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能力指標中的數學證明

設計「外角定理」的教材之前,要先了解現階段能力指標對於此單元的教學目標 為何。在教育部現行九年一貫的數學科課程綱要(教育部, 2003)中,根據學生的學習 方式與思考型態兩項特徵,將學生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內涵分別是:

第一階段(1~3 年級):具體操作,視覺 第二階段(4~5 年級):具體表徵、察覺形式

第三階段(6~7 年級):類化具體表徵、辨識形式間的關係 第四階段(8~9 年級):符號表徵,非形式演繹

如果從能力指標分年細目來看,下列幾個是跟幾何證明有直接相關的 8-s-06 能理解線對稱的意義,以及能應用到理解平面圖形的幾何性質。

8-s-14 能用線對稱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箏形等平面圖形。

8-s-16 能舉例說明,有一些敘述成立時,其逆敘述也會成立;但是,

也有一些敘述成立時,其逆敘述卻不成立。

8-s-17 能針對幾何推理中的步驟,寫出所依據的幾何性質。

9-s-12 能認識證明的意義。

按照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的設計,分年細目8-s-06,8-s-14 中,八年級的學生要能 夠解釋等腰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箏形等平面圖形的幾何性質,解釋的方法是利用 線對稱的概念,或者說利用摺紙的方式來進行非形式化的演繹;分年細目8-s-16 中,

學生可能知道一個定理的逆敘述未必成立,而課本中說明逆敘述不成立的方式就是舉 反例來說明。

在分年細目8-s-17 中,八年級的學生被要求能分辨每個幾何推理步驟所依據的 幾何性質,或用填空的方式將幾何推理完成。而九年級學生被要求根據已知與求證,

完成幾何推理,但分年細目9-s-12 也限制「僅要讓學生初步認識證明的意義,因此

推理的步驟以二、三個步驟為限」,所以不會進行複雜的幾何證明。也就是說,此階

段的學生學生要能熟悉各種幾何的表徵,並能建立直觀式的論證分析,只是證明過程

過往的記憶與經驗自己選取訊息、組織訊息,猜測訊息,甚至自動將缺空的部分填補

事實上,教學的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力系統也不斷彼此交互運行。如果是突然出 現或移動的物件、聲音,學習者就會自動處理,往那邊望過去或仔細聆聽。如果是教 學者以手勢、顏色、或口語引導,期待學習者專注在某個物件,這就屬於控制處理。

由於自動處理需要心力比較少,處理也比較快速,所以在教材設計時,我們希望幫助 學生更多的自動處理,減少控制處理。要達到這目標,就必須在視覺上能吸引學生的 注意力,以下將從特徵整合理論探討注意力與視覺的關係。

2-2-2 特徵整合理論

特徵整合理論(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由 Treisman 提出(A. M. Treisman &

Gelade, 1980)。他認為不同型態的基本視覺特徵會透過一個快速的初始平行歷程分 別登錄在不同的特徵圖(feature map)中,例如色彩圖(color maps)、方位圖

(orientation maps)(葉素玲, 1999b)。比較特別的是,不同的顏色會登記在不同的 色彩特徵圖中,而非將所有的色彩視覺訊息登記在同一張特徵圖中,再經由這些所有 的色彩特徵圖來建構出色彩維度的視覺訊息。同樣的,不同方位如水平方位、斜角方 位以及垂直方位…等視覺訊息也會登記在不同的方位圖中。特徵圖如圖 2- 1 所示。

在所有特徵圖中,位置圖(Map of Locations)亦稱為主要位置地圖(Master map of locations),因為位置圖不僅只是記錄關於位置的訊息而已,也包含了這個位置涉 及哪些特徵圖的索引資料。注意力會先以序列的方式,針對主要位置地圖內每個被記 錄的特定位置進行掃描,此時被掃描位置的各個特徵圖所記錄的訊息會進入短期記憶,

並按各個特徵進行組合(A. Treisman & Souther, 1985)。因此當注意力探照燈掃描到 某個位置時,便可依照索引資料存取與這個位置相關的特徵圖。

特徵整合理論包含兩個階段-前注意階段以及注意階段。前注意階段以快速且平 行的方式將各種基本視覺特徵登錄在適當的特徵圖中;而注意階段則是由注意力像探 照燈一樣有次序地進行掃描,並將同一位置的特徵結合起來,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物體 訊息(葉素玲, 1999b)。

