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設計理念:

本教學活動以國小中年級學童為教學對象,並根據五E學習環設計教學活動。

五E學習環的五個教學階段為投入、探究、解釋、精緻化和評量,已有教學設計者 依據五E模式而開發出多元評量工具,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五E教學環的投入階段,進行的是「綠巨人」教學活動,透過「綠巨人」,

學童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在「傑克與魔豆」教學活動中,進行的是五E教學環的探究、解釋階段。此一 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植物生長的過程與生長要素。這一階段可訓練學生界定問 題、設計規劃二大科學探究能力。

在本教學活動中「植物的播種、紀錄與發表」,進行的是五E教學環的第二(探 索)、三(解釋)、四(精緻化)、五(評量)階段。學生透過植物的播種進行探索、

紀錄。

第三個階段「解釋階段」與第四個階段「精緻化階段」中間的區隔較不明顯。

學生必須詮釋說明觀察紀錄與所得到的心得、感想與發現,針對國小中年級的學 童,除了以文字與圖表紀錄植物的生長情形之外,教師亦須協助學生以數位相機 將各組植物的生長情形拍攝下來,洗成照片後發給各組學童,學童須將照片貼在 植物觀察紀錄簿上,並利用課餘時間將心得、感想與發現紀錄於照片旁。教師必 須將各組的觀察紀錄、照片製作成投影片於課堂上以單槍投影機放映以協助學童 對資料的詮釋與說明。於課堂上,小組代表將本組對這張投影片的心得說出,教 師在問其他同學是否同意,證據為何?播種後每週拍攝一次並進行投影片放映、

學童解釋分析、溝通辯證(一次兩節課)。透過此一活動,即可完成解釋分析與溝 通辯證兩大探究能力的訓練。

在第五個階段「評量階段」,學生必須以組為單位,將整個單元所蒐集的資料、

進行的實驗,得到的結論,紀錄在小組的植物觀察紀錄簿上,這時教學者必須指 導學童,以協助活動的進行。而教師與學童透過小組的植物觀察紀錄簿,進行評 量,學童自行評量所學到的概念,而教師則評量學童所習得的知識概念與尚未學 習到的。

而在評量階段,除了以小組的「植物觀察紀錄簿」呈現外,根據模組設計者 的瞭解,亦可以「個人的植物小書」,「海報」來呈現,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與優點,

教學者可依需求自行選擇。

教學器材:

1. 植物種子數包(附有植物栽種須知說明)

2. 數位相機 3. 紀錄本

學習情境:

先前的教學活動進行童話故事「傑克與魔豆」與實際栽種圖片的引導。本教 學活動延續前一活動,透過小組討論、蒐集資料、實驗的設計與進行,讓學童瞭 解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四要素或是不同的蔬菜生長發育情形也 有所不同;透過進行植物的實際種植,讓學童瞭解植物的成長情形與環境的影響,

並學會照顧、種植植物;紀錄植物的生長情形並進行資料的詮釋與應用。最後小 組將所有的資料記錄在植物小書上作為整個活動的總結。

教學要領:

一、所謂「教學模組」係指以同一主題貫穿之一系列教學活動,每個活動皆與主 題相關且獨立存在,教師依實際教學需要自行組合有關的教學單元(姚如芬,

2001)。模組之設計者根據主題有關概念之知識架構,參酌相關的教學理論,

設計出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而模組之使用者,可以依自己專業經驗選擇合適 之單元與教學策略,並進行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期能達成最好之教學成效

(賴慶三、楊繼正,2001)。

在本教學活動中,為了呈現完整的科學探究歷程及培養學童自行建構知 識,學童討論、發表、修正、再討論的歷程一再的出現,而於實際教學中,

如學童反應較慢、表現不如預期、上課時間不夠...等問題,教學者可視實際需 要適度的減少一些循環的流程,而以課後收回學習單,私底下找有問題的組 別討論來解決問題。

基本上,教學模組的特性本就是彈性運用;而富含有思考智能較高層次 的教學,如創造思考教學、問題解決教學、批判思考教學...等,教學者必須有 於課堂中因應學生表現,適度轉化教材的能力,才能進行合適的教學,提高 教學效能。

