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之關係

第三節 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之關係

信念對於個人的行為有「調整」以及「過濾」的作用,當教師置身於 教室情境中,為達成教學目標,對於與教學有關的一切活動與事務,運用

合適的方法與策略,做最妥善的處理,這種不斷的連續程序與歷程,是班 級經營工作的重點。教師在處理班級事務中,採取何種手段或行動,以達 成目標,受到個人的思想與信念影響極大。國內近來有關教師教學信念與 班級經營策略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不同的研究取向,也屢見於實證研 究中。本節探討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的關係,針對教師教學信念 對班級經營策略的影響,以及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師自我效能的關係,

進一步分析探究之。

壹、教師教學信念對班級經營策略的影響 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師教學行為

Munby (引自朱苑瑜,2000)認為教師的教學信念,是隱含在內在的 想法、價值觀與態度,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隨時隨 地在修正中。儘管教師信念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大部分的實證研究結果 卻顯示出,教師教學信念皆傾向與其教學行為一致。一項由 Fishbein 與 Ajzen(1975)對教師信念所做的研究發現,信念、態度、意向、決定、行 為與有用的訊息,這六類目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此種循環且互相緊扣的 關係可以從圖2-5看出。

信念

決定 意向

態度

訊息 行為

圖 2-5 信念態度意向決定行為與訊息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Fishbein M.與Ajzen I. (1975).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Retrieved April 17, 2007, from http://www.ciadvertising.org/studies/student/ 99_ fall/

theory/tseng/Reasoned /introduction.htm.

從上圖可知,教師教學信念是一個不斷循環與修正的過程,信念會 影響教師個人的態度,態度來自心理認知意向,根據心理認同意向,再 做出決定行動與否的傾向,最後付諸行動,行動的結果會獲得回饋的訊 息,以供教師個體作修正或持續之循環的過程。因此,教師的教學信念,

及教師教學行為過程中的互動關係,與呈現的回饋結果,對於教師的自 我效能有決定性的影響。

進一步言,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思考歷程,受到許多變項因素的影響,

而有不同的行為與態度,例如:性別因素、婚姻狀況、年齡、任教年資、

教育背景、專業領域、學生人數、學生差異與學校規模等(湯仁燕,1993;

葉興華,1994;陳馨蘭,1998;陳木金,1999),所牽涉的主觀與客觀因 素,有以哲學觀點論、有以心理學觀點論、有以社會學觀點論,以不同取 向研究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策略之影響變項。

二、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信念

根據文獻分析結果,本研究所指之班級經營策略信念,係指不論教師 的性別、教育背景、任教學科、學校規模、學生差異或城鄉差距等之變項 影響,於教師經營班級時,運用有效管理策略的想法與作為。本節將分析 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信念內涵,包括:教師班級常規管理的信念、教師教室 環境管理的信念、教師時間管理的信念、教師班級氣氛營造的信念、教師 處理學生偏差行為的信念,與教師建立良好親師關係的信念探討之。

(一) 教師班級常規管理的信念

班級是社會的縮影,為一複雜的生態體系;教室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 所,也是教學進行的必要條件。為了達成教育的目標,滿足成員個人的需 求,教師對於學生的行為有期望與規範的必要。因此,教師應該有效率地 管理班級的常規,師生共同訂定具體的班級規範、執行計畫、實施考核,

增進成員間的隸屬感、安全感和榮譽感,以促進學習的進步。

金樹人(1984)翻譯 Charles「教室裡的春天」一書中,提到班級常規 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促進學習:維持教室的安靜,能幫助學生做某些重要思考的學習,

如果教室環境吵雜,會造成學生排斥較困難的學習。

2.增進社會化: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行為禮儀規範與社會化 等學習過程中,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有助於其社會化的學習。

3.培養民主精神: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學校是培養學生民主精神 最好的環境,讓學生學習團體規範,尊重他人,皆要有良好的教室常規,

訓練學生的民主精神。

4.滿足心理需求:教師執行教室常規以教導學生是非的觀念,可使 教室的不良行為減少,增進學生的認同與扶持,因而產生安全感與歸屬 感,滿足其心理需求。

5.增進學習的樂趣:班級常規的執行,最終目的是在促進學生的學 習,幫助他們做想做的、應做的事,且協助他們成為真正想成為的人,以 增進自己學習的樂趣,凡此必須藉教室常規規範之,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

由此可知,班級常規對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對於班級常規管理的信 念,可歸納出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1.班級常規訂定的原則

