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合式被動元件之製程及設計架構

式則稱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印刷法則是依功 能要求將金屬氧化物、玻璃黏著劑等粉末混合有機黏著劑、表面活性劑、有機 溶劑,調製成漿料,再網印於基材上形成圖形,再燒結成膜。電鍍和化學鍍係 靠電場反應,使金屬從金屬鹽溶液中析出,惟電鍍的還原能量是由外部電源提 供形成電場,而化學鍍係利加添加還原劑,使其自分解而成,但此類方式均有 大量藥劑使用,對環境而言較有影響[15]。

表3-1:被動元件薄膜的形成方式[15]

類型 方 式

真空蒸鍍 切削 光聚合反應

濺鍍 壓延軋制 放電聚合

離子鍍 化學的製膜法 蒸鍍聚合

電漿噴塗 熱分解法 -

乾式

電漿噴射 氣相反應法 -

電鍍 蝕刻 溶膠-凝膠

化學鍍 網版印刷 L-B法

濕式

陽極氧化 塗敷 -

3-1.1 薄膜電阻

薄膜電阻的製作方式通常利用濺鍍製程電阻材料電鍍於絕緣基材上,再 利用光阻與蝕刻的技術,圖案化該電阻材料以獲得預期之電阻值,其製程示意 圖如圖3-1所示。

在 材 料 的 選 用 上 , 薄 膜 電 阻 的 原 材 料 電 阻 率 多 介 於100~2000μΩ.cm,

其成膜之片電阻值多介於10~1000Ω/square間,另在材料特性上尚須考量其電 阻溫度係數(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TCR),TCR即該材料 於不同溫度下之電阻變化率,通常需在100 × 10-6 /℃以下。常用於薄膜電阻 的形成方式有真空蒸鍍、濺鍍、熱分解、以及電鍍,而常用的電阻材料則包含 有單一成分金屬、合金、及金屬陶瓷三類,又以金屬陶瓷在近年來發展較為熱 門,表3-2為常用之金屬陶瓷材料整理[15]。

圖3-1:薄膜電阻製程示意圖

表3-2:常用之金屬陶瓷材料整理[15]

3-1.2 薄膜電容

金屬-絕緣-半導體薄膜電容由於是利用半導體為底電極,使得電容本身會 有寄生電阻的存在,造成元件的共振頻率降低,無法應用200MHz以以的頻率 範圍,所以高頻的應用就必須要選擇金屬-絕緣-金屬薄膜電容,MIM電容可降 低寄生電阻值,進而提高元件共振頻率,而共振頻率則是取決於介電材料的自 振 頻 率 。 相 同 於 薄 膜 電 阻 , 薄 膜 電 容 的 電 極 也 要 考 量 其 電 阻 溫 度 係 數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TCR),且其介電材料尚有電容溫度 係數(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Capacitance, TCC)及介電常數(k)要考 量,其製程示意圖如圖3-2。

另外要注意的是,基材的表面粗糙度應在Ra<0.3μm以下,若粗糙度過 高,介電層容易被下底電極的突丘(Hill Lock)穿透,形成短路或是造成崩潰 電壓過低的現象[11]。

圖3-2:薄膜電容製程示意圖

3-1.3 薄膜電感

薄膜電感製程較相似於電阻製程,但主要的設計考量在於如何降低其寄 生電容與提高元件的品質因子(Q),由於電感特性必須考慮到降低其直流阻 抗(DC Resistance, RDC),以提高Q值的需求,所以電感導線的膜厚必須要 在5~10μm之間,故製程上通常採用電鍍方式形成電感導線以符合需求。其製 程示意如圖3-3。

基材的表面粗糙度亦會影響薄膜電感的特性,尤其在高頻時,過高的表 面粗糙度容易造成雜訊的升高,造成高頻特性降低,故基材的選擇、製作、及 加工亦會影響到整個薄膜元件的效能。幾種常見的平面電感圖形設計有條狀、

環狀、曲折狀、方形螺旋狀、圓型螺旋狀等,如圖3-4所示。

圖3-3:薄膜電感製程示意圖

圖3-4:常見的平面電感圖形設計

3-2、整合式被動元件之模型架構

3-2.1 電容與電感剖面尺寸

本研究設計以整合式被動元件(IPD)製程技術為基礎,藉由與國際知名封 測大廠研發與傳統製程高相容性之整合性製程,製造被動元件常見之電容與電 感,相關剖面架構圖與結構尺寸詳細資料如圖 3-5 及表 3-3 所示。