關於注意力搜尋,林煜庭整理其特點如下:(林煜庭, 2008) 1. 特徵搜尋(Feature search):

如果目標物與干擾物在某一個視覺特徵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紅色目標物 與一堆綠色干擾物放在一起時,搜尋就不會被干擾,此時搜尋速度會非常快速。

2. 結合搜尋(Conjunction search):

當目標物與干擾物沒有存在明顯的視覺特徵差異時,例如字母「F」與一 堆字母「E」放在一起,此時就不是平行搜尋,而是需要使用注意力將主要位置 地圖內的各個物件循序掃描,並且將各特徵圖內的訊息結合後成為完整的物體訊 息,這樣的搜尋速度很慢,而且如果要掃描的物件越多,所需花費的時間就越久。

3. 搜尋非對稱性(Search Asymmetry):

不同基本特徵的存在或是缺乏對視覺搜尋速度有不同的影響。Treisman 跟 Sato 的研究指出(A. Treisman & Sato, 1990),大小的搜尋速度是最快的,其次 是顏色,再來是移動

圖 2- 1 特徵整合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A. M. Treisman & Gelade, 1980)

4. 特徵抑制((The Feature Inhibition Hypothesis)

如果預先告知要搜尋的目標,視覺系統可先將特定視覺特徵的干擾抑制住,

直接搜尋剩下的特徵。若剩下的特徵與特徵搜尋條件相符,即可進行平行式搜尋,

如此搜尋速度會加快。可是如果沒有先告知要搜尋的目標是什麼,就無法知道要 先被抑制的視覺特徵是哪一個,所以就不能採用特徵抑制的方式進行搜尋。

事實上,當學生看到畫面時,在沒有任何引導的時候,大腦就會開始自行運作,

隨意選取訊息,隨意組織,有意義的就留下來,沒意義的就自動忽略。我們希望製作 的教材可以「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聖經創世紀 3:6),透過 注意力的引導,讓學生可以將有限的心智資源投注在我們所期待的內容上。本研究所 設計的教材,除了進行適當切割之外,還盡可能透過顏色與突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讓學生可以進行不耗費注意力的平行性「特徵搜尋」,盡可能避免耗費注意力的序列

性「結合搜尋」。並且在口語與畫面上讓學生知道要搜尋的是什麼,使學生可以很快

搜尋到特定的教學內容,而不會被其他干擾物所影響。

2-2-3 視覺搜尋與注意力對本研究之影響

學生在學習幾何說明題時,常常面對一個問題,就是要在圖形中找出適當的已知 條件。有時我們會透過顏色來表達相同的長度,如圖2- 2,這樣學生在視覺選取上,

因為具備相同的視覺特徵,很容易將等長的邊辨識出來,只要再確認中間相等的夾角,

就知道左右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

但若只單純用顏色區隔兩組相等的邊,學生只會看到三角形的邊,很難看到每一 個三角形,一方面是因為被著色的是邊而不是三角形本身。另一方面當圖形互相重疊,

會互相干擾。因此我們必須要將合適的子圖凸顯出來,好讓學生可以看到整體的三角 形。

林煜庭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透過開關的設計,將希望學生注意的三角形凸顯出來,

而暫時用不到的就隱藏起來,一次只顯示一個三角形,如圖2- 3,這樣可以改善圖層 相疊的問題(林煜庭, 2008)

此外,使用「突出(salience)」也幫助學生學習,Pashler 認為物件突出時,會在 感知的面向產生局部的對比,使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過去 (Pashler, 1999),例如顏 色變化、方向變化、物件移動、或是突然性地出現消失都是一種「突出」。這樣不只

圖 2- 2 用顏色區隔不同條件 資料來源:(林煜庭, 2008) p.40

圖 2- 3 利用開關解決圖形重疊的問題 資料來源:(林煜庭, 2008) p.41

可以減少減少學生搜尋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捕捉住學生的注意力。相關研究整理

徵,更能有效捕捉注意力 Hillstrom & Chai(2006) 資料來源:(李鈴茹, 2009),p.33

2-3 多媒體學習理論

傳 統 板 書 教 學 在 幾 何 推 理 單 元 上 有 許 多 的 不 方 便 , 因 此 使 用 多 媒 體 來 輔 助 教 學 便 成 為 一 種 思 考 的 方 向 。 隨 著 科 技 發 展 , 硬 體 的 投 影 機 、 電 子 白 板 , 軟 體 的 動 態 幾 何 、 動 態 呈 現…., 各 類 型 多 媒 體 工 具 也 不 斷 發 展 創 新 。

