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王木榮

王木榮

王木榮

王木榮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

相關之研究

相關之研究

相關之研究

相關之研究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廖釧如

廖釧如

廖釧如

廖釧如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教學效能 上的差異情形,並探討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本研 究所採取之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首先,本研究回顧相 關文獻後,發展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並且選定問卷,之後再抽取中部四 縣市公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樣本。研究共寄發出 296 份,回 收有效問卷共 273 份,有效率為 92.22%。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典型相關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現況具有中上水準表現。 二、特殊教育研究所、兼行政工作之教師在部分知識管理現況表現上較理 想。 三、女性、年長、特殊教育研究所、資深、學校規模49班以上之教師在部 分教學效能現況表現上較為理想。 四、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之教師知識管理愈佳,其教師教學效能愈佳。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師資培育課程應納入知識管理相關科目 (二)研習機構應辦理知識管理相關進修研習課程 二、對設置特教班學校的建議 (一)辦理校際間知識管理相關研習活動 (二)添購特教相關書藉與設備 (三) 學校鼓勵教師成立讀書會

(3)

三、對特教班教師的建議 (一)參加相關特教知能進修研習活動 (二)培養教師知識儲存之能力 (三)營造知識分享的文化 (四)建立特教教學團隊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可做跨縣市及跨教育階段之研究 (二)研究工具方面:發展周全之知識管理問卷 (三)研究方法方面:輔以訪談與觀察,以質性研究方式,獲得不同 研究資料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教學效能、教學效能教學效能教學效能

(4)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huan Ju Liao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nalyze differences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conducted in the study.The study is to review literatures that develop the study structure and select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296 questionnaires served to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the public primary schools from Taichung City ,Tiachung,Changhua and Nantou County.Within 273 validated 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 and the percentage is 92.22%.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below:

1.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have over average expression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knowledge

(5)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the gender,age,educational background,seniority,and school scale.

4. I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primary schools gave better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better.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bove,the study offers several suggestions:

1. The suggestions to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a.Edu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offer knowledge management curriculum.

b.Research agencies could hold further study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2.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with special education class a.All schools should hold further study which is related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b.To purchase books and equipments of special education. c.To form the study group to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s. 3. The suggestions to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To attend further study which is related to special education. b.To cultivate the ablity of knowledge storage.

c.To construct the culture of knowledge sharing. d.To establish a team of teaching.

4. The suggestions to the future studies

a.Object of study:research the situations of teachers who are in different ares and educational stages.

(6)

questionnaire

c.Method of study:obtains the different research data by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Keywords: Keywords: Keywords:

(7)

(8)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意涵………11 壹、教師知識的基本內涵………11 貳、教師知識管理的意涵………22 參、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28 第二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概念………35 壹、教師教學效能之定義………35 貳、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途徑………39 參、教師教學效能之內涵………40 肆、影響教師教學效能的因素………43 第三節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45 壹、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45 貳、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52 參、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58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6

(9)

第四節 實施程序………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69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現況………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75 第三節 不同背景特殊教師其教師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88 第四節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100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05 第二節 結論………110 第三節 建議………11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117 英文部分………126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附錄一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

….131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二

同意函

………137

(10)

表 2-1 知識的分類………15 表 2-2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區別比較………18 表 2-3 教師之隱性與顯性知識區分表………18 表 2-4 教師知識之分類………19 表 2-5 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效能定義之論述………36 表 2-6 教師教學效能內涵之分類………41 表 2-7 教育領域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45 表 2-8 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52 表 3-1 問卷調查母群班級數/抽樣人數………64 表 3-2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65 表4-1 問卷表現水準等級區分………71 表 4-2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現況分析………72 表 4-3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分析………73 表 4-4 不同性別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情形…75 表 4-5 不同年齡特教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情形………76 表 4-6 不同教育程度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 異情形………77 表 4-7 不同服務年資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 異情形………78 表 4-8 不同現任職務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 異情形………80 表 4-9 不同學校規模特殊教育教師在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之差 異情形………81

(11)

表 4-10 教師背景變項在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上之差異 情形………82 表 4-11 不同性別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88 表 4-12 不同年齡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89 表 4-13 不同教育程度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91 表 4-14 不同服務年資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92 表 4-15 不同現任職務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94 表 4-16 不同學校規模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95 表 4-17 教師背景變項在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上之差 異情形………96 表 4-18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典型相關係數顯著性考驗…………101 表 4-19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典型相關分析摘要………102

(12)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13 圖 2-2 知識分享架構………31 圖 2-3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換過程………33 圖 3-1 研究架構………62 圖 4-1 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典型相關路徑分析………103

(13)
(14)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先對於緒論中所探究之因素作初步了解,方便之後對於文獻之 探討。本章共分為五節,首先探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根據其動機與 目的擬定「研究問題」,進而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作「名詞釋義」,最後 則是探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壹 壹 壹、、、、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與目的與目的與目的與目的

1996 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發表「知識經濟報告」強調 以知識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成為經濟成長的動 力,「知識經濟化」乃成為各主要國家政府施政重點。我國為因應此趨勢, 於 2000 年 11 月間,召開「全國知識經濟會議」,落實發展「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目標,2001 年元月經行政院核定推動以來, 在產業、學校、研究機構執行成效良好業界以知識密集產業見長,學校則 逐漸重視知識之管理運用,知識工作者創造知識高附加價值遠勝於資本、 勞力、土地和機器的價值,於是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甚囂 塵上,不僅能使企業成長,亦能促進教育的發展,21 世紀知識代表資產及 敗富,對個人或學校組織而言,乃取得競爭優勢不可缺之一環(鄭金謀, 2003)。 21 世紀是一個資訊科技的社會,也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用 知識來創造經濟的發展,知識因而成了持久性競爭優勢的基礎,在知識經 濟時代中,誰能掌握新的知識,活用新的知識,就能掌握財富,亦可掌握

(15)

