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的進一步應用─探索托勒密定理及其應用

A

D

C

B

圖 1

老師可以下列方法引導學生證明托勒密定理:

A

D

C

B E

圖 2

先於對角線AC 加上 E 點使 ∠ADE =∠BDC (圖 2)。

然後,按下列步驟完成證明:

1. 證明ADE  BDC。

2. 以 AD、BC 及 BD 表示 AE。

3. 證明CDE  BDA。

4. 以 AB、AC、BD 及 CD 表示 AE。

5. 證明 (AB)(CD) + (BC)(AD) = (AC)(BD)

歸納推理

教師可讓學生分別繪畫不同大小的圓,在圓的周界上任選四 點,順序標示為 A、B、C、D,如圖 1。量度各長度 AB、BC、

CD、DA、AC 和 BD,然後驗證等式 (AB)(CD) + (BC)(AD) = (AC)(BD) 定理分析:充分條件

在任意的圓中,如果有一內接四邊形 ABCD (即四邊形 ABCD 的四個頂點 A、B、C、D 都是在圓周上),那麼,以 下的相等關係必定成立:

兩組對邊長度的乘積之和(即對邊長度相乘之後,

然後相加) 相等於兩條對角線長度的乘積(即對 角線長度相乘)

換言之,結論會為一個等式:等式的一方為一個乘積;另一 方為兩個乘積的和。

應用

當學生認識了托勒密定理以後,我們便可舉不同的例子幫助 學生瞭解托勒密定理的實用性。教師可先讓學生嘗試解決問 題和說出問題的不同解法,透過同學和教師的討論,學生作 出 自 己 的 解 題 策 略 。 當 然 , 教 師 亦 可 利 用 例 如 Polya 波利亞(II) 所建議的解決問題策略,先與學生探究未知和已

知資料的關係,設定計算或證明的步驟;教師可示範思考的 方向,讓學生完成他們能做到的計算和證明。

例一:在圖中,ABCD 是一圓內接四邊形。已知 AB = 13, BC = 20 及 AC = 21。若 AD、BD 及 CD 的長度分別為 2x, 5x 及5 13,求x 的值。

20

D

C B

A

5 13 13

21 2x

5x

圖 3 解題思路

教師可參考下列的步驟與學生探索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 向。

了解題目。圖 3 是一個圓內接四邊形,除了一邊 AD 和 對角線 BD 之外,其他的邊和對角線的長度都以實數表 示,是已知的數值。ABC 的三條邊都是以實數表示,

並沒有未知數;其他的三角形都有未知數 x 。現在要找 出 x 的值。

看着未知數 x。學生的已有知識對解題策略有決定性的 影響。

如果學生已懂得托勒密定理。兩組對邊長度的乘積之和

(對邊長度相乘之後,然後相加)相等於兩條對角線長 度的乘積(長度相乘)即時成立:

 

 

 

20 2x 13 5 13 21 5x (1) (1) 是未知數 x 的一元一次方程,問題可解決。

如果學生未懂得托勒密定理。學生卻已認識三角形中的 正弦和餘弦定理,解題的思路便略有不同。

看着的未知數 x 出現在 ABD 的兩條邊上,而第三條邊 是已知的 13。如果能夠將三條邊連起來變成一個方程,

解法可能出現!

聯想已有的知識。在任意的三角形中,三條邊的關係似 乎可以有兩個在高中學習的定理來表達:正弦定理和餘 弦定理。利用一般的符號,我們有

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  

sin sin

sin (2)

餘弦定理:a2 = b2 + c2 – 2bc cos A (3) 選擇已有知識。比較 (2) 和 (3),同時又回到圖 3 中的

ABD。(3) 似乎是較合適解決問題的選擇,因為 ABD 的三邊是 13,2x,和 5x,只要知道其中一隻角,便可 應用 (3) 來建立只有未知數 x 的方程,問題便可解決。

