2%,此為二次大戰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的一年,並預測 亞洲四小龍平均成長率將銳減為 -3.9%。 台灣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下亦無法倖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 2009 年 5 月公佈的經濟成長率,2009 年第 1 季為 -10.24%,預測 2009 年經濟成 長率將為 -4.25%,不僅民間消費投資均大幅下降,甚至產生通貨緊縮的隱 憂。而進出口貿易亦大幅下滑,失業率則持續攀升,2009 年 3 月進口年增率 與出口年增率分別為 -49.5%與 -39.7%,失業率已高達 5.81%。而行政院為 拯救經濟而提出「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主要是「刺激消費」、「振興 投資、加強建設」以及「穩定金融、促進出口」三個基本政策方向,內容包 括:照顧弱勢、鼓勵消費、促進就業、優惠房貸、加強公共建設、促進民間 投資、穩定金融及股市、加強中小企業融資、拓展出口以及推動租稅改革等 10 項具體措施。2008 年 12 月 5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 特別條例」,採取對全民發放消費券,每人 3,600 元,藉以刺激民間消費。 消費券於 2009 年 1 月 18 日開始發放,使用期限到 2009 年 9 月 30 日為止, 發放總金額為 856.5 億元。 台灣的消費券政策,其實日本在 1999 年也曾推出,名為「地域振興券」 的消費券。日本於 1990 年代出現經濟泡沫,時任首相的小淵惠三在 1999 年 4 月推出消費券,實施對象為 15 歲以下、65 歲以上的公民以及其他認定的 對象,每人可得 2 萬日圓消費券,發放人數約占總人口的 25%,有效期限為

(4)

當年的 4 月至 9 月。但日本在此政策實施後,經濟仍無明顯增長,且自 1999 年起,其消費物價連續 7 年下跌。Hori et al. (2002) 的文章探討日本消費券 對經濟的刺激效果,結果發現實施第一個月的邊際消費傾向為 0.2~0.3,但 之後的幾個月後則降為 0.1,顯示此政策對刺激消費是無效的。而台灣在日 本實施消費券十年後,同樣為了振興經濟而推出消費券政策,也引起各界對 其成效的討論。 政府採行消費券作為振興經濟的工具,其主要立論基礎在於藉由發放消 費券使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加,民間消費增加又帶動生產者與員工的薪資所 得,GDP 因此增加,並將進一步使消費增加。連鎖反應下,擴大消費券帶動 的經濟效益。然而,發放消費券的作法有其特殊性。首先,就消費券的性質, 屬於政府支出中的移轉性支出類別,但其不排富、發放金額人人均等的作 法,又與一般的社會福利救濟或補貼的情況不同。而且,其主要目的是為振 興經濟,也與一般的移轉性支出目的是所得分配相異。其次,消費券的用途, 僅限於消費,有別於現金補貼與退稅,而無法「直接」將額外的收入用於儲 蓄。雖然如此,消費券仍形同可支配所得增加,其對消費可能產生兩種效果: 一為替代原本的計畫消費,而有多餘收入「間接」轉入儲蓄,如此可能降低 原本以刺激消費振興經濟的效果;但消費券也可能因所得效果而誘發額外的 加碼消費,而創造更大的乘數效果。因此,消費券對刺激消費的效果存在不 確定性。 另外,消費券政策的提出,也帶出政府行為介入經濟市場的問題:第一, 政府支出擴大能誘發民間消費與投資促進經濟成長嗎?第二,政府選擇以發 放消費券的移轉性支出形式,與政府消費或投資的效果有何不同? 針對第一個問題,在現有文獻,有關政府支出增加對民間消費、投資與 整體產出等變數的效果,看法仍相當分歧。有主張政府支出增加會產生擠入 (crowding-in)效果,或稱政府消費與民間消費具互補性;亦有認為效果應 為擠出(crowding-out),或稱政府消費與民間消費具替代性。前者文獻如 Karras (1994) 以跨國樣本實證發現政府消費與民間消費具互補性;Devereux et al. (1996) 則指出政府支出增加可提高民間消費,並進一步帶動生產力的內 生成長;Kuehlwein (1998) 是分析美國 1955 年至 2003 年政府支出中的教育、

(5)

醫療、房屋與交通運輸支出對私人消費的影響,結果顯示其關係為互補或獨 立。Nieh and Ho (2006) 以 23 個 OECD 國家 1981 年至 2000 年資料,檢視政 府消費與民間消費間跨期替代彈性,結果發現具互補關係。另外,Blanchard and Perotti (2002) 與 Fatas and Mihov (2001) 皆採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分析, 結果指出政府支出對民間消費有顯著正向影響。

認為政府支出具擠出效果者,較早期的文獻如 Bailey (1971)、Aschauer (1985) 與 Bean (1986) 皆發現政府支出具排擠效果,晚近文獻如 Ho (2001) 以 24 個 OECD 國家為樣本,實證結果發現政府支出與民間消費具替代關係; Ganelli (2003) 以理論模型証明政府支出對私人消費具擠出效果;Ahmed and Miller (2000) 則分析不同政府支出類別對投資的影響,結果指出已發展國家 的政府支出增加有排擠效果。 前述的兩種觀點差異,主要在理論根據的不同。若根據恆常所得假說, 且符合李嘉圖等值定理的推理,則政府增加支出只會使人們預期未來會增加 稅負,因此減少當期消費;但若為凱因斯的需求理論,則政府支出增加,會 提高產出,進而增加可支配所得,誘發當期消費。除此之外,有些文獻則試 圖找出影響政府支出效果的原因,如 Ratto et al. (2009) 是從借貸限制的存 在性,解釋政府支出對民間消費的增加效果;Gali et al. (2007) 認為價格僵 固與債務融通是影響政府支出對民間消費效果的原因之一;而 Ganelli and Tervala (2009) 則是從效用函數的設定著手,提供了政府支出對民間消費有 擠入效果的理由。 除了上述關於政府支出是否有效誘發需求的爭論之外,另一個關注的焦 點在於政府支出的類別不同,對經濟的產出效果是否有所差異?此亦為前面 所述的第二個問題。Barro (1981) 將政府支出分為消費性與生產性以探討其 對產出的影響,強調政府的生產性支出可提高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消 費性支出效果則為相反,此文章引起後人廣泛迴響。Aschauer (1990) 將政府 支出分為三類,即消費性支出、軍事投資支出和非軍事投資支出,再分別估 計其對產出的影響,其指出只有非軍事投資支出對產出有顯著效果,而消費 性支出與軍事投資支出對產出無顯著影響。Baxter and King (1993) 的研究指 出,政府投資性支出相較於購買財貨與勞務,對產出的影響大。De Castro

(6)

(2006) 將政府支出分為購買財貨與勞務、薪資支出與投資支出三類,結果指 出只有政府投資支出對產出效果為正,長期下購買國外勞務與薪資支出對產 出效果為負。

另外,Fatas and Mihov (2001) 卻指出政府消費性支出比投資性支出更 具有刺激經濟效果,尤其是薪資支出對私人消費與投資皆具正向影響,此 與一般所認為政府投資較具持續性影響的說法完全相反。Giordano et al. (2007) 分析義大利的政府經常支出效果,將其分為薪資支出與購買財貨及 勞務,研究結果顯示,只有購買財貨及勞務支出增加才能刺激產出,而薪 資支出對產出毫無影響。Macellino (2002) 以徳國、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 等四國為研究對象,將政府支出分為消費支出、投資支出與社會福利支出, 其結果指出,除德國政府投資增加對產出效果為先減後增之外,其餘三國 的政府投資增加比消費增加對擴張經濟更有效。不過,短期內雖可增加產 出,但長期下效果將減少,甚至為負效果。 整體而言,現有文獻對於政府支出分類,多基於具有生產性功能與否, 因此大多探討政府消費與政府投資的效果,至於分析政府移轉性支出對所得 或經濟成長效果的文獻並不多。Seidman and Lewis (2004) 是少數探討移轉性 支出效果的文獻之一,其指出政府可採取增加移轉性支出,並輔以央行在公 開市場操作,對提振景氣具有相當之功效。Forni et al. (2008) 則用動態隨機 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將政府移轉支 出納入其模型中並分析其經濟效果,實證結果指出,移轉性支出相較於政府 消費支出,對民間消費的效果大,且較具持續性。Sadoulet et al. (2001) 針對 墨西哥政府於 1994 年對農民實施的一項現金移轉計劃分析,結果指出所得 乘數效果約為 1.5 至 2.6。而何金巡等(2006)則指出台灣的政府對家庭移轉 支出,對總體經濟之生產、消費、投資與所得分配有正向效果,但相反的, 家庭對政府移轉支出則有負向效果。上述幾篇文獻是對移轉性支出的經濟效 果持肯定態度的,但也有文獻認為政府移轉性支出對經濟成長具負面效果, 例如 Weber (2000) 指出 1970 年代初期美國經濟成長下滑,主要原因是政府 消費支出比例降低,而移轉性支出比例增加。 雖然消費券在日本成效不彰,且文獻上關於政府支出的振興經濟效果,

(7)