競爭的未來,所以在 21 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中,能夠存活的組織,可能 是掌握知識經濟關鍵的領先者(吳清山,2001a)。以前求勝的關鍵-差 異化,是靠有形的資產,如土地、資金、人力、經濟規模等,如今差異化 的基礎是要以無形的資產-知識,作為差異的本錢;早在 18 世紀英國哲 學家 F. Bacon 就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當時並沒有多少人體悟 到這句話的真諦,直到 20 世紀之後,人們才驗證到這句話的真理,也體 認到知識力量的偉大(林鳳釵,2004)。 知識管理雖是來自商業和企業的理念,但知識管理與教育文化是相通 融的,而且教育是導致知識管理成為自身核心文化組成部分的路徑,是打 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之一;學校組織與企業組織一樣,均處在充 滿多變與挑戰的時代,學校組織也必須調整、變革,才能提昇學校效能, 因此,將知識管理的概念落實在學校教育上,是學校在謀求改進可以嘗試 的途徑(李安明、謝傳崇,2003;殷磊,2004)。 知識管理最近幾年內被廣泛的討論及運用,不論是企業界、學術界、 教育界都先後積極投入知識管理的研究,知識管理協助組織的人員在面臨 變化時創新及適應,藉此提高組織的價值。知識管理理念也被導入學校組 織,其目的在於促成教育人員專業成長,以因應未來多變且不可預測的教 學情境,在知識經濟的觀念影響下,學校的組織再造,課程的革新,教學 方法的創新與教師團隊學習,均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吳明雄,2003; 廖晟堃,2004)。 近年來台灣整體教育環境有極大的轉變,從前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 於 1994 年主持教育改革委員會開始,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升學管道的 變革、直到最近熱門的基本學力測驗、小班教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等,一 連串的教育改革接踵而來,使得長久處於穩定狀態的教育體系產生了根本 性的變化;教師變成課程的主體,而非客體或媒介;教師專業自主權提昇, 其創造的彈性與空間也增加,教師的素質決定課程的成敗,因此,促成新

(16)

一波的變化正是以知識為主要關鍵;影響所及,在這新一波教育改革中, 知識管理將是自我提升的重點所在(陳金生,2001;劉兆文、詹志禹,2002)。 在師資培育及學校教育中,特別重視教師專業及反省能力的培養,教 師不僅要學習已經系統化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同時也要探究處於隱晦狀態 的教師知識及經驗,促進隱性知識的外顯化,從而實踐教師終身的專業成 長。對教師而言,知識管理是一種專業學習的過程,也是獲取專業知識的 手段;教師的知識管理意指教師能結合資訊科技的力量,有效地對專業知 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以增加 專業知識的實踐價值,藉以提昇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顯然, 教師從事知識管理的目的,在於促進專業知識的轉換,增加其實踐價值, 以提教學效能,確保學生的學習成就(孫志麟,2003)。 學校教育可激發與創新知識,知識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有賴於成功的 教育。因此,知識管理正是提昇教師效能的良方,學校若有效推動教師知 識管理,有效整合所有有形、無形的知識資源發揮其價值,提昇學校的運 作績效,增加學生的競爭力,以適應 21 世紀知識型社會。 特殊教育教師扮演的角色與一般教師不同,必需兼顧學生個別差異、 個別需求,提供適性教育,特殊教育教師更應重視專業素養與知能的成 長,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能運用知識管理的策略,不 斷地將知識進行更新,注入更多新知與觀念,提昇教育產出的品質,成為 一位高效能的教師。而一位高度專業成長的教師,對於知識的取得及應 用,通常也較為嫻熟且得心應手,能夠有效地實施知識管理,做一個稱職 的知識管理者(孫志麟,2003),並期望能運用在教學上,以提昇教師的 教學效能。是故,欲了解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的實際現 況,此乃本研究研究動機之一。 近年來,世界各國不斷地提倡教育改革,希望提升教育品質與成效。 而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教育改革亦儼然成為世界潮流;因此透過知識管

(17)

理模式,將個人知識轉化成為組織知識,落實教師專業成長的目標,是當 今教育改革當中,教師所必須體認的一件事(鍾欣男,2000)。 至於同樣是從事教職的工作,但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上所面臨的問題 與一般教師並不全然相同,尤其是從事特殊教育之教師,其學生的個別差 異大、學習能力普遍遲緩,學習動機不佳,同時又常有行為問題,除此之 外,還需自編教材、為每位學生設計及執行個別化教育計畫(林惠芬, 2002)。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比普通教育教師更需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能, 運用其專業知識、教學策略及塑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依據教學計畫表現出 有效的教學行為,才能促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就表現。職是之故,想了 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的差異情形為何,此乃 本研究動機之二。 特殊教育之終極目標,乃在於使身心障礙成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 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之能力,特殊教 育的成就,是評鑑一個國家教育水準之重要指標,因此,加強特殊教育, 已成為現代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蕭金土、汪成琳,2003)。 隨著社會急遽的變遷及科技高度發展,教師教學效能需要不斷進行探 討,重新檢視其內涵,並且納入新的影響因素,以配合新的教育環境。人 們對於教育需求日益增加,教育單位與教師也必須不斷地檢視教學,實施 有效的教學,提升教育品質以符合社會大眾的學習需求。 近年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教育品質的追求,再加上各國教育 不斷改革的影響,以致教師效能的提昇乃成為各國師資培育的重點(孫志 麟,1995)。 教學是一種雙向回饋的歷程,透過師生互動關係將技能、知識、態度 與價值觀,傳授給學習者,並促進學習者的改變與成長,教師在教學歷程 中,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資源、知識與技能,或藉用專業化的現代工具, 結合學習者已經擁有的先備知識,透過說明、示範、引導(林進材,1999)。

(18)

教師教學效能之高低,取決於教師所表現專業行為的程度而定。唯有 不停地充實專業知能,才能確保教育品質的提昇,教師的良窳實為影響學 生學習與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謝文英(1994)指出培養教師教學 能力,提高教學效果,乃為當今教學革新的重要取向之一,如何提昇教師 教學效能(teacher effectiveness)以培養其教學能力,乃為一項亟待 探討的主題。 就教師教學效能的發展背景而言,教學效能的發軔於 1930-1960 年的 美國。學者對於教學效能的關注也是伴隨對教育品質的需求而快速發展。 林進材(2002)指出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自 1930 年起至今,將近七十年 歷史,在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提出,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成果,對教學研 究與發展頗具參考價值。自 1930 年代開始,主要探討教師人格特性為主, 界定理想教師的條件和特質;自 1960 年代開始,著重於教育情境中教學 歷程及師生互動關係的分析,以確定有效的教學行為或其與學業成就的關 係;1970 年代後,採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教師的思考、判斷與決定以 了解教師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張碧娟,1999)。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教師效能的高低,一方面 展現教師本身教學能力與教學表現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影響學生學習 表現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一項複雜活動的組成,包括:擬定教 學目標、有系統的呈現教材、呈現教學情境、引發學習動機、運用學習資 源、教學活動設計、良好的師生互動、評量學習結果等,並檢查學生了解 情形,提供練習與回饋,營造良好教室氣氛,以及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 提高教育品質,以達成教育目標為目的(施承宏 2000;黃貴祥,2002)。 然而每位特殊教育教師背景變項有所不同,這些是否會對特殊教育教師教 學效能造成影響,亦為本研究關注的問題。因此,欲考驗不同背景變項教 師在教學效能上是否有差異存在,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另外,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的關係亦是本研究關注的課