尋找最可行的角。先考慮 ABD。應先計算 ABD 中哪 一隻角呢?A?B?D?如何選取呢?在這三角形中,我 們似乎看不到更多的資料讓我們找到其中一隻角的值。

退而求其次,我們要借助其他的已知資料和如果有的 話,實際的數值來計算 ABD 中的角。

重看題目和圖3,ABC 具備已知的三邊:13、20 和 21。

由此,我們可以利用 (3) 來解出 ABC 的三隻角 A、B、

C。但是,這三隻角又與 ABD 的三隻角 A、B、D 何關 呢?再看看圖 3,兩三角形中的角 C 和角 D 相等 – 同 弓形內的圓周角相等!即 c = d(圖 4)。

20

D

C B

A

5 13 13

21 2x

5x

d

c

圖 4

因此,學生可以先求 c , 然後利用 d = c,解 x。

當然,我們亦應接受學生提供的其他的可行解法。同學 可討論各個不同的解,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 是三個合理計算 x 的方法。

一題多解

解法1:托勒密定理

    20 2 13 5 13

 

  21 5 65 65 13

13

x x

x x

 

解法2:餘弦公式 在圖 4 的 ABC 中,

132 = 202 + 212 – 2(20)(21) cos c 169 = 400 + 441 – 840 cos c 840 cos c = 672

5 cos c = 4 (1)

在 ABD 中,132 = (2x)2 + (5x)2 – 2(2x)(5x) cos d 169 = 4x2 + 25x2 – 20x2 cos d

20x2 cos d = 29 x2 – 169 (2) 由於同弓形內的圓周角相同,所以,c = d

cos c = cos d

(1)  20x2 – (2)  5 得 80x2 = 145x2 – 845 即 65 x2 = 845

x2 = 13 所以, x =  13

因我們考慮邊長,所以 x = 13

解法 3:利用餘弦定理的另一解

在ABC 中,   

2 2 2

13 21 20 cosBAC 2 13 21  5

13

BDC = BAC (同弓形內的圓周角) 在BCD 中,

 2

 

2  

 

2

2

20 5 5 13 2 5 5 13 cos 400 25 325 50 13 5

13

x x BDC

x x

   

 

     13x210x3 130

x 13



13x 3

0 x 13 或 3

 13 (捨去) 例二:黃金比

在圖中,ABCDE 是一正五邊形。若正五形的邊長為 1 及 AC = BE = CE = x,則 x 為黃金比的值。證明 5 1

x 2 。

E

D

C

B A 1

x x x

圖 5

解題思路

教師可參考下列的步驟與學生探索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 向。

了解題目。圖 5 是一個圓內接五邊形。除了對角線的長 度 x 之外,其他的邊都以實數 1 表示,是已知的數值。

但是,圖 5 中沒有一個圖形的邊是全部以實數表示的,

即每一個多邊形如三角形、四邊形等都有未知數 x。現 在要找出 x 的值。

看着未知數 x,聯想已有的知識。學生的已有知識對解 題策略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學生已懂得托勒密定理。明顯的圓內切四邊形應該 是 ABCE,因為它的兩組對邊長度和兩對角線不是 1 便 是 x 。利用兩組對邊長度的乘積之和與兩條對角線長度 的乘積可即時建立以下可解的方程:

        1 x  1 1  x x (1)

如果學生未懂得托勒密定理。假設學生卻已認識了 1. 初中的多邊形內角和公式、三角形的各性質等,和

高中的三角形正弦和餘弦定理,或 2. 初中的相似三角形概念和定理 解題的思路便略有不同。

1. 未知數 x 出現在 ABC (或 ABE、或 CDE)(圖 6)或 BCE(或 ACE)(圖 7)。ABC 的三條邊分別 是 1、1、x,而 BCE 的三條邊卻分別是 1、x、x。正 五角形的每一內角 = (5 – 2)  180  5 = 108,而各角 的度量分別根據等腰三角形性質計算,記錄在圖 6 和圖 7 中。

C

A B

36

36 108

x 1

1 圖 6

C

B E 36

72

72

x x

1

圖 7

顯然,利用三角形的正弦定理或餘弦定理,都應該可以 計算 x 吧。例如,在圖 6 中分別應用正弦定理和餘弦定 理,我們得

1 sin108 sin 36

x

  (2)

x2  2 2cos108 (3)

在圖 7 中分別應用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我們得 1

sin 72 sin 36 x

  (4)

x2 1 x22 cos 72x  (5)