尤其移轉性支出的效果,仍未有定論。政府在經濟局勢迫在眉梢之時,選擇 以移轉性支出的形式,發放消費券以振興經濟,其對台灣總體經濟會產生何 種作用?此為本文的研究目的。因此,本文藉由總體經濟計量模型之建立, 探討政府採取消費券以振興經濟之總體效果,尤其特別納入所得分配層面, 此為一般探討總體效果較少著墨之處,並模擬分析不同政策的情境比較。情 境模擬主要包括:(一)比較增加政府消費、政府投資與發放消費券三種政 策的效果差異;(二)比較消費券政策實施期間為一季與三季的效果差異; (三)假設消費券是以新增當期財源為支應,融通財源來自舉債與租稅兩種 方式的效果差異。 本文架構除了第一部分為前言,包含了有關政府支出增加經濟效果之相 關文獻探討外;第二部份為實證模型,包含估計方法與模型架構;第三部份 為模型評估與基準預測;第四部份為政策模擬分析;最後部分為結論與建 議。

2.實證模型

2.1 Ҥࢍ͞ڱ

本文藉由總體經濟計量模型之建立,以此模型做樣本外預測,並模擬在 不同情境假設下,消費券實施的衝擊效果。在模型建立部分,主要參考林建 甫(2006)、林立權(2008)、何金巡等(2004,2006),以及吳中書與范 芝萍(2006)之設定,並加以改進,以期適用於本研究分析,尤其納入總體 計量模型較少涉及的所得分配。模型中的變數名稱與資料來源,以及方程式 估計結果如附錄所示。 模型建立需從單一方程式出發,檢視每一行為方程式設定以求取最佳結 果,再由小模型擴充為大模型,亦即所謂的「由簡而繁」,使用 Gauss-Seidel 的方法論聯立求解。詳細的步驟說明如下:首先,各單一方程式在估計時, 在變數選擇方面以經濟理論為基礎,著重變數間因果關係的合理性,估計方

(8)

式採一般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另外,參考 Tiao et al. (1998) 建立時間序列的方程式,由於經濟行為的慣性與遲滯性,適當加入解 釋變數或被解釋變數落後期,某些方程式使用 Cochrane-Orcutt 方法修正殘差 項的自我相關問題,有時也加入季節性虛擬變數以捕捉季節性因素。而根據 Hsiao (1997) 與 Park and Phillips (1988, 1989),混合 I(0)、I(1)變數的模型, 只要誤差項是 I(0),仍可沿用傳統的估計方式及極限常態 t 統計。

為避免陷入 Lucas Critique,即當政策改變可能使經濟個體產生預期變 動,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在預測與政策模擬上會出現模型設定及係數估計偏誤 問題,而造成經濟預測有所失誤,晚近文獻朝向兩方面改良模型,一為考量 forward-looking 的理性預期與個體基礎(Willman et al., 2000; Hunt et al., 2000),近來也有一些採用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的文章(Smets and Wouters, 2003; Ireland, 2004);另一 方向,則是強化模型設定、估計與假設檢定的過程,以求通過 Lucas Critique 的考驗,證明估計參數具有不變性(invariance)是重要的。Engle and Hendry (1989, 1993) 建議對解釋變數進行外生性檢定,若符合超強外生性(super exogeneity),才可做政策推論。1 不過,Psaradakis and Sola (1996) 與 Linde (2001) 證明超強外生性的檢定力不足,應採用直接的針對政策變動時參數的 穩定性進行檢定較為可信。Smith (2009) 仍認為以 Chow (1960) 提出的 PF test(predictive failure test)直接檢定結構變動較適宜,前提是以事後資料檢 驗。 雖然,總體計量模型的預測能力因 Lucas Critique 的提出而蒙受陰影, 但 Lucas Critique 的理論正確性也仍受到質疑。2 Klein (1989) 承認 Lucas Critique 的確具有其重要性,也認為經濟的變化不曾中斷,但這不表示參數 結構發生改變,也許隨機誤差與外生變數才是變化的主要原因。Fair (2009) 1 超強外生性係指政策變數必須符合弱外生性與估計參數具一致性,且當政策變數 變動時,估計參數具不變性。 2 Smith (2009)指出其問題,包含忽略總體與個體之差異;個人學習過程緩慢不會 立即調整;政策隨時在變動,故經濟個體會視政策變動為隨機;認定結構轉變過 於 武 斷 , 且 多 數 文 獻 證 實 Lucas Critique 不 存 在 , 如 Rudebusch (2005) 與 Castelnuovo (2008)。

(9)

為證明總體計量模型的可用性,也比較了以總體計量模型建構的 US 模型與 DSGE 模型,其指出前者更能正確地闡述與預測經濟。至於,總體計量模型 遭遇的 Lucas Critique 的問題,在通過估計係數的穩定性檢定後則不存在。 更何況 Fair (1994) 已檢驗理性預期假說的可信度,結果指出大部分情況是拒 絕理性預期的。另外,若分析的政策變動相對整體經濟規模而言不大,也不 至於改變參數結構的估計結果,因此,這些理由皆賦予了總體計量模型的預 測仍可適用之理由(Valadkhani, 2004)。 整體而言,為增進本模型的可靠性,模型架構在單一方程式乃依據經濟 理論設定,估計結果須檢視解釋變數對被解釋變數的影響方向須合乎常理, 亦藉由各項檢定方法,檢驗殘差項是否符合常態、有無自我相關,以及是否 有尚未考慮之結構變動。Jarque-Bera 的常態檢定、DW 值與 LM 自我相關檢 定、變異數不齊一 ARCH 檢定、結構改變的 Chow 檢定,以及解釋變數符合 弱外生性等,都是重要的判斷標準。 單一方程式估計後須將其聯立,由於模型複雜,容易遭遇無法收歛與求 解等問題,故模型在聯立的過程是從小模型著手,再依序加入其他部門或方 程式。各方程式的估計期間,因變數可獲得樣本期間不同而不一致,故模型 聯立求解時,必須所有變數皆有觀察值,因此以共同交集期間對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的形式可分為兩種,即靜態解(static solution)與動態解(dynamic solution)。靜態解是指求解過程中,解釋變數以真實值代入,若解釋變數為 落後期時,亦帶入真實值;動態解是指求解過程中,解釋變數若為內生變數, 則由 模 型 內 解 出之 值 代 入 。 在 模型 的 模 擬 則 分為 確 定 模 擬 ( deterministic simulation)與隨機模擬(stochastic simulation)。在確定模擬中,假設殘差 為一組,殘差期望值為零;隨機模擬則是對殘差作多次抽樣,最後殘差值會 等於抽樣結果的平均值。對樣本期間內的模擬,因為已有實際值,故若還對 其殘差的分配做假設是不合理的,而且把實際值代入可得到較佳的結果,因 此使用確定模擬;至於對未來的預測,則以隨機模擬。但在情境模擬方面, Fair (1984) 認為當著重於不同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應,而非關心其確切值,因 此使用確定模擬即可,不需使用隨機模擬,並可節省求解時間。 簡言之,聯立方程式模型求解,包含三個步驟:第一,樣本內的靜態評

(10)

估,以確定模擬與靜態求解,檢驗預測值與真實值的配適度;第二,樣本外 預測驗證,以確定模擬與動態求解,驗證模型的預測能力;第三,基準預測 與替代預測,以確定模擬與動態求解,模擬無外生衝擊下的基準預測值,與 發生政策變動或外生衝擊的替代預測值,最後求取替代預測值與基準預測值 之差異,此即敏感度分析。 本文計量模型共計 130 條方程式,其中包括 124 條結構方程式及 56 條 定義式;130 個內生變數,21 個外生變數。在建立模型的過程,將設法使模 型本身有適當聯結性,以反應內生變數彼此的作用。模型採用樣本期間為 1961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對模型求解時,於求解的樣本期間內需所 有內生變數皆有實際值,其共同交集為 1983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樣 本外的預測驗證期間為 2007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3 模型基準預測及 敏感度分析期間為 2009 年第 1 季至 2012 年第 4 季。

2.2 ሀݭߛၹ

整體模型是由商品市場、勞動市場、金融部門、政府部門、價格變數與 所得分配等六大部分組成。在需求面是依據凱因斯總合需求理論,而供給面 是由生產函數與投入要素如勞動、資本與生產技術所決定。以下將模型建構 作簡要敘述。 商品市場之總需求包含實質消費、投資、存貨調整以及進出口。本文假 設名目政府消費與投資為政策外生,實質政府消費與投資可由價格平減指數 轉換後求出,因此,在商品市場不估計實質政府消費與投資。 實質民間消費分為食品與非食品消費。根據 Keynes (1936) 的絕對所得 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認為 消 費是 立基 於基 本的 心理法 則 3 本文參考現有文獻,例如吳中書等(2003)、何金巡等(2006)與林建甫(2006) 等文章,在處理樣本內預測時,是以整個樣本期間做估計,而非保留最近幾期作 樣本外預測,主要是因為最近幾期的資料對於預測未來具有關鍵性,因此不將其 剔除。而樣本外預測則是取最後幾期的樣本,作為樣本外預測以檢視模型預測能 力。故本文模型的樣本內預測期間為 1983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並對 2007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作樣本外預測,以動態逐期移動(rolling)方式,代 入前期內生變數預測值,以往後求解當期內生變數。