(19)

題。陳美玉(2002b)在知識型社會中,各領域專業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 短,使得許多缺乏持續創新的知識,喪失時間的價值而面臨被淘汰的命 運。教師的專業知識亦無法倖免,同樣正面臨著師資市場更加開放、大幅 教育改革,以及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 WTO)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競爭的嚴峻考驗;因此,教師必須轉變以往 的「被動學習者」成為「主動知識建構與創新者」的角色,以更主動、積 極且具延續性的做法,將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在知識管理的基礎上,才能與 時代脈動同步前進;為因應知識型社會的到來,適時的捨棄舊知識,學習 新知識,展現教師追求新知與智慧的學習能力,使專業發展能與知識社會 的脈動相結合,成為引導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新知識資訊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同一資訊無法因 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因而教育目標,並非只是教學生收知識,而應注重如 何搜集資訊、如何運用資訊、如何轉化資訊、如何創造資訊等;知識更新 與淘汰加快,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與進修,學習新的有用的知識,倘能運用 知識管理的方或策略,有系統地管理知識,充實專業知識內涵,增進教學 經驗與智慧,將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昇教學效能(李安明、謝傳 崇,2003;林珊如,2002;孫志麟,2003)。 在知識經濟時代,不斷地自我學習成長,吸收教學新知,強化資訊科 技素養,具備健全知識管理的能力,方不為時代潮流所淘汰。目前國內對 於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和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則付之闕如。綜觀目前 之研究報告,少有探討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和教學效能關係的 實證性研究,由此可知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的程度與教學效能 可能互為重要因素,而其相關性如何,是值得深入了解,是故,此乃本研 究動機之四。

(20)

貳 貳 貳 貳、、、、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瞭解現今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 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作為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提昇教學 效能之參考。茲將本研究具體之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1、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2、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2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3 不同教育背景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4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5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2-6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知識管理是否有差異? 3、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3-1 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3-2 不同年齡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3-3 不同教育背景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3-4 不同服務年資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3-5 不同職務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21)

3-6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其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4、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間是否相關? 第三 第三 第三 第三節節節節 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乃在了解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以下茲就 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效能 等名詞加以界定。 壹 壹 壹 壹、、、、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系指任教於中部四縣市(台中 市、台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之公立國民小學啟智班及不分類資源班之 現任教師。 貳 貳 貳 貳、、、教師知識管理、教師知識管理教師知識管理教師知識管理 教師知識管理是透過一連串知識管理的活動,有效地對專業知識進行 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使個人的知識不斷地擴充及更新,藉以 提升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 本研究中所指的教師知識管理乃受試者在「教師知識管理問卷」上測 量得分情形,得分愈高,則表示該名教師之知識管理程度愈高;反之,則 愈低。 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為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及 知識應用等五個策略。

(22)

參 參 參 參、、、、教師教學效能教師教學效能教師教學效能 教師教學效能 教師教學效能乃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能運用其專業知識、教學策 略及塑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依據教學計畫表現出有效的教學行為,使學生 有良好的學習表現。 本研究所指的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師教學效能問卷」填答之 得分情形,得分愈高,則表示該名教師之教學效能程度愈高;反之,則愈 低。 教師教學效能的內涵為教學計畫與準備、教學方法與技術、教材組織 與呈現、教學成果與評量、班級經營管理等五個分類層面。

(23)
(24)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教師知識管理之意涵;第二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 概念;第三節為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教師知識管理之意涵意涵意涵意涵 教師面對急速變動的環境,必須隨時掌握最新資訊,才能作出適當的 應變,因此,身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知識管理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本節首先探討知識的基本內涵;其次,探討知識管理的意涵,最後,歸納 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以對教師知識管理作深入的了解。 壹 壹壹 壹、、、、教師教師教師知識的基本內涵教師知識的基本內涵知識的基本內涵知識的基本內涵 M. Polanyi 在 1958 年提出知識管理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提出的兩種 知識類型:內隱與外顯知識以及知識創造型公司(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這些觀念由日本組織學習宗師 I. Nonaka 再進一步引用,組 織不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堆實體建築,組織是活生生的有機體,這個觀點將 組織與知識間建立了一種邏輯連結關係,並且開始注意到如何收集組織中 員工的想法(引自洪育忠,2004)。 知識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過去認為「土地為財富之母」的概念已逐漸 轉為「知識為財富之母」(王如哲,2001)。英國思想家 F. Bacon 亦指出「知 識就是力量」,而當代管理學大師 Peter F. Drucker 認為知識是整個經濟的 最關鍵與最核心的資源,土地、勞力和資金,這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傳統

(25)

生產因素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現在已變成第二順位了(周文祥、慕心譯, 1998)。顯示出知識對時代的重要性。 在探討知識管理前,首先必須對知識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先 探討知識的意義、知識的類別,以及教師在學校中將使用到的知識。 一 一 一 一、、、、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知識的意義 知識的意義 一般哲學家向來都認同知識來自學習,但何以能學得知識?如何學得 知識?傳統西方的知識論有兩派爭論,17 世紀英國學者 J.Loke 提倡經驗 主義,強調人類一切知識來自後天經驗,人的本性有如一塊臘板,純白無 色,無善惡之別,其後的變化取決後天習得經驗,有所謂「知識即是力量」, 欲建立專家權威的地位,必須擁有來自後天學習獲得真實的知識;法國 R.Descartes 倡導理性主義,心為身之主,身體的一切活動是由理性的心 所主宰(張春興,1991)。 知識是思考之後的產物。知識來自經驗,然而不是未經琢磨的經驗。 知識來自於經過我們的回顧和理解,並且與他人經驗比對過的經驗。這是 一種熟暗理論、事實和理解的經驗,也是與某一領域或學科比對過的經驗 (李靜瑤、朱璞瑄譯,2000)。 知識不僅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知識亦包含在內。這四類 知識中,前者可透過語言文字或媒體加以傳播的顯性知識,而後兩者則屬 於較難以言喻,且附著於人或組織的隱性知識(郭明德,2004)。 知識是由人根據實際的情境所做出的判斷,知識是指一些能用於創 新、解惑、溝通、解決問題的技術及技能,它可能存在於書本、著作、圖 書館、電腦、圖像,以及人的腦海及技術上(吳明雄,2003)。 因此,知識本身是一種具備流動性特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 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也包含專家獨特的見解及企 業的價值觀等,都屬於知識的範圍,知識是無所不在的,知識起源於智者

(26)

