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班級為一團體組織,組織內的成員有共同的學習目標,需接受與遵守 一定的法則,以維護學習目標的達成。教師需要發展專業能力,管理班級 的一切人、事、物與資源等,做妥善合理的安排或分配,創造良好的學習 環境,以利學生的學習。教師對班級領導的能力,會影響班級經營成效的 高低。易言之,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得宜,班級經營成效必然顯著,教 師自我效能也較高。

壹、班級經營

1960年Parsons(引自單文經,1998)提出「班級」是一個社會系統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之說,具有包含所屬成員、社會情境、交互 影響、一致行為和共同價值觀念等集體的目標導向的特性,是一門專業領 域,受到高度的重視與研究。「班級」為教師實際處理教室人、事與物的 整體行為的單位。「經營」(management)語出詩經大雅「靈臺」章:「經 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後世沿用至今,意指經理 營造謀作事物之意。簡言之,即是管理。班級中的教師,運用企業經營的 精神管理班級,使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稱之為「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亦稱「教室管理」,或做「班級管理」。陳木金(1999)認 為班級是一個具有特色且複雜的小社會,「班級經營」就是實施教學所設 置的系統教育型態,舉凡學生學業的成就、社會人際關係的技巧及健全人 格的發展等,都受到教師班級經營成效的影響。對教師而言,具備良好的 班級經營知識與研究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郭明德 (2001) 指出歷來國內外各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頗不一 致,研究者列舉國內外學者對班級經營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方炳林(1979) 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合適地處 理教室中人、事與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以易於

達成教學目的之活動。

二、吳清山(1996)認為「班級經營」,簡單而言,就是有效的處理班 級中所發生的事情,以達成教學目標。

三、黃德祥(2006)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或教學者於班級情境中,採 用有效的策略,例如:適宜的處置、指示、指導、處理、協助、監督、控 制或管理學生,提高學生學業、行為和潛能等,使之進步與發展的一種教 育措施。

四、朱文雄 (1999) 認為班級經營有以下兩種意涵:

(一)導師根據一定的準則,應用客觀、科學與系統的方法和人性化精 神,將班級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做妥善的運用,適當有效處理班級 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並達成班級教育目標的歷程。

(二)以班級為單位,以導師為中心,以科學化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精神,

結合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力量,透過導師做適當的規劃和推動,做 好班級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事物和活動,並達成班級目標。

五、李園會 (2001) 認為班級經營定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說法:

(一)廣義的說法:舉凡班級導師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通稱為班級經營。

(二)狹義的說法:為達成學校所揭示教育目標及各項教育活動,使其 能夠順利進行,將班級的人、事與物等各項條件,做一種整頓、改善與處 理,稱為班級經營。

六、張春興 (2006) 認為班級經營,是指師生在教學的互動歷程中,教師 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一切處理方式。在消極方面,避免學生違規行為發生,

在積極方面,培養學生遵守團體規範的習慣,藉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

達成教育目標。

七、王文科(2006)認為班級經營主要含意,是教師為使教學活動得以 順利進行,以求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而對學習情境的佈置、學生學習行為 的控制和秩序的維持等,所做的處理方法,或教學情境的佈置,稱為班級 管理。

八、熊智銳(2001)認為班級是個多元的有機體,教師為了達成教育目 標,運用適當的方式和過程,使班級中各個元素產生良性的互動,使教學 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順利進行,這種方式和過程,即是班級經營。

九、Emmer(1981)認為班級經營,為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主要 在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與合作性。

十、Good 與 Brophy(1991)將班級管理定義為處理或指導班級,所特 別涉及到的問題,如紀律、民主方式、補充與參考資料的使用與保管、教 室之物理特色處理,以及學生社會關係之發展等。

十一、Lemlech(1988)認為班級經營如同一首教室生活的管絃樂曲,

其內容豐富包含:計畫課程、運用資源、安排教室環境、督導學生的學習 活動和預防潛在問題的發生等。

十二、Edwards(1993)認為班級經營,係指教師在班級運用的技能,

如教室環境的安排、班規的建立與維持、不當行為的處置、督導學生活動、

酬賞增強的使用、良好師生關係的營造,以及有效教學的方法。

十三、Jones 與 Jones(1995)認為班級經營的內涵,為教師須先了解學 生的基本需求,創造正向的班級人際關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減少教室 學生不當行為,以促進學生學習。

