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 文化意涵的延伸

孝的延伸:在家能孝,在國能忠

• 家國同構

• 《孟子》3.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運之掌上。……

• 孟子認為實施仁政的過程就是一個由己及人、由近及遠 的推恩過程,這是以其家國同構論作基礎的。

• 詞彙:君父、臣子

48

•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 絕其道,勿使並進。」

• 班固於《漢書.武帝紀》贊曰:「孝武之初立,卓然罷黜百家,

表章六藝。」

• 《論語》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49

察孝廉

• 孝廉是察舉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漢武帝時採納董仲 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下詔各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 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並成為漢代察舉制 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漢代政府官員 的重要來源。

50

漢代帝王的謚號

• 高皇帝

• 孝惠皇帝

• 孝文皇帝

• 孝景皇帝

• 孝武皇帝

• 孝昭皇帝

• 孝宣皇帝

• 孝元皇帝

• 孝成皇帝

• 孝哀皇帝

• 孝平皇帝

51

仁人與聖人

• 《論語》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 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 弟子不能學也。」

• 《 孟子》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 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 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3.2節錄)

52

• 《論語》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 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 謂仁之方也已。」

• 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 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53

〈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何晏云:「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

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 朱熹云:「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 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 楊伯峻亦以此斷句,譯文為「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 仁德」。

• 阮元《論語論仁篇》云:「孔子言仁者詳矣,曷為曰『罕言』也?

所謂罕言者,孔子每謙不敢自居於仁,亦不輕以仁許人也。」

• 程樹德亦指此說「最有力」。

• 劉殿爵英譯《論語》:“The occasions on which the Master talked about profit, Destiny and benevolence were rare.”

54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程樹德引史繩祖曰:「子罕言者,獨利而已。當以四字 為句作一義。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與。」

• 錢穆《論語新解》斷此句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翻譯為「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贊同命與仁」。

• 孔子經常論仁,在《論語》中,共有109處提及「仁」,

故不應說罕言。李零亦認為正確的句讀應為「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他說:「如果以肯定否定論,孔子應該說,

子罕言利,但贊同命和仁。」而「與」解作贊許則出自 皇侃疏:「與者,言語許與之也。」

55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李零雖取第二種句讀,但他同時亦指出:「如果以講多講少論,

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還應有命,孔子應該說,子罕言利言命,

不該把命和仁放在一起。」

56

楊伯峻《論語譯注》

57

58

周遭環境的習染

• 〈論四端〉:「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 「擴而充之」的過程便是習染。

• 《孟子》:「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11.6節錄)

• 《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 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59

孟子與孟母

• 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云:鄒孟軻之母也。號孟 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 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 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

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 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60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 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 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 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 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 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 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 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 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61

潘銘基:〈孟母故事與孟子學說〉,載《孔孟月刊》

第58卷第9&10期(2020年6月),頁49-57。

• 可見各本繡像重心皆集中在孟 母之刀斷織之事上。

• 余文台本、知不足齋本、四部 叢刊本皆用刀;唯有《新刊古 列女傳》用剪刀。

• 余文台本之孟子下跪。

62

熊掌何以是美食?

• 《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

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 故,而患之。」

• 楊伯峻注:「熊蹯即《孟子.告子上》之熊掌,其味 甚美,然難熟。」

63

• 《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 食熊蹯而死。」杜預注:「熊蹯,熊掌也,難熟,宣二 年《傳》『宰夫胹熊蹯不熟』可證。王請食之,蓋欲拖 延時間以望外救。」案:此言楚成王好吃熊掌,臨死前 不忘食之。

• 熊掌又名熊蹯,是中國珍貴的傳統食材,八珍之一。

6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