的思想;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涵在日常例行 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洪育忠,2004;胡瑋珊譯,1999;張世佳, 2004)。 然而,知識並不等同於資料、資訊,想要對知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就有必要釐清資料、資訊與知識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知識的轉化過程 中,有幾個重要的元素,資料、資訊、知識。在資料、資訊經過轉化後而 產生知識。在產生知識後,隨著人類大腦的思考與運用,就產生了智慧。 對於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定義,歷來學者已有諸多討論,以下就 整理幾位學者的論點分別闡述,如圖 2-1: 資料………定量顯示事實 資訊………有目的的整理以傳達意念 知識………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智慧………透過行動、應用創造價值 資料………定量顯示事實 資訊………有目的的整理以傳達意念 知識………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智慧………透過行動、應用創造價值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頁((頁頁頁 27272727),),),), 劉京偉譯(2000),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原著, 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 年)。 (一)資料(Data) 是對觀察事物所做的記錄,它是個未經過有機處理的原始素材,通常 以數學呈現(王如哲,2000b;黃文三,2004)。指明確、簡單、客觀的 事實,是易取得的原始片段性數據,如學校組織中的學生的綜合基本資 料、人員名冊、物價指數、物料清單等(林公孚,2001;洪育忠 2004;郭 明德,2004;黃麗美,2001)。

(27)

(二)資訊(Information) 依某一特定功能加以整理分析、賦予意義,即成為資訊,因此,必須 賦予資料關聯性與目的,例如將學生的學業成就、家長社經背景等基本資 料加以分析、將投票情形加以統計等(王如哲,2000b;洪育忠,2004; 郭明德,2004;黃麗美,2001)。 (三)知識(Knowledge) 知識比數據、資訊更深、更廣、更豐富,是收集專業學識與經驗,藉 由分析資訊來掌握先機的能力,亦即能隨情境轉變的變通能力,同時知識 亦是事物如何運作的理論,可以產生價值判斷,是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例如將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加以分析,結果發現兩者有相關 (王如哲,2000b;洪育忠,2004;郭明德,2004;黃麗美,2001;劉京 偉譯,2000)。 (四)智慧(Intelligene) 以知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專業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 價值,此可準確的評估知識,並能設計行動方案,例如:根據學生的視力 與讀書習慣、看電視或打電腦時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研擬出一些保護學生 視力的可行方案,以增進學生視力健康(洪育忠,2004;郭明德,2004; 黃慕萱,2002;黃麗美,2001)。 是故,從以上各方面對知識的探討,本研究認為知識乃是透過不斷與 環境互動下,藉由分析資訊,並加上個人經驗分析,以產生價值判斷,使 知識也在不斷地產生、擴充及更新。 二 二 二 二、、、、知識的類別知識的類別知識的類別 知識的類別 對於知識的分類,雖然文獻有許多,但是因分類方法與個人看法、與 所應用的地方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如表 2-1,然而眾多知識管理的文獻 中,以管理論點為主,有兩個常被引用的分類法,茲分述如下。

(28)

表 2-1 知識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知識種類 Badaracco (1992) 依知識的 可移動性 1.移動性知識:可複製的發明、可能離職的 員工所擁有的知識。 2.嵌入組織的知識:內隱技巧、組織常規等。 Lundveall 和 Johnson (1994) 依知識的 使用方式 1.知道什麼(know what):關於事實的知識。 從這個角度觀之,知識的意義比較近於所 謂的資訊。 2.知道為何(know why):關於動作自身,在 人類心中及在社會中的原則及法律知識, 此種知識對於確定科學中的技術發展是相 當重要的。 3.知道如何(know how):指的是技術,如對 於某件事執行的能力。在公司間的產業網 路中,know-how 是彼此分享與合併的主 要要素。 4.知道是誰(know who):特別是包括了為取 得專家意見而與特定群體建立關係的社會 能耐。 Nonaka 和 Takeuchi (1995) 依知識的 可表達程度 1.隱性知識:潛藏在個人經驗中,無法用文 字或句子來表達的主觀知識。 2.顯性知識:是可以正式語言表達的,具條 理化的知識,故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易於 分享。 Johnston (1998) 依知識的 性質 1.正式知識:表現在理論與公式上,可藉由正 式管道取得。 2.工具知識:表現在工具和設備的使用上,可 藉由示範與練習取得。 3.非正式知識:表現在口頭的互動上。 4.有條件的知識:表現在特殊脈絡上。 5.隱性知識:表現在人們心智中,可藉由學 徒制與輔導教師來傳遞。 6.後設知識:表現於組織中的普遍價值、文 化與假定哲學中,能透過社會化獲得。 (續下頁)

(29)

表 2-1(續) 知識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知識種類 Bukowitz 和 Williams (1999) 依知識的 認知程度 1.嫺熟的知識:泛指組織或個人所熟悉的知 識。 2.未察覺的知識:指個人並不了解本身已經 具備的知識。 Nijhof (1999) 依知識的 呈現方式 1.事實性知識:知其所以的知識。 2.概念性知識:較不易以眼見而學到的知識。 3.陳述性知識:透過語言文字較容易傳達的 知識。 4.程序性的知識: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所 獲得的知識-知道如何做的知識。 Housel 和 Bell (2001) 從知識對組 織的貢獻 1.符號性知識:專業性術語、行話等。 2.程序性知識: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 3.熟練性知識:知道如何實踐方對組織有益。 4.人員知識:指隸屬於組織人員所擁有的知 識。 王如哲 (2000b) 依知識取得 的來源 1.外部知識:具容易擁有的特質,如圖書館 的書籍、資料等。外部知識通常為組織內 部知識管理的重心,組織可透過建立資料 庫的方式充實。 2.內部知識:存在於組織成員的腦海中,必 須經過轉化成為外部知識後,才能在組織 內流通。組織若要將內部知識轉換成外部 知識,則應建立知識分享文化,才可以使 內部知識自由流通。 李玉慶 (2004) 依知識的 儲存單位 1.個人知識:歸屬於個人的知識,個人可以再 利用卻難以共享,如創意、人脈、經驗等。 2.組織知識:資料與資訊的管理,常是組織 中個人知識的集合,常經由製表、圖像化 將隱藏個人內在的知識表現出來,這些知 識能創造價值,如智慧財產權、方法論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0)