(11)

(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當人們當期所得增加則會增加目前的消 費。Ando and Modigliani (1963) 的生命循環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認 為民間消費水準主要取決於一生預期的總收入;Friedman (1957) 的恆常所得 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則主張恆常所得才是影響消費的主要 因素。從消費理論與過去的實證研究可知,可支配所得與利率是消費函數中 兩個重要解釋因素,本文以移轉後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解釋所得效果;4 外,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利差是用以解釋消費的機會成本,當存款利率上 升或放款利率下降,可使消費機會成本降低,而促進消費。5 實質金融資產 則用以捕捉財富效果,當資產價值提高,消費能力亦增強。另因通膨率與失 業率升高,會使民間消費轉趨保守,此兩者亦為重要解釋變數。 實質投資包含實質固定資本形成與實質存貨變動。除了政府部門與公營 事業固定資本形成為政策外生,實質民間固定資本形成則受到放款利率與存 款利率之利差、原油油價、直接稅租稅負擔率與政府債務的負面影響。其中, 利率是投資的機會成本,以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利差,是因為其相較名目 或實質放款利率的解釋能力佳;油價漲跌影響原物料價格,牽動生產成本與 廠商投資決策;納入政府債務變數,可解釋政府財政狀況惡化,將產生民間 投資信心不足,減緩投資。而政府投資增加對民間投資的效果則較不確定, 文獻上主張擠入或擠出效果者參半,本文以前期政府投資為解釋變數的估計 結果則為正向影響;另外,根據現金流量模型,實際廠商投資利潤為投資決 策的中心目標,因此放入製造業銷售額以反映未來預期利潤率的影響。

4 由於生命循環假說的生涯資源(life time resources)與恆常所得假說的恆常所得 (permanent income)牽涉到估算,且此兩項大致是可支配所得的函數(吳中書 與范芝萍,2006)。相關總體計量模型文獻,在消費函數設定中也多以可支配所 得作為所得效果的代理變數(吳中書等,2003;何金巡等,2004;2006;吳中 書與范芝萍,2006),故本文的消費函數中,以可支配所得詮釋所得效果。另 外,國內消費相關實證文獻,雖然在所得變數資料的選取不盡相同,但目的皆 是要尋找適當的可支配所得代理變數(郭炳伸與鍾景婷,2002;李政峰等, 2007)。不過,有別於消費實證文獻在驗證恆常所得假說時,所得與消費的變 數處理多採取變動率,本文因著重變數間長期關係與總體預測,而以水準值。 5 解釋變數若放入實質利率並不顯著,改以放款利率與存款利率的利差解釋能力較 佳。

(12)

實質存貨變動由去年同季存貨變動、前三期實質投資總和、經濟成長率 的正向影響,並受實質放款利率與失業率的負面影響。由於存貨是廠商用於 吸納銷貨量與生產量之差距,當總需求增加時,可能將使存貨調整減少,但 也可能造成產出增加導致供給過多,使存貨調整增加,故放入經濟成長率解 釋廠商預期總需求變化的效果,估計結果顯示為正向。而失業率亦為另一項 重要經濟指標,影響廠商對未來銷貨預期將更趨保守,減少生產,存貨下降; 實質利率可解釋存貨積壓的資金成本,對存貨調整為負向效果。 對外貿易包含商品與勞務輸出及輸入,輸出部分由價格競爭力與所得購 買力決定。價格競爭力以實質台幣兌美元匯率表示,並考慮與台灣是競爭對 手的韓國幣值變化,當韓元相對台幣貶值較大時,對台灣出口會有不利影 響;世界經濟成長率則解釋整體出口國的購買力,而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 為台灣對外貿易前三大輸出地,6 因此以該國 GDP 指數表示三大輸出地購買 力;國內實質 GDP 則反應本國產量。輸入部分由進口品的價格競爭力、國 內所得購買力與主要進口來源國的 GDP 指數決定。代表進口品的價格競爭 力的解釋變數有匯率、進口物價相對國內躉售物價比例與關稅稅率;台灣主 要進口來源國為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7 以該國之 GDP 指數可代表其對台 灣的貿易推力。 勞動市場主要描述勞動供需與薪資變化,包含勞動力人口、失業率與平 均薪資的估計。勞動市場假設在短期價格具僵固性,薪資調整過程無法完 成,因此無法達到充分就業,造成勞動失衡。因此分別估計失業率與勞動供 給,則可進一步得知勞動需求,即就業人口。而勞動力人口代表勞動供給, 受到總人口與薪資指數影響。失業率函數則由所得不均度、實質製造業銷售 額與投資所決定;當所得不均度愈高,將使勞動者的就業條件差異性擴大, 不利於勞動職缺的搜尋與配對;而實質製造業銷售額與投資增加,皆可促使 6 以 2007 至 2008 年台灣對外貿易的前三大輸出國依序為中國大陸與香港、美國與 日本,占總出口比例分別為 39.6%、12.6%與 6.8%,合計已達台灣總出口的 59.0%。 7 以 2007 至 2008 年台灣對外貿易的前三大輸入國依序為日本、中國大陸與香港與 美國,占總進口比例分別為 20.2%、13.7%與 11.4%,合計已達台灣總進口的 45.4%。

(13)

勞動需求增加,降低失業率;另外,考量每年第 3 季為畢業生求職的季節, 將有摩擦性失業的增加,因此納入季節性虛擬變數。最後,平均薪資函數受 到失業率、直接稅租稅負擔率與 GNP 所決定,其中,直接稅的租稅負擔率 愈高將增加廠商成本,因而降低薪資水準。 金融部門設定主要包含利率、貨幣市場、股市、債市、借貸與外匯市場。 在利率部分,是以中央銀行的政策利率,即重貼現率著手,重貼現率政策具 有宣示效果且符合外生性,政策利率將進一步影響市場利率。林建甫(2006) 指出隔夜拆款利率可視為其操作目標,而中間目標為市場長短期利率,因此 本文以存款利率與放款利率作為消費與投資決策的考量因素。央行在貨幣供 給方面,由於無法直接控制 M1B 與 M2 的數額,僅能控制準備貨幣。因而 以準備貨幣代表貨幣供給,至於 M1B 與 M2 則代表貨幣需求。另外,借貸 市場中,主要變數為存款量與放款量;股票市場主要估計變數為股票市值、 股價指數與股市交易量;債券市場主要是估計流通在外債券市值;外匯市場 的估計變數為匯率、外匯存底與金融帳。 政府部門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主要透過財政政策,經由政府支出、政府收 入與融通方式而影響其他變數。模型中設定政府支出包含政府消費、投資、 移轉支出與其他支出,皆為政策外生決定。政府收入為內生,包含賦稅收入 與非賦稅收入,其中賦稅收入分為直接稅與間接稅兩類,並分別估計直接稅 與間接稅中的主要稅目。8 非賦稅收入則分為移轉性收入與其他收入。 物價指標一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與國內各類平減指數為 主,其中,前兩者是模型的核心物價,將對其他國內各類平減指數產生傳遞 性影響。在價格變數的設定主要是參考林建甫(2006)的文章,以進口物價 指數著手,進口物價指數影響躉售物價指數,躉售物價指數再進一步影響消 費者物價指數。價格變數變動將牽動貨幣市場、商品市場與勞動市場變數; 另一方面,其重要性在於將實質變數連結到名目變數,並方便預測名目變 數。模型中,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實質總合供需,乘上各自的物價指數後,會 8 本文設定直接稅包含所得稅、遺產與贈與稅、證券交易稅、土地稅、房屋稅、契 稅與其他直接稅;間接稅則有營業稅、關稅、貨物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印 花稅與其他間接稅。

(14)

等於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名目總合供需。 在所得分配方面,移轉性收支乃為達成所得重分配的一種政策工具,葉 芳珠與呂光和(2006)的文獻也指出,以 1995 年至 2004 年政府的移轉性收 支制度觀察,指出此制度縮小所得差距 0.59 至 1.38 倍。但政府的移轉性支 出有時並非是為了所得分配,而另有其他目的,例如消費券的發放是為振興 經濟。此種政府對家計的無償支付,使家計可支配所得增加,對高所得與低 所得家戶的所得與消費將產生不同的衝擊效果。9 同時,家戶對政府也有移 轉性支出,因此若考量政府與家計部門間移轉性收支的淨效果,則家戶的移 轉後可支配所得,可藉由移轉前可支配所得,加計家戶自政府的移轉收入, 減去家戶對政府移轉支出而得出。而高、低所得家戶之間的所得分配狀態, 得以所得不均度的衡量指標觀察之。 本文分別將最高所得 20% 組家戶與最低所得 20% 組家戶之可支配所 得、家戶自政府移轉收入與家戶對政府移轉支出,設為模型內生,分別估計 之。移轉前的可支配所得,由前期可支配所得、經濟成長率與租稅負擔率所 決定;家戶對政府移轉支出由前期自身變數、GDP 與移轉前所得不均度決 定,當 GDP 愈高,社會福利的角色愈重要,家戶對政府移轉支出隨之增加, 而移轉前所得不均度愈高,則高所得家戶對政府移轉支出提高,但低所得家 戶對政府移轉支出將降低,如此可發揮改善所得分配功能;同理,家戶自政 府移轉收入由前期自身變數、GDP 與前期所得不均度影響,當 GDP 愈高, 家戶自政府移轉收入隨之增加,而移轉前所得不均度愈高,則高所得家戶自 政府移轉支出降低,而低所得家戶自政府移轉收入將提高。另外,由於消費 券政策對家戶消費的影響亦相當重要,本文亦分別估計之,家戶消費主要受 到前期自身變數與移轉後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9 而所得分配資料主要來自主計處每年度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灣家庭收支調查 將家庭可支配所得按高低排列,再依戶口數分成十等或五等分位,最高所得組所 得與最低所得組之所得比例,即為所得不均度。

