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二氧化鈦簡介

存在於自然界的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TiO2)主要具有三種晶型結構,隨 著過渡金屬Ti的不同價態,可分為正方晶系,低溫型的銳鈦礦(anatase)、高溫型 水解離(water splitting)。[20, 21]

在這種材料中,存在者許多本質缺陷,包括氧缺(oxygen vacancy)以及金屬 間隙(interstitial),這些缺陷在能隙(band gap)中會提供缺陷中心(trap center),提 供電子躍升到導帶(conduction band)的跳板(圖 2-1)。類似的性質常見於過渡金屬 氧化物,如二氧化鈦(TiO2)、氧化鋅(ZnO)、二氧化鉿(HfO2)等等。至於缺陷本身 會呈現哪種類型的摻雜,端看製程過程中的氧氣分壓,105>P(O2)>10(Pa)之間的,

呈現 p 型摻雜;10-9>P(O2)>10-19(Pa)則呈現 n 型摻雜。[22]以我們製程條件來說(5 mTorr),氧缺呈現 n 型摻雜的特性,典型反應如下式:

其中Vi代表材料中的interstitail。

12

圖2-1 anatase-TiO2的氧缺示意圖[23]

了解TiO2此種特性後,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金屬上電極,改變接面的氧缺濃 度,進而調變蕭基能障,最後改善電流的非線性,相關研究在接下來的章節有完 整的論述。

2-2 MIM 結構電流傳導機制

電流傳導機制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電極限制(electrode limited),又稱為 注入限制(injection limited),另一類是本體限制(bulk limited)。

電極限制(electrode-limited)的電流傳導機制包括熱場發射(thermionic-field

13 2-2-1蕭基發射(Schottky emission)

金屬電極中的電子受到溫度的影響,即所謂的熱活化(thermal activation),將 會獲得能量,這時若再施加一個負偏壓,在外加電場的幫助下,電子將得以躍遷 過金屬電極與介電層之間形成的蕭基能障,最後落在介電層的導電帶上,而形成 一股傳導電流,此傳導機制就被稱為蕭基發射。蕭基發射存在很強的溫度依賴 性,通常在高溫時較易發生蕭基發射,此機制的能帶示意如圖2-2。蕭基發射的 電流公式如下[24]:

J=電流密度(Current Density)

A*=有效的理查森常數(Richardson Constant) T=絕對溫度(Absolute Temperature)

q=電子電荷

B =能障高度(Barrier Height) E=外加電場

k=波茲曼常數(Boltzmann’s Constant) ε0 =真空中的介電常數

εr =動態介電常數(Dynamic Dielectric Constant)

圖2-2 蕭基發射示意圖

14

2-2-2 傅勒-諾德翰穿隧(Fowler-Nordheim tunneling)

以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物質具有波與粒子的雙重性,當能障寬度與電子的 物質波波長相近時,就有一定機率發生所謂的「穿隧效應」。此時藉由計算薛丁 格方程式(Schrodinger’s wave equation)求解,可以算出電子位於能障前後的波函 數,進而求得電子的穿隧機率。上述情況容易發生在介電層厚度很薄的時候,然

15

2-2-4 普爾-法蘭克發射(Poole-Frenkel Emission)

公式類似蕭基發射,與蕭基發射不同的是P-F emission描述電子在材料內部

16 μ=電子的遷移率(Electron Mobility) E=外加電場

qΦt=為陷阱能階(Trap Energy Level) T=絕對溫度(Absolute Temperature) k=波茲曼常數(Boltzmann’s Constant) ε0 =真空中的介電常數

εr =動態介電常數(Dynamic Dielectric Constant)

圖2-5 普爾-法蘭克發射示意圖

圖2-6 普爾-法蘭克發射能障下降示意圖

17

1.3 支 4 吋濺鍍陰極。

2.POWER: DC 1500W*2 台與 RF:1250W*1 台。

銅(Cu)、鎂(Mg);以真空濺鍍系統 B(sputter B)(圖 3-2)所濺鍍的金屬:鎳(Ni)、鉭 (Ta)、鉿(Hf)、鈦(Ti);以雙電子槍蒸鍍系統(Dual E-Gun Evaporation System) (圖 3-3)所濺鍍的金屬:鉑(Pt)、鎢(W)、鈷(Co)、鈀(Pd)。金屬電極的厚度皆為 100nm 左右。至於中間的絕緣層二氧化鈦是利用sputter B 製作。

圖 3-1 真空濺鍍系統 A

圖 3-2 真空濺鍍系統 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