二、在教學之前,教學者宜先看看「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自我評量表」,以瞭解科學 探究能力可分成五大探究能力,再細分成 18 種探究能力(依國科會「科學探 究式活動設計」小組所銓釋),並將這 18 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活動中。

三、中年級學童可能尚未有完整的科學探究式實驗的經驗,在過程中會有很多的 疑問,依課程設計者本身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童均可完成品質良好的作品。

教學策略是教學者須多給予鼓勵與讚美,一開始不論學童作品的好壞,先給 予讚美;如果真的作的很差,則簡單帶過即可;並鼓勵學童多觀摩、比較別 人的作品;小組內多溝通、分享激發創意;並給予充足的時間與並要的協助。

四、採用新的教學媒體:包括使用數位相機、隨身碟(記憶卡等大容量儲存裝置)、

掃描器、單槍投影機、筆記型電腦、布幕。將資料轉換為數位形式並透過投 影設備放映出來,以協助學童向他人解釋、及學童瞭解他人所說資料圖片。

五、在植物觀察紀錄簿上,可引導學童利用不同的顏色表達不同的意義,如藍色 的字代表本組內的解釋,黑色的字代表他組同學給的意見,紅色的字代表老 師的話語。

六、學生需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例如照片的說明,最好是大家一起討論得來,如 果時間不夠,每人負責幾張也是一個可行的策略。而植物紀錄簿的謄寫、製 作以二至三人為主來完成,但亦須其他人協助才能做的更好。小組內若能自 行溝通可行的方式最好,如果有爭執或不妥當的地方教學者應介入協調,但 儘量避免在學童都不同意的情狀下強行指派工作,如果學童無心完成份內工 作,所作出的成品品質不佳,學習效果也有限。

七、植物觀察紀錄簿呈現的順序是 1.目錄、2.組员介紹、3.蔬菜的特色、4.照顧蔬 菜的要領、5.實驗設計、6.實驗紀錄、7.照片(包含小組內心得、感想、同學 意見與老師建議、結論)、8.結論、9、參考資料的順序進行編排、整理。教師

可於一開始先呈現成品於學童前,讓學童瞭解植物觀察紀錄簿的整體面貌,

減少學童的困擾並強化學童製作的信心。

八、在許可的範圍內,儘量取得導師的協助,分派工作給適合的學童完成,每天 的植物觀察、紀錄,植物生長狀況的拍攝,突發事故的處理...在有導師的協助 下會進行的更順利。

九、若教學時間不足,可請各組派兩位代表於午休時間整理分析資料、製作植物 觀察紀錄簿。而相關資料的蒐集,若學校電腦學童能進行列印則直接列印即 可;若無法列印則請學童家裡有電腦、網路連線、印表機的學童在家進行網 路資料蒐集、列印。家中無電腦的則帶至電腦教室蒐集資料,儲存與磁片上 或透過電子郵件寄至教學者的信箱中,再由教學者協助列印。

十、大多數我們所食用的蔬菜都是需要強烈日照的植物,學童放置盆栽的地方須 符合 1.易於照顧、觀察與紀錄。2.不易被破壞。設計者教學時學童均放置於教 室兩側走廊,教學者須注意日照問題,如日照是否充足,不能曬陽光的植物 是否真的曬不到陽光(有時學童放放置於教室內,但當太陽斜射時陽光會照 到盆栽,這樣會影響實驗變因的控制)

十一、根據設計者的兩次教學,全班統一選擇一個實驗目的(驗證植物生長需水、

陽光、肥料,不同的土壤影響植物的生長;蔬菜種類不同生長發育不同...)每 組各用兩個長方形花槽(實驗組與對照組);統一照顧(控制實驗變因)、紀 錄。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負擔較輕;便於各小組控制實驗變因與紀錄;

解釋分析與溝通辯證階段時全班才有一個可以共同討論的主題。這是設計者 認為中年級「植物的種植」科學探究式教學比較適切的教學方式,至於蔬菜 種類,各組自行選擇以增加實驗的多樣性或植物的代表性,或是全班統一以 增加數量的解釋性均可。

學習活動、流程與教學說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