(一)隱性(Tacit)知識與顯性(Explicit)知識 從 M. Polanyi 提出知識的兩種類型:內隱與外顯知識後,這些觀念 由日本組織學習宗師 I. Nonaka 再進一步引用,成為知識管理中最常被引 用的分類方法(洪育忠,2004)。 Nonaka 和 Takeuchi(1995)認為隱性知識潛藏在個人經驗中,無法 用文字或句子來表達的主觀知識,而顯性知識是可以正式語言表達的,具 條理化的知識,故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易於分享。 李淑華譯(2001)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視為知識的「連續體」 (continuum)。這一端是可以形之於程序、步驟,和準則的知識,稱為 顯性知識;另一端則是在腦袋中、很難具體表達的知識,稱為隱性知識。 有些知識極易用明確的文字或語言表達,有些則不易言傳,必須運用 許多隱喻形容,也需要學習者的長期觀察後,才能慢慢體會與內化,前者 通稱為外顯知識,後者則為內隱知識(司徒達賢,2005)。 顯性知識是可定義、可形式化、可擷取、容易以文字或數字表達的知 識。隱性知識屬於高度個人化的個人經驗、情境、判斷、價值、心理模式, 較難以正式化的知識(何富財,2004;林燕珍、徐新逸,2003;張棱衡、 吳亞馨、方文昌,2004)。 綜上可知,顯性知識是客觀了解或體會的概念,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 外在形式表達的知識,具有條理化且系統化的知識,通常以書面方式呈 現,因此很容易傳播分享,例如操作手冊、教學手冊、教學期刊或研究報 告教學評鑑紀錄、教師會議紀錄等。隱性知識是難以透過語言,具有高度 個人化的主觀知識且難以傳授於人,可以包括個人的實務經驗或體驗,, 此類知識必須透過組織成員溝通、協調及情境配合,才能表現出來,如資 深老師的帶班經驗,可以意會,無法言傳,是學校組織中珍貴的資產(王 如哲,2000a;吳明烈,2001;洪佳慧,2004;孫明峰,2003;張玉文譯, 2000)。茲以表 2-2 列出關於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區別比較。

(31)

如以教師主體的知識為例,其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可區分如表 2-3。 表 2-2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區別比較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經驗的知識-實質的 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 類比的知識-實務的 理性的知識-心智的 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 數位知識-理論的 資料來源: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智價企業論(((頁頁頁頁 79)79)79)79),,,,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 原著,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 1995 年)。 表 2-3 教師之隱性與顯性知識區分表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教學態度 專業素養 班級經營 教學經驗 教學策略 教案設計 教具製作 教室環境佈置 教學設備使用 教學活動 教學計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 除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外,張世佳(2004)另將知識又分為個人知 識與組織知識。個人知識就是指個人由於學、經歷過程所擁有的專業能 力,它主要包括個人的學識知識、經驗、創意等;而組織知識則是組織透 過個人知識的轉化所形成的整合性知識。 李玉慶(2004)指出個人知識:歸屬於個人的知識與智慧,個人可以 再利用活用卻難以共享,如創意靈感、人脈、經驗等。組織知識:是資料 與資訊的管理,常是組織中個人知識的集合,常經由記述、製表、圖像化 將隱藏於個人內在的知識表現出來,這些知識能夠創造價值,如智慧財產

(32)

權、手冊、方法論等。 由上述諸位學者之觀點可知,教師知識管理的重點在於將隱性知識與 顯性知識、個人知識與組織知識之間的轉化及實施後之成效。 三 三 三 三、、、、教師知識的意義教師知識的意義教師知識的意義 教師知識的意義 在了解知識的意義及類別後,接下來進一步探討教師的知識,亦即教 師在實踐其專業角色時,需要擁有哪些知識。 教師的知識是教師過去所接受的學術訓練及教學現場相關人事物的 經驗,逐漸豐富而形成的教學智慧,具有高度個人化、多元的特性,可以 意會,無法言傳,雖然豐富但內隱,不易為人所覺察。在複雜多變的教學 情境中,教師結合個人知識與經驗處理當下的教學問題,其必須具備的知 識是多面向的。 孫耀永(1997)指出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知識的分類無標準的畫分, 但卻深切影響著教師在教室中的行為表現。教師知識並非絕對,是可能隨 著時空或外在環境影響而有所改變。 綜觀國內外多位學者對教師知識之分類皆有非常精闢的見解,其內涵 列於表 2-4 表 2-4 教師知識之分類 學者 教師知識 Tamir (1991) 1.一般廣雅知識 2.個人表現知識 3.學科內容知識 4.一般教學知識 5.學科教學知識 6.教學專業基礎 Grossman (1994) 1.學科內容知識 2.學習者的知識 3.課程知識 4.情境脈絡知識 5.自我的知識 6.一般教學法知識 簡紅珠 (1994) 1.一般教學法知識 2.學科知識 3.學科教學知識 4.情境知識 (續下頁)

(33)

表 2-4(續) 教師知識之分類 學者 教師知識 孫耀永 (1997) 1.任教學科的內容知識 2.一般教學知識 3.學科教學知識 4.課程知識 5.學生特性及學習理論的知識 6.通識知識。 7.教育史哲情境脈絡及法令知識 郭玉霞 (1997) 1.教學知識(再分為學科教學及一般教學) 2.班級經營 3.學生知識 4.兼任工作 5.與其他同仁相處 6.家長溝通 陳美玉 (1999) 1.豐富的學科知識 2.教學方法的知識 3.課程設計的知識 4.輔導知能的知識 5.溝通、表達與說服的知識 6.專業反省的知識 7.教室觀察的知識 8.行動研究的知識 9.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知識 10.建構個人理論的知識 陶知仁 (2001) 1.教師通識能 2.教育專業理念 3.教師專業知能 4.學科知能 饒見維 (2003) 1.教師專業知能 2.教育專業精神 3.學科知能 4.教師通用知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4 可知,教師知識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標準,教師知識的範疇將 隨著研究者關注焦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及歸類。然而,這些不同的 分類方式各有各的優點。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在教師知識管理,因此 考慮的重點在於何種分類方式對教師知識管理較具啟示作用。研究者依據 上述之分類,將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綜合歸納為: (一)學科知識:學科內容知識是教師必備的知識,指的是教師任教某一學 科時,對該學科內容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並能掌握學科精髓,以便 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發展出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學科知識可再分為學 科內容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原則等)、學科實質知識(該學科領

(34)

域的主要架構與概念架構等)、章法知識(探究學科的方法)及有關 學科的信念等四部分。 (二)一般教學知識:指的是非特定的一般教學原則與教學策略,例如,引 起動機教學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學實施的能力、教學方法與 策略、班級經營管理、教學評量知能等。 (三)學科教學知識:教師結合學科與教學法的知識,針對各種不同的學科 內容進行所需要的專門教學技巧,亦即各科教材教法。在任何教學活 動中,教師需將自己所知轉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形式,並以適當的方 法引導學生學習。 (四)學習者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包括學生的背景、身心特性、能 力、先備知識、學習方法、態度、動機等的了解。因此教師除了對一 般學生要有概括性認識外,也要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高度的洞察力。 (五)課程知識:教師對於教材與課程整體的了解,並配合學生的發展與個 別差異。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已,更應是課程的規畫者、發展 考者。在教育多元化與課程自主化的趨勢下,教師愈來愈需要具備課 程發展的知能。 (六)自我知識:乃是教師對自我了解的知識,包括教師形象、個人的信念、 個人價值觀以及個人特質對教學的影響等。 (七)情境知識:指的是教師對於教學工作上相關情境的了解,並善加利用 資源的知識。情境包括教室內的情境、學校內的情境及整個學區的情 境等。教師必須對校內與校外的情境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充分發揮教 學效能。 綜合上述可知,教師知識是一位教師所需的「實務知識」和「理論知 識」,教師的「實務知識」是指個人獨特的教學行為與教學理念,與上述 的「隱性知識」有重疊之處;而「理論知識」是指教師如何去教導學生, 都是依據學者的理論,是可以形式化或用文字傳遞,與上述的「顯性知識」

