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改革下的教育投資方向

1980 年代後期是臺灣民主轉型的重要階段,鬆綁(deregulation)成為 民主自由的象徵,這股鬆綁的風潮也連帶使得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 各層面受到影響。在經濟層面鬆綁的表現,即是尊重市場機制的運作,減 少政府干預;社會的鬆綁,則是對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念均給予最大的包容 與關懷;文化的鬆綁,即是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更加重視與保障;教育的 鬆綁,則期待逐漸擺脫政治的控制和規劃的束縛,使教育朝向更自由、更 開放的方向發展。教育改革可謂是時空環境趨使下的結果。

教育改革中所落實的鬆綁主張,固然釋放學子部分升學壓力,但從近 年各級教育平均投資報酬率漸趨下降來看,顯示多接受教育所多得的賺額 已經趕不上多接受教育所必須支付的成本,這個結果一方面和國人對於教 育日漸重視,使得教育經費支出數額增加有關。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部份,

大學及獨立學院紛設,專科則加速轉型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更加使得 高等教育的經費支出數額擴增。另一方面,也隱含受過較高教育具備較高 勞動能力的人口中,有部分的大才小用(over qualification)、學非所用甚至 是無處可用的情形,以致發生多接受教育以後的平均總賺額增加速度趕不 上教育經費增加的速度。其中,大才小用、學非所用的情形在接受完高等 教育的高級勞動力部分,尤為嚴重。

教育平均投資報酬率下降的現象,吾人又可視為是教育管制解除後投 資報酬率回歸正常的表現,但盲目的投資非但無助於經濟發展,甚至因為 過度投資而使得各級勞力供需失調,進而形成失業等社會問題。因此,在 教育改革推動的同時,未來各級教育投資應做適度的調整,一方面能符合 社會期待,另一方面又不致因過度投資,而形成資源的浪費。因此教育改 革下的教育投資可朝以下方向進行。即:發展優質的國民教育、建立特色

的高中教育以及推動專業的高等教育。茲分述如下。

升學 就業 國 (國二、三)

中 國一(基礎教育)

小 小學 1-6 年級(基礎教育)

資料來源:(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1987:242)。

圖 6-7 國民教育目標的銜接

壹、發展優質的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國民適應生活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故課程 的安排包括升學與就業兩大目標(參見圖 6-7)。就業目標受到升學主義的 壓制,一直未獲得重視。教育改革落實以後,升學機會擴充,國中學業成 就中上程度的學生競相追逐升學表現較佳的明星高中入學機會,而學業成 就普通或表現普通的學生,也因為升學機會擴充及升學管道的暢通,而促 使這些學生願意選擇繼續接受下一階段的高中、職教育,故國中就業目標 所安排的課程幾已形同虛設。明星高中的迷思短期間旣無法破除,加上國 內產業結構已朝高科技服務業轉型發展,勞動市場未來對於國中(含以下)

教育程度的體力勞動需求,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又限制了就業課程的實用 性。因此,未來國民教育階段的就業課程似可不必過分強調。再者,國中

的升學機會大增,教育改革下的國民教育投資無須再以升學做為前提,反 倒藉此應加強投資於塑造現代公民有關的基本知識,以及培養家庭生活有 關的科技智能(參見圖 6-8),使國民成為未來優質的公民。

國 基礎 現代公民 家庭生活 教育 知識 科技智能 中 國中 1-3

小 小學 1-6 年級(基礎教育)

資料來源:本研究。

圖 6-8 優質國民教育目標銜接

貳、建立合流延伸的國民高中教育

高中、職分流原具一定程度的篩選功能,主要係因高中入學機會相較 高職入學機會為少,而高中課程設計又在為未來接受更高深的大學教育預 作準備。至於高職則被定位為對於篩選剩餘者的職業技能培訓。隨著產業 結構逐漸調整,高職所培養出來的初級技術勞動力已漸不符市場期待,取 而代之的則是必須具備更專精技術的勞動力。再加上教育改革打開了高職 畢業生升學之門,經由高職進入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成為接受高等教育的 另一條通路。另一方面,本屬培育高級勞動力的高中系統在教育改革落實 廣設高中、大學以後,高中、職的篩選功能已漸式微,因為高中系統與技

職系統形成兩條通往高等教育的軌道。

教育改革中所落實的擴充高等技職教育,間接的也鼓勵了高職生繼續 深造,加上勞動市場上對於高職所培育初級技術勞動需求的因素,高中、

職均趨於一致的被定位為接受高等教育的預備階段。旣以高職所培育的初 級技術勞動在市場上的需求條件已逐漸不足,而同樣投資於高級中等教 育,設立高職所需經費超越過設立高中,故高職學制應可輔導轉型為普通 高中方向發展,而高中則可增加職業類科學學程,以滿足不打算繼續升學 學生的需求。

此外,既以國中畢業生升學機會幾近 100﹪,現有高級中等教育容量足 以應付來自國中的畢業生,國中畢業生也可不必再經由入學考試而改採以 學區制分發就讀高中,即朝十二年國民教育方向思考。換句話說,教育改 革下的高級中等分流教育的投資應漸予整併,並改為國民教育的一環。如 此在積極面可提高國民素質,消極面則可樽節教育支出,消弭明星高中,

也可免於社會價值對於高中系統與技職學生的歧視。

叁、推動專業的高等教育

參照表 5-7,高等教育平均投資報酬率近年微幅下降,但再對照表 5-10,高中職畢業後多增加高等教育的邊際投資報酬率卻略為上升,這表示 教育改革下的高等教育投資至少在目前為止,尚未達到飽和。但再從前節 研究發現,教育改革大量擴充的高等教育已面臨培育勞動與市場需求未能 配合的困境。事實上,從美國高等教育之變遷情形觀察,美國在 1950 至 1970 年代間,亦曾發生過大學院校之過度擴充情形,高等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 毛額之比率,由 1950 年之 0.8﹪升至 1970 年之 2.3﹪,致 1970 年大學新生 人數增為 1950 年之三倍,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迅速增加,導致 1970 年代初

顯縮小,僅約高出二成左右(趙弘靜,1995:79)。此外,高等教育擴充的 結果,也即將面臨高等教育供給飽和的隱憂。高等教育所培育的勞動與市 場不能相互配合的問題,應可參考美國當時的做法,適度的調整學費,反 映成本,藉由供需調節來避免過度投資。當然亦必須在公平的原則下,給 予低所得家庭子弟適當的補助。至於高等教育即將面臨的供給飽和隱憂,

政府也必須減少干預,尊重市場機制,讓「廠商」—大專院校得視市場需 求,彈性調節科系及招收數量。

至於在課程安排方面,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和一般大學幾乎無太大區 隔,再承前項研究,高中、職若輔導轉型為國民教育延伸一環的高中以後,

事實上高等教育部份也無須再做區隔。準此,高等教育的投資應從「量」

的擴充觀念改變為「質」的提升,且應以更專業化的教學內容,並配合市 場實際所需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