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教師知識管理之意涵;第二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 概念;第三節為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意涵意涵意涵意涵

教師面對急速變動的環境,必須隨時掌握最新資訊,才能作出適當的 應變,因此,身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知識管理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本節首先探討知識的基本內涵;其次,探討知識管理的意涵,最後,歸納 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以對教師知識管理作深入的了解。

壹壹

壹、、、、教師教師教師知識的基本內涵教師知識的基本內涵知識的基本內涵知識的基本內涵

M. Polanyi 在 1958 年提出知識管理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提出的兩種 知識類型:內隱與外顯知識以及知識創造型公司(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這些觀念由日本組織學習宗師 I. Nonaka 再進一步引用,組 織不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堆實體建築,組織是活生生的有機體,這個觀點將 組織與知識間建立了一種邏輯連結關係,並且開始注意到如何收集組織中 員工的想法(引自洪育忠,2004)。

知識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過去認為「土地為財富之母」的概念已逐漸 轉為「知識為財富之母」(王如哲,2001)。英國思想家 F. Bacon 亦指出「知 識就是力量」,而當代管理學大師 Peter F. Drucker 認為知識是整個經濟的 最關鍵與最核心的資源,土地、勞力和資金,這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傳統

生產因素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現在已變成第二順位了(周文祥、慕心譯,

1998)。顯示出知識對時代的重要性。

在探討知識管理前,首先必須對知識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先 探討知識的意義、知識的類別,以及教師在學校中將使用到的知識。

一 一 一

一、、、、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 知識的意義

一般哲學家向來都認同知識來自學習,但何以能學得知識?如何學得 知識?傳統西方的知識論有兩派爭論,17 世紀英國學者 J.Loke 提倡經驗 主義,強調人類一切知識來自後天經驗,人的本性有如一塊臘板,純白無 色,無善惡之別,其後的變化取決後天習得經驗,有所謂「知識即是力量」,

欲建立專家權威的地位,必須擁有來自後天學習獲得真實的知識;法國 R.Descartes 倡導理性主義,心為身之主,身體的一切活動是由理性的心 所主宰(張春興,1991)。

知識是思考之後的產物。知識來自經驗,然而不是未經琢磨的經驗。

知識來自於經過我們的回顧和理解,並且與他人經驗比對過的經驗。這是 一種熟暗理論、事實和理解的經驗,也是與某一領域或學科比對過的經驗

(李靜瑤、朱璞瑄譯,2000)。

知識不僅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知識亦包含在內。這四類 知識中,前者可透過語言文字或媒體加以傳播的顯性知識,而後兩者則屬 於較難以言喻,且附著於人或組織的隱性知識(郭明德,2004)。

知識是由人根據實際的情境所做出的判斷,知識是指一些能用於創 新、解惑、溝通、解決問題的技術及技能,它可能存在於書本、著作、圖 書館、電腦、圖像,以及人的腦海及技術上(吳明雄,2003)。

因此,知識本身是一種具備流動性特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 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也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及企 業的價值觀等,都屬於知識的範圍,知識是無所不在的,知識起源於智者

的思想;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涵在日常例行 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洪育忠,2004;胡瑋珊譯,1999;張世佳,

2004)。

然而,知識並不等同於資料、資訊,想要對知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就有必要釐清資料、資訊與知識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知識的轉化過程 中,有幾個重要的元素,資料、資訊、知識。在資料、資訊經過轉化後而 產生知識。在產生知識後,隨著人類大腦的思考與運用,就產生了智慧。

對於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定義,歷來學者已有諸多討論,以下就 整理幾位學者的論點分別闡述,如圖 2-1:

資料………定量顯示事實 資訊………有目的的整理以傳達意念 知識………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智慧………透過行動、應用創造價值

資料………定量顯示事實 資訊………有目的的整理以傳達意念 知識………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智慧………透過行動、應用創造價值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頁頁 27272727),),),),

劉京偉譯(2000),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原著,

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 年)。

(一)資料(Data)

是對觀察事物所做的記錄,它是個未經過有機處理的原始素材,通常 以數學呈現(王如哲,2000b;黃文三,2004)。指明確、簡單、客觀的 事實,是易取得的原始片段性數據,如學校組織中的學生的綜合基本資 料、人員名冊、物價指數、物料清單等(林公孚,2001;洪育忠 2004;郭 明德,2004;黃麗美,2001)。

(二)資訊(Information)