圖 3-5: 電感器與電容器剖面圖

表 3-3: 各層尺寸高度

Layer Thickness

Glass 700 um

AlCu 1 um

Ta2O5 0.25 um

AlCu 1 um

BCB 5 um

TiCuCu 5 um

3-2.2 電感器模型

研 究 所 用 之 電 感 為 螺 旋 線 電 感 器 , 此 電 感 器 之 優 點 為 在 較 少 層 數 使 用 下,獲得較大之電感。為了解製程與結構對此電感之影響因素,本研究利用全 波電磁模擬軟體進行電感頻率響應模擬。設計電感器之模型分別如圖 3-6、3-7 所示。

圖3-6:EM 全波模擬 3D 圖示

圖3-7:2D 電感模型

3-3、電感模擬結果比較 3-3.1 線圈圈數的影響

電感元件因為圈數越多,螺旋面積越大,對玻璃基板電容效應也愈大,而造成 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IL)也越大,如圖3-8,而有效感值(Leff)隨著圈數每增加一 圈,低頻時有效電感值約增加 1 到 2nH ,且電感自振頻率會逐漸變小,這些情況

N15S10W10R30

N25S10W10R30 N35S10W10R30 N45S10W10R30 N55S10W10R30

圖3-8:線圈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IL)與頻率關係圖 (0.64 nH)

(1.18 nH)

(2.07 nH)

(3.35 nH)

(5.21 nH)

0 10 20 30 40 50

Leff (nH)

Freq(GHz)

N15S10W10R30 N25S10W10R30 N35S10W10R30 N45S10W10R30 N55S10W10R30

圖3-9:線圈有效感值(Leff)與頻率關係圖 N15S10W10R30

N25S10W10R30 N35S10W10R30 N45S10W10R30 N55S10W10R30

圖3-10:線圈品質因素(Q)與頻率關係圖

3-3.2 線距的影響

N35S10W10R30 N35S20W10R30 N35S30W10R30

圖3-11:線距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IL)與頻率關係圖

0 5 10 15 20 25 30 N35S10W10R30

N35S20W10R30 N35S30W10R30

圖3-12:線距有效感值(Leff)與頻率關係圖 N35S10W10R30

N35S20W10R30 N35S30W10R30

圖3-13:線距品質因素(Q)與頻率關係圖

3-3.3 線寬的影響

當線寬增加時,線圈對基底的寄生電容變大,金屬線圈電阻變小,寄生電容對 於整個元件影響性遠大於電阻,所以訊號插入損耗也愈大,如圖3-14。寬度變寬會 使線圈面積變大,因此磁通量也相對變大,與磁通量與有效感值成正比,所以相對 的有效感值(Leff)也變大;又線圈加寬後,電容效應增大,也會造成自振頻率減小的 趨勢,如下圖3-15。品質因素(Q)介於28~34之間,如圖3-16得知改變線寬,品質因 素無明顯的影響。

0 5 10 15 20 25 30

-50 -40 -30 -20 -10 0

S 21(dB)

Freq(GHz)

N35S10W10R30 N35S10W20R30 N35S10W30R30 N35S10W50R30 N35S10W70R30

圖3-14:線寬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IL)與頻率關係圖

0 5 10 15 20 25 30

N35S10W10R30 N35S10W20R30 N35S10W30R30 N35S10W50R30 N35S10W70R30

圖3-15:線寬有效感值(Leff)與頻率關係圖

N35S10W10R30 N35S10W20R30 N35S10W30R30 N35S10W50R30 N35S10W70R30

圖3-16:線寬品質因素(Q)與頻率關係圖

3-3.4 電感內徑的影響

電感內徑變大造就線圈繞線變長,寄生電容也會跟著變大,所以穿透損耗也會 變大,如下圖3-17。而內徑變大將會使自振頻率也變小,可能影響因素應該是當內 徑變大後,繞線總長度變長,所引發的電感與基底之間的電容效應增加,造成電感 的自振頻率的改變,如圖3-18。調整內徑大小對整體的電感元件的品質因素大小沒 有明顯的改變,(Q)值介於29~35之間,但調整內徑時,品質因素有一特性,當內徑 較大的值其(Q)值上升斜率大,(Q)值也較尖銳,效應好,如圖3-19:

0 5 10 15 20 25 30

-60 -50 -40 -30 -20 -10 0

S 21(dB)

Freq(GHz) N35S10W10R30

N35S10W10R90 N35S10W10R150 N35S10W10R210 N35S10W10R270

圖3-17:內徑插入損耗(insertion loss,IL)與頻率關係圖

0 5 10 15 20 25 30 -200

-180 -160-140 -120 -100100120-80-60-40-20204060800

Leff(nH)

Freq(GHz)