(15)

2.3 ঐ෱ד߆ඉ۞็ᅍგ྽

2008 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的發生,對台灣經濟連帶造成衝擊,消費券政策 是因應此波經濟衰退而產生,因此有關金融海嘯在模型中如何傳遞?此也納 入於本模型中考量,主要衝擊點包含對外貿易與金融部門兩方面。由於台灣 長期以來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貢獻極大,以 2008 年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即 高達 45%,當主要輸出國經濟發生重大衝擊,則台灣總體經濟也將受到波 及。在出口部分,以主要輸出國的 GDP 指數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為衝擊點, 出口衰退造成實質 GDP 降低,國內消費與投資減少,製造業銷售額下滑, 進一步傳遞至勞動市場,使失業率增加,薪資下降等連鎖反應。而在金融市 場方面,由於央行為刺激經濟連續降低重貼現率,造成國內利率下跌,存款 市值縮水,加以股市下跌,使民間消費降低。 本文所探討的消費券政策,主要影響管道是從政府對家庭移轉性支出的 政策變數出發,一方面透過政府對家戶移轉後之可支配所得增加,進而誘發 民間消費,並提升產出。因此,消費券對國內生產毛額組成項目之影響,主 要也僅在於民間消費,對於投資與淨出口並無法有直接性的激勵作用,而只 能透過產出擴張後,再進一步間接受乘數效果所推動,此間接效果相對較 小。 另一影響是在所得分配層面,若移轉性支出增加,可有助於改善所得分 配狀態,其效果將傳遞至勞動市場,縮小貧富差距,低所得者所得提升後, 可改良勞動品質,增加就業市場競爭力,對失業率降低有所幫助。另一方面, 藉由產出提升與投資增加,也可促使失業率降低,平均薪資提高。 在政府部門方面,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將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政府債務, 影響層面包括:匯率變數也因為政府債信惡化,而有貶值可能;流通在外債 券增加,也排擠股市資金交易量;同時,利率與物價走向亦受到牽動,若是 根據凱因斯總合需求理論,政府支出增加將擴大內需,使經濟活絡,貨幣需 求增加,物價與利率上揚。

(16)

3. 模型評估與基準預測

3.1 ᐖၗീរ

單一方程式個別估計後,即可將其聯立為一均衡模型。模型的最終目的 是為了預測,但模型求解的配適能力需藉由評估指標加以了解。本文的評估 期間 1983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聯立求解的作法是使用實際值單一期 往後(one step ahead)求解,使用確定模擬與靜態求解,此稱為靜態測驗, 評估指標有以下四種: Theil U Statistic:U1

= = = + − = T t t T t t T t t t P T A T A P T U 1 2 1 2 1 2 1 1 ) ) ( ( 1 1

= = − = T 1 t 2 t T t t t A A P U 1 2 ) ) ( ( 2 1

1

% M E

(

)

T t t t t

P

A

T

=

A

=

2 1 1 % R M S E ( ) T t t t t P A T = A − =

其中

P

t為預測值,

A

t為統計值,T 為樣本數,t 為時間。 1U 與U 為 Theil2 提出測量預測品質的指標, 1U 之值介於 0 與 1 之間。當 1U 與U 愈接近 0,2

(17)

表示預測值愈理想。10

平均誤差 (%ME) 與均方根誤差 (%RMSE) 亦是愈接 近 0 愈佳。茲將本模型重要變數的靜態測驗結果,整理如表 1 所示。

ܑ 1āᐖၗീរෞҤඕڍĞഇม 1983:1-2008:4ğ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Theil U1 Theil U2 %ME %RMSE

CP 實質民間消費 0.01 0.02 -0.17 1.53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 0.01 0.01 0.02 1.01 DEP 實質折舊 0.01 0.02 -0.14 2.09 EARN 平均薪資 0.01 0.02 -0.11 2.23 ER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0.01 0.02 0.04 2.07 FC 平均每戶消費支出 0.01 0.02 0.04 2.85 FIA 實質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0.13 0.24 4.33 75.35 FTG 平均每戶對政府移轉 0.02 0.03 0.04 3.96 GC 實質政府消費 0.01 0.01 -0.12 1.42 GDEBT 各級政府債務餘額 0.58 0.73 -69.21 90.15 GDP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0.03 0.04 0.23 3.47 GDP$ 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0.02 0.03 0.25 3.99 GDPDIS 所得不均度 0.01 0.03 0.00 2.30 GDPGR 經濟成長率 0.27 0.54 -14.80 99.56 GEXP 各級政府支出 0.06 0.12 15.53 35.12 GI 實質政府固定資本形成 0.01 0.02 0.07 2.18 GNP 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0.02 0.04 0.20 3.50 GREV 各級政府收入 0.05 0.11 2.23 13.26 GT 各級政府收支餘絀 0.30 0.62 51.05 420.32 GTF 平均每戶自政府移轉收入 0.03 0.05 5.11 14.26 IBF 實質民間固定資本形成 0.05 0.09 0.06 15.32 INFE 通貨膨脹率 0.19 0.39 -100.03 705.34 J 實質存貨變動 0.53 0.84 -23.16 239.67 M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入 0.02 0.04 0.11 5.22 M1B M1B(日平均) 0.01 0.02 0.35 4.58 M2 M2(日平均) 0.00 0.01 -0.02 2.10 MR 準備貨幣(日平均) 0.01 0.03 0.02 3.85 10 2 U 為 Theil 提出U1的修正指標,U2與U1的差別在於,U2的値不再限於 0 與 1 之間,有可能大於 1,但其判斷方法仍與U1相同,愈接近 0 表示預測能力愈佳。

(18)

ܑ 1Ğᜈğ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Theil U1 Theil U2 %ME %RMSE

NE 就業人口 0.00 0.01 -0.02 0.60 NF 勞動力人口 0.00 0.00 0.00 0.47 NU 失業率 0.13 0.27 8.34 34.64 NTAX 非賦稅收入 0.04 0.08 0.02 9.37 PBOND 流通在外債券總市值 0.01 0.01 0.02 5.78 PCI 實質公營事業固定資本形成 0.01 0.02 -0.12 2.24 PCP 民間消費物價平減指數 0.00 0.01 0.05 0.95 PGC 政府消費平減指數 0.01 0.01 0.14 1.51 PGDP 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 0.00 0.01 -0.01 0.94 PGI 政府固定資本形成平減指數 0.01 0.02 -0.04 1.45 PGNP 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 0.01 0.02 0.04 1.77 PIBF 民間固定資本形成平減指數 0.01 0.02 0.01 1.53 PJ 存貨調整平減指數 0.12 0.25 -3.05 23.08 PM 貨品與服務輸入平減指數 0.01 0.02 0.11 2.28 PSTOCK 台灣股市價格 0.05 0.10 5.45 35.38 PX 貨品與服務輸出平減指數 0.02 0.03 0.02 3.16 RL 基準放款利率 0.03 0.06 0.59 7.74 RS 五大銀行平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0.02 0.06 0.90 4.61 SALES 製造業銷售額 0.02 0.04 0.21 4.85 TAXD 直接稅收 0.07 0.16 5.30 20.45 TAXID 間接稅收 0.02 0.05 -0.24 5.27 TECH 生產力指數 0.01 0.03 0.07 2.75 ULCI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 0.02 0.04 0.07 3.75 WPI 躉售物價指數 0.01 0.01 0.02 1.30 X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出 0.03 0.06 0.89 6.25 YD 移轉前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 0.02 0.04 -0.14 6.94 YDT 移轉後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 0.02 0.04 -0.10 6.9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說明:本模型共有 130 條聯立方程式,130 項內生變數,本表只列出 54 項主要內生 變數提供比較。 在本模型的 130 個內生變數中,觀察 1U 指標發現,在 0.05 以下的有 106 項;觀察 2U 指標發現,在 0.05 以下的有 99 項;平均誤差 (%ME) 的絕對値

(19)

在 1% 以下的有 114 項;均方根誤差 (%RMSE) 在 10% 以下的共 98 項。模 型中,如果是水準值的預測表現都很好;變動值、增加率,以及在定義式兩 個以上變數所計算得出的値,因為預測誤差來自多個變數或多個期間,配適 度會較差,例如經濟成長率、物價上漲率與政府收支餘絀;季節變動程度較 大的變數,例如存貨調整、金融帳與國外要素所得淨額,也較不易預測,但 如果以本模型中一般變數配適能力,整體上大致是良好的。