十四、Doyle(1986)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的行動與策略,在於解決班 級秩序的問題。他認為教室經營是建立和維持一個能教學及學習的環境,

所必須的準備和過程;由師生及同儕間交互作用而形成班級學習環境,這 種教室群體歷程(group processes),事實上就是教室經營的功能,是在整 體教室秩序的維持建立,而非個別行為上。

從以上各學者之觀點,可歸納出班級經營所涉及的對象,包括:班級、

教師、師生、學校、家長與社會等諸多層面,可見班級的經營是一項挑戰 性非常高的工作。因此,本研究所稱之「班級經營」,(或稱「班級管理」),

是指教師運用各種方法與策略,妥善的處理班級中的人、事與物等事項。

積極方面,係採有效的教學與輔導策略、經營良好的教室環境、協助學生 學習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消極方面,避免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或潛在 不良因素的影響,以達成教學目標之一切活動稱之。

貳、班級經營策略

班級是一個社會化的結構體,極具複雜性與多變性。班級教師為了達 成教育目標,必須運用有效的方法處理班級事務,對於班級管理的項目與 內涵,由於所涉及的人、事和物,範圍廣大且項目繁多,必須能明確的了 解與掌握,才能針對問題提出最妥善的解決辦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幫助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班級可以說是學校最基層的行政單位,班 級管理所涉及的層面,亦如學校的行政單位一樣,所涉事務層面廣大,不 言可喻,自然需講求策略的運用,方能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達到教學目 標,發揮教育的功效。

一、班級經營策略理論與研究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直到十九世紀,乃有學校制度的興起,也才有班 級經營問題的產生。到了西元 1847 年,美國紐約奧本尼州立師範學院校長 David P. Page 出版《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初次提及教師班級經營的問 題,認為「秩序」與「詳細計畫和準備」是教師辦好學校,以及經營班級 的竅門(單文經,1998;郭明德,2001)。1970 年以後,有感於校園暴力 和毒品氾濫問題嚴重,班級經營才再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紛紛投入班級 經營問題的研究。國內研究首見於 1990 年代,歷史很短,雖然中外對於班 級經營的研究歷史起步頗晚,但是實徵研究上卻有極大的進展。

根據文獻與研究顯示,班級經營策略理論與心理學和社會學有十分密 切的關係。Tauber ( 1995 ) 指出班級經營的策略緣起於「思維學派」架構、

「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架構與「權力的社會性基礎」架構等三大理論架構。

班級經營策略模式,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哲學信念,對教師在班級情境中做 出的決定行為影響甚鉅。因此,教師應該發展有效的策略,善盡管理班級

之責,達到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

從新的班級經營策略模式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近來趨向知識性研究,

例如:對教學效能的評量、情境認知、班級實用知識、學生特質與團體活 動等方面的研究,關注面從教師的教學,到班級經營知識與經驗的累積,

有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對於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提供重要的參 考依據(Borich, 1990;單文經,1998;陳木金,1999;郭明德,2001)。

由此可知,班級經營策略之實務運用,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所涉層 面是多元的,技巧運用是靈活的。總言之,能適時適當的解決問題,就是 正確的方法。經營策略考量面向,諸如:建立教師規則策略、教室環境管 理策略、處理不良行為策略、善用增強策略、和諧溝通策略、監督學生活 動策略 (陳木金,1999;單文經,1998;Johnes & Jones,1995)、教學管 理策略、常規管理策略、親師關係 (吳清山,1996;李園會,2001;郭明 德 2001;朱文雄,1999;Johnes & Jones,1995)、時間管理策略、自治活 動策略、自我省思 (單文經,1998 ;李園會,2001;Emmer,1981)與資 源運用策略 (Lemlech,1988) 等,皆為教師班級經營策略的主要內涵。

綜合上述文獻與研究,可知班級經營策略理論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

在班級經營策略的實徵研究上,也有許多具體的研就成果。不過班級經營 事務綜緯萬端,運用技巧靈活多元,需有嚴謹的學理探究,與豐富的經驗 傳承累積,許多重要的課題,更待我們進一步去探討,例如:導師班級經 營之心路歷程,其中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與教師哲學史觀,是另 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班級經營策略內涵分析

班級經營主要是為了建立一個有利的「教與學」的環境,使教學目標 能順利地達成。為要達到此目的,教師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創造與維持

良好的學習環境。「策略」二字,有謀略之意涵,為達成目標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學習環境。「策略」二字,有謀略之意涵,為達成目標的重要手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