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憂鬱情緒的性別差異

在心理健康的領域中,長期以來最穩定的不平等現象,就是性別之間的落 差。一般而言,女性心理不健康的可能性比男性大出許多。在對於憂鬱的研究 中,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通常是男性的 1.5 至 2 倍(Mirowsky and Ross 2003;Read and Gorman 2010)。根據 WHO 在 2006 年針對兩性心理健康落差所 做的報告指出,這樣的性別差異不僅出現在比較少見的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 上,在影響高達 20%人口的疾病,如焦慮、身體抱怨,以及憂鬱上有更顯著的 差異。而且,由於心理疾病的併發症會隨著一種疾病的發生而增加,因此女性 一生中同時有三種或多種的心理疾病者比男性多,其中又以憂鬱症與焦慮症的 併發為最多。針對憂鬱情緒的性別差異,Kessler 等人在 1993 年及 2003 年分別 對當時全美國成年人口的心理併發症進行調查,在這兩次的調查中,他們都發 現女性一生中會罹患一次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MDE)的機率是男 性的 1.7 倍,而這種性別差異在青少年階段開始發生,並持續到 50 歲中期左 右。這樣的發現與 Mirowsky(1996)的結果大致相同,但 Mirowsky 更發現性 別間的憂鬱差距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樣的情形可能至少會持續到退休 前。由此可見,憂鬱情緒的兩性差異並不僅僅限於某一生命階段,而是持續一 生的差距。

憂鬱情緒除了是持續一生的差距外,在跨國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到女性普 遍比男性更憂鬱的現象。在美國與日本的憂鬱情緒比較研究中,Inaba 等人

(2005)發現在這兩個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國家中,女性依然比男性來得憂鬱。

而 Hopcroft 和 Bradley(2007)以世界價值觀調查的資料則發現,無論在已開發 的西方國家,或是在開發中的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男性較女性憂鬱。相 似的結果也可以在對於 23 個歐洲國家的憂鬱研究中看到(Van de Velde et al.

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在台灣,過去的研究也指出女性比男性憂鬱的現象,對年長女性來說更是 如此(劉嘉年 2009),而本文也將於假設一檢驗憂鬱情緒的性別差異是否存 在。由於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龐大,而女性在憂鬱症患者之中又是多 數,因此,若本研究能探究憂鬱情緒性別落差的原因,應能對減輕社會負擔有 所幫助。

依據上述研究,本文第一個假設如下:

假設 1: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憂鬱情緒。

為了解釋這樣的性別差距,不同領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主要的兩個假 設,其中一個是脆弱差異性假設(Differential vulnerability theory),另一個則是 暴露差異性假設(Differential exposure theory)。前者是醫學或心理學等學科所 主張的,他們認為男女之間的憂鬱差距是由於兩性在面對一樣的物質、行為與 心理資源時有不同的反應所造成。後者則是社會學者的觀點,主要認為女性之 所以較男性憂鬱,是因為女性所擁有的資源較男性為少,例如:女性較不容易 受雇,比男性的薪資為低,而且需要分擔較多的家務勞動,或是更可能成為單 親媽媽等所造成的結果(Denton et al. 2004; Rosenfield and Mouzon 2013)。

本文所關心的是健康生活型態的性別差異對於性別落差的解釋效果,而針 對這兩個理論各有一項指標。對於暴露差異性,本文以健康生活型態對於憂鬱 情緒的效果作為指標,若該指標達統計顯著,則結果將支持暴露差異性假設。

而對於脆弱差異性假設,本研究則以健康生活型態效果的性別差異作為指標,

若性別差異達到統計顯著,則支持脆弱差異性假設。在接下來的三節中,第二 節與第三節將討論健康生活型態與憂鬱情緒的關聯,而在第四節中則討論健康 生活型態對憂鬱情緒效果的性別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二)健康生活型態(Health Lifestyle)的性別差異

根據暴露差異性假設,人們之所以會有不同的憂鬱程度,是因為暴露的因 子不同或暴露的程度不同所造成。因此,如果較常暴露於風險因子下,人們的 憂鬱情緒會比較高。而本文主要關心的,是健康生活型態與憂鬱之間的關聯,

也就是說,本研究認為某些不健康的行為是風險因子,會使人比較憂鬱。因 此,以下討論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的相關研究。

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泛指人們為了要增進健康、防範疾病或建立正 向的自我身體形象所採取的行動(Cockerham 2012),從飲食、運動、喝酒、吸 菸、服用藥物到性行為都包含在內(Thirlaway and Upton 2009)。在流行病學、

公共衛生學以及心理學的領域中,個人被視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採取健康行 為,也就是說,當人們控制自己的行為時,同時也控制了自己是否得到疾病的 風險。但是,社會學則認為人們是否採取健康行為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而且 個人的健康行為對於控制罹患疾病的風險很有限。這是因為:醫療社會學家認 為生活型態是特定族群或特殊社會階層所擁有的生活方式,而個體的所有社會 行動皆根基於其社會經濟位置,因此就算健康行為本身能降低患病風險,效果 仍然是有限的(Nettleton 2006)。不僅社會學家這麼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經 指出生活型態不只是個人選擇而已(WHO 1986),族群、性別、年齡以及社會 經濟地位等因素皆與人們是否採取健康行為有關(Blaxter 1990)。

然而,哪些人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又為什麼會形成特定的生活型態?