(35)

相似。其內涵包括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的知 識、課程知識、自我知識及情境知識。 貳 貳貳 貳、、、、教師教師教師知識管理的意教師知識管理的意知識管理的意知識管理的意涵涵涵涵 知識管理的意義和知識本身一樣,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很難作一個明 確的定義,但知識的管理卻備受矚目,因此,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策略就因 應而生,至於如何管理知識,以及整體知識管理的意涵為何,以下分述知 識管理的發軔與意義,以對知識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 一 一 一、、、、知識管理之發軔知識管理之發軔知識管理之發軔知識管理之發軔 知識管理的興起,實源自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尤其是在 1993 年, 美國管理學大師 Peter F. Drucker 出版「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 capitalism Society),提到知識即將取代土地、資金與機器,成為企業 發展的重要資產。1996 年 OECD 提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強調 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型態,將改變全球經濟之發展,從此世界各國皆努力 邁向知識經濟之路,也引導知識管理之發展 知識管理產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吳宗立、張順發,2002): 1.全球化的經濟趨勢: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型態,變成今日以智慧為資本 之經濟型態,對於知識管理之需求日益殷切。 2.組織學習理念的興起:學習型組織的盛行,讓知識學習更具效率,對個 人與組織都有很大的助益。 3.知識重要性提升:知識已超越土地資本等要素,躍居最重要之地位,尤 其以微軟、Google 為產業界之代表。 4.資訊科技的發展:電腦及網路的結合,讓知識可以進行儲存、分享、傳 遞與交流,知識的力量無遠弗屆。

(36)

此外,知識管理之興起,是基於下述四項原因(王如哲,2000a): 1.知識本質的變革:知識明顯同時變得更為重要與較少重要。一方面,作 為真理的知識特權地位及實體的代表性已經受到明顯的挑戰,另一方面 知識的有效生產與應用被視為是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根基。 2.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與快整學習是個人與組織長程成功的重要因素 3.知識已是代表組織維持競爭優勢的資產,也是一種組織智慧。 4.知識已成為組織生存與個人發展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由上可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一切必須靠的有效的管理策略,使 知識快速地傳播、分享及應用。知識管理也因應此潮流而產生的。 二 二 二 二、、、、知識管理之知識管理之知識管理之知識管理之意義意義意義 意義 知識管理的概念源自於企業界,因此多以企業界知識管理的觀點為 主,再將之應用至其他領域。茲將企業界對知識管理的意義彙整如下: 知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Platoh 和 Aristotle,但知識管理在企業中 受到注意則為 M. Polanyi 在 1958 年所提出的知識管理觀點(洪育忠, 2004)。因此,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的活動,並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 價值;而重點在於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內隱知識外顯化、外部知識內部化 及組織知識產品化,以創造價值(吳國基,2004;鍾欣男,2000)。洪佳 慧(2004)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內隱和外顯知識統合運用,達成提昇績 效,並創造利益和附加價值的策略、方法與技術,以達成組織永續發展的 目標,與維持優勢的競爭力。Wiig(1994)指知識管理是透過審慎分析判斷 之過程,來協助組織獲得知識及達成任務。洪育忠(2004)認為知識管理 是促進知識的創造、散佈與開發,協助企業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創造與 獲得較大的價值。 馬曉雲(2001)指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內的經驗、知識有效地記錄、 分類、儲存、擴散以及更新,並透過人的溝通,將知識不斷地發揮到淋漓

(37)

盡致的境界。葉金裕(2003)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促使組織成員,藉由資 訊科技的協助,建構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使組織的知識在儲存、分享轉 化、運用、創新的歷程中,能有效的流通、加價與創造,進而產生有價值 的知識。

另外,知識管理是一種策略。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APQC)(2001)指出知識管理是一種有 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適的人適時的獲得適當的知識。它將程序過程具體化 及系統化,在適當的時間,將正確的知識,傳達給正確的人,加以儲存、 累積、流通、應用、分享、擴散,進而創造知識效益與附加價值,讓組織 成員在工作中作出最佳的的決策,並採取行動,提昇組織績效與生產力(許 清陽,2004)。 知識管理的概念與理論乃源自於企業界,主要是在探討如何協助組 織,能夠不斷地進步、創新,進一步提昇組織的競爭能力,以促進企業創 造價值(劉京偉譯,2000)。Nijhof(1999)認為知識管理是組織能掌 握及運用知識,並且創造新的知識,主要目的在提昇組織績效。孫明峰 (2003)指出知識管理是組織藉著發掘經驗、知識,經整理、建檔、儲存 等步驗形成組織知識;透過知識管理,組織成員彼此分享、交流知識,這 種認知在成員間形成一種共識與文化,這種文化的善循環是使成員更樂於 分享知識,在分享、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強化自身能力。由此,知識管理 對內可以提高效率,對外更能保持組織的穩定與發展,提高競爭力。劉兆 文、詹志禹(2002)則認為知識管理是促使組織人員運用知識的一種機制, 並使人員能在特定情境中採取有效的行動;亦是一種途徑,協助組織人員 分享彼此「能力」(competence),並能夠更有效執行任務和進行活動。 因此就組織而言,知識管理就組織為了提高未來的市場競爭力,如何經由 一連串獲取、內化及創造知識的程序,並在適當時間將知識提供給組織成

(38)

