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3 論文組織

2.1.2 整體電路架構

M1 4*50

M2 4*50

output input

Vdd

1.8kOhm 6.7nH

213pH

2*10.2 12.7pF

35.9Ohm 2*10.2

4.3pF

圖(2.3) 2.4GHz LNA 整體電路圖

2.1.3 模擬與量測結果

 直流偏壓

Pre-simulation Measurement

VDD 3V 3V 5V

IDD 8.47mA 10mA 10mA

表2. 2.4GHz LNA 直流偏壓狀況

10

 模擬與量測的穩定度

0 1 2 3 4 5

0 5 10

Stability

Input Frequency (GHz)

Simulation Measurement VDD=3V

圖(2.4) 2.4GHz LNA 模擬的穩定度。

量測在 200MHz 以下不是無條件穩定。

 模擬與量測的雜訊指數

1 2 3 4 5 6

0 1 2 3 4 5 6

Noise Figure (dB)

Input Frequency (GHz) VDD=3V

Pre-simulation

NF min NF(out) Measurement

NFmin (Die2) NF (Die2)

圖(2.5) 2.4GHz LNA 模擬與量測的雜訊指數

11

S-Parameter (dB)

Input Frequency (GHz)

VDD=3V

Gain (dB)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Gain Measurement

Gain At 2.4GHz

Simulation Output Power Measurement

Output Power

Output Power (dBm)

圖(2.7) 2.4GHz LNA 模擬與量測的 P1dB 量測得到的 IP1dB=-22dBm,OIP1dB=-5dBm。

12

-40 -35 -30 -25 -20 -15 -1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Output Power (dB)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At 2.4GHz

圖(2.8) 2.4GHz LNA 模擬與量測的 IP3 量測得到的 IIP3=-17dBm,OIP3=1dBm。

Input

100-pitch

Output

100-pitch

VDD

圖(2.9) 2.4GHz LNA Die Photo

2.1.4 比較與討論

圖(2.5)在 2.4GHz 得到的雜訊指數為 1.43dB,比模擬的 1.28dB

13

多出了 11.7%。PHEMT 製程的 LNA 的確有雜訊指數小於 2dB 的實 力,不過因為是空乏型元件,在設計電路偏壓時得面臨避免負偏壓的 挑戰,在此我們採取自偏壓的架構,由表 2 看來,可能因為製程變異,

量測得到的直流電流比模擬大了 18%,但實驗證實此種自偏壓的架構 可以幫助偏壓電流抵抗 VDD 的變化。

圖(2.6)偏壓在 3 伏操作下的 S11 有頻飄,中心頻到了 2.6GHz,

而且 S11 並沒有小於-10dB,另外 S21=15.7dB,比模擬小了 3.7dB;

推測原因,如果是走線的寄生效應影響的話,通常中心頻是會往低頻 飄,我們懷疑是因為製程變異,元件的臨界電壓比模擬來的高,於是 3 伏操作不夠使元件M 進入飽和區,造成1 g 比模擬小、S11 與 S21m 達不到設計的目標,提高到 5 伏操作來檢查,S11 與 S21 的確與模擬 情況較為吻合。

檢討我設計元件的偏壓,

4 50

 的元件雖然所需的輸入阻抗匹配 電感較

2 50

 的小很多,但在同樣的直流電流下其Vgs相對也更負,Vds 分到的壓降更小,由圖(2.7)和圖(2.8)看來,此電路相對犧牲了線性度。

14

Process WIN 0.15um PHEMT

VDD 3V

Pre-simulation Measurement

S11 -12dB -7.5dB

S22 <-22dB <-25dB

Gain 19.4dB 15.7dB

IP1dB -25dBm -22dBm

IIP3 -18dBm -17dB

Noise Figure 1.28dB 1.43dB

Power 25.4mW 30mW

Chip Size 1 x 1 mm2

表3. 2.4GHz LNA 模擬與量測結果總結

15 電路針對無線通訊網路 2.4GHz~2.5GHz 與 5.3GHz~5.7GHz 來做一個 實現,目前相關 pHEMT 製程的雙頻帶 LNA 屈指可數,承 2.1 節電路