3.2 ᇹώγ࿰ീរᙋ

樣本外預測驗證的期間為 2007 年第 1 季至 2008 年第 4 季,預測作法為 確定模擬與動態求解方式,採取逐期移動(rolling)方式,外生變數則是以 實際值帶入,而內生變數的遞延項則是以前期內生變數預測值,以往後求解 當期內生變數。表 2 列出較重要的變數樣本外預測值,並以均方根誤差 (%RMSE) 統計量作為參考指標,除了變動率或兩個變數以上計算出的定義 值,其均方根誤差稍微較高之外,主要變數大致在均方根誤差 10%以下,整 體上主要變數預測能力良好。

3.3 ૄ໤࿰ീ

2008 年因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台灣總體經濟亦陷入困境,自 2008 年 5 月新政府上任後,陸續推動各項拯救經濟措施,期望藉由政府介入以力抗景 氣衰退,面對國內產業前景不明、國際進出口貿易嚴重衰退,消費力道減弱 及失業率攀升等,未來景氣何時得以回春,是各方所欲了解的重要問題。 本文的總體計量模型針對 2009 年第 1 季至 2012 年第 4 季做出基準預 測,而基準預測是指模型在沒有衝擊下的長期趨勢預測,利用動態求解方式 向後進行,也就是以 2008 年第 4 季為最後資料點,向後透過 Gauss-Seidel 的方法論,進行聯立方程式求解。其主要是用來作為政策評估的指標,因此 使用確定模擬即可。在樣本外預測時,外生變數的設定將對預測產生重要影 響,本文模型在外生變數的設定整理如表 3。

(20)

ܑ 2āᇹώγ࿰ീរᙋĞഇม 2007:1-2008:4ğ 變數 (單位) 實質民間消費 (新台幣百萬元) 消費者指數 (2006=100) 平均薪資 (新台幣元) 匯率 (新台幣兌美元) 平均每戶消費支出 (新台幣元) 期 間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2007Q1 1902608 1894798 99.21 99.84 53829 54233 32.69 32.92 179555 176394 2007Q2 1663828 1661190 100.82 100.67 38354 38767 32.23 33.11 165317 166105 2007Q3 1860944 1862477 101.62 102.12 39726 40294 31.73 32.91 183568 186100 2007Q4 1753384 1729139 101.98 104.56 39583 39518 31.12 32.43 186349 187494 2008Q1 1943077 1933974 101.18 103.41 54625 54700 30.38 31.53 179217 176467 2008Q2 1680075 1669782 102.52 104.89 37691 39457 29.62 30.44 162287 166847 2008Q3 1890727 1822857 103.17 106.74 40774 40662 29.63 31.18 181766 189445 2008Q4 1784119 1699878 103.53 106.51 40594 37540 30.53 32.98 185922 191486 RMSE(%) 2.27 2.11 3.35 4.14 2.25 變數 (單位) 名目金融資產 (新台幣億元)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新台幣百萬元) 所得不均度 (倍數) 經濟成長率 (%) 實質民間固定 資本形成 (新台幣百萬元) 期 間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2007Q1 507040 509246 3129364 3137297 5.92 5.98 3.68 3.84 415314 401639 2007Q2 501068 523131 2909572 3138128 5.98 5.98 5.20 5.49 481934 521822 2007Q3 500981 547582 3188246 3366548 6.07 5.98 6.65 7.02 493907 509524 2007Q4 501669 541729 3221003 3440210 6.05 5.98 5.94 6.35 465062 489792 2008Q1 505137 529803 3065196 3333294 5.93 5.96 6.30 6.25 405069 417365 2008Q2 492688 538034 2667481 3281133 6.05 5.96 5.61 4.56 467848 470060 2008Q3 490169 494812 3047156 3331298 6.23 5.96 -1.27 -1.05 439570 444459 2008Q4 493663 451886 3299043 3143993 6.12 5.97 -6.30 -8.61 341497 335479 RMSE(%) 6.37 3.24 2.08 15.01 3.84 變數 (單位) 實質貨品與 服務輸入 (新台幣百萬元) M1B (新台幣億元) 失業率 (%) 實質國內生產 毛額平減指數 (2001=100) 隔夜拆款利率 (%) 期 間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2007Q1 1572333 1587146 81960 83149 3.84 3.84 98.67 99.21 1.53 1.69 2007Q2 1676952 1741525 81098 82850 4.02 3.89 94.09 93.40 2.20 2.12 2007Q3 1765417 1832393 81104 83472 4.32 4.04 97.28 97.54 2.30 2.01 2007Q4 1712422 1798882 81036 82097 3.99 3.87 96.73 96.17 1.95 2.04 2008Q1 1655286 1739291 82417 82151 4.01 3.87 99.46 96.97 1.93 2.08 2008Q2 1692846 1744758 80204 81239 4.28 3.87 95.01 91.34 2.27 2.10 2008Q3 1689081 1784720 79278 79026 4.66 4.16 97.46 93.96 2.35 2.14 2008Q4 1519850 1413963 79265 79415 4.19 4.68 97.13 94.84 1.23 1.40 RMSE(%) 4.58 1.50 7.51 2.34 9.37 變數 (單位) 實質貿易收支 (新台幣百萬元) 生產力指數 (2001=100) 躉售物價指數 (2006=100) 實質貨品與 服務輸出 (新台幣百萬元) 移轉後平均每戶 可支配所得 (新台幣元) 期 間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預測值 實際值 2007Q1 414759 444880 113.60 114.98 102.53 101.93 1987092 2032026 230978 227576 2007Q2 408144 453651 113.64 114.98 104.51 106.19 2085096 2195176 210219 214302 2007Q3 522771 477866 114.93 114.98 105.55 107.74 2288188 2310259 235519 240099 2007Q4 613724 615529 116.19 114.98 107.82 110.00 2326146 2414411 238970 241897 2008Q1 584442 551087 110.12 117.55 108.38 110.78 2239728 2290378 230153 227881 2008Q2 777420 666868 107.57 117.55 113.69 114.74 2470266 2411626 204150 215464 2008Q3 556194 512456 106.55 117.55 112.81 117.38 2245275 2297176 231989 244642 2008Q4 550802 536008 109.54 117.55 102.44 104.90 2070652 1949971 239688 247241 RMSE(%) 8.85 5.59 2.15 3.51 3.07

(21)

ܑ 3āᇹώγ࿰ീγϠតᇴనؠ͞ё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設定方式 CHINAGDP 中國大陸實質 GDP 指數 2009 與 2010 年成長率 5%;2011 年後以成長率 7%估算 EJAP 日圓兌美元 97 元 GC$ 名目政府消費 過去四年當季平均值 GEXPOTHER 各級政府其他支出 過去四年當季平均值 GI$ 名目政府固定資本形成 過去四年當季平均值 GTFTOT 政府移轉給民間總計 過去四年當季平均值 IR 重貼現率 2009 年各季為 1.33%; 2010 年後為 1.5% IRCUS 美國聯邦資金利率 2009 年為 0.18%;2010 年為 0.25%;2011 年後 0.5% JAPGDP 日本實質 GDP 指數 2009 年成長率-3%;2010 年後成長率 3%估算 KRW 韓元兌美元 1365.2 元 POIL 杜拜、布蘭特、西德州三種原油 平均現貨價格 2009 - 2012 年各為 60、65、70、75 美元/桶 POP 總人口(期中人口) 採用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處台閩地區人口推估結果_中推計 PCI$ 名目公營事業固定資本形成 過去四年當季平均值 USGDP 美國實質 GDP 指數 2009 年成長率-3%;2010 年後成長率 3%估算 WGDPGR 世界經濟成長率 2009 - 2012 年各為 0.5%、1%、1.5%、2% WPX 世界出口物價指數 年增率 2%估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外生變數設定的方法大致如下:若是政府政策變數,因政府有既定目標 之考量,因此以過去四年當季之平均值;或者,採用專業組織機構的預測値, 例如總人口數以經建會估計,而中國大陸、美國及日本實質 GDP 指數與世 界經濟成長率則參考如 IMF 或世界銀行等機構之預測值;另外,以樣本最後 一年的年增率設定,例如世界出口物價指數;若已有當前最新發布的統計資 訊可獲得,則以此作為設定,例如原油價格、日圓與韓元兌美元匯率、重貼 現率與美國聯邦資金利率。外生變數設定後,即可做模型基準預測,本文將 重要變數基準預測結果整理如表 4 所示。 經濟成長率在 2009 年第 2 季達谷底為 -7.73%,其後逐步緩慢復甦,一 直要到 2010 年第 1 季以後才能完全擺脫負成長,2009 年經濟成長率估計約 為 -2.43%。物價呈現連續性下降,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至 2009 年第 3 季達最 低為 -2.41%。失業率仍大致維持在 4.4%至 5.0%間,2009 年移轉後之平均家

(22)