員進行決策與行事依據的運作機制(張世佳,2004)。另外,知識管理也 能協助個人,採取有效的決定與行動策略,將知識經過創造、分類、儲存、 分享及更新,能為團體或個人產生實質價值的管理策略與流程,並達成組 織目標的一種管理理念(洪榮昭,2001;陳明和,2003)。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資訊科技應用在知識管理的層面愈來愈 廣。例如以知識為根基的體系(knowledge-based systems)、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 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組織行為組合的概念(Liebowitz,2000)。運用資訊科 技,加以彙整、分類與組織,並促進知識之分享擴散、轉化傳播與開發創 新的價值活動,以提升組織的績效,達成組織的目標(江滿堂,2003)。 孫志麟(2003)認為個人或組織對知識資本進行管理,結合資訊科技,使 知識不斷產生、累積與精進,以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循環過程。蕭佳 純(2003)則指出透過有效的資訊科技與管理制度,針對組織中的智慧資 本,包括:結構資本、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做有系統的整合、儲存、應 用、移轉與創新。Daveport 和 Prusak(1999)指出知識管理是整合知識、 人員、資訊科技與分享,促進個人或組織能有效地創造或分享知識。此外, 郭明德(2004)提到組織運用有效的資訊科技管理,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 組織結構再造,能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轉化、創新、 分享及利用。亦即將組織內的經驗知識,作有效的紀錄、分類、儲存、散, 以及更新的過程。而游勝宏、廖年淼、李俊儀、劉玲慧(2003)認為透過 完善的資訊管理與組織學習實務,讓知識需求者得以應用資訊科技,有效 掌握組織的知識,激發知識的創新與加值,轉化為具體的組織智慧資產, 進而創造組織的附加價值與創新價值,延續組織生命的目的。 由上述國內外研究的論述中可知,知識管理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一 是將知識管理視為資訊管理,另一類是將知識管理視為人員的管理 (Sveiby,2000)。多數的研究皆會提到兩種觀點,但是基於不同的領域,

(39)

而有所偏重。 但是企業與學校組織在多方面皆有差異,對於知識管理的意義就會不 同。企業界的知識管理強調資訊管理,重視對訊息的蒐集與分享,以適應 急速變遷的環境;而教育是一門社會科學,需要人與人之間複雜互動,因 此教育界的知識管理要強調人員的管理,除了蒐集資訊外,更重視人員間 互相溝通分享及觀摩學習,以增進教師的教學效能。 三 三 三 三、、、、教師教師教師知識管理之意義教師知識管理之意義知識管理之意義 知識管理之意義 學校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管理、組織文化、學校文化、知識評量等特性 和活動,並配合學校領導與策略,應用學校中所有形與無形的知識資產, 對學校組織中的知識進行創新、資訊科技建構、儲存與轉化、評鑑、分享 及獲得,以進行知識循環的管理,促進組織知識的不斷新與再生,提高學 校的生產力,增加學校的資產,並藉此提升學校因應外部環的能力,及不 斷自我改造的能力,以提高學校的永續經營(吳宗立、張順發,2002;吳 國基(2004)。此外,楊奕源(2004)指出組織的無形資產透過管理與資 訊科技的運用,產生有價值或創新新的價值的過程。在教學需要知識的環 境中,有效的運用知識管理,即能產生無形的資產與教學力量,在透過資 訊科技的運用,可以產生教學上運用的需求中創新。 汪正中(2002)認為學校教學組織中來說,將有價值的教學資訊、教 學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三方面所構成之教學知識的主體,提供一個支援創 造、保存與分享的機制。教學知識的主體是來自於教育專家或有經驗的教 師,他們將所擁有的教學知識透過語言或文字的描述並記錄下來(創造教 學知識),經過適當的分類、保存與管理(保存教學知識),使得其他教 師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容易的檢索並擷取一份教學知識(傳播與分 享),此種創造、保存、傳播與分享的過程,就是知識管理的過程。 溫昇樺(2003)指出學校如何有效的將學校內所有成員的隱性知識外

(40)

顯化,轉化成外顯知識。以便利所有成員分享知識。不使知識具有侷限性, 人類知識的進步主要在於知識有效流通。而所有組織內的成員也可以藉由 彼此知識上的分享,相互學習,最後達成自我專業能力提昇。孫志麟(2003) 則認為在師資培育及學校教育中,特別重視教師專業及反省能力的培養, 教師不僅要學習已經系統化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同時也要探究處於隱晦狀 態的教師知識及經驗,促進隱性知識的外顯化,從而實踐教師終身的專業 成長。對教師而言,知識管理是一種專業學習的過程,也是獲得專業知識 的手段;教師的知識管理意指教師能夠結合資訊科技的力量,有效地對專 業知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以 增加專業知識實踐價值,藉以提升教學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 另外,陳美玉(2002a)教師在教室內所採行的各種專業行動,包括 課程的意義、範圍與目標的界定,課程計畫、發展與實施等,皆是教師專 業實踐知識決定及過濾下的產物。教師個人知識在專業實踐過程,具有絕 對的影響,因此,欲改善教師的專業實踐品質,提升教室內的教與學效果, 則非從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著手不可。陳美玉(2002b)接著提出教師專 業發展若能適當的與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理念相結合,並將知識管理列為 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重點,則教師的專業實踐、思考與特續性的自我發 展,可以與當前知識型社會的脈動形成更緊密的聯結。學校教育當能在此 新社會型態偃然成形成際,扮演積極角色,協助社會全體成員能更快速適 應新環境的衝擊與挑戰。 綜上所述,知識管理就個人或組織而言是一種提昇效能的管理策 略,透過一連串知識管理的活動,使個人或組織的知識不斷地擴充及更 新,知識取得即能源源不絕。接下來本研究將關注以教師為主體,探討教 師知識管理的策略。

(41)

參 參參 參、、、、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綜觀國內外文獻對知識管理之研究,大致可歸納出知識管理的內涵 有:知識獲取、知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創新及知識應用,本研究將以 此為基礎,針對五個內涵做深入說明,並作為本研究後續的發展方向。 一、知識獲取 吳宗立、張順發(2002)指出組織與環境互動之中,吸收資訊後轉化 為知識,並根據組織自身的經驗、價值觀、策略、政策及內部規範等,加 以組合利用組織可藉由許多方式取得及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包含透過實驗 學習、做中學、錯中學等過去經驗的學習,或是從其他外部組織的經驗中 取得外來知識。 廖春文(2001)認為知識的選擇或汲取,可從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 選取,亦可由過去的經驗、他人的知識中選取,而選取的知識類別,一般 包括稀少性知識(scare kneowledge )、有關他人知識的知識(kneowledge about others kneowledge)、行為表現的知識(behavioral kneowledge) 及任務取向的知識(tast-oriented kneowledge)。

另外,有學者指出知識獲得可區分為:內部資源及外部資源,在組織 內部成立知識管理專責單位、由組織內部原有不同意見加以整合,讓組織 成員適應外部環境、建構組織知識網路(連俊智,2003;廖晟堃,2004; Daveport & Prusak,1999)

(一)內部資源 1.透過各科教學研究會,亦或研習、校外參觀與教學觀摩等方式, 知識的內容可能為顯性或隱性知識,教師獲得知識的方式可透過 主動的學習新知(自我閱讀、教學觀摩),或是被動的接受其他 因素的影響(校園學習風氣、同仁間影響)。 2.善用「虛擬學習環境」:利用光碟和網際網路等科技資訊,打破