16

虛部部分可以由上式得到詳細的數學解,但從直觀來看,可以粗略地 視為分別對兩頻段做匹配:低頻的匹配電路主要由Lg1Lg2L 以及s

Cgs構成,而高頻則是以CgLg2L 以及s Cgs為主。

在電路中所使用的電感都是利用 WIN 所提供的模型來實作。

2.2.1.(2) 電晶體元件之尺寸設計

依據預計規格規劃的 3V 電壓源、消耗電流I

7 ~ 11

mA,以及經 驗公式(I

0.15

Idss時電晶體貢獻的雜訊最小),因此元件大小不能 太大,WIN 提供

2 50

 、

4 50

 的電晶體適合此偏壓操作的限制,而 比較搭配這兩種電晶體尺寸的輸入匹配網路,其實兩者所需的電感大 小差異不大,比較大的差別在於低頻穩定性以及是否需要源極退化電 感。

4 50

 的電晶體有低頻(1GHz 左右)不是無條件穩定的問題,

我能想到的解決方式是在輸出端串聯一個小電阻,但付出了輸出增 益,在高頻頻段的增益便不夠達到預計規格,而

2 50

 的電晶體在我 設計的電流下便能達到無條件穩定和S

22

 

10

dB,另外也注意到未 做輸入阻抗匹配前的 S11 便在史密斯圖上的 50 歐姆圓附近,可以不 需要源極退化電感,因為我個人存在一個疑問,源極退化電感是否也 需要設計成雙頻帶匹配的型式?不過也沒見過文獻探討,在此能避免 這種問題對我來說是最好,所以最後選擇

2 50

 的電晶體。

自偏壓的電晶體是自己把

2 50

 的電晶體縮小得到的,文獻指出 GaAs FET 相當遵行 scaling rule,故自行縮小電晶體的通道寬度,WIN 提供的大訊號模型仍可適用在 I-V 曲線的模擬。

17

2.2.1.(3) 輸入穩定性

為了低頻無條件穩定,除了挑選不同尺寸電晶體來解決問題之 外,加大源極的旁路電容值也有很大的幫助,只是要多付出面積。

2.2.2 整體電路架構

M1 2*50

M2 2*50

input

output

Vdd

3nH

4.1nH

1.48 kOhm

24pF 2*15

2*15

4.27pF

677fF

圖(2.11) 2.4GHz/5GHz Dual-band LNA 整體電路圖

2.2.3 模擬與量測結果

 直流偏壓

Pre-simulation Measurement

VDD 3V 3V

IDD 11.2mA 12.6mA

表4. 雙頻帶 LNA 直流偏壓狀況

18

 模擬的穩定度

0 1 2 3 4 5 6 7 8

0 5 10

Stability

Input Frequency (GHz)

Simulation Measurement VDD=3V

圖(2.12) 雙頻帶 LNA 模擬與量測的穩定度 K>1,為無條件穩定。

 模擬與量測的雜訊指數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Noise Figure (dB)

Input Frequency (GHz)

Pre-simulation NF(50 ohm) Measurement NF(50 ohm)

圖(2.13) 雙頻帶 LNA 模擬與量測的雜訊指數

19

S-Parameter (dB)

Input Frequency (GHz) Pre-simulation

Gain (dB)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Measurement 09/09/30 09/08/13 At 2.4GHz

Simulation Measurement

09/09/30 09/08/13

Output Power (dBm)

圖(2.15) 雙頻帶 LNA 在低頻帶模擬與量測的 1dB 點 模擬得到的 IP1dB=-25.5dBm。

20

Output Power (dBm)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09/09/30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09/08/13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At 2.4GHz

圖(2.16) 雙頻帶 LNA 在低頻帶模擬與量測的 IP3 量測得到的 IIP3=-14.5dBm。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Gain (dB)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Measurement 09/08/13 09/09/30 At 5.2GHz

Simulation Measurement

09/08/13 09/09/30

Output Power (dBm)

圖(2.17) 雙頻帶 LNA 在高頻帶模擬與量測的 1dB 點 模擬得到的 IP1dB=-21dBm。

21

Output Power (dBm)

Input Power (dBm) Simulation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Measurement 09/08/13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09/09/30

