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貿易發展與環境品質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國際貿易蓬勃發展時,全 球的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所以各國在享受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好處之時,也應 對環境品質的維護盡一份心力。而本文主要探討在寡占競爭市場時,面對產品消 費污染時,政府的策略性貿易及環境政策應如何制定,為便於理解與本文相關之 文獻,以下將分為三個小節介紹。

第一節 策略性貿易政策

Brander (1981) 建立一個雙邊貿易模型,假設兩國各有一家獨占廠商,兩 家廠商生產同質商品且同時生產與消費,則兩國如同兩區隔開來的市場,廠商分 別在各國的市場中決定最適產量。Brander and Spencer (1984a, 1984b) 利用

Cournot 寡占競爭與雙邊貿易架構,採取兩階段的賽局研究各國關稅對廠商間利 潤移轉的影響,第一階段由各國政府決定最適關稅,第二階段為廠商各自決定在 本國及外國市場的產量。研究結果顯示:兩廠商在競爭之下,會增加在對方國家 的市場佔有率,即使廠商所生產是同質商品,也會使產業內貿易量增加。而最適 關稅與需求曲線的曲度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應對進口品課徵關稅,但在需 求曲線呈現高度凸性時,反而該對進口品進行補貼。

相對於 Brander (1981) 的雙邊貿易模型,Brander and Spencer (1985) 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提出第三地市場模型,同樣假設兩國各有一獨占廠商且生產同質商品,但兩廠商 將所生產的商品全數運往第三國消費,在生產國不做任何消費,則市場由此兩家 廠商形成 Cournot 雙占數量競爭。模型由兩階段賽局組成:在第一階段,政府 決定出口財貨的補貼水準;第二階段,本國及外國廠商在第三國同時決定產量。

研究結果顯示:就本國而言,出口補貼為相當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工具,因出口補 貼會降低本國廠商的邊際成本,使本國廠商在競爭時較有優勢,可使利潤增加進 而提升本國福利。

第二節 策略性環境政策

Conrad (1993) 建構一個國際性的寡占競爭模型,探討在 Cournot 寡占競 爭市場下,當廠商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跨國性污染時,政府的最適環境政策應如 何制定。作者認為,在非合作的環境政策之下,兩國政府皆有誘因將最適污染稅 稅率訂得較邊際污染損害低,導致全球總污染量增加,進而使環境品質惡化。

Conrad (1996) 延續 Conrad (1993) 的模型,研究當廠商競爭模式改為

Bertrand 競爭時,政府應如何制定最適環境政策。研究結果顯示:若兩國廠商 所生產的商品全數銷往第三國,在生產國內均無消費,則政府會將最適污染稅稅 率訂得較邊際污染損害高。

Kennedy (1994) 透過雙邊貿易模型,主張當污染會產生跨國性外溢且各國 政府缺乏環境政策協定時,貿易自由化的利益很難完全實現,因為在不完全競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的市場下,各國政府會因為追補效果 (rent capture effect) 以及污染移轉效果

(pollution-shifting effect) 而進行策略性互動,導致污染稅稅率受到不效率的扭 曲。除了在完全競爭市場且無污染外溢效果的特別情況下,這兩種效果才會完全 抵銷,使均衡解達成效率。否則在一般情況下,各國政府在 Nash 均衡下所訂 定之最適污染稅稅率將會低於全球最有效率下的最適污染稅稅率。

Barrett (1994) 採第三地市場模型,並假設政府以管制污染排放量做為政策 工具。在兩國廠商進行 Cournot 競爭時,本國政府有誘因將策略性最適排放標 準 (strategically optimal emission standards, SOSs) 訂得比環境最適排放標準

(environmental optimal emission standards, EOSs) 還低,以增加本國廠商之競 爭力,而此時污染所產生的邊際損害會高於污染減量的邊際成本。作者認為環境 政策比產量政策更能促進產業的競爭性,但當本國的廠商數量增加後,政府的策 略性排放標準會提高,甚至會高於環境最適排放標準。而當廠商進行 Bertrand 競爭時,兩國政府均會將策略性排放標準訂得比環境最適排放標準嚴格,此時污 染所產生的邊際損害會低於污染減量的邊際成本。政府可藉由較嚴格的環境標準 來提高本國廠商的價格,進而增加廠商的利潤。

第三節 策略性貿易與環境政策

Tanguay (2001) 以雙邊貿易模型為基礎,加上跨國污染和運費、資訊等其 他成本,透過一個兩階段賽局,探討在貿易自由化之下,當兩國政府運用污染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及進口關稅做為策略性互動工具時,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作者發現僅使用污染稅 一項政策工具時,不能同時矯正污染與非完全競爭所造成的扭曲,此時貿易自由 化將降低社會福利。且在極大化全球福利的考量下,兩國政府應採取環境稅與關 稅皆合作的政策。

Lai (2004) 文中建構一個兩階段賽局:第一階段,由政府在極大化社會福利 之下,設定最適的污染稅稅率;第二階段,由廠商在給定污染稅及關稅稅率之下,

分別決定最適產量以極大化本身利潤。並假設兩國各有一獨占廠商,兩廠商生產 同質商品,並同時於本國市場消費,在外國不做任何消費,且商品會藉由消費而 產生污染。研究結果顯示:政府會將最適污染稅訂得較邊際環境損害還低,且關 稅的下降會降低環境損害,使環境品質上升,這是因為在關稅下降的同時會帶動 污染稅的上升,污染稅上升的連鎖效果會大於關稅下降的直接效果,最後使環境 損害降低。

由策略性環境政策的相關文獻,可知政府的環境政策會隨著廠商競爭型態的 不同而改變。當廠商進行 Cournot 競爭時,政府傾向將環境政策訂得較最適水 準寬鬆,用以降低本國廠商之生產成本來提升本國廠商的競爭力;當廠商進行

Bertrand 競爭時,政府傾向將環境政策訂得較嚴格,藉由提高商品的售價來增 加本國廠商的利潤。

而傳統的策略性環境政策的文獻,大多都以 Brander (1981) 的雙邊貿易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型或 Brander and Spencer (1985) 的第三地市場模型為貿易架構,而本文將延 續 Lai (2004) 的設定,以單邊貿易模型與消費外部性為基礎,並建構一個兩階 段賽局進行分析,不同的是加入了產品差異性作為考量,以探討廠商與政府的策 略性行為。而關稅亦會對產品的消費造成影響,本文亦探討關稅因貿易自由化的 調降而對政府環境政策與環境品質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