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二 ) 教育方法課程

合計六門教育方法課程,包括教學原理、班級經營、教育測驗與評量、輔導 原理與實務、課程設計、教學媒體,計達成34項能力指標(重複出現的指標,只 列計一次),涉及的專業層包含規劃、教學、管理、評鑑以及專業發展能力(參 見表8)。其中,有23項能力指標,在不同課程中重複出現2至4次,出現的向度 集中在規劃能力層中的課程規劃向度、教學規劃向度;教學能力層中的教材呈 現、教學方法向度;管理能力層中的班級經營與資源管理向度;評鑑能力層中的 教學評鑑向度;以及專業發展能力層中的自我發展向度。各科目課程所達成之能 力指標,分述如下:

1.教學原理:計有19項能力指標,包括課程規劃向度(了解學校課程計畫的 理念與架構、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教學規劃向度(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規 劃適切的教學計畫)、教材呈現向度(適切呈現教材內容、善用教科書、清楚講 解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向度(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掌握學習原則進行教學、

善用教學資源輔助教學)、班級經營向度(營造良好互動的班級氣氛、營造安全 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教學評鑑向度(具備 教學評鑑的基本概念、參與學校教學評鑑的規劃與實施、進行教學自我評鑑、運 用教學評鑑結果改進教學品質)內所有能力指標以及資源管理向度中的有效運用 教學資源以及有效管理教學檔案兩項能力指標。能力指標以規劃層面為主,其次 是教學能力層,然後是評鑑層,本課程同時也是能力指標項目評選最多的課程。

2.班級經營:計有12項能力指標,包括班級經營(營造良好互動的班級氣 氛、營造安全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資源管 理(有效管理個人時間、有效運用教學資源,以及有效管理教學檔案)、自我發 展(維持成熟穩定的情緒、反省與悅納自我、善於與他人溝通合作)等三個向度 的所有能力指標,以及專業態度中的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和教學方法向度中的運 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掌握學習原則進行教學。能力指標著重管理能力層面,其 次是教學能力與專業發展層面。

3.教育測驗與評量:計有9項能力指標,包括學習評量向度(適當說明學習 評量的實施、適切實施學習評量、善用學習評量結果)、教學評鑑向度(具備教

學評鑑的基本概念、參與學校教學評鑑的規劃與實施、進行教學自我評鑑、運用 教學評鑑結果改進教學品質),以及教學規劃(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規劃適切 的教學計畫)等三個向度所涵蓋的能力指標。能力指標偏重評鑑層、教學層和規 劃層。

4.輔導原理與實務:計有10項能力指標,包括班級經營向度(營造良好互 動的班級氣氛、營造安全且有助於學習的情境、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 規)、自我發展向度(維持成熟穩定的情緒、反省與悅納自我、善於與他人溝通 合作)、專業態度向度(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信守教育專業倫理)的所有能力 指標以及專業成長向度中的追求專業成長、與同儕分享專業工作心得等能力指 標,著重專業發展層與管理層。

5.課程設計:計有15項能力指標,包括課程規劃向度(了解學校課程計畫的 理念與架構、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教學規劃向度(研擬適切的教學計畫、規 劃適切的教學計畫)、教材呈現(適切呈現教材內容、善用教科書、清楚講解 教學內容)、課程評鑑向度(具備課程評鑑的基本概念、參與教科書的選用與評 鑑、參與學校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運用學校課程評鑑結果改進課程品質)的 所有能力指標、教學評鑑向度中的參與學校教學評鑑的規劃與實施、進行教學自 我評鑑、運用教學評鑑結果改進教學品質,以及教學方法向度中的善用教學資源 輔助教學。能力指標以規劃層、評鑑層為主,其次是教學層。

6.教學媒體:計有8項能力指標,包括教材呈現向度(適切呈現教材內容、

善用教科書、清楚講解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向度(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掌握 學習原則進行教學、善用教學資源輔助教學)中的所有能力指標,以及資源管理 向度中的有效運用教學資源以及有效管理教學檔案。能力指標著重以教學能力層 為主,其次是管理能力層。