戶可支配所得為 949,064 元,利率變動幅度不大,存款利率自 2009 年第 1 季後將緩慢上升,至 2012 年約在 1.5%,而放款利率則約在 3.2%至 3.4%之 間。在未考慮其他外生衝擊下,模型內各變數預期大致在合理水準,此可做 為政策模擬的基準。 ܑ 4āૄ໤࿰ീ̝ܜഇᔌ๕ĞഇมĈ2009:1-2012:4ğ 預測變數(單位) 實質民間 消費(新台 幣百萬元) 消費者物 價指數 (2006=100) 平均薪資 (新台幣元) 匯率(新台 幣兌美元) 實質國內 生產毛額 (新台幣百 萬元) 所得不 均度 (倍數) 經濟成 長率 (%) 實質民間 固定資本 形成(新台 幣百萬元) 通貨膨脹 率(%) 2009Q1 1,914,755 103.28 55,448 33.85 3,208,321 5.86 -3.75 320,886 -0.12 2009Q2 1,651,238 103.82 38,650 33.98 3,027,365 5.92 -7.73 393,383 -1.02 2009Q3 1,838,616 104.17 40,946 33.95 3,279,167 6.00 -1.56 387,046 -2.41 2009Q4 1,718,957 104.95 37,052 33.77 3,256,938 5.94 3.59 342,990 -1.46 2010Q1 1,922,786 102.98 55,996 33.32 3,151,654 5.81 -1.77 318,867 -0.30 2010Q2 1,653,065 103.71 38,282 32.81 3,034,818 5.90 0.25 378,234 -0.10 2010Q3 1,872,238 103.52 41,687 32.55 3,414,247 6.04 4.12 376,494 -0.62 2010Q4 1,754,858 104.38 36,873 32.27 3,442,606 5.95 5.70 366,069 -0.55 2011Q1 1,946,019 102.85 56,321 31.73 3,205,626 5.77 1.71 339,560 -0.12 2011Q2 1,667,813 103.80 38,005 31.18 3,098,457 5.92 2.10 383,877 0.09 2011Q3 1,916,135 103.36 42,737 31.02 3,564,118 6.11 4.39 384,757 -0.15 2011Q4 1,800,133 104.07 36,839 30.83 3,620,839 5.99 5.18 395,024 -0.29 2012Q1 1,979,314 102.83 56,526 30.27 3,309,238 5.76 3.23 377,433 -0.02 2012Q2 1,690,808 103.95 37,716 29.66 3,179,854 5.97 2.63 406,684 0.14 2012Q3 1,965,829 103.41 44,036 29.58 3,709,509 6.20 4.08 408,993 0.04 2012Q4 1,850,293 103.99 36,910 29.46 3,789,130 6.06 4.65 432,183 -0.08 預測變數 M1B (新台幣億 元) 實質貨品 與服務輸 入(新台幣 百萬元) 失業率 (%) 放款利率 (%) 存款利率 (%) 生產力 指數 (2001= 100) 躉售物 價指數 (2006= 100) 實質貨品 與服務輸 出(新台幣 百萬元) 移轉後平 均每戶可 支配所得 (新台幣元) 2009Q1 81071 1,339,094 4.57 3.36 0.76 109.82 108.65 1,904,537 234,129 2009Q2 79114 1,395,168 4.59 3.32 0.89 107.71 109.42 1,932,160 215,511 2009Q3 78138 1,422,075 4.87 3.26 0.94 107.80 111.37 1,997,381 247,309 2009Q4 77346 1,256,307 4.73 3.18 1.00 110.87 108.96 1,907,089 252,115 2010Q1 78454 1,290,541 4.65 3.29 1.20 104.23 110.71 1,820,508 235,995 2010Q2 76681 1,264,241 4.72 3.37 1.28 105.34 110.89 1,823,004 215,669 2010Q3 76349 1,301,421 4.99 3.35 1.30 107.40 111.96 1,999,527 249,950 2010Q4 76194 1,227,472 4.63 3.31 1.35 111.73 109.35 2,004,002 255,561 2011Q1 77728 1,301,840 4.56 3.27 1.36 106.09 110.08 1,841,224 237,984 2011Q2 76377 1,239,267 4.69 3.31 1.43 107.85 110.51 1,840,065 215,306 2011Q3 76582 1,286,915 4.96 3.29 1.44 109.80 111.53 2,088,604 251,592 2011Q4 76906 1,252,696 4.51 3.27 1.48 114.25 108.95 2,132,277 257,732 2012Q1 78706 1,341,666 4.43 3.23 1.49 109.35 108.91 1,911,262 240,143 2012Q2 77544 1,260,773 4.62 3.26 1.55 111.43 109.56 1,896,470 214,686 2012Q3 78031 1,316,381 4.88 3.23 1.55 113.09 110.63 2,195,766 252,648 2012Q4 78635 1,299,330 4.39 3.22 1.58 117.56 108.06 2,260,844 259,2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4. 政策模擬分析

經濟模型在完成靜態測驗與基準預測後,可以計算各個內、外生變數的 衝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程度,或稱之敏感度分析。為瞭解政府以移轉性支出 方式發放消費券,對於總體經濟之衝擊效果,本文主要從三種角度分析。第 一,在相同的預算支出金額下,以消費券的形式相較於採用政府消費與政府 投資,其效果有何不同?第二,既定預算支出金額下,發放消費券的實施期 間長短,對總體經濟效果的差異為何?第三,若政府於尋求當期新增財源作 為支應,消費券的財源融通採取租稅與舉債兩種方式,其經濟效果有何不 同?政策模擬的預測區間為 2009 年第 1 季至 2012 年第 4 季,而政策假設所 模擬的結果稱為替代預測。

4.1 ߆عঐ෱ă߆عԸྤᄃঐ෱ד߆ඉ۞གྷᑻड़ڍ

以擴大政府支出方式作為提振景氣工具,是凱因斯學派所提倡的功能財 政主張,而政府支出依據其經濟性質分類又可分為政府消費、政府投資與移 轉性支出,其對總體經濟產生的效果各異。台灣因應 2008 年金融海嘯衝擊 造成的經濟衰退,採取發放消費券的移轉性支出方式,期望藉由刺激消費以 振興經濟,但在政策初步推出之時,即引起各界討論,更質疑移轉性支出不 如政府消費與投資直接,且經濟效果較難掌握,須視民眾消費習慣與消費券 流通次數而定,其對提振經濟效果相對較不確定。 為了解不同政府支出形式對經濟效果的差異,在政策模擬部分,本文假 設政府擴大政府支出以振興經濟,實施方式分別為增加政府消費、政府投資 與以移轉性支出發放消費券,預算金額皆為 856.5 億,為使模型簡化而假設 僅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預算支出,並且屬於暫時性支出增加。另外,消費 券發放將藉由政府對家戶的移轉性支出增加,使家戶可支配所得直接獲得挹 注,因此,此部分的政府對家戶移轉性支出需納入考量。本文在設定時,依 照 96 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 得家戶與平均所得的家戶,平均每戶人口各為 4.28、1.92 與 3.84 人,由於每

(24)

人可收到 3,600 的消費券,故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得家戶與平均 所得的家戶,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將各增加 15,408 元、6,912 元與 12,024 元。 將政策模擬分析結果的替代預測值減去基準預測值,可得出政策衝擊效果, 重要變數的敏感度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5。 在三種政府支出型態中,以消費券政策對於促進所得分配的效果最佳。 至於,政府消費與投資增加,雖亦能降低所得不均度,但效果則未如消費券 政策。就移轉後可支配所得而言,三種政府支出皆能提升家戶的可支配所 得,在 2009 年是以消費券政策對家戶的移轉後所得增加最大,但至 2010 年 後是政府投資的效果最大。以四個預測年度的所得增量之和,亦顯示政府採 取直接性的對家戶移轉支出,對家戶所得增加的幫助較大。因此,若從所得 分配的層面觀之,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政策,相對其他兩種政府支出形式,對 平均所得分配而言較佳。 至於消費券在振興經濟的主要目標上,對整體 GDP 的提升效果,卻反 而未如政府投資與消費,而且,在 2009 年的經濟成長率僅提升 0.21%。移轉 性支出僅有對民間消費的誘發效果,相較其他兩種政府支出較大,但對民間 固定資本形成與淨出口的效果,卻不如政府消費與投資,此因移轉性支出對 民間固定資本形成無法直接產生激勵作用,且產出擴張的乘數效果較小。值 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政府投資或消費對 2010 年後的經濟成長率都無法產生 有效提升,反而較基準預測低,顯示擴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僅能於短期產生激 勵作用,長期而言,無法維持正向成長動能。 在物價方面,三種政府支出類型皆會促使代表上游廠商價格的躉售物價 呈現短期上升、長期下降,主要是因短期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大,使物價上 升;而長期因產出增加,降低了間接稅的租稅負擔率,可使躉售物價下降。 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方面,則主要因需求擴大,使消費者物價長短期皆呈現微 幅上揚。其中,消費券政策則因需求擴張程度相對較政府投資與消費小,因 此躉售物價與消費者物價的變動程度也相對較小。 在金融市場部分,金融性資產與 M1B 變數,由於政府增加投資時的經 濟成長較大,因此增加其幅度最多,而消費券政策對其正向效果則最小。而 存放款利率受到政府支出增加的效果,皆符合預期,呈現微幅上揚。