班級常規的訂定宜項目適中 (單文經,1998),且具公平性、合理性、

與可行性。

2.班級常規的教導要領

原則由簡入繁、全班參與、及早教導、把握時機融入教學 (單文經,

1998) 與檢討修正。

3.有效策略的運用

輔以獎懲制度、榮譽卡制、學習護照與教學評量等方法,進行有效的 班級常規管理。

(二) 教室環境管理的信念

教室環境管理的主要目的,即是改善或維護班級環境品質,提升學習 的效果。張煌熙(1993)認為教室環境包括有形以及無形兩種,有形的物 質環境,如:教室、教材與教學設備等;無形的心理環境如:班級結構氣 氛與規範等潛在特質等屬之。教師能了解班級環境管理的重要,具備環境 管理的能力,巧妙地運用方法,就能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達成激發學生 成員感、建立學生的共享感、實現班級學業目標以及協助學生自我更新等 四大階段性目標(單文經,1998)。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學生一方面能 產生榮譽感,激發個人潛能;一方面有助個人社會化的發展,培養健全的 人格。

綜上所述,可歸納出教師對於教室環境經營的信念,包括以下所述五 個向度,分別說明之。

1.妥善規劃教室空間

有效地利用教室空間,規劃寬敞的學習環境,妥善的安排座位,充分 利用教室的空間。

2.適切地安排與佈置教室情境(楊士賢,1997)

配合學習單元,佈置學習角落,並讓學生發揮創意,佈置教室,增進 其成就感。

3 師生共同參與規劃

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班級事務的規劃,以民主參與方式,培養學生成 就感與團隊精神。

4.充份利用可支配的資源

教師經營班級極為不易,應善用可資運用的資源,並發揮創意設計空 間,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5.尋求有效的支援

教師的能力有時難免受到限制,如能尋求行政或家長等支援,協助班

級的管理經營,可以增進經營的成效,例如:尋求具設計空間專長的家長,

協助規劃完善的教室空間。

(三)教師時間管理的信念

教師教學行動受到時間的驅策,必須適時進行教學,準時配合學校作 息(張芬芬,1993),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心理承受著時間的壓力是存在的。

因此,做好班級的時間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所稱之「班級的時間 管理」,根據 Fisher 的研究(引自張芬芬,1993),係指學生真正投入課堂 中課業的時間(engaged time),並不包括教師處理教學活動中轉換工作,

例如:班級處理、行為管理與活動轉換等,欲達有效的班級時間管,理具 體作法綜合敘述如下。

1.進行教學活動

教學前妥善備課、建立上課規範與慣例、呈現授課大綱、良好師生互 動、獎懲得宜、並且善用剩餘時間等,能幫助教師的教學進行順暢。

2.隨堂作業活動

清楚告知教師的期望、選擇合適的作業、建立小老師制度、以及培養 學生負責的態度,增進學習的自信與刺激學習的興趣。

3.轉換活動

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與需求、建立轉換慣例、活動步驟清楚、團體競賽 與鼓勵策略的運用,使課堂上的教學轉換活動能順利進行。

4.處理非教學事務

運用良好的工具協助處理,尤其對日常瑣碎而必要的工作,更顯工具 的重要。此外,也要幫助學生處理能力不及,或無法勝任之工作,例如:

交付考卷或試題等工作。

(四)教師班級氣氛營造的信念

班級是有目標、有制度和有功能的社會組織型態,成員彼此間的互動 頻繁,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良好的班級氣氛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培養,以 及學習成就的獲得。Braskamp, Brandenbury 與 Ory 在 1984 年《教學效能

評鑑》一書中(引自陳木金,1999),將班級氣氛列為教師教學效能的重要 評鑑指標之一。

根據文獻探討,班級氣氛與教師的人格特質和領導方式有關(陳如山,

1993),可知教師不同的領導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班級氣氛。許淑華(2002)

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班級氣氛最好之教師的領導風格,是以 學生為中心的「民主型」領導方式,特徵為師生關係和諧,學生對班級具 有強烈的歸屬感,擁有榮譽感與責任心,能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彼此關懷 支持,強化學生社會化自我角色的認知。綜上所述,可了解教師營造良好 班級氣氛的方法很多,研究者列舉以下幾種可行途徑,以供參考。

1.了解自我特質

充分了解自我特質,要求自我專業成長,並能養成自省能力,時時反思 檢討,充實班級經營的知識,建立自信,自我要求良好的班級經營績效。

2.講求領導技巧

積極發展有效的經營策略,充實班級經營能力,營造良好的班級人際 關係,展現教師的領導能力,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以利學生學習。

3.深入了解學生

3.深入了解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