Cockerham(2005)曾建構健康生活型態理論,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他認 為,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結構位置會影響其生活機會,而他的個人生命經驗則會 形塑其生活選擇,生活機會與生活選擇相互交織後所得到的結果就是生活型 態。接下來,透過慣習(habitus)(Bourdieu 1984)與實踐各種各樣的健康行 為,健康行為不斷地重複再製,最終構成行動者的健康生活型態。而健康生活 型態中,又以抽菸、喝酒與運動行為作為最常見的健康行為指標,因此,本研 究選取這三種行為當作健康生活型態的測量指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在台灣,目前國人在這三種指標上的人口分佈狀況大致如下:根據 2005 年 行政院衛生署的調查,在抽煙行為方面,男性、年長者、非已婚者、高中職學 歷以上、月收入高於四萬元以上、就業者的吸菸比率較高。而喝酒盛行率與吸 菸相似,12 歲以上、64 歲以下的人口約有 45.38%表示曾經有飲酒的經驗,其 中男性、中年(25-34 歲)、大專以上學歷、月收入高於四萬元者喝酒頻率較 高,已婚者則喝酒頻率較低。而由於國內對於運動在社經地位上差異的研究並 不多,近期大概只能從行政院體委會的運動城市調查報告來看哪些台灣人會運 動。其中,有運動習慣的台灣民眾比例從民國 94 年的 73%上升至民國 101 年的 82%,每週運動次數也從平均 2.57 次提升至 3.54 次,其中將近八成的民眾運動 的原因是「為了健康」。至於民眾不運動的原因是「沒有時間」的比例則從 65.1%下降至 56.1%。可見國人對於運動的觀念已有改變,逐漸重視運動以及其 對於健康的幫助。但報告亦指出有運動的人口中,個人特質為男性、博士、體 重標準或過重、或居住於都市的民眾會增加運動次數,相反的,30-39 歲、藍領 工作者有運動的比例為較低。基本上,這樣的趨勢也呈現出社經地位較高者,

擁有較佳的健康生活型態。

在性別方面,男女性在健康生活型態上是不同的。抽菸通常被視為陽剛的 行為之一,由於人們對於性別角色的規範及期待使兩性在吸菸頻率上有所差 異,如傳統性別角色賦予男性較大的社會權力,並限制女性的行為,因此使得 女性較少抽菸。此外,性別角色也使得兩性的特質與經驗不同,一些特質如外 向、叛逆、反社會、冒險性等,都直接與抽菸相關,而男性較常與這些特質相 連,許多青少年男性可能就是因為較叛逆而抽菸(Grunberg et al. 1991; Waldron 1991)。而且,男性的一些健康信念與行為,如經常否認身體脆弱、控制情感與 身體、表現出強壯與穩定、拒絕接受幫助,也使得男性較容易採取有風險的行 為,而抽菸、喝酒等就是其中的例子(Garfield et al. 2008)。在台灣的研究發現 男性開始抽菸的時間點是從正式工作開始為最多,高中次之,而隨後是義務 役,女性也是從開始工作與高中時期開始。然而,兩性開始抽菸的理由並不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同,男性是為滿足好奇心,且認為抽煙最大的好處是提升人際關係,而女性則 是為了減輕壓力與控制體重開始抽菸,可見男性對於社會環境較敏感,而女性 則是為了處理情緒方面的問題(Tsai et al. 2008)。

關於喝酒的性別差異,Wilsnack 等人(2000)提出兩個主要的解釋觀點,

其一是生物因素,另一個則是文化或社會結構因素。在生物因素方面,男性比 女性喝較多酒的原因在於兩性對於酒精的反應不一樣,女性身體中分散酒精的 水量比男性少,因此如果兩性喝一樣多的酒,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會比男性 高,這會使得女性喝較少的酒。而在文化或社會結構因素方面,則是因為性別 社會角色使兩性喝不一樣的酒量。如同吸菸,喝酒也是陽剛特質的一種表現,

大量飲酒可以表現出男性的體力、自制力、不服從,以及願意承擔風險的特 質。而一群男性一起喝酒不僅是逃離他人控制的一種方式,也可以增強社會支 持與連結。但對於女性喝酒,男性常會害怕這將影響到女性的社會行為與責 任,女性可能因此不小心暴露出更多與性有關的訊息,或無法照顧家庭,因此

大量飲酒可以表現出男性的體力、自制力、不服從,以及願意承擔風險的特 質。而一群男性一起喝酒不僅是逃離他人控制的一種方式,也可以增強社會支 持與連結。但對於女性喝酒,男性常會害怕這將影響到女性的社會行為與責 任,女性可能因此不小心暴露出更多與性有關的訊息,或無法照顧家庭,因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