(25)

ܑ 5 ߆عঐ෱ă߆عԸྤᄃঐ෱ד߆ඉ۞གྷᑻड़ڍĞആ΃࿰ീഴૄ໤࿰ീğ 變數 (單位) 實質民間消費 (新台幣百萬元) 消費者物價指數 (2006=100) 平均薪資 (新台幣元) 匯率 (新台幣兌美元)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4,362 4,414 11,088 0.0054 0.0055 0.0005 78 81 65 0.0304 0.0366 0.0036 2010 6,794 7,236 10,214 0.0072 0.0080 0.0009 126 133 106 -0.0056 -0.0006 0.0015 2011 8,414 9,356 9,878 0.0062 0.0075 0.0014 159 174 143 -0.0224 -0.0195 -0.0021 2012 9,240 10,735 9,939 0.0046 0.0064 0.0034 182 206 181 -0.0338 -0.0330 -0.0061 變數 (單位) 最高所得 20%家戶平均每 戶消費支出(新台幣元) 最低所得 20%家戶平均每 戶消費支出(新台幣元) 名目金融資產 (新台幣億元)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新台幣百萬元)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1,662 1,711 8,010 950 977 5,932 1,106 1,110 230 127,735 131,027 26,855 2010 944 1,100 1,971 458 546 870 1,269 1,376 456 49,043 60,617 33,683 2011 614 795 822 263 362 229 1,298 1,497 667 36,632 49,261 38,160 2012 382 577 643 134 238 128 1,211 1,490 853 25,449 39,423 41,552 變數 (單位) 所得不均度 (倍數) 經濟成長率 (%) 各級政府財政收支餘絀 (新台幣百萬元) 實質民間固定資本形成 (新台幣百萬元)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0.0106 -0.0109 -0.0719 0.9758 1.0010 0.2052 -54,087 -57,255 -84,731 15,858 20,894 3,589 2010 -0.0038 -0.0046 -0.0054 -0.6311 -0.5673 0.0489 13,369 14,305 1,874 15,944 19,643 6,792 2011 -0.0020 -0.0029 -0.0032 -0.1076 -0.1025 0.0254 13,310 13,870 2,601 13,474 16,749 9,191 2012 -0.0008 -0.0017 -0.0018 -0.0927 -0.0861 0.0146 13,321 13,416 3,214 10,530 13,743 10,925 變數 (單位) 通貨膨脹率 (%) M1B (新台幣億元)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入 (新台幣百萬元) 失業率 (%)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0.0204 0.0208 -0.0074 192 191 43 10,206 10,172 2,320 -0.0188 -0.0191 -0.0211 2010 0.0069 0.0098 0.0046 233 252 88 9,626 10,433 4,149 -0.0148 -0.0166 -0.0112 2011 -0.0038 -0.0017 0.0079 246 282 130 9,081 10,463 5,508 -0.0105 -0.0131 -0.0089 2012 -0.0060 -0.0045 0.0076 233 285 168 8,386 10,222 6,528 -0.0072 -0.0102 -0.0085 變數 (單位) 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 (2001=100) 放款利率 (%) 隔夜拆款利率 (%) 租稅負擔率 (%)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0.0048 0.0050 0.0006 0.0001 0.0001 0.0003 0.0002 0.0001 0.0001 -0.029 -0.036 -0.003 2010 0.0100 0.0107 0.0027 0.0003 0.0003 0.0010 0.0003 0.0002 0.0002 -0.001 -0.004 -0.002 2011 0.0134 0.0150 0.0060 0.0003 0.0003 0.0016 0.0013 0.0013 0.0012 -0.002 -0.004 -0.002 2012 0.0153 0.0178 0.0101 0.0005 0.0005 0.0020 0.0026 0.0027 0.0019 -0.002 -0.004 -0.002 變數 (單位) 實質貿易收支 (新台幣百萬元) 生產力指數 (2001=100)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 (2001=100) 躉售物價指數 (2006=100)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52,436 54,168 10,811 1.1030 1.6336 0.2430 -0.9932 -0.9946 -0.2005 0.0214 0.0251 0.0024 2010 31,107 36,441 15,831 0.3356 0.7035 0.2895 -0.2939 -0.3631 -0.2464 0.0062 0.0120 0.0024 2011 19,550 26,004 18,476 0.3059 0.4572 0.2251 -0.1529 -0.2262 -0.2038 -0.0172 -0.0130 -0.0003 2012 11,415 18,512 20,152 0.2104 0.2891 0.2125 -0.0448 -0.1204 -0.1436 -0.0330 -0.0309 -0.0041 變數 (單位)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出 (新台幣百萬元) 移轉前最高所得 20%家戶平 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新台幣元) 移轉前最低所得 20%家戶平 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新台幣元) 移轉後平均每戶可支配所 得(新台幣元) 年度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情境 1-1 情境 1-2 情境 1-3 2009 62,641 64,339 13,130 3,340 3,439 16,395 1,134 1,167 7,081 2,380 2,448 12,474 2010 40,735 46,874 19,980 1,254 1,547 867 407 509 169 937 1149 548 2011 28,629 36,465 23,983 868 1,172 850 246 352 146 630 854 583 2012 19,800 28,732 16,679 530 852 804 121 231 119 363 600 56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說明:1. 情境 1-1 是指政府消費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 856.5 億;情境 1-2 是指政府投資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 856.5 億;情境 1-3 是指政府採行消費券政策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移轉性支出 856.5 億,每人發放 3,600 元。 2. 為精簡內容,本表內容已依照變數性質,將預測期間的季預測值轉為年預測值,並將替代預測 減基準預測。

(26)

勞動市場方面,失業率在消費券政策實施初期,由於所得不均度降低幅 度較大,有利於低所得者改善動條件,因此失業率有較大之降幅,但此僅具 短期效果,自 2010 年後,仍是以政府投資對降低失業的效果較大,且政府 投資增加時,平均薪資增幅也較高,此亦符合預期結果,顯示惟有從經濟基 本面著手擴大投資,才能增加勞動需求,改善失業情況。故由上述分析可知, 政府採取消費券政策,目的雖在振興經濟,但其對提升經濟成長的效果相對 有限,反而在所得分配的改善能有正面效果。

4.2 ঐ෱ד၁߉ഇมࠎ˘؞ᄃˬ؞۞གྷᑻड़ڍ

消費券目的是作為提振景氣的藥方,當藥方是採取強而急的方式,將有 別於緩而徐的結果。因此,為分析在既定的預算金額下,消費券集中於短期 實施,與實施期間拉長,預算平均分攤於各期,對經濟產生的不同效果。 本文在此部分模擬分析實施期間為 2009 年第 1 季,預算金額 856.5 億, 家戶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設定同前面的情境 1-3;若為實施期間平均分攤於 2009 年第 1 季至第 3 季,每季預算金額為 285.5 億。另外,關於家戶自政府 的移轉性收入設定,最高 20%所得家戶、最低 20%所得家戶與平均所得的家 戶,每季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將分別較基準預測值額外增加 5,136 元、2,304 元與 4,008 元。本文將模擬結果的替代預測值減基準預測值整理如表 6。 就經濟的預期,實施期間縮短,對經濟成長之激勵效果應大於預算分 攤、期間延長,因為就刺激經濟的目的需講求及時性。模擬分析結果亦符合 預期,消費券實施期間為一季,相對於實施期間為三季,對經濟的國民生產 的組成項目,民間消費、民間固定資本形成與進出口等,皆有較大的激勵作 用。因此,實施期間縮短,對實質 GDP 增加較多,經濟成長率增幅較大。 觀察國民生產組成項目的變動率,以 2009 年為例,民間消費的變動率 (即替代預測值減基準預測值的差額除以基準預測值),在實施期間為一季 與三 季 時, 分 別為 0.1557%與 0.1535%; 民間 固 定資 本 形成 的 變動 率 為 0.2485%與 0.1840%;淨出口的變動率分別為 0.4643%與 0.4368%。比較兩種 政策情境下,國民生產組成項目的變動率差異,在民間固定資本形成的差異 最大,民間消費的差異則最小。為何消費券集中於一季或均攤於三季,對

(27)