我 們 在 製 作 多 媒 體 時 , 必 須 考 慮 「 人 機 介 面 」, 也 就 是 從 學 生 的 角 度 考 慮 所 呈 現 訊 息 的 適 當 性 , 或 者 說 , 製 作 教 材 的 人 必 須 考 量 學 生 的 感 官 對 於 處 理 訊 息 的 限 制 , 來 設 計 數 位 教 材 呈 現 方 式 。 因 為 真 正 影 響 學 習 成 效 的 因 素 除 了 在 於 這 些 媒 體 所 顯 示 的 內 容 外,也 包 括 了 內 容 呈 現 的 方 式 , 因 此 本 節 將 針 對 多 媒 體 學 習 理 論 及 教 學 設 計 原 則 進 行 介 紹 。

2-3-1 多媒體學習理論的定義

多 媒 體 學 習(Multimedia Learning)指 的 是 利 用「 文 字 (Word)」與「 圖 像(Picture)」來 呈 現 教 材 內 容 的 方 式 進 行 學 習。其 中「 文 字 」有 兩 種 呈 現 方 式 , 一 種 是 透 過 視 覺 通 道 的 印 刷 文 字 , 另 一 種 是 透 過 聽 覺 通 道 的 口 述 文 字 。「 圖 像 」 則 區 分 為 靜 態 圖 像 與 動 態 圖 像 。(Mayer, 2002)

2-3-2 訊息處理的過程

Mayer(2009)認 為 人 類 會 透 過 耳 朵 (聽 覺 通 道 )與 眼 睛 (視 覺 通 道 )接 收 多 媒 體 訊 息 時 , 會 依 序 進 行 以 下 三 種 認 知 處 理 過 程 , 如 圖2- 4:

1. 選取(Select):

當 學 習 者 接 觸 到 文 字 或 圖 像 等 多 媒 體 訊 息 時 , 會 自 動 選 取 對 其 有 意 義 的 文 字 或 圖 像 , 將 其 儲 存 在 工 作 記 憶 區 中 。

2. 組織(Organize):

學 習 者 在 工 作 記 憶 區 中,將 選 取 後 的 文 字 與 圖 像 加 工 分 別 成 為 一 個 連 貫 的 、 有 整 體 性 的 語 文 模 型(Verbal Model)和 圖 像 模 型 (Pictorial Model)。

3. 整合(Integrate)

最 後,學 習 者 在 工 作 記 憶 區 中,將 語 文 模 型 及 圖 像 模 型 加 以 配 對 、 連 結,並 與 長 期 記 憶 中 既 有 的 基 模 加 以 融 合,形 成 外 在 關 聯,這 就 是 多 媒 體 學 習 的 認 知 過 程 。

2- 4 多 媒 體 學 習 認 知 模 型 資 料 來 源: 廖 真 瑜 (2011) p.9

2-3-3 多媒體學習理論之認知假設與教學設計原則

Mayer 在 2002 年 的 論 文 中,提 出 多 媒 體 學 習 的 架 構,並 提 出 三 個 基 本 假 設 : 雙 通 道 假 設(Dual-channel Assumption)、 有 限 容 量 假 設

(Limited-capacity Assumption)及 主 動 處 理 假 設 (Active-processing Assumption) (Mayer, 2002)。 在 此 分 述 如 下 :

1. 雙通道假設(Dual-channel Assumption)

根 據 Paivio 的 雙 碼 理 論 ( Dual-coding Theory) , Mayer 認 為 人 類 視 覺 通 道 與 聽 覺 通 道 是 獨 立 分 開 的 , 當 訊 息 被 呈 現 到 眼 睛 時 , 該 訊

根 據 Paivio 的 雙 碼 理 論 ( Dual-coding Theory) , Mayer 認 為 人 類 視 覺 通 道 與 聽 覺 通 道 是 獨 立 分 開 的 , 當 訊 息 被 呈 現 到 眼 睛 時 , 該 訊

相關文件