依某一特定功能加以整理分析、賦予意義,即成為資訊,因此,必須 賦予資料關聯性與目的,例如將學生的學業成就、家長社經背景等基本資 料加以分析、將投票情形加以統計等(王如哲,2000b;洪育忠,2004;

郭明德,2004;黃麗美,2001)。

(三)知識(Knowledge)

知識比數據、資訊更深、更廣、更豐富,是收集專業學識與經驗,藉 由分析資訊來掌握先機的能力,亦即能隨情境轉變的變通能力,同時知識 亦是事物如何運作的理論,可以產生價值判斷,是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例如將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兩者有相關

(王如哲,2000b;洪育忠,2004;郭明德,2004;黃麗美,2001;劉京 偉譯,2000)。

(四)智慧(Intelligene)

以知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專業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 價值,此可準確的評估知識,並能設計行動方案,例如:根據學生的視力 與讀書習慣、看電視或打電腦時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研擬出一些保護學生 視力的可行方案,以增進學生視力健康(洪育忠,2004;郭明德,2004;

黃慕萱,2002;黃麗美,2001)。

是故,從以上各方面對知識的探討,本研究認為知識乃是透過不斷與 環境互動下,藉由分析資訊,並加上個人經驗分析,以產生價值判斷,使 知識也在不斷地產生、擴充及更新。

二 二 二

二、、、、知識的類別知識的類別知識的類別 知識的類別

對於知識的分類,雖然文獻有許多,但是因分類方法與個人看法、與 所應用的地方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如表 2-1,然而眾多知識管理的文獻 中,以管理論點為主,有兩個常被引用的分類法,茲分述如下。

表 2-1 知識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知識種類

Badaracco (1992)

Lundveall 和 Johnson

(1994)

依知識的 使用方式

1.知道什麼(know what):關於事實的知識。

從這個角度觀之,知識的意義比較近於所 路中,know-how 是彼此分享與合併的主 要要素。

Johnston (1998)

表 2-1(續) 知識的分類 Nijhof

(1999)

(一)隱性(Tacit)知識與顯性(Explicit)知識

從 M. Polanyi 提出知識的兩種類型:內隱與外顯知識後,這些觀念 由日本組織學習宗師 I. Nonaka 再進一步引用,成為知識管理中最常被引 用的分類方法(洪育忠,2004)。

Nonaka 和 Takeuchi(1995)認為隱性知識潛藏在個人經驗中,無法 用文字或句子來表達的主觀知識,而顯性知識是可以正式語言表達的,具 條理化的知識,故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易於分享。

李淑華譯(2001)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視為知識的「連續體」

(continuum)。這一端是可以形之於程序、步驟,和準則的知識,稱為 顯性知識;另一端則是在腦袋中、很難具體表達的知識,稱為隱性知識。

有些知識極易用明確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有些則不易言傳,必須運用 許多隱喻形容,也需要學習者的長期觀察後,才能慢慢體會與內化,前者 通稱為外顯知識,後者則為內隱知識(司徒達賢,2005)。

顯性知識是可定義、可形式化、可擷取、容易以文字或數字表達的知 識。隱性知識屬於高度個人化的個人經驗、情境、判斷、價值、心理模式,

較難以正式化的知識(何富財,2004;林燕珍、徐新逸,2003;張棱衡、

吳亞馨、方文昌,2004)。

綜上可知,顯性知識是客觀了解或體會的概念,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 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具有條理化且系統化的知識,通常以書面方式呈 現,因此很容易傳播分享,例如操作手冊、教學手冊、教學期刊或研究報 告教學評鑑紀錄、教師會議紀錄等。隱性知識是難以透過語言,具有高度 個人化的主觀知識且難以傳授於人,可以包括個人的實務經驗或體驗,,

此類知識必須透過組織成員溝通、協調及情境配合,才能表現出來,如資 深老師的帶班經驗,可以意會,無法言傳,是學校組織中珍貴的資產(王 如哲,2000a;吳明烈,2001;洪佳慧,2004;孫明峰,2003;張玉文譯,

2000)。茲以表 2-2 列出關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區別比較。

如以教師主體的知識為例,其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可區分如表 2-3。

表 2-2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區別比較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經驗的知識-實質的 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 類比的知識-實務的

理性的知識-心智的 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 數位知識-理論的

資料來源: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頁頁 79)79)79)79),,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Ikujiro

資料來源: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頁頁 79)79)79)79),,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Ikujiro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