N35S10W10R30 N35S10W10R90 N35S10W10R150 N35S10W10R210 N35S10W10R270

圖3-18:內徑有效感值(Leff)與頻率關係圖

N35S10W10R30 N35S10W10R90 N35S10W10R150 N35S10W10R210 N35S10W10R270

圖3-19:內徑品質因素(Q)與頻率關係圖

3-4、電容元件

當電容元件由低頻操作到高頻時,其等效電路如圖3-20所示,高頻時電容器除 了電容量以外還有雜散電感(Ls)及等效串聯電阻(r)存在,如方程式(3.1)所列,因為電 容量影響遠大於雜散電感及電阻,所以主要還是電容量所主導,所以電容量大,阻 抗小,又上下極板面積又與電容量成正比,所以面積大者因為阻抗小而穿透損耗小,

而有效電容值又與面積成正比。

圖3-20:電容高頻等效電路圖[16]

Zc r j Ls 1 ω j Cs

= + + ω

···(3.1)

整合式電容主要變數是面積大小去探討其損耗及電容值,而其等效電路也是仿 照電感方式去分析進行,由於構裝基板對於電容之製造除高介電材料因素之外,如 何於有限製程層數限制下,製造高容值之電感是一需要克服之問題。鑒於整合式被 動元件(IPD)製程特性所致,電路設計時通常以大電感為主,小電容為輔,電感通常 會利用結構換層或改變3D模組架構去增加其感值,因為其可利用感值範圍寬、設計 價值相較於電容大,本論文主要以電感為主要研究項目,電容器之研究不在此多加 贅述。

3-5、螺旋電感等效電路模型參數之萃取與驗證

被動元件特性與製程結構參數間之關係,可利用電磁模擬結果加以分析比對找 出對應關係,但電磁模擬費時甚多,且對於製程參數結構之系統化分析需建立起 Scalable 程式方可供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及考慮其不完美效應。本即將以全波電磁模 擬結果為基礎,提出建立寬頻模型之方法。

3-5.1 等效模型推導

圖3-21為本研究根據實際電感製造結構,所建立起之等效模型,模型以Pi型結 構為主,並考慮電感器結構介質與導線於高頻時之集膚效應。[17]

圖3-21:平面螺旋電感等效電路模型[17]

其中 Ls:電感自感值。取決於電感繞的圈數。

Rs:電感器的串聯電阻,導線非理想效應所引起之能量損耗。

Cs:為螺旋線電感線圈與線圈間的耦合電容。

Cp1 與 Cp2:螺旋線對基底的寄生電容。

Rp:為元件的高頻損耗電阻值,包含集膚效應與介電質損耗效應。

以圖3-21之等效模型及電磁模擬頻率響應為基礎,推導相關公式以求取模型中 流之頻率升高時,電流在導體內流通時,因集膚效性(Skin Effect)影響並不均勻地分 佈而是集中於導体之表面。當頻率升高時,導体之表面的電流密度增加,導致導體 表面之損失增加。在高頻時,將公式(3.4)所得的Rs值代入公式(3.5),得以萃取Rp。

( 1 )

3-23。再由ABCD矩陣來分析圖3-23之電路可得公式(3.6)與公式(3.7)[18],由公式(3.6) 與(3.7)聯立可得以萃取Cp。

圖3-22:簡化後等效電路模型(一)

圖3-23:簡化後等效電路模型(二)

C = ω Cp

···(3.6)

1 (1 11)(1 22) 12 21 2 21

S S S S

C Zo S

− − −

=

···(3.7)

3-5.2 電感等效電路最佳化步驟

由上面四個步驟可得到各元件效應之初始值,再根據初始值在ADS軟體環境中 執行最佳化,而最佳化步驟為二,首先設定微調最大數值與微調最小值,最大值為 中心值再加百分之十;而最小值為中心值減掉百分之十。第二步驟設微調目標,如 圖3-24所示,將對品質因數及電感值作微調動作,並設定可允許之誤差值及頻率範 圍,即可作微調動作並得到最佳化結果如表3-4。

圖3-24:最佳化目標設定

進行最佳化目的乃是期望等效電路盡量與實際元件特性曲線圖相符,事實上存 在元件雜散效應繁多,無法完全考慮完備精確,只能視其操作使用頻率而決定此等 效電路模型是否適用,通常至少需要準確到三倍的中心頻率,此模型才堪稱適用。

圖3-25乃是ADS 環境下最佳化後所得到的等效模型數值,整理如表3-4。

圖3-25: ADS 最佳化電感等效電路模型

表3-4: ADS最佳化前後參數值 耗增益值(S11)、圖3-29反射損耗相位、圖3-30有效電感值(Leff)、圖3-31品質因素(Q) 等六張圖面進行比對探討,由各曲線圖可看出,此等效電路足以準確到 4 GHz 的

表3-4: ADS最佳化前後參數值 耗增益值(S11)、圖3-29反射損耗相位、圖3-30有效電感值(Leff)、圖3-31品質因素(Q) 等六張圖面進行比對探討,由各曲線圖可看出,此等效電路足以準確到 4 GHz 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