但一般中學生對有關三角函數的值只限於以小數表示,

而並未具備以無理數表達 sin 36、 cos 108 或 cos 72 等 數值的能力(III),所以,學生雖然看似可以利用正弦定 理和餘弦定理解決這黃金比問題(IV) ,根據題目的要求,

只修讀高中數學課程的必修部分的學生是無能為力 的。

2. 未知數 x 出現在 ABC 的 邊 AC,其他兩邊為 1。

計算各角的度量後,圖 8 中所標示的角  全是 36。設 BE 交 AC 於 K(圖 9)。設 AK = t 。現希望由三角形相 似性質找到兩個未知數 x 和 t。

參考圖 9。KBC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

KC = 1

所以, x = 1 + t (6)

明顯地,ABC AKB。所以,

AC:AB = AB:AK

1

1 x

t (7)

由 (6) 和 (7) 消去 t,我們得到只有 x 為未知數的方程 1

1 1

x

x

 (8)

E

D

C

B

A 1

x x x

圖 8 3 2

2

1 1

C

A B 3

1

1

2

2

圖 9 t

K

x

一題多解

解法 1:利用托勒密定理

由方程 (1), x + 1 = x2x2  x 1 0

1 1 4

x  2 因 x 是正,所以 x =

2 5 1

從上面的運算得知,同學可利用托勒密定理輕易找出黃金比 的值。

解法 2:利用相似三角形 由方程 (8), 1

1 1

x

x

x2  x 1 0 , 結果與解法 1 相同。

例三:証明恆等式 sin2 + cos2 = 1, 0   90(V) 解題思路

教師可參考下列的步驟與學生探索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 向。

了解題目。要證明的恆等式具下列的特色:

恆等式的左方是兩個相同數值 sin  與 sin  及 cos  與 cos  的乘積的和,而右方可以看成一個相同數值 1 的 乘積

看着未知數 x,聯想已有的知識。學生的已有知識對解 題策略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學生已懂得托勒密定理。只要在圓內選擇一個內切 四邊形,使它的一對對邊是 sin  而另一對對邊是 cos ,同時,兩對角線的長度都是 1 便可以了。圖 10 的 ABCD 便是一個這樣的圓內切四邊形:圓的直徑是 1。

AC 和 BD 是兩直徑,所以,ABCD 是一長方形。設其中 一角 BAC 為 。

如果學生未懂得托勒密定理。學生可以在任何一本初中 的課本中找到定理 sin2 + cos2 = 1,0    90

的證明。

解法:利用托勒密定理

ABCD 為一圓內接長方形,而 AC 和 BD 均為該圓的直徑。

AC = BD = 1 及 BAC = ,

則 ACD = BAC (錯角,AB // DC) BC = AC sin 

= sin 

同理,AD = sin  及 AB = CD = cos 。

利用托勒密定理,

(AD) (BC) + (AB) (CD) = (AC) (BD)  sin2 + cos2 = 1

D

C B

A

圖 10 活動:試證明畢氏定理。

參考資料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9)。《中學課程綱要 – 數學科 – 中 一至中五》。香港:政府印務局。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數學教育 學習領域 – 數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

政府物流服務署。

筆記 (I)

托勒密(約公元90 – 168 年)是古希臘一位舉足輕重的天文 學家、地理學家、光學家及數學家。基於當時古希臘人於天 文、測量及航海等領域之需要,托勒密編製了弦表,從而發 現美麗的托勒密定理。可參考以下文獻:蔡聰明。星空燦爛 的數學(II)– 托勒密定理。《數學傳播 24 卷》1 期。中央 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網址:

http://www.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241/24105.pdf 托勒密定理指出:在一圓內接四邊形上,兩對對邊長度之積 的和相等於對角線長度之積。(香港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 試及評核局,2007, 頁 85)

根據維基百科,上述的定理只是狹義的托勒密定理。它的逆 定理也是成立的:若一個凸四邊形兩對對邊乘積的和等於兩 條對角線的乘積,則這個凸四邊形內接於一圓。托勒密定理 實際上可以看做一種判定圓內接四邊形的方法。托勒密定理 是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一個關於四邊形的定理。更多有關托 勒密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可參考下列的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98%E5%8B%92%E5%

AF%86%E5%AE%9A%E7%90%86

(II)

可參考 Polya, G. (1990).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2nd ed.). London, England: Penguin.