(42)

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靈活運用以學習知識管理系統中之知識的 環境。 3.活用圖書館:圖書館可發展成為學習指導中心及教學資源中心。 (二)外部資源 1.結合師資培育機構,協助學校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2.加強教職員工的進修學習,以建立學習型學校。 二、知識儲存 廖晟堃(2004)認為,將個人獲得的知識有效分類、整理的一種策略, 目的乃是為了便於教師將來的取用。知識儲存是知識管理的重要活動,目 的在使組織外來知識得以蓄積為「組織記憶」,留存於組織與其成員之間, 以方便其他成員、單位擷取與參考知識之用,如何將所選取的知識,透過 現代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等工具,加以分類、彙整、編碼、儲存及建檔, 實乃知識管理的重要程序,其攸關知識是否能加速流傳與擴散之關鍵,知 識儲存包含知識組織、知識蓄積兩大內涵,主要是將組織中的知識變成易 懂之形式,如:文字、圖形、符號等,以利組織在工作上的應用(吳宗立、 張順發,2002;廖春文,2001)。 連俊智(2003)指出知識儲存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夠將 知識儲存、標準化、建檔。其方式有: (一)科技能力的培育:教師透過科技方式將資料整合成有用的經驗 (二)資料庫:資料庫儲存知識外,更應具系統化。 (三)知識地圖:是指南和嚮導,以節省教師追踨找尋知識的時間

(四)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簡稱 ES)可透過專家系統電腦化的協 助與諮詢,立即找出問題解決的策略。

三、知識分享

(43)

同享有,形成共通知識。當知識進行分享時,一方面意味著知識散播和轉 移,同時也表示大家能夠共同享有該項知識。企業為了達成知識分享的目 標,除了資訊系統的建構之外,員工也必須了解資訊、知識的重要性,知 識主管要詳細規劃知識分享的方法,提高員工知識分享的意願(蔡豐隆、 宋碧娟、游玟純、黃慧琦,2002)。 陳永隆、莊宜昌(2003)認為知識需要分享才能產生價值。曾家樓 (2004)指出知識分享是知識的擴散與轉移過程,透過這個過程,知識開 始對工作的進行有所助益,亦可提升個人績效。知識擴散係指透過管道將 知識傳輸到組織成員,使每一成員都能獲得所需知識,分享知識。 Gate(1998)更指出知識的分享乃知識管理最為重要之部分,透過分 散式學習、實務經驗共享及資料庫建立,可與外部資訊進行整合。在推動 知識管理的同時,如果想要組織成員願意將個人之知識與經驗公開分享, 進而累積組織的知識,首先必須營造開放的組織文化氣氛,以及提供激勵 知識分享的誘因。知識惟有透過交流才能不斷發展,也只有不斷使用才能 增值,只有交流和反覆使用才能持續地產生知識,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吳 宗立、張順發,2002;邱仁鈿,2003;廖春文,2001)。 此外,連俊智(2003)指出學校組織須建立良好的學校文化,教師間 能培養良好的默契,彼此能分享自我的心得與經驗,以促進知識的累積。 廖晟堃(2004)則認為教師知識的分享除正式的讀書會、教學觀摩外,知 識分享的發生也可以是教師之間對於工作的閒聊,或是教師間的互相請 益。 林公孚(2001)指出知識分享的對象有二種: (一)內部知識分享:與組織內部成員分享,是現場經驗與心得化為「知 識」後的分享,共同促使工作有效改善,使員工能為客戶增加價值 或降低成本。 (二)外部知識分享:與組織外部人員分享。對象常包括供應商、顧客,

(44)

例如:台積電將生產資訊與其客戶分享,使客戶能如自己工廠似地充分掌 握生產資訊。 劉京偉譯(2000)依據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組織 知識的累積,必須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而在知識分享架構下, 以達到加乘的效果,如圖 2-2。 知識管理的公式:KM=(P+I)S K(知識):組織所需的知識;M(管理):管理流程;以 P(人)為 主體:知識運載者;+(科技):加上科技的輔助;I(資訊):知識的 基礎;S(分享):知識的分享最為重要。 Technology(+)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的建構 知識管理架構 KM=(P+K)S People:人 Knowledge:知識 知識運載者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圖 2-2 知識分享架構 資料來源: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頁 39), 劉京偉譯(2000),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原著, 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9 年)。

四、知識創新

21 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創造與革新成為組織是否能贏得競爭優勢之關 鍵,也是組織能否永續經營發展之命脈。創新(innovation)隱含創造革

數據

表 4-10  教師背景變項在特殊教育教師知識管理整體與各層面上之差異 情形………………………………………………………………82  表 4-11  不同性別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88  表 4-12  不同年齡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89  表 4-13  不同教育程度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效能整體與各層面之差異  情形………………………………………………………………
表 2-1  知識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知識種類  Badaracco  (1992)  依知識的 可移動性  1.移動性知識:可複製的發明、可能離職的員工所擁有的知識。  2.嵌入組織的知識:內隱技巧、組織常規等。  Lundveall  和 Johnson  (1994)  依知識的 使用方式  1.知道什麼(know what):關於事實的知識。從這個角度觀之,知識的意義比較近於所謂的資訊。  2.知道為何(know why) :關於動作自身,在 人類心中及在社會中的原則及法律知識, 此種知識
表 2-1(續)  知識的分類  學者  分類依據  知識種類  Bukowitz 和  Williams   (1999)  依知識的 認知程度  1.嫺熟的知識:泛指組織或個人所熟悉的知識。 2.未察覺的知識:指個人並不了解本身已經 具備的知識。     Nijhof  (1999)  依知識的 呈現方式  1.事實性知識:知其所以的知識。  2.概念性知識:較不易以眼見而學到的知識。  3.陳述性知識:透過語言文字較容易傳達的 知識。  4.程序性的知識: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所 獲得的知識-知道如何做
表 2-4(續)  教師知識之分類  學者  教師知識  孫耀永 (1997)  1.任教學科的內容知識            2.一般教學知識 3.學科教學知識                  4.課程知識  5.學生特性及學習理論的知識      6.通識知識。  7.教育史哲情境脈絡及法令知識  郭玉霞  (1997)  1.教學知識(再分為學科教學及一般教學)  2.班級經營                      3.學生知識  4.兼任工作                      5.與其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8 Teachers should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attend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special needs and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special schools (with boarding section, if appropriate) in receipt of aid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ebentures are (3) loan capital and are reported as (4) liabilities part in the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No adjustment is required. If Cost > NRV, inventory is val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