3rd Harmonic Fundamental At 5.2GHz

圖(2.18) 雙頻帶 LNA 在高頻帶模擬與量測的 IP3 模擬得到的 IIP3=-13dBm。

量測得到的 IIP3=-4dBm。

Input Power (dBm)

Input Frequency (GHz) Simulated IP1dB

Simulated IIP3 09/08/13

Measured IIP3

圖(2.19) 雙頻帶內模擬與量測的線性度

22

Input

100-pitch

Output

100-pitch

VDD

圖(2.20) 雙頻帶 LNA Die Photo

2.2.4 比較與討論

此電路很遺憾的是我畫佈局之前沒有先確認過是否能配合量測 的架設方式,結果輸入埠與輸出埠呈現交角 90 度,以至於量測 S 參 數時只能用四埠 S 參數的方法,線性度則仍然照一般面對面雙埠的方 式做校正、量測,而最重要的雜訊指數則勉強用有量測雜訊功能的頻 譜分析儀來測量,該儀器並不適用於量測雜訊指數小於 3dB 的電路,

所以雖然最後有量測到電路的特性,但結果存在的誤差可能非常大。

本電路證實了自偏壓的架構也可應用在雙頻帶的電路上,不過兩 個頻帶的電路表現不大一致,這是以後設計要改進的地方。可能因為 製程變異,量測得到的直流電流比模擬大了 12.5%。

圖(2.13)雜訊指數在 2.4GHz 為 3.72dB,比模擬的 2.56dB 多出了 45.3%,在 5.2GHz 為 3.27dB,比模擬的 2.49dB 多出了 31.3%,而雙 頻帶中最低的雜訊指數為 2.54dB。

23

圖(2.14)S 參數的量測結果,高頻帶頻寬較設計來得窄,S11 小於 -10dB 只剩 5.3GHz~5.7GHz,部份頻率下 S22 並沒有小於-10dB,另 外 S21 都比模擬小了 4.3~6dB;懷疑也是因為製程變異,元件的臨 界電壓比模擬來的高,於是 3 伏操作不夠使元件進入飽和區,造成 Gm 比模擬小、S11 與 S21 達不到設計的目標。

線性度的量測結果存在著無解的 peaking,為了證實量測結果無 誤,所以量測了兩次,09/08/13 是利用內建兩個信號源的 PNA-X 網 儀由電腦來做自動量測,09/09/30 則是人工的方式,雖然兩次量測的 晶片不是同一顆,但是結果在趨勢上是一致的;推測造成輸出增益峰

24

Process WIN

0.15 m

PHEMT

VDD 3V

Simulation Measurement Power

Consumption 33.6mW 37.8mW

Frequency (GHz) 2.4-2.5 5.1-5.7

(min/max) 2.4-2.5 5.3-5.7 (min/max) Gain (dB) 22.8 17.9/18.9 18.5 13/13.5 Noise Figure

(dB) 2.6 2.3/2.9 3.7 2.6/3.3

S11 (dB) -14.9 -19/-9.3 -18 -15.6/-10.5 S22 (dB) <-10 <-10 -8.6 -9.4/-8.7

IP1dB (dBm) -25.5 -22/-18 - -

OIP3 (dBm) 8 10/11 2 6/8

Chip Size 1×1 mm2

表5. 雙頻帶 LNA 模擬與量測結果總結

25

第3章

主動降頻器的雜訊分析

26

3.1 主動式降頻器的雜訊基本理論

一般放大器的雜訊分析技巧並不適用於混頻器上,因為混頻器的 LO switch 電晶體是受到相當大的 ac 信號來驅動,會週期性地改變它 們的偏壓點,在這種情況下混頻器電路所貢獻的輸出端雜訊屬於週期 平穩過程(cyclostationary process),圖(3.1)簡單解釋它的概念:

V

n

V

out

periodic signal

t t

圖(3.1) 週期平穩過程(cyclostationary process)的概念

Vn是電路的輸入參考雜訊(input referred noise),它經過一個由週期 性電壓信號控制的開關,最後出現在輸出端的雜訊呈現週期性的時變 擾動,可以想成雜訊和控制開關的信號做了調變,這個調變作用使得 輸出端的頻譜看到雜訊堆疊(noise folding)的現象。