一如前述所言,國內師資培育機構尚無共同認定的教師專業標準,因而在檢 視各課程科目所能達成的能力指標時,受訪專家也針對本研究所參照的潘慧玲等 人(2004)發展的教師專業標準模式,提出建議如下:

1.潘慧玲等人(2004)所發展出的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共有五個層面,包括 規劃、教學、管理、評鑑,以及專業發展,要規範教育專業課程,架構有狹窄的 疑慮,對於教育基礎課程,諸如教育哲學,或許以「專業理念與視野」指標更為

恰當,教育社會學可參照「社會關懷」指標等。

2.要看整體的學程脈絡,每一科目的範圍可寬可窄,以教育方法學課程而 言,若未開設「班級經營」,則該課程的能力指標在「教育心理學」就要加重;

如果該學程已經有開「班級經營」,則「教育心理學課程」就不需要涵蓋「班級 經營」的能力指標,以免重複。

3.師資培育學程的內容結構與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較之某些指標能力必然適 合或不適合某些課程科目更為重要。

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教育專業課程計有10門課程科目可達成潘慧玲等人

(2004)對於教師專業標準中的12個向度、35項能力。其中,教育基礎課程,

包括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以及教育社會學,總計選取20項能力指 標,大都集中在專業發展能力層,其次是教學能力層,然後是管理能力層。至於 教育方法課程,總計選取34項能力指標,涉及的專業層包含規劃、教學、管理、

評鑑,以及專業發展能力。

前述各課程科目所達成的能力指標,若從教師專業標準來看,可以得知標準 本身即存在階層結構,亦即,能力指標可萃取出共同的向度特質,此即為一階 概念。而不同向度,即一階概念,可以再萃取出二階因子。此一階層概念,若應 用於師資培育課程檢核,可以發現目前以科目為導向的師資培育課程設計,會出 現不同課程科目所能達到的能力是一致的,亦即,凸顯科目之間缺乏統整,導致 不同科目所能達成的能力互有重疊性,諸如教學原理、課程設計、教育測驗與評 量等三種不同課程科目皆可達成規劃能力;而教學能力也可由教學原理、課程設 計、教學媒體、教育心理學、教育測驗與評量、教育概論、班級經營等不同課程 科目達成。

由此可知,當前師資培育課程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將可以達成相同能力指 標的課程科目,整併為新組成的科目或領域,以解決前述葉興華(2005)所反 應的問題:師資培育課程的分科授課,無法落實九年一貫所著重的領域教學需 要。惟新組成的科目或領域與現有科目若有差異,可以再往低階概念,即向度和 向度之下的能力指標,進行溝通討論,並據此建立課程階梯,進而能改善李田 英(2008)對當前教育專業缺乏階層結構安排,影響師資生系統化有效學習的 擔心。當然,各校仍需考量其獨特的課程脈絡,針對每一個科目的範圍寬窄,

進行自主判斷與調整。例如,以教育方法學課程而言,若未開設「班級經營」,

則該課程的能力指標在「教育心理學」就要加重;如果該學程已經有開設「班級 經營」,則「教育心理學課程」就不需要涵蓋「班級經營」的能力指標,以免重 複。換言之,各校師資培育機構在課程結構與分工合作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尤 其大學教授對各科目所應具備的能力指標,因其受訓背景與經驗不同,對科目所 需達成的能力指標難免會有觀點差異,因此,要以單一的指標模式規範教育專業 課程,架構各科目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亦有孫志麟(2010)在前述文獻所提及 的擔心,亦即,統一化的標準本位可能會抹煞了創意、自主、多元、專業等標準 本位的核心價值,也可能會否定多樣化帶給教師持續發展的動力,所以,要落實 教師專業標準於課程和教學,尚需凝聚共識,以兼顧學科特性及教師專業自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