ܑ 6āঐ෱ד၁߉ഇมࠎ˘؞ᄃˬ؞۞གྷᑻड़ڍ(ആ΃࿰ീഴૄ໤࿰ീ) 變數 (單位) 實質民間消費 (新台幣百萬元) 消費者物價指數 (2006=100) 平均薪資 (新台幣元) 匯率 (新台幣兌美元)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11,088 10,938 0.0005 0.0004 65 60 0.0036 0.0050 2010 10,214 9,923 0.0009 0.0007 106 93 0.0015 0.0044 2011 9,878 9,434 0.0014 0.0011 143 121 -0.0021 0.0015 2012 9,939 9,329 0.0034 0.0025 181 148 -0.0061 -0.0022 變數 (單位) 最高所得 20%家戶平均每 戶消費支出(新台幣元) 最低所得 20%家戶平均每 戶消費支出(新台幣元) 名目金融資產 (新台幣億元)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新台幣百萬元)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8,010 7,989 5,932 5,924 230 175 26,855 25,050 2010 1,971 1,931 870 858 456 388 33,683 30,792 2011 822 712 229 217 667 583 38,160 34,214 2012 643 580 128 116 853 748 41,552 36,486 變數 (單位) 所得不均度 (倍數) 經濟成長率 (%) 各級政府財政收支餘絀 (新台幣百萬元) 實質民間固定資本形成 (新台幣百萬元)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0.0719 -0.0785 0.2052 0.1914 -84,731 -83,156 3,589 2,657 2010 -0.0004 -0.0004 0.0489 0.0407 1,874 4,145 6,792 5,414 2011 -0.0002 -0.0002 0.0254 0.0181 2,601 5,235 9,191 7,409 2012 -0.0008 -0.0007 0.0146 0.0074 3,214 5,968 10,925 8,763 變數 (單位) 通貨膨脹率 (%) M1B (新台幣億元)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入 (新台幣百萬元) 失業率 (%)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0.0074 -0.0095 43 32 2,320 2,109 -0.0211 -0.0221 2010 0.0046 0.0041 88 75 4,149 3,627 -0.0112 -0.0111 2011 0.0079 0.0077 130 115 5,508 4,738 -0.0089 -0.0083 2012 0.0076 0.0072 168 150 6,528 5,561 -0.0085 -0.0076 變數 (單位) 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 (2001=100) 放款利率 (%) 隔夜拆款利率 (%) 租稅負擔率 (%)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0.0006 0.0002 0.0003 0.0001 0.0001 0.0001 -0.003 -0.007 2010 0.0027 0.0017 0.0010 0.0010 0.0002 0.0001 -0.002 -0.005 2011 0.0060 0.0044 0.0016 0.0016 0.0012 0.0009 -0.002 -0.005 2012 0.0101 0.0078 0.0020 0.0021 0.0019 0.0017 -0.002 -0.005 變數 (單位) 實質貿易收支 (新台幣百萬元) 生產力指數 (2001=100)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 (2001=100) 躉售物價指數 (2006=100)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10,811 10,172 0.2430 0.1821 -0.2005 -0.1518 0.0024 0.0027 2010 15,831 14,752 0.2895 0.2322 -0.2464 -0.1772 0.0024 0.0048 2011 18,476 16,928 0.2251 0.2089 -0.2038 -0.1679 -0.0003 0.0032 2012 20,152 18,064 0.2125 0.2063 -0.1436 -0.1259 -0.0041 -0.0002 變數 (單位) 實質貨品與服務輸出 (新台幣百萬元) 移轉前最高所得 20%家戶平 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新台幣元) 移轉前最低所得 20%家戶平 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新台幣元) 移轉後平均每戶可支配所 得(新台幣元)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13,130 12,280 16,395 15,903 7,081 7,012 12,474 12,448 2010 19,980 18,379 867 750 169 156 598 562 2011 23,983 21,665 850 731 146 133 573 526 2012 16,679 13,625 804 689 119 106 546 5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說明:1. 情境 2-1 是指政府移轉性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增加 856.5 億;情境 2-2 是指政府移轉性支出於 2009 年第 1 季至 2009 年第 3 季每季增加 285.5 億。 2. 為精簡內容,本表內容已依照變數性質,將預測期間的季預測值轉為年預測值,並將替代預測 減基準預測。

(28)

整體民間消費的效果差異不大?這主要可能與低利率時代,時間偏好率因素 對民間消費的影響較小有關,所以一次發放或分次發放消費券,對整體民間 消費的刺激效果,其差異性相對較小。另外,金融性資產、M1B、物價、利 率、匯率與平均薪資等變數,皆是在實施期間為一季較實施期間為三季,有 較大幅度的影響。 另一個觀察的重點,在於最高與最低所得家戶的消費行為比較,若計算 邊際消費傾向,即以消費變動值除以可支配所得變動值,將發現消費券分攤 於三季發放,對消費的誘發效果稍微大些。11 以四年合計的家戶消費增量除 以可支配所得增量,當消費券集中於一季與分攤於三季實施,高所得者的邊 際消費傾向分別為 0.6051 與 0.6091,而低所得者則分別為 0.9525 與 0.9527, 顯示當家戶的可支配所得為均攤增加時,每增加一元所得而用於增加消費的 比例較高,而一次性的所得增加,卻可能因轉入增加儲蓄以替代消費,而使 消費比例較低;而且,由於消費行為具慣性而受到前期消費的影響,因此在 2010 年的邊際消費傾向有遽增的現象,使邊際消費傾向出現大於一的情況。

4.3 ঐ෱דੑ໚ͽ১ඁᏉ఼̈́ๅચᏉ఼۞གྷᑻड़ڍ

2008 年 12 月 5 日政府頒布的「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第四 條明文指出,消費券所需經費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且經費來源,得以舉 借債務方式辦理。此法賦予了消費券發放之財源以舉債方式融通的依據, 也規避了公共債務法第四條第五項有關每年度舉債額度之限制。但以消費 11 在此所指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因政策變動所造成家戶消費變動與可支配所得變 動之比值。各年度最高所得 20%與最低所得 20%家戶的邊際消費傾向,計算結 果如下表所示: 最高所得 20%家戶邊際消費傾向 最低所得 21%家戶邊際消費傾向 年度 情境 2-1 情境 2-2 情境 2-1 情境 2-2 2009 0.4886 0.5024 0.8377 0.8448 2010 2.2734 2.5747 5.1479 5.5000 2011 0.9671 0.9740 1.5685 1.6316 2012 0.7998 0.8418 1.0756 1.0943 四年 0.6051 0.6091 0.9525 0.9527

(29)

券的移轉性支付性質而非資本性支出,舉債融通的方式將對後代債務產生 負擔轉嫁的不公,且對總體經濟將產生通貨膨脹之疑慮。尤其,在政府債 台高築時舉債,無疑對國家財政是雪上加霜。不過於景氣疲弱不振之際, 加上租稅融通易引起民怨,政府以債務融通作為財源以解決燃眉之急,亦 是別無選擇之計。 為瞭解消費券財源採取租稅融通與債務融通兩種方式,對於總體經濟效 果之不同,本文假設政府因消費券發放而增加的支出,以增加當期財源支 應,而當期財源的籌措方式區分為增稅或舉債。因此,第一種情境為消費券 發放的實施期間為 2009 年第 1 季,預算金額 856.5 億,並且於當期增加賦稅 收入 856.5 億;第二種情境的消費券發放實施期間與預算金額與前者相同, 而於當期增加政府債務 856.5 億。另外,兩種情境的家戶自政府移轉收入設 定,同前面的情境 1-3。敏感度分析結果整理如表 7。 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以租稅融通方式對民間消費的刺激效果未如債務融 通,由於當期徵稅直接衝擊家戶可支配所得,消費券政策對刺激消費效果也 相對受到抑制。然而,觀察整體國民生產的增加仍較債務融通時為高,在民 間投資、進口與出口皆有較大的成長,經濟成長率相對較高。所得不均度與 失業率降低幅度也較大,平均薪資因失業率下跌與產出增加,因而得以上 調。雖然增稅對廠商與家計產生額外的租稅成本,租稅負擔率在 2009 年上 升,但長期而言,採取租稅融通能降低赤字,健全財政,對整體投資環境與 國民生產是有利的,因此 2010 年以後的租稅負擔率較基準預測低。而在物 價方面,採取租稅融通對廠商與家計產生額外租稅成本,經由成本推動對物 價產生拉抬效果,躉售物價與消費者物價皆上升。 若採取債務融通方式,由於舉債不利民間投資信心,對經濟長期發展將 產生負面影響,可能部分抵銷了消費券的振興經濟效果,對 GDP 的刺激效 果未如租稅融通,因此,租稅負擔率降低幅度較租稅融通小,並且舉債將使 政府財政惡化,政府財政收支餘絀也較租稅融通低。在物價方面,債務融通 對於物價有一定程度之助長,故消費者物價指數與躉售物價指數,於政策實 施後亦呈現上揚。另外,關於利率的變化,政府支出增加理應會推動利率上 ܑ 7āঐ෱דͽ১ඁᏉ఼̈́ๅચᏉ఼۞གྷᑻड़ڍ(ആ΃࿰ീ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本實驗測得的 pH 值與酸鹼度計測得的 pH 值差異不大,約 1%,證明了我們 也可以利用吸光值,來推算出溶液中不同分子的濃度,進而求得

二項隨機 實驗與 二項分配 二項機率分

Step 4: : :模擬結果分析 : 模擬結果分析 模擬結果分析(脈寬為 模擬結果分析 脈寬為 脈寬為90%) 脈寬為.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一、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政策、制度、計畫之研 擬、規劃及督導。. 二、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法規制(訂)定、修正

母體分配 樣本平均數 的抽樣分配 抽樣誤差與 非抽樣誤差 樣本平均數 的平均數與. 變異數

本章將對 WDPA 演算法進行實驗與結果分析,藉由改變實驗的支持度或資料 量來驗證我們所提出演算法的效率。實驗資料是以 IBM synthetic data generator

在軟體的使用方面,使用 Simulink 來進行。Simulink 是一種分析與模擬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