以信號與系統的觀點來解釋,像混頻器這種由週期性 LO 信號所 驅動的電路適合用線性週期性時變系統(linear periodic time-varying system)來討論,輸出信號y t( )與輸入信號x t( )之間的關係為

( ) ( , ) ( ) ,

y t

h t u x u du t  

u (3-1)

27

Low Frequency Noise

fLO

0 f

圖(3.2) 混頻器與輸入參考雜訊

28

f

f

LO

fLO

0

kfLO

kfLO

f

f

Convolution Input Signals

Total Output Noise

圖(3.3) 週期平穩過程的輸出端雜訊堆疊現象

輸入雜訊 fn被取樣,出現在 fnkfLO頻率,最後加總起來得到全部的輸 出端雜訊,可以看出相隔kfLO的這些雜訊頻帶彼此有相關性,此為週 期平穩過程的特色。

週期平穩過程的功率頻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公式

   



( ) 22

( ) ( ) ( )

n n

Y X

n

S H S n

T (3-4) 了解以上的數學,接下來我們進入降頻器的雜訊分析,求出系統的頻 率轉換函數便可瞭解輸出的雜訊頻譜,進而挑出可以改善雜訊的因 素。

以下面圖(3.4)的單平衡降頻器來進行討論:

29 VLO

Vin

M1 M2

M3

I1 I2

3 B s

I  I i

1 2

Io  I  I

Cp

圖(3.4) 單平衡降頻器 我們先假設:

 電路沒有寄生電容C p

 Switch 電晶體互相匹配

 LO 信號為弦波,振幅適當,V tLO

( )

 A

sin(2 

T t 

)

 所有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

 電晶體的

g

m近似為線性(圖(3.5)中虛線部份)。

g

m

V

ds

gs th

V  V

圖(3.5) 電晶體的

g

m對V 的關係 ds

所以LO t 與經分段線性化的各電晶體( ) g t 的關係見圖(3.6):這裡考m( ) 慮的是一般實際的混頻器,開關級M 和1 M 在 t 時間點內是同時工作2 的。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2 for long channel 3

如今各式主動元件 MOSFET、SiGe HBT…也已被實驗證實有閃爍雜 訊的存在,一般預期隨著元件尺寸與操作功率的縮小化,減低元件閃 爍雜訊量的議題也會變得重要。只是多年來元件閃爍雜訊的成因機制

38

尚未定論,沒有一個理論能夠解釋在不同實驗條件下得到的多變結 果,也不能夠適用於任意元件,目前主流理論分成兩派:

 載子數目波動(carrier number fluctuation)

 表面載子遷移率波動(bulk mobility fluctuation)

前者解釋通道載子與矽—二氧化矽接面上的缺陷之間有著交互 作用,汲極電流是侷限在閘極氧化層下一個很薄的表面通道中流動,

而接面缺陷有著額外的能態,某些通道載子將被接面缺陷隨機捕捉

(跳到額外的能態)然後又被釋放,造成汲極電流出現擾動,統計上 缺陷捕捉、釋放載子的行為有著特定的時間常數。後者則是歸咎於載 子與晶格、接面缺陷、摻入雜質…等發生散射,導致載子遷移率改變、

汲極電流出現擾動。

我們熟知的 CMOS 元件的閃爍雜訊表示式

2 f

1

n

ox

V K

C WL f

  (3-377)

只是個近似式,它不能表示偏壓電流或溫度對閃爍雜訊的影響。目前 主流的雜訊模型為統一模型(unified model),它以 I-V 模型將上述兩 種雜訊理論結合,其基本形式

2 2

( ) d 1 ( )

Id t fm

S f kTI N E fWL N



 

     

(3-38)

k為波茲曼常數,T 為溫度,I 為汲極電流,d

用來預測電子的穿隧 距離, f 為操作頻率,W、 L 是通道的的寬、長,N為反轉層中每單

k為波茲曼常數,T 為溫度,I 為汲極電流,d

用來預測電子的穿隧 距離, f 為操作頻率,W、 L 是通道的的寬、長,N為反轉層中每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