(III)

因 sin 36 sin 90    54  cos54,設  = 18,ssin, 我們由 sin 2 cos3

利用倍角定理

sin 2A2sinAcosA和cos3A4cos3A3cosA 得 2sin cos  4cos3 3cos

2 coss  cos

4cos2 3

cos 02s

4 4 s2

3 (因cos2  1 s2

 90 或 4s22s 1 0

 90 或 2 4 16 1 5

2 4 4

s     

 

在這裏    18 90,和 ssin18為正,所以, 1 5 s  4

因此, 1 5

sin18

4

  

再利用基本的三角函數關係,我們可得到以下的結果:

cos18 1 sin 182

1 10 2 5 4

   

 

 2

2

2

sin 36 2sin18 cos18

1 10 2 5 4

   

 

  

sin 36 1 10 2 5

 4 

2

cos 36 cos 2 18 1 2sin 18

1 5

4

   

  

 

(IV)

讓我們利用例二「解題思路」環節中所建立的方程 (2) 至 (5)

1 sin108 sin 36

x

  (2)

2 2 2cos108

x    (3)

1 sin 72 sin 36

x

  (4)

2 2

1 2 cos 72

x  xx  (5)

和筆記 (III) 的三角函數結果計算 x,從而證明 5 1 x 2 。 我們首先處理方程 (2)、(4) 和 (5),最後才考慮方程 (3),亦

順道介紹處理無理數式的一些方法。

sin108 sin 72, 方程 (2) 和 (4) 等價, 所以由任一方 程,我們有

sin 72 sin 36

x 

2sin 36 cos 36 sin 36 2 cos 36 1 5

2

 

 

 

  由方程 (5),

 

 

  

 

  1 2 cos 72

1 2sin18

4 2 1 5

4 1 5

2 1 5 1 5

4 1 5 2 1 5 1 5

2 x

 

  

  

   

  

 

現在考慮方程 (3)。

2 2 2 cos108 2 2 cos 72 2 2sin18

1 5

2 2 4

3 5 2

x   

  

  

   

 

x a b 5, a,b 為有理數 (6)

那麼, x2

a25b2

2ab 5

2 5 2 3

ab 2 (7)

和 2 1

ab 2 (8)

由 (8), 1 b 4

a1

b 4

a 代入 (7), 2 52 3 16 2 aa  所以, 16a424a2 5 0

即 4t5 4 t 1 0,這裏 ta2

因為 a,b 都是有理數,所以 2 1

a  t 4,或 1 a 2

所以,(a , b) = ( 2 1 ,

2

1 ) 或 (a , b) = (–

2 1 , –

2 1 )

因為 x 為正,所以,(a , b) = ( 2 1 ,

2 1 )

所以,由 (6), 1 1 1 5

2 2 5 2 x   

(V)

可用托勒密定理證明不同的三角恆等式。

例如:證明三角複角公式 sin

  

sin cos  cos sin 

ABCD 為一圓內接四邊形,其中 AC 為直徑,而∠BAC =  及 DAC = ,0 < ,  < 90。

設 AC = 1,則 AB = cos ,BC = sin ,CD = sin  及 AD = cos 。

O

D C B

A

根據托勒密定理,

(BD)(AC) = (AB)(CD) + (BC)(AD)

BD = cos  sin  + sin  cos  (1) 在ABD 中,根據正弦公式,

 

sin sin

BD AD

ABD

   

cos

sin 90 DBC

 

  

cos

sin 90 DAC

 

  

cos

sin 90 cos cos 1

 

 

 

BDsin

 

(2) 由 (1) 和 (2),可得 sin

  

cos sin  sin cos 

同學可利用相同的原理證明更多的三角複角公式。

更多的有關利用托勒密定理證明三角函數公式,可參考蘇惠

玉。三角函數公式的托勒密方法。《HMP 通訊第四卷》第五

期。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同弓形內的圓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